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胜彝族他留人的生计方式及其变迁*1

2016-03-28李俊云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云南昆明650500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双河留人生计

李俊(云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500)

永胜彝族他留人的生计方式及其变迁*1

李俊
(云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500)

他留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永胜县六德彝族傈僳族乡境内。他留人在长期自然演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以稻作种植为主的传统性生计方式,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及国家政策因素的外部输入,他留人在仿效中逐步调整了自己的生计方式,实现了对传统生计方式的突破,呈现出现代性的多元化特征。

他留人生计方式;稻作种植;变迁

一、问题的提出

一个社会要能生存,必须满足控制和规范人的行为、保障社会安全、男女婚配,抚养和教育后代等需要,更重要的是必须发展出一套能从生存环境中谋取食物的方法。这种谋取食物的方法便是生计 (Subsistence),或称为生存战略 (Survive Strategy);生计方式指的是各个人类群体为适应不同的环境所采取的整套谋生手段。[1](P163)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来说,无论大小,都有其生存空间。并且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得以形成与发展。

生计方式作为一个社会生存的基本活动,历来为学界所重视。他留人生计方式的形成很大程度依赖于其所身处的自然与地理环境。蒙爱军从水族的历史出发,总结了水族为了适应自然地理环境,而形成的以稻作为主的传统生计方式,并详细阐述了水族生计方式变迁的表现形式,从而认为水族人的生计方式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变革而不断改变的。[2]周建新阐述了哈尼族由“刀耕火种”的传统生计方式向较为单一化的橡胶种植的转变,反思了这种生计方式的变迁给哈尼人带来的各种潜在影响,从而对哈尼族新的生计方式如何持续提出了接下来可以进行研究的问题。[3]杨竹芬分析了邦协布朗人的生态环境与生计方式,提出要理解这些必须要把布朗族的社会文化和生态文化结合起来考虑,从而认为邦协布朗族的生计方式是改造利用其自然环境的产物。[4]而笔者的关注点有所不同,笔者通过对彝族支系他留人的传统生计方式及其现代环境下的变迁分析,对他留人生计方式变迁所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提出自己的看法。

他留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自称“塔怒素”,俗称“他鲁人”,主要分布在滇西北永胜县六德傈僳族彝族乡的双河、营山、玉水三个村委会。六德傈僳族彝族乡位于丽江市永胜县东南部,距县城30公里,川缅公路丽 (江)攀 (枝花)干线贯穿乡境,下辖六德、双河、营山、玉水、北华、团结、河腰、华祝8个村委会,71个村民小组。截止2014年初,全乡总人口14 246人,其中傈僳族6 635人,占47%,彝族支系他留人4 648人,占32%。①数据由永胜县六德傈僳族彝族乡政府提供,2014年2月。他留山是他留人三个主要聚集地的史源山脉,历来被认为是他留人的发祥地。他留人多是聚居,其中杂居有少量汉族,与周边汉族、傈僳族、小凉山彝族经济与文化交流密切。他留人由“王、兰、陈、海、罗、熊、段、邱、杨”九姓组成,其中“王、兰、陈、海”四大姓,占总人口的90%以上。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他留人形成了独特的他留文化,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他留人的生计方式是他留人长期在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下形成的,是人们理解他留地方社会文化的重要途径。

二、他留人的传统生计方式

(一)传统农耕

由于历史上他留人居住地区交通相对闭塞,除了少数的行商上门销售必需品外,村民只得走很远的山路到六德乡的集市上采购生活必需品。随着社会的发展,村民获得新土地的方式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依靠自己在荒山新开辟土地,但这一新开辟的部分无法得到国家承认,无法获得土地证。二是通过向周边村民购买土地。三是一部分村民家中劳动力严重缺乏,为了不使得土地荒芜,免费或以极低的价格给劳动力充足的家庭种植农作物。

农业为他留人最主要的经济基础,他留人的土地种植类型可分成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水田,主要种植水稻和蚕豆,大多他留人地区种植水稻品种主要是老品种红米;另一种类型是旱地,主要种植玉米、小麦、马铃薯等。据调查原来还种植荞麦,因为过去水稻产量过低,粮食不够吃,需要种植耐寒耐旱的荞麦来改善生存条件。后随着引水渠的修建、科学化的农田管理、合理使用化肥等农业基础建设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农田灌溉和农田亩产量得以提高,种植水稻的面积也不断增加。兰绍增告诉笔者:“从包产到户的实际土地算共有两亩多的田地。其中水田4亩,在夏季种植水稻,一年一季,由于水天大多是梯田式的结构,很难在水田中养鱼提高收入。在秋季的时候,种植蚕豆。旱地3亩,主要种植玉米、大麦、蚕豆、黄豆和小麦。其中,大麦、蚕豆和小麦在秋季播种,春季收获。”①访谈对象:兰绍增,男,他留人,1949年5月生,双河二村村民,访谈时间:2015年1月15日。由此可见,他留人农业耕作分为春秋两季,春季作物是4—5月播种,9月收获,秋季作物是9—10月播种,4月收获。因此,耕种土地全年几乎没有荒废期,实现了全年耕种土地的合理使用。村子里的老人称水稻种植的时节为“大春”,其他杂粮种植的时节称之为“小春”,主要按照种植的时间来划分。

坟林工作站工作人员兰云生告诉笔者:“在他留人历史上,由于受生产环境和技术的限制,粮食产量较低。近几年种植新品种后产量大幅度提升,他留人每年也会出售部分大米,均价2.3—2.2元/斤,老品种亩产800—900斤。年降水量大的时候亩产量1700—1800斤,年降水量小的时候亩产量1200—1300斤。在庄上村,老品种由于经济效益低,种植比以前少,新品种种植面积逐步超过了老品种。”②访谈对象:兰云生,男,他留人,1955年生,坟林工作站工作人员,访谈时间:2015年1月16日。他留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整个历史发展中,也积极采取新的技术弥补食物的不足。

(二)家畜家禽的养殖

牲畜饲养与农业种植有着天然的联系,两者的合理配置对一个农村的经济具有重大作用。新进化论学派的代表人物怀特曾指出:“农业和畜牧业是使每一个人类能量单位生产出比狩猎、捕鱼或采集所能获得的更多的食物或其他有用物品的方法。农业一旦同畜牧饲养业结合那么提供文化建设的能量资源无一比只培植植物的时代要大得多。”[5](P361)在传统的他留社会中,猪、牛、羊、鸡等家禽畜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产和生活需要而饲养的。家庭饲养业饲料依托自身种植的粮食和收割野外杂草,家庭饲养家禽家畜不但可以解决他留村民的日常肉食需求,同时也能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农家肥,从而实现农业和畜牧业的合理配置。双河二村饲养家禽家畜主要有黄牛、水牛、马、羊、猪、鸡、驴、骡子等。兰金国说:“我家有5头猪,其中一头母猪用于生仔出售,四头猪,每年卖两头杀年猪两头,售价在每斤8元。羊有13只,每年卖4只,每只约800元,羊肉收购价15元/斤,年卖羊收入约3200元。牛2头,每年约卖一头,留一头母牛,一头牛约5000元。鸡40只,每年卖10几只,收购价27元/斤,一只鸡约70—80元。家庭收入全靠卖猪、牛、羊、鸡。每年梨子成熟会拉些到乡集市上卖,约能有300来块的收入。”③访谈对象:兰金国,男,他留人,1962年3月生,双河二村村民,访谈时间:2015年1月15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双河二村饲养业除了满足自己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外,也会出售部分猪、鸡、黄牛等弥补家用。他留人的粮食很少在市场中销售,一般留作自己食用和喂养家禽家畜。而家禽家畜出售获得的收入成为传统他留人的最重要经济来源。

(三)果树的种植

他留人并没有规模性的种植果树,种植果树的品种主要满足自身食用需要。种植果树的主要种类有梨树、桃树、李子树、苹果树等,梨是每家每户必然会种植的品种,因种植方便结果率高深受他留人喜欢。王绍勇说:“我们他留人的梨树特别有名,因为我们较为干旱,所产的梨子水多味甜,脆嫩爽口。我们他留人每家每户都有梨树且树龄较长,可以说梨树陪伴了每一个他他留人的成长。”①访谈对象:王绍勇,男,他留人,1960年生,玉水村村民,访谈时间:2015年1月16日。果树所结果实除了满足他留人日常生活的需求外,还可以用于喂猪,节省粮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他留人逐步开始把水果拉到集市上出售。

三、他留人生计方式的变迁

(一)外出务工群体的出现

随着他留人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依靠传统生计方式所获得的收入很难满足他留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特别是2000年以后,城市劳动力的短缺,为他留人提升家庭收入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当然,早些时候外出打工的他留人,建立了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获得了很多信息资源,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与劳动技能,在这些人的带动下,外出务工的他留人群体不断增加。

按外出务工人员的周期性来划分,他留山的打工人群主要分为以下两种:一种是“季节性”的打工,主要出现他留山上的已婚家庭成员之中,这些季节性打工人员在农闲时节外出务工挣钱,农忙时节回到家中务农,这类人打工主要在他留山附近的丽江境内,如永胜、华坪等地。另外一种是常年打工人群,主要是村里未婚劳动力,打工地点遍布全国各地,从事的工作也各有不同。在外省务工的主要分布于北京、上海、广州、浙江、苏州等沿海地区,在云南本地外出务工的主要集中在距离家庭较近的丽江境内。兰绍增说:“我家里一共有5口人,老两个和三个孩子组成。老大是儿子,已婚,取的老婆为永胜县的汉族,目前在丽江打工,主要从事房屋装修工作,未有向家里寄钱习惯。老二是女儿,从未外出打工,嫁给仁和镇的农民,目前以务农为主。三女儿嫁给了重庆人,目前在丽江打工,从事房屋装修的工作。三个子女都为初中文化。”由于整体受教育程度偏低,外出务工的男性打工人员以基础型劳动为主,女性则以餐饮业和服务业为主。永胜县有一个“阳光工程”的项目,先后招收多批他留劳动力外出打工,据双河村副主任海金红介绍,“整个双河村长期和季节性打工总人数约150—160人,其中有100余人为长期在外打工。”②访谈对象:海金红,男,他留人,1982年生,双河村委会副主任,访谈时间:2015年1月17日。

按照外出务工人员的地域划分,他留人外出务工类型也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离村定居型”和“外出打工返乡型”。“离村定居型”是指外出打工的村民长期定居在打工所在地,除了逢年过节回家看望老人,无论是自己的生活重心还是子女的生长环境都几乎从农村转移到了城市。“外出打工返乡型”是指打工的村民生活重心还是在他留山之中,家里小孩也留在他留山中由父母长辈帮忙照看,读书也在他留山附近学校。外出务工人员把主要的打工收入用于新建房屋,改善家庭生活环境。目前,在他留人进城务工人员中“外出打工返乡型”比例最大。

(二)运输业

2000年以后,随着他留人所在村子的道路逐步修通,外出赶集成为了他留人每周必不可少的活动。他留人一方面会把做好的粑粑、鸡等土特产拿到集市上出售,另一方面也购买一些生活必需品。因此,客运的需求成为了他留人外出赶集的当务之急。一些他留人看到了商机,于是购买了面包车拉客以获得收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他留人与外界的接触愈发频繁,这些人开始不参与家庭农活,专职做起了客运生意。客运业因此成为了一部分他留人生计方式变迁的新的表现形式。

另一种运输的形式是购买中型和大型货车用于拉货,以丰富家庭收入结构。据双河村副主任海金红介绍:“整个双河村委会有大货车11辆,用于拉货 (水泥、沙子、煤炭)。小货车14辆,面包车5辆,共30辆。”①访谈对象:海金红,男,他留人,1982年生,双河村委会副主任,访谈时间:2015年1月17日。以双河二村为例,目前双河二村有大货车一辆,主要用于拉煤;小型农用车一辆,用于拉货和粮食;面包车一辆,用于客运;中型农用车一辆,用于拉货;小轿车一辆,属于外地打工人员长期在外使用。村里道路修通了以后,对家庭收入有一定促进作用,方便到集市出售农副产品。双河二村有部分村民购买了面包车和农用车,据说村里可能会设招呼站,办理了相关营运证的面包车可以到招呼站拉客,方便村民坐车到六德乡里。购买大型运输货车也成为了他留年轻村民的一个重要选择,通过向亲朋好友借钱,加上自己的存款买一张二手的大货车,约10—15万余元。平时到各个工地上或煤场帮人拉运货物,一车也能挣600元以上,比起传统的农业生计方式来说更加挣钱,并且也不像农耕生产那么辛苦。村民兰子能告诉笔者:“我于2013年03月买了双河二村唯一的大货车,07年由朋友介绍曾到深圳建筑工地打工一个月。后来由于觉得工资低,遂转到山东青岛打工,100元/天,主要在建筑行业从事体力劳动。2013年回到家中,空闲在家时听说小米天水库修建需要租车的消息,向亲戚借了钱买了大货车。大货车花费10万。一开始帮六德小米田水库建设拉沙子、水泥和石子等,一车600—700元。当时1个月拉十几次,6—9月份是雨季几乎没有拉货。其他时间也会帮村民拉货,石子、沙子和木材建房子。2013年曾到小凉山宁蒗拉煤到永胜。2013年11月到2014年2月从宁蒗到外地的拉煤运输,5—6趟收入6000元。2014年开始宁蒗的煤炭业大量关闭整顿,因此拉煤运输逐渐少了许多。家里靠货车收入每年20000—30000余元。”②访谈对象:兰子能,男,他留人,1990年03月生,双河二村上门女婿,访谈时间:2015年1月15日。

(三)小卖铺经营

他留山的多元化的生计方式也出现在了个体经营业,较为典型的是小卖铺的出现。他留山的小卖铺一般是具有一定商业头脑的农户,依靠到六德乡批发一些烟酒等货物放在家中,没有专门的售卖店和营业执照,一般村里人在不方便下集市时,会临时性地到这个农户家购买少量的烟酒。因此,在他留山开小卖铺整体来说生意并不太好,仅能稍微增加点家庭收入。从2000年开始双河二村出现两家农户在自己家开小卖铺,现在倒闭了一家,主要经营烟酒和小孩子的零食。另外一家目前还在经营,但是生意并不好,仅售卖烟酒,原来还卖一些小零食,后来由于赊账过多而停业。探寻其生意不好的原因,村民王学胜告诉笔者,首先是因为村里人口少,无外来人员,销量很固定。其次,村民交通方便,喜欢到六德街上购买。再次,开小卖铺的农户没法做到每天时刻都在,农忙的时候就需要外出务农,回来在家时才能进行出售活动。开小卖铺对于村民来说仅仅是一个副业。村民王学胜说:“我家里有一个小卖铺,仅卖烟和酒,每个月收入60—70元,无特定的房间卖,只是用房屋当仓库,有人要时从屋子里拿。一包烟或一瓶酒仅找0.5—1元的利润,货物可以由赶集的人帮忙带,一箱给2元的辛苦费。”③访谈对象:王学胜,男,他留人,1956年8月生,双河二村村民,访谈时间:2015年1月15日。

(四)其他

他留人生计方式的多元化表现形式不仅仅体现在以上三个方面,也表现在其他方面。

1.与坟林相关的工作岗位。为了加强他留“万人古墓群”的保护,设立了相关岗位,客观增加了他留人从事相关工作人员的经济收入。坟林工作站有四名工作人员,在2012年以前工资每月400元,2012年到2014年每月工资600元,从2014年起,每月工资1000元。坟林每天设两个人值班,实行轮休,每人每个月有十天的休息时间。

2.防火护林工作。兰金龙说:“从2012年开始,做护林员已经2年了,每个月收入500元,扣除一百元作年终考核评比用。平时的工作内容就是看护山林,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基本上每天都会去山里几趟。但是每到防火季节就会有固定的值班时间,在1至6月份是防火的季节,护林员每个月都要去乡林工站值班两天,主要工作就是接听电话,及时了解山林情况。”①访谈对象:兰金龙,男,他留人,1975年3月生,坟林护林员,访谈时间:2015年1月15日。

3.“土风计划”所带来的经济收入。“土风计划”是一些学者为了保护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特有文化所启动的项目,并投入大量资金给予支持。例如,兰金秀主要是纺织技术的传承人,兰金秀在家开设了教学班,专门教人纺织技术。教学班主要是在秋季开设,主要原因是秋季气候湿润,用来纺织的线不容易断掉。老师和学员都会有补助,每天学习5个课时,每个月三次,一次是为期两天的培训。当然,包括老师和学员都会有部分补助,虽然不高,但是也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村民收入。

四、分析与讨论

云南省永胜县六德乡山区是彝族支系他留人的主要聚居地,他留人在这一区域生存、繁衍,形成了独特的山地经济。历史上,他留人多分布于山顶或半山腰等海拔较高的地区,以农业、林业、采集和狩猎为生,充分利用生态环境所提供的各类资源。然而,在现代化浪潮的席卷下,永胜他留人的生计方式正发生着剧烈变迁,原有的传统生计方式正在经受着新的生计方式的考验。

(一)生计方式变迁的原因

对于一个社会来说,为了适应环境与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历史的变迁,其生计方式也会发生变迁。而变迁的原因是因人而异的,他留人就是在特殊的地理、文化环境中,生计方式发生了变迁。

首先,商品市场的影响。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他留人或主动或被动都同外界交流日益频繁,在与外界的频繁交流中,不断激发了他留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因此,他留人需要不断增加自身收入来满足这些需求,而在自身传统生计方式的基础上扩大经济收入的途径就成为了他留人的当务之急。在外界环境和自身需求的推动下,他留人的生计方式的调整成为其理性之选。

其次,国家政策的扶持。在1990年前后,他留营盘“万人古墓群”获得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获得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获得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称号。在此大背景下,国家对他留文化的重视程度日益得以提高。国家投入大量资金修通了他留人主要村落到乡的水泥路。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为他留人提高经济收入,发展多元化的生计方式提供了条件。可以说他留人这种生计方式的多元化与党和国家在财政、技术、物质、教育上的扶持是离不开的,特别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许多优惠政策帮助了他留人经济的迅速发展。

最后,他留人自身脱贫的主观需求。在2001年,双河二村成为了“省级贫困县”,虽然国家每年给一定的资金,用于扶贫,但这基本上是“治标不治本”的。在与外界族群的交流过程中,他留人逐步认识到了不一定非要守着田地,也有其他多种方式来增加经济收入,他留人为了改善自身物质环境,生计方式也因此发生了变迁。

(二)生计方式变迁的影响

首先,基础设施的建设。自从他留坟林申请“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保护单位”后,国家加大对他留地区文化保护的资金投入,首要的一点便是帮助他留人修建了山间马路,他留人的玉水村、营盘村和双河村三个行政村的主要自然村落已全部铺上了水泥道路。即使没有车的村民可以乘坐专门跑他留人村落到六德乡的面包车,根据各个村的距离,大概乘坐半小时到一个小时的车程就能到六德乡。

其次,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他留山谋生手段的不断多元化,他留山地区村民与外界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很多外界的现代化元素融入到了他留山中,增加他留文化的多样性。整个他留人的家庭经济收入有了显著提高,很多他留人建了新房子,新房子的材料基本为水泥和砖头,比起原来的土屋瓦房居住生活质量大幅度提升。很多现代化的家用电器进入到了农户家中,大多数家庭购买了手机、电视、电饭煲、电磁炉、电冰箱等家电,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有些村民甚至买上了洗衣机和微波炉,家庭生活质量可以说较之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最后,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现代化描绘了通过贸易、通信、公司以及旅行,将广泛分隔的人群加入更紧密互动的过程。受到现代化进程影响的群体,并不都是欣然接受,而大都是这一过程的被动接收者。它们通过改造、诠释、抗拒的方式,努力掌握他们正在经历的全球化表征。这种积极回应称作本土化,或全球化在地化。[6](P185)永胜县六德乡政府、相关投资公司和当地他留人文化精英也欲利用他留山独特的“万人古墓群”作为文化旅游看点,推动当地的旅游业的发展。在政府、社会和他留人的多方努力下,他留人正积极转变思想,面对市场经济的机会与挑战。随着他留文化的广泛传播,越来越多学者进入到了他留地区进行民族学相关研究,他留人也逐步意识到了他留文化独特的文化价值、学术价值与经济价值。这些因素促进了他留人的“文化自觉”,例如丽江他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就是他留人段崇武创办的旨在挖掘他留文化独特的商业价值,传播他留文化,并且通过以“他留三宝”(即他留山的三大特产,他留鸡,他留梨和他留粑粑)为品牌的产品,带动周边他留农户的农业生产的商业化,不断提高农户的经济收入。农户生计方式逐步从传统的生计方式转变为“半商业化的混合型”或多元化的生计方式,逐步形成了一定“商业意识”。

总之,一个民族的生计方式并不是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被动应对,而是该民族在针对其特定的生存环境,经由文化的创作和作用的结果。[7]当一个民族所处的特定外部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该民族的生计方式也会发生变迁以适应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环境因素不仅决定文化特性,而且也对文化产生作用。[8](P52)在面临现代化等不断变换的生存环境,他留人的生计方式也在不断转型,多元化的现代型生计方式逐步取代传统的农耕经济生计方式。在生计方式转型的过程中,对于他留人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他留人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与外界的优势资源相结合,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生存与发展的道路,以及他留人所选择的未来发展道路对于他留人的经济、文化发展又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1]孙秋云主编.文化人类学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2]蒙爱军.水族传统生计方式及其变迁[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03).

[3]周建新,于玉慧.橡胶种植与哈尼族生计转型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2).

[4]杨竹芬,苏红斌.布朗族生态环境与生计方式探析[J].黑河学刊.2013(01).

[5]怀特.曹锦清等译.文化科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6](美)奥莫亨德罗 (Omohundro.J).人类学入门: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M].张经纬,任珏,贺敬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7]罗康隆.论民族生计方式与生存环境的关系[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5).

[8](英)凯·米尔顿.环境决定论与文化理论:对环境话语中的人类学角色的探讨[M].袁同凯,周建新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刘祖鑫)

Live1ihood and Its Evo1ution of the Yi Peop1e of Yongsheng

LI Jun (Schoo1 of Ethnic Studies,Yunnan Minzu University,Kunming,650500,Yunnan Province)

The Ta1iu is a c1an of the Yi ethnic group and its peop1e main1y 1ive in the Liude Yi and Lisu Ethnic Groups Township,Yongsheng County,Yunnan Province.After a 1ong history of natura1 evo1ution,the Ta1iu peop1e had come to take growing rice as their main source of 1ive1ihood unti1 the 1980s when externa1 po1icies were introduced by the State.In the course of imitating other means of 1ive1ihood,the Ta1iu peop1e have adjusted their traditiona1 sources of 1ive1ihood and now they re1y on a variety of forms of 1ive1ihood.

1ive1ihood of the Ta1iu peop1e,rice growing,evo1ution

D633.317

A

1671-7406(2016)04-0076-06

2016-02-28

李俊 (1989—),男,云南民族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文化。

猜你喜欢

双河留人生计
BY THE SEA
绥阳双河洞
淅川县双河镇遗址M19及出土陶器组合
水土保持助力双河镇大田村实施精准扶贫
引才难留人难 西部高校如何突围
点把点的他留人
冰天雪地的生计与浪漫
第五师双河市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对策
因病施治化解医院“留人难”
2月2日世界湿地日 湿地与未来——可持续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