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门铁柱曾锁江
2016-09-06赵贵林编辑吴冠宇
文、图 / 赵贵林 编辑 / 吴冠宇
刊首语
夔门铁柱曾锁江
文、图 / 赵贵林 编辑 / 吴冠宇
我想象中的它已是多年沐江风、浴波涛,当是锈蚀斑斑、千疮百孔,可它竟没一丝裂隙,没一个孔洞,摸上去滑溜溜的,异常坚硬。也许,正是猎猎的江风驱赶走腐蚀的潮气,呼啸的江涛涤荡尽柔嫩的肌肤,才留下这铮铮铁骨兀然傲立吧!
在三峡来来去去,那雄奇秀丽的山山水水以及文人墨客的鸿爪留痕,给人以赏心悦目的享受和诸多感慨。偏偏有一处地方,既不赫然醒目也无惊人之处,却常常让人凝神注目,那就是瞿塘峡口的两根铁柱。
铁柱高不过两米,粗不过碗口大小,别说在绝壁千仞的夔门赤甲、白盐两座高峰面前,就是与相隔咫尺的江岸相比,它都显得毫不引人注目。然而,就是这卑微的身躯,却有过不平凡的岁月。它曾拉起过一排铁链,横拦大江,让长江上千舸万船降帆停桡,不能越瞿塘一步,更让长江这匹水色丝绸上的疙瘩缠了个死结。艨艟巨舶都得俯首贴耳,任凭铁柱颐指气使。
一位诗人说过,三峡是万重大山阻挠大江的结果。山水一阵生死搏杀后,响彻云霄的是大江一泻东方的战歌。莽莽大山无可奈何的事,区区铁柱却偏偏想要为之代劳。锁江铁柱,这响当当的名称当真让顶天立地的高峰无地自容!
拂去岁月的风尘,铁柱那咄咄逼人的从历史中闪射出来的光芒把人眼刺得生痛。清代《奉节县志》上记载:“瞿塘峡口石盘之上,竖铁柱两根。高六尺四寸。夏秋水没,冬春复见。上铸‘守关大将军徐宗武’等字。”
年代更早的宋人熊克的《中兴小历》,更把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记叙得清清楚楚:“景定五年,守将徐宗武于白帝城下岩穴,设拦江锁七条,长二百七十七丈五尺,五千一十股。又有二铁柱,各六尺四寸,刻徐宗武字。”宋景定五年即公元1265年,这些铁柱至今已足足751岁了。
真不相信眼前的铁柱已经度过了那么漫长的岁月。这不只是看惯了当代许多新造的“古迹”,人们可以把岁月搓揉得“心想事成”,而那铁柱本身经历的坎坷也给人留下了许多疑惑。
儿时看见峡口的铁柱,虽不了解其生辰八字,只觉得来往江轮都不屑一顾,它孤零零地站立在那儿任凭风吹雨打。“大跃进”的年月,突然不见了那茕茕孑立的身影,熊熊烈火的“土高炉”缺乏原料,有人想到了老祖宗留下的那两根柱子,于是派人把它连根拔起。
到了80年代,人们喜欢游山玩水,白帝城上游人络绎不绝,看到峡口空荡荡的石盘,人们又想到了铁柱,津津乐道“控西南万壑,压荆楚群山”的显赫历史,于是大家开始为铁柱惋惜,继而埋怨在那段岁月里干的荒唐事。
① 登上江中石礁查看铁柱情况
不久,夔门前江中石盘上又竖起了两根铁柱。听白帝城文物管理所的人介绍,50年代拔下的铁柱过于沉重尚未来得及运走,大炼钢铁土炉群冲天的大火就熄灭了。老祖宗留下的铁柱躺在石盘上竟然安睡了几十年后,人们才记起它,把它重新立了起来。
好多次我站在江岸为复出的铁柱拍照,虽然用望远镜仔细观察,也没弄清铁柱究竟是不是原来的那一对。
为了弄清铁柱的真实情况,我顺着江岸陡峭的石壁而下,想最大限度地缩短与铁柱的距离。江面一只小小的打鱼船从我面前驶过,我急忙挥手,让那年轻的渔民把我送到了江中的石盘上。
所谓石盘实际上是一块方圆不下四五十平米的石礁。一跨上去我就向铁柱奔去,比我高不了多少的铁柱顶端,像戴了顶圆形小帽,那帽上还依稀可见弯弯曲曲的花纹。靠西的一根铁柱上,隐隐约约刻有“大将军徐”的字样。看来,这铁柱不是当代人的仿造。更让人吃惊的是,我想象中的它已是多年沐江风、浴波涛,当是锈蚀斑斑、千疮百孔,可它竟没一丝裂隙,没一个孔洞,摸上去滑溜溜的,异常坚硬。也许,正是猎猎的江风驱赶走腐蚀的潮气,呼啸的江涛涤荡尽柔嫩的肌肤,才留下这铮铮铁骨兀然傲立吧!
瞿塘锁江非自徐宗武始。在他以前很久,就有人依仗三峡的险要设立了拦江的营垒。
据《五代史》记载,唐天佑元年(904年),张武攻占夔州后,在峡口置铁链,封锁过往船只,人们把它称为“锁峡”。北宋的地理志书《寰宇记》上也记载古人“铁锁断江,山横江亘张两岸,造舟为梁,施战床于上,以御寇焉”的史实。
宋太祖赵匡胤派曹彬伐蜀,曾拿出一张地图,指着夔门锁江处说:要攻占这儿,不能乘舟而上。后来,曹彬也正是在岸上迂回出奇兵,才夺下这铁锁关的。
不知哪个年代,有人写了篇《锁水记》文章,并把它刻在石碑上。明清的一些地方志都曾记载过这块碑的存在。后来,石碑遗失,已无法从那文章中知晓锁江的历史渊源以及对这事的后世评价。
幸而现存的清代《奉节县志》上还有两首题咏铁柱的绝句:
② 三峡蓄水搬迁后的锁江铁柱
③ 原铁柱下的古人题刻
世代兴亡事有由,将军远镇古梁州。堪叹铁锁依然在,不锁瞿塘峡口头。
——唐·杜甫《峡中铁柱》
白帝城边春草生,黄牛峡里水波清。追思昭烈千年事,常使英雄气不平。
——宋·元不伐《峡中铁柱》
《杜工部集》并未收入《峡中铁柱》一诗。有人认为这首诗并不是杜甫的作品,乃后人伪作。无论写诗者何人,但诗人“世代兴亡事有由”,铁锁仍在难锁峡的感慨,却是真正的苦口良药,给割据称王者的一副清醒剂。元不伐的诗句,笔落蜀汉风云,说的是峡口前刘备托孤的史实,其历史的深重感远远超过了徐宗武的锁江之举。
三峡大坝建成之时,人们没有忘记江边的铁柱,为免其被江水淹没,将其搬迁到了夔门前的高处。
这两根铁柱虽不甚起眼,却见证了我们的老祖宗在抱虎枕蛟的山水中蹒跚的步履,摩挲铁柱,对古老的陈迹有说不尽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