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哲学基础探析*1

2016-03-28刘会柏姚王庆楚雄师范学院云南楚雄675000双江县沙河中学云南双江677300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矛盾价值观核心

刘会柏,安 敏,姚王庆(.楚雄师范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双江县沙河中学,云南 双江 677300)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哲学基础探析*1

刘会柏1,安敏1,姚王庆2
(1.楚雄师范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2.双江县沙河中学,云南 双江 677300)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实现,须有正确的哲学思维作为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认识论提供了认同的世界观基础,唯物辩证法提供了认同的方法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提供了认同的现实路径。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哲学基础

无论是高校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还是个体层面上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都须有正确的哲学思维作为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认识论、实践论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逻辑起点,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才会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提供了认同的世界观基础

认同是理性认识的高级形式,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必须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特征,就是从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前提出发,把人的感觉、观念、意识看作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1](P158)因此,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从本质上来说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反映。进而言之,当前,要想克服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种种不利因素,大力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必须以卓有成效的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途径。也就是说,认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世界,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带给人们实惠多了——国家更富强、老百姓更安定、社会更公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观认同才有了客观的物质前提和基础。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还昭示我们,从客观实际出发,以主观反映客观、符合客观,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那么,怎样尽可能使主观符合客观?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唯有靠实践、再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纠偏。因此,大学生必须增强社会实践活动能力,扩大社会实践的深度和广度,在实践中形成认识、深化认识、完善认识,从而最大限度地达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二、唯物辩证法提供了认同的方法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运动、矛盾、变化、发展的观点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大学生要能真正接受、内化进而真正外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唯物辩证法为方法论指导。

首先,任何事物只有在一定的联系中才能存在和发展。恩格斯曾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2](P359)联系的普遍性和要素的相互作用原理告诉我们,必须用系统的、全面的观点去看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构建这个系统工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统合大学生精神活动和行为实践,必须付诸于、贯穿于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就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这个问题本身而言,它不是大学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个要素的片面与孤立地起作用的问题,也不单纯是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战略布局下作用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过程与环节的各个因素合力的结果。因此,我们对于当代中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对策的研究,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战略布局,离不开对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和社会治理之方略的纵深考察与谋划。

其次,唯物辩证法的五对基本范畴构成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性、必然性和偶然性、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原理,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确立与实践深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①因果联系是事物或现象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又相互转化;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既要看到引起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有利条件,更要关注消极、不利因素;既要关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本身,更要关注大学教育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乃至整个社会和谐秩序的构建;既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等外在因素的积极促进作用,更要关注大学生自身的内在心理、思想和利益需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内在因素作用。

②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以及社会的公平、正义、法治、民主、文明的发展趋势都是必然的,认识并利用这个必然,无论是对意识形态理论工作者、政治领导集体,还是大学生主体本身,都才能实现从必然到自由的飞跃。同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构建,还需利用好一切有利的偶然因素去推动,有效防止和消除不利的偶然因素的影响,做到“有备无患”。

③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对立统一关系,决定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问题上,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全面治国理政的推进,大学生投身于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伟大实践的强烈愿望……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构建提供了现实的客观条件。因此,经过各主体的主观努力可以使可能转化为现实,即切实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

④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又反作用于内容的辩证关系与矛盾运动告诉我们,每个国家 (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应有共同的价值体系、核心的价值观念。相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这个内容而言,核心价值观是形式,这就要善于根据内容的发展适时地更新核心价值观,以促进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蓬勃发展,同时要善于利用中国优秀传统价值观来服务于新的内容。相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这个内容而言,凡是能够进入大学生视野的社会化媒介和场所皆可以是形式 (载体、工具或手段),因此必须学会分析各种形式,充分利用旧形式和创造新形式为内容服务。同时,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问题上,既要反对忽视内容的形式主义,也要反对抹杀形式作用的形式虚无主义。

⑤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昭示,通过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和科学的分析研究,获得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科学认识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可行性)。要高度重视和支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把现象作为入门的向导,通过分析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不断地从现象到本质再到更深刻的本质。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不可能一蹴而就。

最后,“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是唯物辩证法的三条基本规律。笔者认为,三条基本规律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培育和构建提供了基本的方法论指导:

①对立统一规律指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矛盾的观点和矛盾分析法要求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过程看成是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过程,在这个矛盾运动系统中,政治领导层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与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状况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的和基本的矛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教育要求与大学生思想行为之间的矛盾、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的矛盾、教育者与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作为次要矛盾,又是主要矛盾的展开和具体体现。同时,矛盾双方中还有主要方面 (本质和主流)和次要方面 (非本质和非主流)的界限和区别。因此,既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能忽视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要坚持“重点论”与“两点论”的统一。同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关系原理告诉我们,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仅要符合社会发展的目的和规律,也要符合个体成长的方向和规律,在横向上坚持社会目标与个体目标相统一,在纵向上要坚持基础性目标与先进性目标相统一。[3](P90-104)

②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就大学生而言,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目标的达成和实现,需要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在理论与实践的交互映衬下,逐步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感悟,并将其内化为自身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从政治领导层的角度来看,培育和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同样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需要党委政府、大学乃至全社会的艰苦努力、不懈奋斗,需要党政各部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加强沟通、密切配合;需要党的宣传部门要切实担负起组织指导、协调推进的重要职责,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各项任务落到实处。[4]

③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大学生在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也需要经历自我扬弃的阶段,只有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 (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才能深化,情感认同才能内化,自觉践行才能外显;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构建也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其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必须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振奋精神,凝心聚力,克服困难,方可实现预期的目标。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提供了认同的现实路径

马克思在批判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实践观基础上,第一次建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它如实地反映了人类活动的客观本性,揭示了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5]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感性的、能动的社会历史性活动,离开社会实践,就不能把握人的社会性和历史发展,主体 (人)和客体 (客观世界)就失去了相互联系的桥梁;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是从属于实践关系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又反过来指导实践,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认识辩证运动的过程。

1845年春天,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八条中,马克思这样写道:“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都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时间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6](P60)马克思认为,由于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因而也就只是把作为主体的人看作是单纯的生物个体,只是消极地去适应环境,也就无法了解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无法看到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1](P158)所以,作为认识主体的大学生,必须把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的客观世界当作实践去理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接受与内化,更多地需要发挥他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需要他们自己在实践中体验、对比、选择、形成和完善。进而言之,作为社会的人,大学生只有通过服务他人、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才能改造客观世界,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才能在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的前提下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另一方面,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凸现的复杂矛盾、社会弊病和不良习气,当代中国大学生要有担当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要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学好本领、增强实践能力、改造客观世界的主观能动性和坚定信念,切不可在诱惑、丑恶面前,或奴颜媚骨、消极顺从,或悲观失望、一蹶不振。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指明了方向路径,这就是在实践中认识,在认识中实践。因此,高等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实践,一方面,要把大学生实践切实纳入学校人才培养计划。各高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高校可借鉴美国赠地学院的成功经验,在机构设置、教授工作量分配、教学实施环节、科研推广任务实施等方面进行重新布局和制度安排,努力形成大学服务于工农业生产实践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连贯协同机制,扎实开展专业、课程、社会实践活动。[7]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实践。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本身就是一本活生生的社会实践教材,他们从家庭教育中接受传统,从学校学习中感受发展,从学校生活中学会交往,在交往中理解社会、认识社会、融入社会。只是这种感受、理解往往没有引起教育者的足够重视。因此,如果我们能够适势、及时引导大学生以哲学的辩证思维和理性反思态度观察和总结日常生活实践,就会极大地加深学生对生活、社会、世界的了解、认识和把握。[8](P35)这是大学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最生动、最普遍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普通、最平凡、最有效、最实在的体验路径。

[1]肖明.哲学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李纪岩.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

[4]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 (中办发〔2013〕24号)[DB/OL]. 新 华 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1itics/ 2013-12/23/c_118674689.htm.

[5]汪信砚.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其时代发展 [J].红旗文稿,2007,(8).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刘会柏.美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特点、经验与启示 [J].人民论坛,2014,(23).

[8]刘峥.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

(责任编辑王碧瑶)

Phi1osophica1 Foundation of Co11ege Students′Identification of Core Socia1ist Va1ues

LIU Huibai1,AN Min1&YAO Wangqing2(1.Chuxiong Norma1 University,Chuxiong,675000,Yunnan Province;2.Shahe Midd1e Schoo1,Shuangjiang County,677300,Yunnan Province)

The co11ege students sha11 have the right phi1osophy as the theoretica1 basis and action guide in order to rea1ize their identity of socia1ist core va1ues.Marxist materia1ism epistemo1ogy provides the basis for the wor1d view of identity,and materia1ist dia1ectics provides methodo1ogy guidance,and Marxist theory of practice provides a rea1istic approach to identity.

Co11ege Students′Core Socia1ist Va1ues;Identify;Phi1osophica1 Foundation

G641

A

1671-7406(2016)04-0100-04

云南省高校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4YNYB05。

2016-01-06

刘会柏 (1973—),男,楚雄师范学院政管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政治学。安敏(1979—),女,楚雄师范学院经管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矛盾价值观核心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