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跳绳者经常出现的错误动作及改正方法
2016-09-06李富岭杨增威刘航
李富岭,杨增威,刘航
(广州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初学跳绳者经常出现的错误动作及改正方法
李富岭,杨增威,刘航
(广州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跳绳是一项非常收人民青睐的运动项目,本人经过长时间的教学和训练发现初学者容易出现以下错误。摇绳时两手放于肩上、两手臂撑的太开、两手高度不一致、手腕不会摇绳、整只脚起跳和落地、跳绳时小腿后屈、跳绳时重心不稳定等一些易出现的错误。本问针对容易出现的错误提供一些纠正方法,希望能为初学者和跳绳老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跳绳;运动训练;训练
1 前沿
跳绳在中国流传由来已久跳绳称为“百索”、“跳百索”,是因为跳绳者摆绳速度十分快,旁观者仿佛看到有上百条绳索同时摆动。跳绳的一般性功效为:增强心脏的功能、增强肺的功能、能提早更换新细胞的时间、防治血管老化、净化血液、防治血栓。
两手握绳,两臂自然弯曲将绳置于体后,两手腕、手臂协调一致用力,开始时,以两肩为轴,手臂和手腕同时用力,技术熟练以后以肘关节为轴以前臂和手腕配合摇绳。十分熟练后,两手臂靠近身体用手腕来摇绳。如下图所示
2 初学跳绳者容易出现的错误动作
2.1摇绳时两手放于肩上。主要出现在年龄偏小的学生,两手持绳的手柄放于肩后,学生跳一个继续将绳柄放于肩上,不能够连续跳绳。
2.2两手臂撑的太开。初学者最容易出现的错误之一,特别是没有经过老师和教练的指导,自己练习的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错误,绳子撑的太开在跳绳时绳子就会不打地面,绳子容易碰到脚,造成坏绳。
2.3两手高度不一致。在上跳绳课的时候经常有的学生一个手臂偏高一个手臂偏低,两手臂高度不一致。两手臂高度不一致就会使绳子偏向一边,就会使绳子碰到脚。
2.4手腕不会摇绳。许多初学跳绳的学生手腕不会摇绳,一直用小臂摇绳,小臂很容易产生疲劳,手腕不摇绳造成绳子的弧度不饱满,小臂的力量控制不好就会坏绳。
2.5整只脚起跳和落地。跳绳时起跳和落地的部位不正确,不仅影响起跳的速度还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带来一定的伤害。
2.6跳绳时小腿后屈。学生认为小腿后屈可以提高跳跃的高度,其实不仅没有提高高度小腿后屈下落的时候会碰到绳子反而更容易死绳。
2.7跳绳时重心不稳定。在跳绳时由于身体姿势不正确,低头或者没有收腹就会在跳绳时前后移动,浪费更多的体力。多人一起练习的时候就会干扰别人。
3 错误动作改正方法
3.1摇绳时两手放于肩上。老师让学生做徒手的摇绳练习,手指向地面以肩或者肘为轴进行徒手摇绳练习,让学生意识到手臂放到肩上是不正确的,明白手臂正确位置。
3.2两手臂撑的太开。将绳子两个绳柄放到一起,左手拿两个绳柄放置身体的左侧右手臂肘关节靠近身体,是指和拇指捏住两根重叠的绳子的中间位置进行摇绳练习,摇到一定的次数两手进行交换。或者将一张白纸放到上臂和身体的中间进行跳绳练习,要求纸不能掉下来。
3.3两手高度不一致。两人一组面对面的站立相距2~3的距离一人跳绳另一人进行观察来提醒跳绳者两手臂的高度来进行提醒。一个人的时候自己看着镜子来观察自己的手臂动作,发现高度不一致时及时改正,时间久了就会形成正确的动作定型。
3.4手腕不会摇绳。徒手的摇手腕练习速度由慢到快,在跳绳时改变跳绳的速度,1个八拍跳绳4和8拍放慢跳绳的速度其余的保持正常的跳绳速度。
3.5整只脚起跳和落地。让学生将绳子对折两次将绳子放到地上两个人的绳子相聚40厘米左右,8个人左右为一组将绳子组成一个绳梯,学生站成一路纵队两脚并拢脚跟提起在跳绳梯的时候脚跟不准落地,学生对这个练习非常感兴趣,能起到良好的练习效果。
3.6跳绳时小腿后屈。学生进行高抬腿练习,方法同2.5让学生在绳梯里进行高抬腿练习,不仅可以改正后屈腿的错误动作还可以提高学生两腿交换的频率。
3.7跳绳时重心不稳定。重心不稳定主要是跳绳时身体姿势不正确,练习跳绳之前告诉学生正确的身体姿势,以学生的双脚为中心画一个半米左右的圆,跳绳时不能踩到圆更不能出去。
4 结论
跳绳是我国民间的一项体育活动,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尤其时青少年。跳绳具有较大的锻炼价值,跳绳练习能使速度、力量、灵敏、耐力等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发展弹跳力’跳绳能拉伸骨骼,使骨骼增长,有助于学生长高但对于初学者来讲,容易出现摇绳时两手放于肩上、两手臂撑的太开、两手高度不一致、手腕不会摇绳、整只脚起跳和落地、跳绳时小腿后屈、跳绳时重心不稳定等一些易出现的错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多注意纠正这些错误,寻找出更有效的纠正办法。
[1]赵士敏,武元国.有趣的跳绳练习方法[J].体育教学,2005(6).
[2]陈鹤芳.图解跳绳大全[M].台北:水牛图书出版社,1980.
[3]杨碧兴+浅谈如何提高中考跳绳成绩[2].体育师友,2010(33).
李富岭(1991.2-),男,汉,山东省菏泽市单县,硕士,广州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
G633
A
1671-1602(2016)16-01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