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规跨市招生戳痛教育神经
2016-09-05徐大发
徐大发
违规跨市招生戳痛教育神经
徐大发
安徽蚌埠市民黄文(化名)的孩子今年中考考出了超过760分的高分,让全家人欢天喜地。他没有填报当地最好的高中——蚌埠二中,而是报考了省示范高中合肥168中学,放弃了蚌埠当地中考志愿的填报。据不完全统计,今年蚌埠市的高分生源约有70人没有在当地填报志愿,他们基本上被合肥168中学“录取”。现在,他们同样面临着“能否入上高中学籍”的问题。(7月30日澎湃新闻网)
去省城168中学读书,相对于本地中学来说,学费更昂贵,成本付出更多,而且不能享受到国家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即便这样,还是没能留住这些“尖子生”,原因何在?据了解,今年蚌埠市750分以上的中考考生约有三分之一没有填报本地志愿,他们基本上流向了合肥168中学。这样的势头,对本地高中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引发地方的生源保卫战也不难理解。生源保卫战的杀手锏是扣住学生的学籍,一面向省教育厅“告状”施压,一面劝说进入省校的学生回流就读,这样的举措当然令家长们恐慌。
其实,从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来看,他们有权选择到省城高中读书。但按照安徽省教育厅招生工作的有关规定,168中学显然是违规了:一是没有在学校所在市教育行政部门和生源所在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备案,二是自行录取了无档案考生。颇具戏剧性的是,该省教育厅学生招生工作通知中的一条制度漏洞让这件事情有了争议性:民办普通高中学校在招生计划未完成的情况下可以跨省辖市招生。如果对民办高中招生的规定和普通高中一样,统一为“一律严禁跨市招生”就不会有此争端出现了。
教育专家李镇西老师曾说:“一流医院收治的都是最难治的病人,而几乎所有一流的中学招收的却是最好教的学生!”这话是针对抢夺“尖子生”现象提出的批判与反思,可谓极具讽刺意味。各地出现的违规跨市招生现象反映了教育没有均衡发展,是唯升学率是从的畸形评价观在作怪。试想,假如去省城的是一些“差生”,两地还会这样抢夺吗?
是到了动大手术的时候了!毕竟,试图通过学籍留人也不是真正的好办法,唯有以优质教育资源、优异的教学业绩留人才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