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障碍儿童语言认知研究新进展(1995—2014)

2016-09-05雷江华

绥化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阅读障碍障碍儿童

彭 霓 雷江华

(1.铜仁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贵州铜仁 554300;2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9)

学习障碍儿童语言认知研究新进展(1995—2014)

彭 霓1雷江华2

(1.铜仁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贵州铜仁 554300;2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9)

文章通过统计1995—2014年间在五大核心期刊杂志上公开发表的学习障碍儿童语言认知研究相关文献,并从文献数量、研究人员、研究方法、课题性质以及研究成果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归纳了学习障碍儿童语言认知研究的新进展,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均衡研究数量,拓宽研究范围;坚持合作研究,加强跨学科跨地区研究;丰富研究方法,强化特色研究;拓展研究内容,提升研究质量。

学习障碍儿童;语言认知;新进展

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习障碍逐渐成为特殊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其中学习障碍儿童语言认知的研究更是近年来教育学界和心理学界的热议话题之一,对其研究新进展的总结与分析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有鉴于此,本文依据方俊明、雷江华主编的《特殊儿童心理学》中“统计国内权威期刊杂志相关文献”的方法[1],通过中国知网(CNKI)逐期检索1995—2014年20年间发行量相对稳定的五大核心刊物——心理学核心期刊:《心理科学》《心理学报》《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科学进展》,特殊教育核心期刊为《中国特殊教育》,对包含有“学习障碍”和“语言认知”等关键词的文献及文章内容与之相关的文献进行整理与统计,并从文献数量、研究人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课题性质以及研究成果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探究学习障碍儿童语言认知研究的发展现状及趋势,以期整体把握学习障碍儿童语言认知研究的新进展,并提出适当的意见与建议。

一、数量变化

(一)总量先增后减,期刊分布欠均衡。对五大核心期刊于1995—2014年期间公开发表的有关学障儿童语言认知的文献进行统计(见表1)可知:文献总量为76篇,其中《中国特殊教育》(32篇)是学障儿童语言认知研究的主阵地,占文献总量的42%,四个心理学核心期刊文献数量分布较均衡。从各期刊看,《中国特殊教育》《心理科学》《心理学报》《心理科学进展》在前3个五年(2010—2014年以前)里呈增长趋势,但自2010年之后的数年中,文献数量普遍减少,其中《心理科学进展》甚至长期处于研究空白状态,且2012年五大期刊均出现了研究空白的状态。由此可知,近20年来关于学障儿童语言认知研究的总量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而在众多研究成果的发表中,比较偏向于《中国特殊教育》这一核心刊物。

表1 学习障碍儿童语言认知文献分布(1995—2014)

(二)研究内容数量不均衡,阅读障碍为主。通过对学障儿童语言认知研究内容的分类统计可知(见表2),从文献总量来看,阅读障碍占研究主体地位的有57篇,占总数量的74%,书写障碍占研究主体地位的有13篇,占总数量的17%。从单个期刊来看,各期刊中以阅读障碍为研究内容的文献量亦是研究主体,由此可见,阅读障碍是学障儿童语言认知中的常见类型。

表2 学习障碍儿童语言认知研究内容分布

二、作者分析

对作者的单位性质、数量、地区进行分析可反映出该研究领域的学科背景、合作情况、地区间是否存在差异性等详细信息。

(一)高校为研究主体,合作研究占主导。通过对第一作者的单位性质进行统计分析可知(如表3),研究人员几乎都来自高校,为72人,占95%,而来自研究所的为3人(4%),来自一线的仅有1人(1%)。除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俞国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刘文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的郑秀丽来自研究所外,其他文献的第一作者全部来自高校。一线教师参与科研的比例甚少,仅北京市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的彭虹来自一线,可见高校为该研究的主体。

表3 研究人员单位性质分布(以第一作者统计)

通过对文献作者数量的统计分析可知,作者为1人的有6篇(8%),为2人及以上的有70篇(92%)。除《中国特殊教育》中李芳[2]、胡来林的阅读困难儿童[3]和写作困难[4]、王晓平[5]、茄学萍[6]和《心理科学》中郑希付[7]165为个人研究外,其他文献都是2人及以上的研究人员共同合作完成。在合作研究中,合作形式较多样,既有高校与高校的合作,也有高校与研究所的合作;既有同一学院间的合作研究,亦有不同学院间的合作研究;既有研究所与一线的合作,也有高校与一线的合作。可见,合作研究是学习障碍儿童语言认知研究的主要形式。

(二)学科背景单一,心理学是主流。语言认知本身偏向心理学领域,但学障儿童语言认知的学科建设不能仅仅以心理学为单一学科背景,还应包括特殊教育学、语言学,医学,康复学,社会学等学科,甚至是多学科的交叉合作研究。由表4可知,来自心理学院的有45人(59%),居首位,从期刊来源看,心理学亦居首位。此外,从合作研究角度而言,多为心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合作,有60篇(79%)中有心理学院参与研究,如与心理学、教育学、机构、一线学校等的合作,而其他学科间的合作率极低。

表4 研究人员学科背景(第一作者)

(三)地区分布差异大,华北地区占优势。对第一作者单的地区进行统计可知(如表5),华北地区居首位(50%),华东地区居第二位(20%),东北地区居第三位(13%),西北地区居第四位(8%)。其中,华北地区中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居首位,共23人(61%),其次是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院,4人(11%);华东地区中,苏州大学心理学系居首位,6人(40%);西北地区中,陕西师范大学教科院占首位,共2人(33%),且为同一作者(赵薇)。其次,华中、华南、西南地区数量远不及华北等地区,可见对学障儿童语言认知的研究地区分布差异较大。

表5 研究人员地区分布(以第一作者统计)

三、研究方法分析

(一)实验研究为主体,心理学学科特色突出。学习障碍儿童语言认知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实验研究、个案研究、文献研究(见表6)。其中,实验研究为46篇(61%),居研究方法的首位,其主要通过设置实验组、对照组进行的实验研究。例如,周永垒[8]、刘翔平[9]等人都是通过设置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对学习障碍儿童词语思维加工的元认知和字形结构理解能力进行对比研究,从比较中得出研究结论。可见,对学习障碍儿童语言认知主要以实验研究为主,突出了心理学的学科特色。

表6 学习障碍儿童语言认知研究方法分布

(二)个案研究较弱,专业特色不鲜明。由表6可知,个案研究的应用较少(仅5篇),分别为:《中国特殊教育》中苏周简开等人[10]对一名有语音障碍的广东儿童所做的个案研究,并针对个案提出了一定的治疗建议;《心理学报》中仅有栾辉[11]、孟祥芝[12]、杨双[13]等人对学习障碍儿童的阅读障碍和书写障碍领域做了个案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中也仅有田晓梅[14]对阅读障碍儿童做了个案研究。此外,特殊教育新兴的、具有专业特色的单一被试实验研究的应用处于空白状态,可见特殊教育专业特色研究方法使用不足,特色不鲜明。

四、课题性质分析

通过课题性质的分析可明确知晓该领域的研究是否受到了政府和相应部门的关注和重视。通过对学习障碍儿童语言认知研究的课题性质进行分析可知,该研究领域中立项课题为54篇(71%),自拟课题为22篇(29%)。立项课题所具有的主导性趋势说明学习障碍儿童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相应部门的重视。例如,刘翔平[15]等人的“儿童语言学习困难诊断量表的编制及其应用”得到了教育部十五规划项目的资助;赵薇等人[16]的“汉语学习困难学生的语音加工特征进行比较的实验研究”得到了教育部“十五”特殊教育课题的资助等。立项课题虽然能在研究经费和延续性上提供一定的保障,但也应鼓励研究者们根据自身研究兴趣,自拟课题,不断拓展相关领域的研究。

五、研究成果

(一)突破传统障碍类别。学习障碍儿童语言认知研究的总量虽然不多,但仍能明显看到学习障碍研究已成为特殊教育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且已突破传统“三大障碍”(视障、听障、智障)的研究。现今,学习障碍已成为教师、家长以及医学领域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可见学习障碍已不再囿于传统的障碍类别,正逐渐成为特殊教育研究的新领域。

(二)阅读障碍研究成果。

1.聚焦阅读障碍,研究内容逐渐丰富。学习障碍儿童语言认知研究领域在数量方面虽较欠缺,但阅读障碍研究覆盖面广,内容亦较丰富,且随着时间推移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更加趋向研究的细化。例如,隋雪等人[17]于2009年对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语素理解进行研究,得出该类儿童的语素理解存在缺陷并对原因进行了分析;而后买合甫来提·坎吉等人[18]于2011年将研究细化到维吾尔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语音意识领域的研究,并对其特点进行了分析;李虹等人[19]于2009年对比研究了阅读障碍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语言认知能力,并得出阅读障碍儿童的认知能力缺陷主要集中在语言认知领域的结论;而后张妍等人[20]于2011年对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语言加工技能缺陷及其对汉语阅读的影响进行研究,得出语言加工缺陷是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重要发生机制,并通过影响识字水平影响阅读理解水平的结论。

同时,阅读障碍研究内容不断拓展,如彭虹等人[21]于2007年对阅读障碍的研究内容拓展到对阅读障碍儿童进行早期语音训练,并提出早期干预思路的研究结论;毛荣建等人[22]对阅读障碍儿童的语音意识研究进行总结,并对其进行分析、归纳。另外,对阅读障碍儿童识字方面的研究也有新进展,如丁玎等人[23]通过作业分析疗法分析了阅读障碍儿童的错别字类型,进而分析其易错或易忘字的类型特点,进而得出相应结论;刘翔平等人[24]在此基础上对阅读障碍儿童的视觉能力、听觉能力和字形-音及字形义通道连接能力的识字认知特点进行研究,从而总结了阅读障碍儿童汉字认知特点。不仅如此,在构音障碍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得到重视,如马红英等人[25]于2004年对构音障碍儿童的元音进行偏误分析,并分析了造成元音弱化的原因,而后毛世桢[26]于2005年在此基础上对构音障碍儿童的辅音声母进行偏误分析并探究了其中的原因。由此可知,占总量85%的阅读障碍是研究的主攻方面,且研究内容正在不断丰富、不断细化、不断深入。

2.研究方法侧重实验性而非理论性。通过对学习障碍儿童语言认知研究方法的分析可知,研究中更加重视实验性方式,而非理论的思考。如,李虹等人[19]通过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对比五六年级41名阅读障碍儿童和41名正常儿童语言认知能力和一般认知能力与阅读成绩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阅读障碍儿童的认知能力缺陷主要集中在语言认知领域的研究结论;周路平等人[27]采用32导脑电仪和相关刺激材料对18名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和18名正常儿童进行实验以探讨其汉字识别早期加工事件相关电位的变化,从而得出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存在明显的早期感知觉加工问题,且对后续的认知活动带来消极影响的研究结论;白学军等人[28]采用EyeLinkⅡ眼动仪对阅读障碍儿童与其年龄和能力匹配儿童阅读空格文本时注视位置效应的研究,从而得出中国儿童在阅读过程中采用的是“战略-战术”策略的研究结论。可见,相关研究中更重视通过实验的方式获取结论,而不是单纯通过理论性思考得出结论,这样的方式对实践起着更大地推动作用。

(三)听写障碍研究成果。

1.听写障碍为主,研究视角逐渐多元。听写障碍是指儿童在阅读方面正常而听写存在困难的现象,其研究内容虽少,但同样取得了较大的新进展,尤其是在研究视角的拓展方面。如,杨双等人[29]于2008年就声旁线索对听写困难儿童认读和听写的不同影响进行研究,从而得出增加声旁线索其认读成绩显著提高而听写成绩的促进程度相对较低的研究结论,而后杨双等人[30]于2010年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究图形和语音编码难度对听写困难儿童形音联结记忆影响的研究,从而得出在图形编码难度高、语音编码难度低的条件下,听写困难儿童的形音联结记忆成绩落后于普通儿童,其他条件则两类儿童的成绩没有差异的研究结论。除此之外,书写障碍方面亦取得一定的进展,如,孟祥芝等人[12]于2003年就14岁书写困难儿童进行了个案研究,进而分析其在书写困难方面的主要表现,从而得出该儿童的书写困难是更广泛的动作协调障碍的一种体现,并可能以其脑神经发育状况为基础的研究结论,而后于2007年杨双等人[13]将研究内容丰富细化到空间书写障碍的个案研究。可见,虽然听写障碍研究文献总量较少(15%),但研究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亦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2.重视基础性研究,多采用比较研究方法。听写障碍方面的研究同样重视基础性研究,如,潘益中等人[31]于2010年通过使用“学习—回忆法”考查听写困难儿童在充分加工条件下的整体字形加工特点,从而得出听写困难儿童的整体字形加工能力正常的研究结论;毛荣建等人[32]于2013年采用汉字翻转实验探讨汉字听写困难儿童是否存在汉字翻转效应,对汉字听写困难儿童和一般儿童进行对比试验,从而得出汉字听写困难儿童存在汉字字形的整体表征,但字形的整体表征水平不高,不至于会影响汉字认读的研究结论;郑希付[7]通过对比学困儿童和学优儿童在自然手书状态下的速度、加速度、压力等几个指标变化特点的研究,从而得出相应结论。由此可知,在听写障碍研究中,多为采用某种方法对该类儿童进行比较研究,且注重基础研究,做到实践与理论的有益、有效结合。

(四)尝试语言认知新研究。除了阅读障碍和听写障碍外,对语言认知其他方面的研究亦取得了一定的新进展,如,向友余等人[33]于2008年通过对数学学障生和普通学生(含优、中、差)进行纸笔测试,得出数学学障生在自然语言转换为数学图形语言时缺乏空间想象,且对其信息利用不完全和数学符号图形转换能力不足的研究结论;王斌等人[34]于通过对比2、3、4年级心算困难儿童语音复述水平,从而得出3年级心算苦难儿童在语音工作记忆容量和语音复述上都存在落后,导致心算困难的研究结论,这些研究都对学习障碍儿童语言认知研究的发展起到了巨大地推动作用。

六、总结与建议

(一)均衡研究数量,拓宽研究范围。从研究文献总量方面来看,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学习障碍儿童的语言认知研究成果偏少,仍需加强相关研究。除总量偏少之外,近5年文献量整体呈下降趋势,这对学习障碍领域的研究,甚至对特殊教育的研究极为不利,虽然研究内容逐渐深入、细化,但应继续关注和重视学习障碍儿童语言认知领域研究的数量,为深入探讨学习障碍儿童语言认知研究奠定基础。从单个期刊文献数量来看,文献在每种期刊中的分布尚欠均衡化。虽然四大心理学核心期刊文献分布较均衡,但与《中国特殊教育》中的文献量相比而言,仍有较大差距。语言认知属于心理学研究范畴,其在心理学核心期刊的数量应该再有所加强。此外,其他语言学、医学、康复学等期刊等也应涉入学习障碍儿童语言认知的研究,以拓宽研究范围。

(二)坚持合作研究,加强跨学科跨地区研究。通过对近20年文献的作者分析可以看出,学习障碍儿童语言认知的合作研究是主流,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因而应继续坚持合作研究。除此之外,学习障碍儿童语言认知研究当前所面临的困境也对合作研究有着较强的需求。首先,从作者单位所蕴含的学科背景可知,心理学背景是主流学科,其他学科背景较欠缺,可见学习障碍儿童语言认知的跨学科研究很薄弱,故应加强各学科间的合作研究,如语言学、医学、康复学、心理学和特殊教育学间的交叉合作研究。其次,因一线学校科研参与度较低,故应鼓励一线学校与高校的合作研究,从而为学习障碍儿童语言认知领域的研究提供实践经验的指导,同时高校也可以提供形式多样的交流平台,以促进一线学校教学事业理论性的提升与创新。再次,研究所的科研倾向性较弱,对研究所而言,科研是其主要职能,故加强研究所的科研倾向性与力度,对引领该领域的研究不断前行至关重要。除合作研究的坚持与强化外,学习障碍儿童语言认知研究因地区分布差异大,且缺乏均衡性,因此,缩小各地区研究差异,均衡教育资源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议题。另外,跨地区的合作研究亦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如研究较前沿的地区带动研究较滞后的地区,以实现共同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三)丰富研究方法,强化特色研究。通过对文献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可知,学习障碍儿童语言认知研究中运用较多的是实验研究法,并有可能在未来相关的特殊教育研究中继续发挥主导作用。但对特殊教育领域新兴的、有专业特色的研究方法的应用却较为欠缺,如单一被试实验研究方法的应用比例较少。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加强特殊教育专业特色研究方法的引进、推广和应用,以进一步契合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而有针对性的对学习障碍儿童的语言认知实施干预和矫正。

(四)拓展研究内容,提升研究质量。就研究内容而言,阅读障碍占据研究主体,但学习障碍儿童语言认知中表达障碍的研究处于空白状态。语言表达障碍也称说话障碍、语言表达不良,沟通障碍、表达障碍会导致儿童沟通能力欠缺,了解表达障碍的原因并掌握一定矫正及干预的方法能帮助表达障碍儿童正常发展,所以应加强表达障碍的研究,以进一步拓展学习障碍儿童语言认知的研究。同时,对阅读障碍儿童语音意识和构音障碍的研究,以及对听写障碍儿童的研究都应该有所加强,在维持原有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拓展研究范围。此外,对随班就读中学障碍儿童语言认知的研究也处于研究空白状态,因此,需继续加大对学习障碍儿童语言认知内容的研究,并提升研究质量,以拓展学习障碍的研究范围和深度。

参考文献:

[1]方俊明,雷江华.特殊儿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05.

[2]李芳.PASS认知历程模式及其在阅读障碍儿童中的运用[J].中国特殊教育,2003(5):58-61.

[3]胡来林.美国文语转换器对阅读困难儿童教育干预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6(4):92-95.

[4]胡来林.运用语音识别技术干预写作困难学生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7(2):32-35,45.

[5]王晓平.学习障碍儿童的写作表现与教学策略研究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08(11):35-38.

[6]茄学萍.汉语阅读中词汇通达的认知加工机制[J].中国特殊教育,2010(3):68-72.

[7]郑希付.学困儿童和学优儿童的手书特点比较[J].心理科学,2007(1):165-168.

[8]周永垒,韩玉昌.学习困难学生对词语思维加工的元认知实验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4(4):51-54.

[9]刘翔平,李红文,杜雯,等.阅读困难儿童的字形结构理解能力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4(3):77-80.

[10]苏周简开,林佩薇.语音系统困难儿童的评估和治疗:个案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3(6):33-37.

[11]栾辉,舒华,黎程正家,等.汉语发展性深层阅读障碍的个案研究[J].心理学报,2002(4):338-343.

[12]孟祥芝,周晓林,吴佳音.发展性协调障碍与书写困难个案研究[J].心理学报,2003(5):604-609.

[13]杨双,刘翔平,王斌,等.空间书写障碍的个案研究[J].心理学报,2007(1):71-77.

[14]田晓梅,王纯,李童,等.汉语双字词的心理词典存储-来自发展性阅读障碍个案的证据 [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46-51.

[15]刘翔平,牛端,刘希庆.儿童语言学习困难诊断量表的编制及其应用[J].中国特殊教育,2002(3):12-17.

[16]赵薇,方俊明.汉语学习困难学生语音加工特征比较的实验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6(9):73-77,15.

[17]隋雪,马立波,王彦.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语素理解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9(5):93-96.

[18]买合甫来提·坎吉,刘翔平.维吾尔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语音意识特点[J].中国特殊教育,2011(11):72-76.

[19]李虹,舒华.阅读障碍儿童的语言特异性认知缺陷[J].心理科学,2009(3):301-303,300.

[20]张妍,刘爱书,张修竹,等.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语言加工技能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12):68-72.

[21]彭虹.发展性阅读障碍与早期语音训练[J].中国特殊教育,2007(1):39-43.

[22]毛荣建,刘翔平.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语音意识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09(11):48-55,60.

[23]丁玎,刘翔平,李烈,等.阅读障碍儿童识字特点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2):64-67.

[24]刘翔平,候典牧,杨双,等.阅读障碍儿童汉字认知特点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2):7-11.

[25]马红英,昝飞,徐励钰.构音障碍儿童的元音偏误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4(9):52-56.

[26]毛世桢,马红英.构音障碍儿童的辅音声母偏误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5(9):40-44.

[27]周路平,李海燕.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汉字识别的早期加工:一项ERP研究[J].心理科学,2011(1):108-111.

[28]白学军,孟红霞,王敬欣,等.阅读障碍儿童与其年龄和能力匹配儿童阅读空格文本的注视位置效应[J].心理学报,2011(8):851-862.

[29]杨双,宁宁,刘翔平,等.声旁线索对听写困难儿童认读和听写的不同影响[J].中国特殊教育,2008(12):78-81,87.

[30]杨双,宁宁,刘栋梁.图形和语音编码难度对听写困难儿童形音联结记忆的影响[J].中国特殊教育,2010(1):31-34.

[31]潘益中,杨双,杨美玲.充分加工条件下听写困难儿童的整体字形加工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4):344-350.

[32]毛荣建,刘翔平,张旭.汉字听写困难儿童字形整体表征的实验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3(6):87-91.

[33]向右余,华国栋.小学数学学习障碍学生的数学语言转换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8(8):60-66,80.

[34]王斌,刘翔平,杨双,等.心算困难儿童的语音复述[J].心理科学,2006(5):1266-1268.

[责任编辑 王占峰]

G760

A

2095-0438(2016)07-0101-06

2016-04-19

彭霓(1989-),女,苗族,贵州铜仁人,铜仁学院助教,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特殊教育理论;雷江华(1975-),男,湖北鄂州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特殊教育系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教育管理学等。

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听障儿童语言障碍的认知机制及干预研究”(14zd005)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阅读障碍障碍儿童
明明的学习为何如此困难?
小学生阅读障碍的成因及矫正对策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学生阅读学习困难: 教师知多少?
跟踪导练(四)2
跨越障碍
留守儿童
多导睡眠图在睡眠障碍诊断中的应用
六一儿童
阅读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