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区域差异研究
2016-09-05郑东涛孟凡玲刘文忠
◇郑东涛 孟凡玲 刘文忠
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区域差异研究
◇郑东涛 孟凡玲 刘文忠
2020年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如期实现,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
河南省人口多、底子薄,各地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发展不平衡,各个地方的资源禀赋不同也决定了各个地方选择的发展方式和方向不同,因此,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也会表现出差异性。那么在衡量测算各地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上,应用一套统一的标准显然是不能反映这种差异的。本文从各地经济、资源等不同方面,把全省108个县,划分为三个不同类型区域,通过建立不同的指标和目标值,建立不同的实现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全省各县2014年达到的小康目标进程进行了测算(除特别标明外本文均为2014年数据),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各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面临的短板问题和重要挑战,并围绕解决其中的突出矛盾和紧迫问题,提出政策措施建议。
一、河南省确定的全面小康社会目标
《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战略纲要》确定了全省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40年左右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十三五”全省总体发展目标,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形成现代化建设框架格局,部分领域和区域实现现代化。经济保持较高速度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全省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以上,力争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人均指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全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全省十三五发展目标的确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根本保证,为衡量各地小康社会进程提供了依据。
二、全省各县市经济社会差异性分析
河南省人口众多,全省共有108个行政县市,县(不包括市辖区)级平均户籍人口达到79万,常住人口达到66万。各个县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的占有以及人文历史条件的不同,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呈现较大的差异性。划分县域区域,研究县域经济社会的差异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按照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第一产业比重和人均GDP指标作为主要划分指标,把全省108个县(市)划分为三大区域。第一区域19个县(市),人均农民纯收入超过1万元,第一产业比重低于或接近10%,人均GDP超过或接近1万美元。第三区域53个县,目前为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其他36个县市被划分为第二区域。
从划分指标上,我们是只用了衡量经济的指标进行划分,从经济发展类型和进程看,三大区域表现出不同的经济特征。第一区域的县(市)经济比较发达,人均经济总量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较高,工业化程度较高,城镇化率水平比较高。第三区域的县经济欠发达,目前都为贫困县,人均经济总量和人均农民纯收入水平低,32个县人均GDP都在3000美元左右,只刚刚达到温饱水平,第一产业比重高,农业经济特征明显,人均粮食产量水平高,是全省主要的产粮地,城镇化率水平明显偏低。第二区域包括的县,处于工业化进程中,慢于第一区域,第一产业仍占比重较大,也是全省主要产粮地区。
三、全省各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评估
由于各县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区域功能的不同,本文采取差异性测算,通过指标和目标值的差异,对不同区域类型的市县进行评估测算。县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构建,根据各区域的经济发展进程不同,功能定位不同,采取分别设立指标体系,形成不同的市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套指标体系。三套指标体系的设置构架是相同的,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文化教育、民主法制、生态环境5个方面进行监测,5个方面中各设置相应的指标进行量化计算反映进程;不同之处在于经济发展方面设置的指标有所不一样以及目标值的设定也有所区别,体现了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在实现小康社会进程中发展要求也不能处于同一个水平上。
反映经济发展的指标三大区域有所不同。第一区域主要是:人均GDP、全员劳动生产率、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居民储蓄额、城镇化率、居民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第二区域主要是:人均GDP、全员劳动生产率、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居民储蓄额、城镇化率、二三产业的比重;第三区域主要是:人均GDP、二三产业的比重、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居民储蓄额、城镇化率、人均粮食产量。
反映人民生活、文化教育、民主法制、生态环境4大类的指标3个区域都一样,反映各方面最基本的需求。主要有16项指标:人民生活类有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行政村客运班线通达率、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医师数、居民每天人均生活用电量、农村清洁卫生自来水普及率、城镇登记失业率;文化教育类有互联网入户率、每万人口拥有“三馆一站”建筑面积、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民主法制类有村级基层组织健全率、每万人口公安治安案件、每万人口拥有律师数;生态环境类有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地表水三级以上比率、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对每个指标设置目标值和权数,对每个县进行测算得出每个区域的平均水平。
附表 各区域实现程度
四、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经济发展仍然是实现小康社会的短板
在新常态下保持经济高速增长难度大。53个贫困县脱贫是实现小康社会的要求,人均经济总量水平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的65%,这53个县的年平均人均增速在7.1%左右,最高的县要达到13%。如果考虑人口年增长情况,经济增速还要高于人均水平。“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风险很多,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已经是难度很大了。
(二)农民收入水平低、增收难
全省农民收入水平整体较低,2014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9416元,而有50个县市又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收入最低的县只有6365元,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67.6%。
(三)农村公共服务总体水平低
广大农村地区总体公共服务水平依旧不高。医疗资源少、看病难的问题突出,全省108个县市每千人拥有的执业医师数平均0.98人,村里通自来水的比例108个县平均也只有80%。出门难也还困扰着乡村的人们,行政村客运通达率在80%以下的县占到23%,每百人“三馆一站”建筑面积只有2.24平方米。
(四)新增劳动力素质有待提升
从全省108个县的高中阶段(包括中等职业教育)毛入学率来看,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在60%以下的有38个,占到了35.2%,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相适应。
(五)农村生态环境面临重大挑战
空气优良天数比例少于80%的有43个县,占到了40%。全省地表水质堪忧,2015年底三级及以上水质比例只有18%,据2014年对45个县(市、区)1076户农民问卷调查,47.1%的被调查户所在村没有建立公共垃圾堆放池、垃圾收集桶;73.1%的被调查户所在村还没有建立公共厕所。
五、任务和对策
(一)发展经济仍然是建成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
第一区域的19个县市,经济发展已经到了后工业化时代,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发展动力转换和改革创新。第二区域的36个县市,目前面临的经济发展任务,在保证粮食生产安全的基础上,以农业为基本依托,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第三区域的53个县为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十三五”时期的中心工作就是脱贫攻坚,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精准扶贫“五个一批”工程的原则和要求在河南具体化,坚持“转、扶、搬、保、救”五条途径,在精准脱贫上出实招、见真效。
(二)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增强百姓获得感
一是充分发挥全省产业聚集区的优势,吸引农民在当地就业,增加农民的工资收入;二是围绕农业服务和农产品深加工,增加家庭经营收入。三是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收入,通过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权的确权颁证,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加大农业补贴力度,集中财力解决农民医疗、养老、就学等民生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三)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建设美丽乡村
各级基层政府要把整治农村环境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而不是像过去一样无人管。在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村级基层组织要充分发挥领导作用,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带领群众采取自发捐款多方筹措、义务劳动等多种方式,调动群众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积极参与共同创建美丽乡村。
(四)提高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十三五”期间,在全省广大的农村地区,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应着眼于解决人们的“吃水难”“出门难”“看病难”等一系列与百姓衣、食、住、行相关的问题,丰富文化精神生活。
(五)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提升义务教育水平
“十三五”时期目标要尽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力。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最主要的是加强基础教育,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要“教得好、学得好、考得上”。
(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带领群众奔小康
全面小康关键在党。大量的历史实践证明,哪个地方的党组织坚强有力,哪个地方各方面的事业就兴旺发达。着力加强党的各级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党组织整体功能,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地带领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本文系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编号为:2015B020。
(作者单位:河南省地方经济社会调查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