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故事,也是生活
2016-09-06浅姿
■ 文 / 浅姿
这是故事,也是生活
■ 文 / 浅姿
【真视听】
遥远的相似性
栏目主持/李颜岐
据说曾有记者在采访霍金时问他一生中有没有遇到过特别感动的事,霍金沉思后,回答:有的,就是遥远的相似感。茫茫宇宙间,可能有两颗星球有着惊人的相似,但运行的轨道相隔光年。纷扰人世里,也许不知道哪个角落就有着和你人生际遇、兴趣爱好、思维性格等相似的人,只是因为距离、时间、种族、性别等等造就遥远的因素,难以遇见。可是,万一呢?万一这样的两个人、两种事物、两种风格遇见了呢?小说、电影、歌曲为我们描述出了这样遇见的可能。
尽管这部小说塑造了好几个叙述者的角色,但《说故事的人》的作者朱迪·皮考特才是最会“说故事的人”,她一共套讲了三个故事,一段是由两位亲历者口述还原的集中营历史,一段是现代日常生活,还有一段是有关救赎和原谅却没有结局的虚构想象,三者穿插推进,却丝毫不显杂乱。
年轻的赛奇结识了孤身一人的老者约瑟夫,跨越年龄的友谊却因为约瑟夫告知年轻时曾是纳粹军官而变得艰难。约瑟夫得知赛奇的奶奶敏卡是集中营幸存者,希望犹太裔的赛奇能帮助他死去,以期宽恕。赛奇通过奶奶敏卡的回忆了解了她当年如何存活下来——她在集中营里偷偷写作一个故事,每晚讲新的情节给伙伴们听,这个一直持续编织下去的故事更成为她和一个纳粹军官之间的联系,可以说是她能够存活下来的重要原因。
动乱的历史总会设计奇特的连结。如果敏卡不懂德语也不会写故事,如果纳粹军官法兰兹·哈特曼不是厌恶战争、被迫参战的文艺青年,那么命运又将是另一种走向。
忏悔和宽恕,无数普通人在生活中都会面临的道德难题,特殊化到残酷狂热的二战背景下,做出选择的困难程度被放大乃至推向极端。因为在这里,施暴者所犯下的是反人权、轻贱他人生命的重罪。请求受害人的原谅能否对曾经的施暴者起到彻底安抚心灵的作用?如果受害人已然离世,那么其家人或朋友是否有资格代表他原谅施暴者?对于纳粹这个特殊群体,如果受害人已宽恕其罪行,是否能就此免去审判和刑罚?
得出每一个答案都并不容易。好的故事也不是直接摆明答案,而是让你通过思考给出自己的答案。这一点,朱迪·皮考特非常擅长。从《姐姐的守护者》中将父母告上法庭,要夺回属于自己医疗决定权的妹妹,到《第十层地狱》中慌乱无措但坚定找回女儿的爸爸,她塑造一个个面临选择的人物,制造一个个伦理冲突,每当你以为答案呼之欲出、问题行将解决时,相关人物的决定和举动却使结局又陷入了晦涩。
回到本书,犹太人敏卡和纳粹军官法兰兹是站在战争对立面的两人,但他们因为对战争的反感和对文学的喜爱,对一个映射无意做恶却犯下罪行的“巫皮欧”的故事怀着同样的兴趣和执着,而达成了一种奇特的平衡,或者说是一种跨越种族、立场和身份的默契。他们的相似性其实在于对美的追求,即使身处的环境不允许他们体验艺术和美。敏卡讲故事,法兰兹听故事,她以故事换取生命,成为为数不多的集中营幸存者,他给她安排接听电话、免于辛苦劳作的特权工作,还会假装无意留下些食物,使她得以拿去帮助伙伴。法兰兹一方面是杀害敏卡家人和朋友的罪恶团体的一员,一方面又是她本人得以活下去的原因,这种矛盾冲突使得“原谅”这个主题在敏卡身上值得权衡。
原谅或宽恕实际上是从基督教神学背景下衍生出来的伦理观念,从爱人如己到爱敌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基于一种信仰式的自律,如果人人都能做到,那么恶行也将不复存在。但当恶行已犯下,谁有权利宽恕,怎样做才叫宽恕,做出和得到宽恕的人是否就放下了心中负担?敏卡作为受害人并不知道法兰兹就和她生活在一个城市,她应孙女赛奇的请求讲述惨痛的经历,她本可以写下这些告知世人,但她选择沉默,因为“我们没办法用单字来界定一些太过纠结和太沉重的情绪,既然如此,那么用白纸黑字写下这些感情又有什么意义?”
想起莫言在获诺贝尔文学奖颁奖礼的演讲中追忆自己的母亲。他说小时候曾亲眼目睹母亲因拾麦穗被看守麦田的人追赶打伤。多年后,集镇上偶遇,看守人已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莫言想要找他报仇,母亲平静地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这就是宽恕。并不是非得面对面地恩赐施暴者一句“我原谅你了”,更多地表现为受害人本人不沉溺在过去之中。宽恕是一种善,是受害人的权利,并且无法委托代理人代其行使权利。最终敏卡病逝,她一辈子掩盖自己幸存者的身份,就是选择放弃宽恕的权利,尘封过往。而赛奇选择帮助法兰兹“自杀”,即使她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没有权利来宽恕,却愿意帮助他在被纳粹猎人抓捕前死去,这不是宽恕,是一种遂人心愿的施恩,但却触犯了法律。
最后揭示法兰兹实际上是顶替了哥哥的身份,他冒领他人的暴行,以死亡来寻求解脱,故事就此完结。原来赛奇和他,都既不是受害人也不是施暴者,却做出了选择和行动。这就是故事,也是生活,出人意料,防不胜防,你可以继续思考“宽恕”,然而下一个问题会在另一个故事中接踵而至。
《说故事的人》
[美]朱迪·皮考特 著
苏莹文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