APP下载

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1
——对整合连贯型英语教学的启示

2016-09-06李育卫楚雄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云南楚雄675000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连贯英语课程跨文化

李育卫(楚雄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1
——对整合连贯型英语教学的启示

李育卫
(楚雄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英语语言能力是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听、说、读、写、译等五个方面的技能及这五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交际双方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运用语言手段 (口头语或书面语)和副语言手段 (身势语)来达到某一特定交际目的的能力。本文立足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出发,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并就其对整合连贯型英语教学的启示进行探讨和研究。

英语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调查;整合连贯型英语教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年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教育部2004年1月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也指出:“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英语交际能力非常重要。

“交际能力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针对语言学家Chomsky的“语言能力 (Linguistic Competence)”提出来的。Chomsky认为,语言能力是某种比语言本身更抽象的知识状态,是一套原则系统、一种知识体系。而Hymes则认为,语言能力是一种处事能力,即使用语言的能力。一般来说,交际能力是一个人运用各种可能的语言和非语言 (如:身势语、面部表情等)手段来达到某种交际目的的能力,它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知识,即组词成句、组句成篇的能力;(2)认知能力,即一个人对事物的认识水平、智力水平、反应能力和有关世界知识的掌握等;(3)文化知识,指一个人对文化观念和习俗的知识;(4)文体知识,指一个人根据交际对象和交际目的,选用不同风格的词语和语篇进行交际的能力;(5)其他知识,包括副语言 (para1inguistic)知识,如身势语、面部表情等;(6)情感因素,即一个人对他人及事物的社会态度、交际动机、个人品质和习惯等。由此可见,交际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涉及到语言、修辞、社会、文化、心理等许多因素。交际能力既包括言语行为的语法正确性,又包括言语行为的社交得体性。跨文化交际 (intercu1tura1 communication)与普通交际 (intracu1tura1 commmunication)的不同之处在于交际双方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交际双方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运用语言手段 (口头语或书面语)和副语言手段 (身势语)来达到某一特定交际目的的能力。由于参与跨文化交际的双方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因而容易造成交际失误。因此,了解英汉两种语言不同文化习俗、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宗教礼仪、非语言交际行为及手段就成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和大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究竟处于何种状况?存在哪些主要问题?调查结果对少数民族地区整合连贯型英语教学有何启示?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学和大学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调查和实证研究,力图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对策,从而为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整合连贯型英语教学提供一些思路。

一、研究问题及方法

(一)研究的问题

1.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和大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即英语听、说、读、写、译究竟处于何种状况?

2.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和大学生的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究竟处于何种状况?

3.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和大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存在哪些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对策有哪些?

4.调查结果对少数民族地区整合连贯型英语教学有何启示?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个案研究、混合研究法、问卷调查和理论分析等综合方法。

1.样本

本研究共涉及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第一中学、紫溪中学、东兴中学、北浦中学等初、高中和楚雄师范学院1所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本科院校,共发放调查问卷19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90份,涉及到的少数民族种类及情况见表1。

表1 被调查者身份及民族分布情况

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及对策问卷调查》,问卷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搜集被调查者的背景资料,包括学校名称、民族、性别、年级等;第二部分由21个问题组成,这21个问题涉及到: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和大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即英语听、说、读、写、译究竟处于何种状况?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和大学生的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究竟处于何种状况?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和大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存在哪些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对策有哪些?

二、结果与分析

1.英语语言能力的自我评估及分析

(1)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的自我评估

英语语言能力主要包括和体现在英语听、说、读、写、译等5个方面,调查结果如下:

表2 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的不同分布层次及调查结果

(2)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根据上面数据的整理、统计和分析,对照教育部2001年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和2004年1月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规定的学生在听说读写译等5种英语语言能力方面的具体要求,我们发现:在听力理解方面,有49.47%的学生认为自己只能听懂一些日常基本用语,35.26%的学生不能听懂一些有难度的英语广播内容,12.64%的学生能够基本听懂英语广播电视内容,而只有2.64%的学生则认为听力水平较高。在口语表达能力方面,48.42%的学生认为词不达意,不够流畅,35.29%的学生认为能与欧美人简单交谈,而15.26%的学生认为基本属于哑巴英语水平,能与欧美人深入交谈的学生人数仅仅占到1.06%。阅读理解能力方面,63.83%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借助词典读懂有一定难度的文章并理解其意义,18.09%的学生认为有词典也不能理解有一定难度的文章,11.70%的学生认为阅读理解上有很大困难,而认为自己不需要词典也能读懂有一定难度的文章并理解其意义的学生仅占到6.39%。在书面表达能力方面,48.40%的学生认为自己写出的英语文章错误很多,37.77%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用英语写简单的报告和论文,6.38%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比较流畅地写说明文和议论文,而7.45%的学生则认为基本不会写。在翻译能力方面,59.04%的学生认为自己翻译时主要用中文思维,翻译水平比较差,18.61%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借助词典翻译英语国家有一定难度的文章,19.15%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比较熟练地将英文翻译成中文,但是中文翻译成英文时错误较多,而3.19%的学生则认为基本不会翻译。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不高,英语语言水平明显呈现出极不均衡、两极分化的特点。因此,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加注重英语语言输入的教学,加大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那么,是什么导致以上问题的产生呢?应对的策略有哪些?针对这两个问题,笔者进行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62.63%的同学认为造成自己听力理解能力不高的主要原因是英语词汇量不够,缺乏所听材料的背景知识;在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方面,50%的同学认为造成自己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不高的主要原因是英语词汇量不够,语法知识掌握不好,英语口语的训练不足,平时没有与外教用英语交谈的机会,缺乏英语口语学习的正确方法和良好的语言环境,以及来自汉语的干扰 (负迁移);在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方面,67.55%的学生认为造成自己英语阅读理解能力不高的主要原因是自己英语词汇量不够,平时课堂和课外英语阅读量不足;在英语书面表达能力方面,55.79%的同学认为造成自己英语书面表达能力低的主要原因是英语词汇量不够,平时课堂和课外英语写作训练不足以及来自汉语思维和写作习惯的干扰 (负迁移);最后,在英语翻译能力方面,多达55.26%的学生认为造成自己英语翻译能力不高的主要原因是英语词汇量不够,平时课堂和课外英语翻译训练不足,同时,来自汉语思维和语言习惯的干扰 (负迁移)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学生应扩大英语词汇量,系统学习英语翻译知识,培养有效的英语翻译技巧,并培养直接用英语思维的能力,摆脱汉语思维和语言习惯的干扰 (负迁移)。

2.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自我评估和分析

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自我评估主要从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知识的掌握、对英语国家习俗的了解、对非语言交际的了解程度、初次与外国人交往的态度,以及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心理因素等五方面进行,具体调查结果如下:

表3 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不同分布层次及调查结果

3.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以上调查结果不难发现,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遍不强,多达54.72%的学生认为,读过跨文化交际知识有关书籍,有一些了解,而33.68%的学生则表示没有读过跨文化交际知识有关书籍,不太了解;在对英语国家习俗的了解方面,37.37%的学生表示他们对英语国家习俗“不了解”;在对非语言交际的了解程度方面,多达50%的学生表示自己对非语言交际了解“知识很少”;在问及初次与外国人交往的态度时,39%的学生表示“心理压力很大,怕无法沟通”;而在问到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心理因素时,多达42%的学生表示自己“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强”。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扩大英语小说及其他文学作品的阅读,多看英文电影,增强对西方文化知识的了解,加强跨文化交际训练和实践,加强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语言能力的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对整合连贯型英语教学的启示

“整合连贯型”教学模式是由罗明东教授根据新时期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针对传统分级分段式师范教育培养模式的不足首先创造性提出,该模式于2009年起在昆明学院师范类专业开展了“整合连贯型”基础教育师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构建了系统的教师教育课程新体系。根据“整合连贯型”教育模式的理念,我们主张少数民族地区的英语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也应该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笔者认为该调查至少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整合连贯型英语教学有以下启示.

首先,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的英语教材的编写和课程的设置应该具有连贯性,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学生的整个教育阶段。根据教育部2001年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小学阶段5—6年级的学生英语课程教学必须达到以下目标:对英语有好奇心,喜欢听他人说英语;对英语学习有持续的兴趣和爱好;能用简单的英语互致问候、交换个人、家庭和朋友的简单信息;能根据所学内容表演小对话或歌谣;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能够根据图片或提示写简单的句子;乐于了解异国文化、习俗。初中7—9年级的英语课程标准必须达到:对英语学习表现出积极性和初步的信心;明确自己的学习需要和目标,对英语学习表现出较强的信心;有较明确的英语学习动机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能听懂教师有关熟悉话题的陈述并参与讨论;能就日常生活的各种话题与他人交换信息并陈述自己的意见;能根据阅读目的运用适当的阅读策略;能根据提示起草和修改小作文;进一步增强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与认识。而高中10—12年级的英语课程也必须达到以下标准:进一步增强英语学习动机,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能就较为广泛的话题交流信息,提出问题并陈述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能读懂供高中学生阅读的英文原著改写本及英语报刊;能写出连贯且结构完整的短文;了解交际中的文化内涵和背景,对异国文化采取尊重和包容的态度;而教育部2004年1月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也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由此可见,整合连贯型英语教学模式必须将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贯穿在学生的整个教育阶段。

其次,“整合连贯型”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它明确提出:在当前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对小学、初中或是高中英语教师的培养,不能再坚守着“分离”的传统。因此,无论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英语教师、初中英语教师还是高中英语教师,都应该也必须通晓整个英语基础教育的基本线索,了解英语基础教育的连贯性,掌握英语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此基础上有所侧重地掌握英语基础教育某一阶段的原理与方法。而作为培养英语基础教育师资的高等师范院校,必须充分发挥中小学英语教师教育的优势与特点,整合小学英语教师教育、初中英语教师教育和高中英语教师教育,建立贯通整个英语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进行“整合连贯型”英语教育模式的改革。

最后,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整合连贯型英语教学中,学生必须始终将英语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3—12年级的英语教育阶段,除了加强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语言能力的训练外,还应要求学生在英语课外多去阅读一些英美文学作品和英文报纸杂志,同时在阅读时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社会风俗以及非语言交际方面的方法和手段,让学生积极参与英语广播、英语沙龙、英语角之类的活动,鼓励学生与外籍教师直接用英语交流,从而提高他们的英语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1](美)Gudykunst,Wi11iam B.&Young Y.Kim.Communication with Strangers:An Approach to Intercu1tura1 Communication[M].(3rd edition).New York:McGraw-Hi11 Companies,Inc,1991/1997.

[2](美)Ruben,B.D.Assessing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for Intercu1tura1 Adaptation[J]. In Group and Organization Studies,1976,(1).

[3]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6]许力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问题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7).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刘祖鑫)

Students Living in the Areas of the Minority Ethnic Groups
-Reve1ation on the Teaching of Eng1ish in the Integrated and Consistent Pattern

LI Yuwei
(Chuxiong Norma1 University,Chuxiong,675000,Yunnan Province)

Eng1ish 1ingusitics competence is a significant component of ICC competence,and it consists of five Eng1ish 1anguage ski11s inc1uding 1istening,speaking,reading,writing,and trans1ation and integrated app1ication of these five ski11s.ICC competence refers to the fact that two peop1e from different cu1-tura1 backgrounds have the competence to use verba1 means(ora1 or written)and non-verba1 means (body 1anguage)to achieve a certain communication objective.The present paper makes a thorough investigation into the Engkish 1inguistic competence and ICC competence of the students from the areas dense1y popu1ated by ethnic groups.Besides,the imp1ications of these research resu1ts to the Eng1ish teaching of integrated and consistent pattern.

Eng1ish 1ingusitics competence;ICC competence;current status investivation;Eng1ish teaching of integrated and consistent pattern

H319.3

A

1671-7406(2016)04-0087-06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1Y047。

2016-01-07

李育卫(1973—),男,彝族,楚雄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与跨文化交际。

猜你喜欢

连贯英语课程跨文化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衔接连贯题的复习备考注意点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
主述位理论对英语写作连贯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