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调共进勇攀高峰
——苏州档案事业创新发展精彩回眸

2016-09-05本刊报道组

档案与建设 2016年1期
关键词:国家档案局丝绸苏州市

本刊报道组

协调共进勇攀高峰
——苏州档案事业创新发展精彩回眸

本刊报道组

2015年12月28日,四年一度的全国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在北京召开,苏州市档案局被国家人社部和国家档案局授予“全国档案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局长肖芃怀着激动的心情赴京领奖。继2011年获得该项荣誉之后,苏州市档案局两届蝉联,在全国档案系统罕见。

2012年以来,苏州市档案局(馆)坚决贯彻全国、全省档案工作部署,推进《苏州市档案条例》的实施,完善机制体制,勇于自主创新,领导全市档案事业高位发展,显著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建成一支勇于创新、敢于争先的干部队伍,多项工作在档案行业领先示范,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整体向前的独特发展面貌。

完善体制机制健全“大档案”事业格局

以综合档案馆为核心,以各专业部门档案馆、开发区及镇村档案馆、市民家中的远程查档平台等为网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苏州区域性“大档案”格局初步形成,该成果作为先进典型在2014年全省档案事业综合发展推进会上推广,2015年荣获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奖。

全国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合影(局部)

综合档案馆建设。全市国家一级档案馆增至8个,2013年国家档案局在苏州召开全国档案馆测评与档案教育基地建设研讨会,苏州作为先进典型在会上作了经验介绍;新一轮综合档案馆新馆建设区县全覆盖,新馆总面积增至24.6万㎡;创建全国地级城市第一家中字头档案馆——中国丝绸档案馆,2个国家级“中小学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辖内太仓市档案馆成为全国首家县级“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苏州工业园区档案中心被列入国家档案局第一批区域性集中式数字档案室建设试点单位,新增省5A级数字档案馆5家、省5A级数字档案室16家,全市综合档案馆数字档案增至2.2亿页,2013年作为先进典型承办全国数字档案馆(室)建设推进会,国家档案局主要领导高度称赞苏州县级行政区域“两个百分百”档案馆“在世界上也是先进的”,“值得中国档案工作者骄傲”。

横向纵向馆室体系建设。镇、村级档案馆增至20个,率先探索解决镇村档案馆的职能、编制等体制机制难题;省最高等级五星级档案室增至151个,一批省级以上开发区档案工作形成新型管理模式,国土、税务等多个民生条线建立部门档案中心;160多个村镇开设民生档案远程共享查阅平台,局部地区实现“足不出户”电视查档,“百姓身边的档案馆”建设全国独树一帜。

领导团结有力驱动“一盘棋”统筹发展

健全以《苏州市档案条例》为核心的档案法规体系,坚持“一盘棋”战略,增强对全市档案事业的指导力,协调推进区县档案工作整体发展。4年来5次争取市人大开展档案执法检查,自上而下破解基层档案部门难题;直接与区县分管领导沟通档案工作,帮助基层落实档案馆新馆和数字档案馆项目、领导班子配备等关乎全局、影响长远的大事要事。通过给予基层部门实实在在的帮助,显著增强了全市档案系统的向心力和执行力。

整合全市档案工作亮点打造“苏州档案日”这一自有品牌和“国际档案日”活动平台,形成规模宣传效应,提升社会档案意识,为全市档案事业发展营造好的氛围。市档案局邀请四套班子领导、区县分管领导、名人名企和其它民生档案保管部门参加,跨界联动、上下联动组织丰富活动。2015年“国际档案日”活动和第七个“苏州档案日”活动吸引2000多位市民参观展览,省档案局领导在“档案日”活动期间多番到苏州指导,多个档案部门通过微信公众号等联动宣传。主题活动日还带动了媒体的空前关注,近年社会媒体刊发档案新闻、文章每年超40篇次,持续释放苏州档案行业开放、创新的信号,各级档案从业人员的职业归属感、荣誉感和凝聚力不断增强。

勇于自主创新开创“革命性”管理模式

苏州市档案局馆人员合影

贯彻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创新推动“中国丝绸档案馆”落户苏州并取得迅速进展。国务院关于“中国丝绸档案馆”的机构批文于2015年12月下发,“近现代苏州丝绸样本档案”在2015年5月成功入选第四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后,又被国家档案局列入2016年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申报项目。建馆工作获得苏州市政府全力支持,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和年度民生建设重点项目,财政总投资1.8亿元,目前已完成建馆选址和第二稿概念设计方案,市委书记、市长周乃翔多次现场指导或听取专题汇报,密切关注建馆工作。

中国丝绸档案馆筹建小组近两年忙得不亦乐乎,成果斐然。他们奔赴全国重点丝绸产地,征集、征购丝绸档案2万多件;推出《中国丝绸档案馆馆企合作与征集成果展》《刘立人先生捐赠档案——像锦织物展》《丝绸艺术赏析》等展览和著作;与媒体合作开设年度专栏;聘任全国丝绸行业专家25人组成专家组,与8家本地丝绸企业共建“苏州传统丝绸样本档案传承与恢复基地”,档企合作恢复明清时期的丝绸传统工艺,合作开发“新宋锦”成为2014年APEC会议国家领导人“新中装”面料;与高校合作开展丝绸样本纳米保护研究与应用,获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奖。通过对馆藏丝绸样本档案的创新发掘,开创了档案资源利用新路和档案科研工作的广阔空间。

2012年以来,全市各级档案系统共有30个科技项目被国家局、省局立项,其中11个课题在国家档案局立项,19个课题在江苏省档案局立项,12项获省级以上奖项,档案科研工作基本覆盖各市、区。2015年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关于“改制企业档案处置”的子课题《改制企业档案资源归属与流向、价值鉴定与处置原则或操作细则》由苏州承担并结项,苏州经验为全国改制企业档案管理提供了依据。辖内常熟市继“县域档案安全体系建设”项目之后创新推出“档案信息化行政监管系统”,国家、省档案局相关领导给予高度评价,指出在依法治档的大背景下,档案行政监管领域运用数字化是“革命性”的创新。

收集开发并举推进“大众化”档案传播

苏州全市综合档案馆馆藏442万卷、232万件,总量在全省、全国位居前列。围绕服务民生,突出地方特色,重点做好有关吴地文化、非遗项目、名人望族、民族工商业等特色档案的接收和征集,优化馆藏结构,努力把档案馆建成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库,为后人留下宝贵遗产。现有4项档案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东吴大学档案、苏纶纺织厂档案、同业公会档案、丝绸样本档案等25项档案入选省珍贵档案文献。市档案馆的名人家族档案、常熟的院士档案、太仓的书画档案、吴江的社会生活档案等各具特色。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累计接收改制企业档案200余万卷,收藏苏州民族工业百年历史,为数以万计的企业职工维护权益保留重要依据。

《苏州年鉴》蝉联第四、第五届全国年鉴评比综合特等奖和框架设计、条目编写及装帧设计3个单项奖特等奖。2013年、2015年第三、四届全省档案文化精品评选中,苏州获奖占全省近四分之一,《苏州商会档案丛编》《江苏省明清以来档案精品选(丛书)》(苏州卷)获特等奖,《过云楼日记(点校本)》等获一等奖。通过积极与高校、媒体、文化研究机构等合作,走出了一条联合开发利用馆藏档案之路。与华中师范大学联合开发馆藏苏州商会档案,2012年,历时20多年编辑、6卷本795万字的《苏州商会档案丛编》全套出版,著名历史学家、华中师范大学前校长章开沅先生对此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是功德无量的事,对研究中国商会史乃至近现代史具有非常重大意义。《馆藏苏州名人相册》《档案里的老苏州》《苏州民族工商业百年往事》和《不断新我——纪念费新我先生诞辰110周年》画册、《清正长留——纪念谢孝思先生110周年诞辰》画册、《过云楼日记》(点校本)等档案编研精品相继推出。市档案局在《苏州日报》《姑苏晚报》开设“抗战档案”等专栏,为《扬子晚报》省档案局栏目“档案穿越”组织稿件14篇。2015年苏州市档案局及多个区县局馆开通微信公众号,用新媒体展示馆藏精品,通过多种方式创新开发馆藏资源,推动档案文化传播大众化。

严抓队伍建设打造“堡垒型”事业团队

干部队伍建设是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苏州市档案局创新管理机制,营造了和谐共进、干事创业的工作氛围。近年1人获省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2人获评苏州市劳动模范、1人获省“五一”劳动奖章、1人获评市人民满意的公务员、1个窗口获评全省和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1个窗口获评市五一巾帼标兵岗,市档案局创办劳模创新工作室,蝉联市级文明单位,获得市级机关首批学习型党组织示范点、市级机关万人公选的十佳先进基层党组织、市作风效能建设优胜单位、市政府授予的集体二等功等荣誉,局机关有正高职称2名、副高职称7名、中级职称13名。率各区县局长赴浙江学习全国档案系统先进典型——龙泉市档案局长朱志伟同志,邀请区县局馆长到市局作基层群众路线报告,组织局馆中层深入乡镇基层学习,找差距,学先进。按计划抓好党务工作和群团各项任务的落实,形式多样开展档案系统书画摄影篆刻比赛、志愿者服务、党员进社区服务、路长制执勤、慈善捐赠、亲子、三八节妇女才艺展示、清明祭扫烈士墓、拓展训练、市级机关主题辩论赛等活动,2015年工会组团参加省档案系统羽毛球精英赛,克服困难,夺得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对于敢为人先、奋力作为的苏州档案人来说,蝉联全国档案系统先进集体既是荣耀更是鞭策。我们相信苏州档案事业将持续攀登高峰,为推动行业的革新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国家档案局丝绸苏州市
苏州市 多措并举提升全民安全意识
苏州市坚持“三聚焦” 为民服务办实事
遥望“丝绸路”
路上丝绸
国家档案局对吉林省区域内建设项目档案工作进行检查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的实践与思考
丝绸情调
如皋市一项目被列入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计划
唐山市档案局荣获国家档案局“2014‘走进档案’征文活动组织奖”
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朱善璐会见国家档案局副局长李和平 国家档案局检查南京地铁档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