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顺势而为 马到功成
——访通威股份首席水产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吴宗文

2016-09-05

中国水产 2016年8期
关键词:渔光通威一体

顺势而为马到功成
——访通威股份首席水产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吴宗文

“趋势无法阻挡,抉择需要智慧。趋势就如一匹马,你只有骑在马上,才能和马一样快,这叫马到成功。”这是在吴宗文的采访中,令笔者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句话。

从“误入其途”到渐入佳境

投身于水产行业,对吴宗文来说可谓“误入其途”,这一入,就是四十余载。

1970年,那时吴宗文还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正在四川安岳县农业局担任农技干部。一天,当时的农业局王局长找到他,告诉他准备安排他去做水产技术的相关工作,学习农作物栽培专业出身的吴宗文,内心满是抵触,看到眉头紧蹙的他,领导耐心劝导,最终吴宗文接受了这一安排。当时水产对他来说一片空白,一切都要从头学起。出差有空就到图书馆、书店、科技情报所,通过借阅和购买各种水产资料,每天坚持研读,在刻苦的自学与理论和实践结合中,多次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水产技术培训,终于掌握了系统的水产知识,从此在水产行业也越走越顺畅。

吴宗文那种刻苦钻研、认真求解的精神一直延续到了今日。以致和他一起在通威股份设施渔业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设施所)工作的年轻人都称其为“学霸”。吴宗文说:“对这一称呼实在有些不好意思。”在他看来,面对如今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对于新事物,年轻人都是他的老师。

2014年吴宗文参加CCTV年度三农人物颁奖典礼

吴宗文

谈到自己的人生理想,吴宗文不由忆起往事。17岁时,他发表了一篇《以农为业,以农为荣》的文章,那时在他内心深处便已种下献身农业的种子。进入水产行业后,他对我国水产认识越发深入。“渔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但解放前,由于连年战乱,工具破 旧,技术落后,水产事业几至奄奄一息。”吴宗文介绍说。新中国成立后,渔业得到较大发展,全国水产品产量从1949年的45万吨,达到1986年的823.5万吨,仅次于日本、苏联而越居世界第三。虽然如此,但是看到我国人口多、耕地少、水资源缺乏,并且传统水产养殖业设施简陋,劳动力密集,一个工人只能看管几十亩池塘的渔业发展状况,吴宗文给自己制定了“40岁之前搞自然科学、40岁之后搞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人生规划。他希望通过努力推动社会发展,帮助更多人致富。看到通威股份(以下简称通威)在水产领域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为了实现人生理想,他于2007年正式加入通威,希望将他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

加入通威后,吴宗文更加关心如何为水产行业的发展谋福利,如何开展实用性研究。“随着人口红利的结束,人力成本持续上升已不可避免。”吴宗文说道。传统的水产养殖业技术落后,品种单一,单位面积产量低,土地利用率不高,养殖水体二次污染大,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这就倒逼企业转型。因此开发具有占地面积小、用水量少、无污染、不受地域、环境和气候影响等优点的新型养殖模式势在必行。“设施渔业就在这种境况下应运而生。”为了实现自动投喂、自动增氧、自动清理水池、自动排污,达到养殖装备工程化、养殖管理智能化、养殖技术精准化的目的,通威“智能渔业”项目正式启动。项目启动后,吴宗文带领通威相关同事到国内智能养殖示范点参观学习,细致对比分析,并购回先进设备进行研究。以最饱满的状态快速投入到了渔业智能化的探索中。

以智慧创新成就“渔光一体”

“对于现代渔业而言,更多的科技元素和智能设施进入水产行业,特别是通威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制定开展的‘渔光一体’、‘365模式’,可谓是最新的水产养殖模式,具有非常好的前瞻性和对于资源的整合力度。”吴宗文提到的“渔光一体”,是通威正在重点推出的项目。

“渔光一体”作为“上面发电,下面养鱼”的先进养殖模式,不仅可以生产出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还能在养殖效益上有明显的提升。预计,如果将精养池塘全部建成“渔光一体”,装机容量可达1500GWp(按75%水面安装光伏组件遮光测算),每年的发电量约1.8万亿度,相当于2014年三峡水电站年发电量的18倍(2014年全国总发电量5.5万亿度)。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数据,说明了“渔光一体”项目是可当大任的产业,发展水上光伏电站将大有可为。

“结合通威三十余年在水产养殖行业的积淀和光伏太阳能上下游环节的全面贯通,通威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制定了开展‘渔光一体’项目的战略决策,设施所在第一时间做了全面调查和分析,并于2014年3月在南京通威水产科技公司搭建了自己的试验基地。”吴宗文介绍说。

2014年初,设施渔业工程研究所在通威董事局主席刘汉元指导下,开始在南京试验基地组织进行模拟养殖试验。为了达到养殖过程的精细管理,试验塘鱼饲料的投入、溶氧、pH值、水温、光照度等指标,白天的测定记录由人工完成,晚上、阴雨天则由通威智能水产养殖系统记录,并汇总在总部数据中心电脑上。其中光照度的测定是最繁杂的。模拟养殖试验是充满艰辛而又枯燥的过程。吴宗文回忆说,他们每天要花4个小时投喂,让9个池塘使用底排污。大到试验方案,小到采样时间、地点、工具,都要经过反复论证。测定一次完整的数据需要一整天,2014年他们共试验得出了20多万个数据!

江苏如东通威渔光一体项目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多的实地研究,“渔光一体”养殖成果最终呈现在世人眼前。对此,吴宗文和所有共同努力过的队友都倍感欣慰。“虽然过程艰辛,但项目在各方努力下稳步推进,每次攻艰成功,都意味着行业距离真正实现‘渔光一体’又近了一步。”他骄傲地说。

还有一件令人自豪的事,设施所在进行光照测定时还发掘了一项光照对藻类影响的专题研究,最终得出遮光对抑制藻类过剩有好处的结论。为了得到准确数据,以及证实光照能杀死藻类的发现,吴宗文带领团队成员专程到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请教了研究藻类的专家。并得到专家们的高度肯定,认为这是一项重大研究成果,意义非凡,并且通过延伸鉴定,成果被界定为国际先进养殖成果。

随后,吴宗文对“渔光一体”作了详细介绍:“‘渔光一体’是将水产养殖和光伏发电产业结合的生产方式,即在池塘水体中开展水产养殖的同时,在水面上架设光伏组件,进行太阳能发电。”经过实践证明,开展“渔光一体”可充分利用土地与空间资源,实现鱼、电、环保三丰收。不仅可以有效防止大气污染,充分利用空间、节约土地资源,还能利用光伏电站调节养殖环境,优化地区能源结构,并可提高单位鱼塘产量、增产增收,在水产养殖和光伏产业上实现领域共享。

吴宗文还描绘了一幅“渔光一体”养殖蓝图:在“渔光一体”的池塘里,通过底排污解决清淤的问题,保证水质的良好;通过微孔增氧机、水车增氧机等增氧机械来解决溶氧问题,保证水体溶解氧;通过智能风送投饵机进行投喂,饲料投喂的位置和撒料面积都能进行控制;在“渔光一体”池塘设计25%~50%深水区进行诱捕,可解决捕捞的问题。此外,“渔光一体”配套的湿地公园,还将增加蓄水沉淀的过程,从而保证养殖水源的健康生态。“渔光一体”不仅体现了通威34年的水产养殖成就,还极大地涵盖了通威近几年在光伏产业发力的产业布局,二者的有机结合改变了传统光伏产业与水产养殖业的现状,是一种节能减排、健康养殖的新模式。

行业技术领军 无愧“长者”风范

上世纪80年代初,也是通威创业初期,刘汉元发明了“渠道金属网箱式流水养鱼”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养殖模式和方法,这是中国水产养殖的第一次革命。

1986年,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刘汉元自筹资金在家乡四川省眉山县建起西南地区第一家集约化鱼饲料工厂,此时是全国渔业大发展时期,整个行业迎来黄金阶段。作为我国智能设施渔业发展的代表性企业,通威2014年正式开始关注渔业设施智能化,并由吴宗文带领设施所和信息部组建“智能渔业”专项研究小组。

经过不断摸索,通威智能水产养殖系统正式推出,包括水质在线监测、自动增氧、视频监控、手机养鱼等子系统。该系统以其方便现场维修调整、经济可靠、界面美观、数据统一,同时一台主机多达16个数据接口,以远多于国内主流同类产品4个数据接口的优点处于领先地位。

吴宗文考察中国光伏农业联盟新能源基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通威先进的智能养殖模式及技术,已经引领推动着水产业发展的变革。通威所研发的电化水设备,可以替代传统化学消毒药品实现灭菌杀藻;智能水产养殖系统则是集水质在线监测、养殖设备控制、视频监控于一体,可实现池塘溶氧、水温、pH值等实时监测,以及增氧设备、投饵设备、水泵等远程操控,大大节约劳动力,提高养殖效率;底排污则可以将养殖过程中产生的鱼体排泄物、残饵移出养殖水体,有效改善了养殖水域环境。废水进固液分离池处理,上清液进入湿地净化后循环至养殖池塘二次利用,固体沉积物至晒粪池晾晒用作有机肥料,实现零污染、零排放。

吴宗文介绍说,通威计划,在未来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里,把通威用户覆盖的1000余万亩池塘都建成“渔光一体”,实现“渔光一体”现代渔业生态园区,约300GWp。可以提供今天中国电能消耗总量的6.5%。这就可以形成一个上万亿收入的清洁能源公司,达到数百亿元的年度利润。未来,基地养殖池塘都将运用智能养殖技术、水源保障技术、智能复合溶氧技术、智能风送精准投喂技术、电化水杀菌技术、“渔光一体”底排污技术等通威“渔光一体”六大关键技术,这六大关键技术还将解决其它渔光互补池塘不能解决的投饵、捕捞、清淤、养殖这几个关键性的问题。

“渔光一体”作为通威股份重点打造的水产与光伏有机结合的重点项目,必将引领科技与水产养殖的又一轮革命。目前应用在“渔光一体”项目上的六大关键技术,经过试验和实践证明,这套六大关键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养殖户的综合效益,充分体现了设施渔业与渔光一体的共同发展,真正做到了1+1>2。

“通威作为中国水产界的龙头企业,有责任也有义务促进中国水产养殖业的科技升级,引领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吴宗文说道。

越是在渔业智能化的道路上的深入探索,越能发现行业中的短板和不足。吴宗文不无担忧地说,虽然我国设施渔业取得了长足进展,然而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向国外渔业发达国家学习,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对其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吸收。但在对国外设施渔业技术引进时,还需充分结合我国国情,因地制宜的推广。

从一个“挑担农夫”到“撒网渔父”,最终成为一个“放光的水产专家”,而今已入古稀之年的吴宗文,见证了我国渔业发展由艰难步入蓬勃兴盛时期的历程,作为一个“半路出道”的水产人,他为我国水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否认的贡献,而他在水产之路刻苦钻研的脚步,亦将继续,让我们怀着诚挚之心,感谢他以及如他一样为水产行业辛勤付出的人们。

猜你喜欢

渔光通威一体
海上『渔光互补』项目建设的挑战与推进路径
迁安:“渔光”互补 电力助企
风向标!通威独创“一年两季鱼”新模式,如何为养殖户鼓起“钱袋子”?
从千亿市值到万亿市值,行业大佬通威正在做哪些准备?
连续三年保持50%增长,入驻通威、新希望养殖基地,这家渔机企业将打造未来无人渔场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渔光互补谱写“渔光曲”
农旅一体 激情米萝
“渔光一体”打造产业发展新模式
传祺GS4200T手自一体豪华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