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手风琴独奏曲《诺恩吉亚幻想曲》

2016-09-05马丽芳

黄河之声 2016年9期
关键词:幻想曲马头琴手风琴

马丽芳

(大同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浅谈中国手风琴独奏曲《诺恩吉亚幻想曲》

马丽芳

(大同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诺恩亚幻想曲》是一首在中国手风琴独奏曲中可以称之为是顶尖级的创作。它无论是从其创作特点还是艺术风格上来说,都达到了中国手风琴创作中的高峰阶段。这部作品能够将手风琴高难度的演奏技巧及其特有的模仿力从很深的层次上挖掘出来,并使其表现的淋漓尽致。它在中国手风琴历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幻想曲;蒙古族民间音乐;长调;短调;马头琴

《诺恩吉亚幻想曲》是由王树生先生创作的一首大型手风琴独奏曲,它在中国手风琴的创作领域中可称之为是顶尖级的作品。它以其独具匠心的特点和强烈鲜明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手风琴中的灿烂一葩,从对该曲的创作特点和艺术风格的分析中,我们可以领略出作者深厚的创作功底和作品感人的艺术魅力。它将手风琴高难度的演奏技巧汇集于一身。因此在演奏时,要求演奏者不仅具备深厚的演奏功底同时要具备很高的文化素养。

一、创作背景及体裁

《诺恩吉亚幻想曲》创作于1987年,首演于四川音乐学院举办的全国第一届青年专业手风琴比赛,1989年曾获中国音协主办的“中国手风琴作品比赛优秀作品奖”。1992年在“全国鹦鹉杯手风琴比赛”中以其独特的旋律音调,丰富的艺术魅力获得唯一的优秀创作奖。

这部作品从其题目上可以看出,它是以“幻想曲”①为体裁的。

这部作品是以内蒙古东部一位美丽、善良的“诺恩吉亚”出嫁远方,思念故乡的美丽传说为题材,概括的描绘了内蒙古草原的壮丽景色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善良、勇敢、勤劳的形象。

全曲以“诺恩吉亚”这一蒙古族家喻户晓的美丽传说为题材,不仅描绘了蒙古草原的浩瀚,同时讴歌了草原人们眷恋故土、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全曲充满了辽阔草原的浓郁的民族气息,奏响了蒙古草原的壮丽篇章。

二、创作特点

从全曲的曲式结构特点上分析,它是包含有复三部曲式,奏鸣曲式及变奏曲式为一体的一个综合型的曲式结构。大致可分为:

引子部分,从第1-24小节,这个部分是由五种材料组合而成的。这五种材料似乎互相之间没有太明显的联系,但实际上它们是全曲内涵的浓缩,是整个作品的结论。

呈示部,分为A和B两个主题,这两个主题无论是从调式,调性还是从演奏技巧和艺术风格上来分析,都存在着强烈而鲜明的对比性。

展开部,它是通过对呈示部中两个主题的变形、升华而发展成的。这一部分既是全曲情绪的高潮部分,同时也是演奏技巧高难度的汇集处。

再现部,是对呈示部中两个主题的片段性再现。这部分将全曲的情绪推向了最高潮,最终使这部作品在急促、有力的节奏声中,以万马奔腾之势结束。

将以上各部分用图表示,如下图:

以上是对《诺恩吉亚幻想曲》的整体性的、概括性的介绍。

三、演奏技巧和艺术风格

下面来具体的介绍和分析这部作品在演奏技巧和艺术风格上的特征。

引子部分共分为24小节,前四小节仅用了一个a音,强调了羽调式的主音,将乐曲中要表现的浓烈纯朴的草原气息,以极其简要的音响形式提示出来。装饰音的使用也表现了蒙族音乐中特有的手法,在拉长的音调中加入装饰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隐喻了马头琴的歌唱特色。仿佛一位老人奏响了马头琴,在讲述着一个既古老而又优美、动人的故事。在用手风琴演奏时,尽可能的是要将它特有的模仿力发挥出来。以此来模仿马头琴发音柔和、浑厚,音色宏阔、低沉,富有草原风味的音色特点。

马头琴是蒙古族特有的拉弦乐器,因琴头雕有马头而得名,它历史久远,源于奚琴,公元十三世纪初便在蒙古族中广泛流传。它既可作为独奏乐器,也可用于器乐合奏为说唱、民歌、舞蹈、伴奏或参加民族乐队演奏。

马头琴它发音柔和、浑厚,音色宏阔、低沉,极富有浓郁的草原风味。近几十年来,马头琴进行了一些改造,它不仅保持了原有的柔和、浑厚的音色,又增加了清晰、明亮的特点。

马头琴的琴声幽怨而旷远,低回而婉转,如泣如诉,催人泪下,就它的琴声有着一个美丽而动人的故事。

传说中,母骆驼在哺育小骆驼时,由于小骆驼的牙齿锋利、尖锐,所以经常会把母骆驼的乳头咬破甚至咬碎,使得母骆驼疼痛难忍。因此,经常会出现母骆驼不肯哺育小骆驼的现象,当小骆驼走进母骆驼去吃奶时,母骆驼会用脚去踹小骆驼,这样经常会有小骆驼被饿死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蒙古人就发明了马头琴。用马头琴那幽怨、动人的琴声,打动了母骆驼。之后,每当小骆驼吃奶时,便奏响了马头琴动人的旋律。这样无论小骆驼撕咬的母骆驼多么疼痛,母骆驼都会去哺育它们。从此之后,再没有出现过小骆驼被饿死的现象了。可见,马头琴的琴声是非常具有感召力的。

因此,在演奏中,要尽可能的去模仿马头琴浑厚、沉重的音色特点。手指下键要柔和、干净,要在给一个音头之后,将风箱柔和而快速的收回。同时,要注意加入身体的肢体语言,以此来表达马头琴特有的音色特点。

第五小节采用了四度音型的模进。这一小节在演奏中,手指下键时,触键的着力点要集中,要同时下键同时离键,落键时手腕用力,要注意手腕的动作要小而且巧,要求手腕的松弛度很高。此时,风箱要保持的十分平稳。但要做出渐强的气势。将前四小节中的忧伤的情绪推向了高潮。

第六小节采用了浓郁的民族和声。听起来给人感觉轻盈、欢快,极富有草原风味。与前四小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引子的后半部分采用了连续的减七和弦转位。这部分在演奏中,左手的手指根部为发力点,各手指在相对松弛的情况下,靠近指尖的第一关节迅速对准键钮,然后将琴键按到底并立即放松,以“一紧一松”动作的连贯性,使发出的声音短促有力。也就是手指迅速点击键钮,再次靠键钮(弹簧)的反弹力,迅速把声音切断,强调音点间的连接关系。通俗的讲,前指离键后,后指再下键,使前后两音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发出的声音短促有力、富有弹性!风箱要平稳,要平出平进始终要保持扇形。右手触键要求快、准、净、保持力度。使得本以高涨的情绪更加复杂化、尖锐化。

最后,在一阵热烈的和弦音之后,又回到了初始时的平稳、安静,在左手忧伤的旋律声中结束了。

呈示部的A主题具有鲜明东蒙特征的东蒙民歌,它节奏舒缓、旋律流畅,描绘出了“诺恩吉亚”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传说“诺恩吉亚”是东蒙一位美丽、善良、可爱的姑娘,她因生活所迫、流离颠泊,被迫嫁到西蒙,她怀念自己的家乡亲人,对家乡的一切充满着眷恋,此曲虽源于诺恩吉亚故事,但并不是从具体情节出发,而是借一历史故事的主题,描绘蒙古草原这片广阔无垠的土地栩栩如生的风土人情。东蒙是以农业为主,它靠近东北,生活习惯类似于汉族。

因此,这个主题的在演奏时,要将“诺恩吉亚”那种深切的思念之情,尽情的表现出来。这部分在演奏中,左手采用了连音,需要注意的是,以手指根部为发力点,靠近指尖的第一关节对准键钮进行弹奏。第二音下键时,第一音再离键。使人听起来连接紧密,犹如马头琴浑厚、低沉的声音。始终衬托着右手优美动人而又表现出“诺恩吉亚”思念亲人的忧伤旋律主题。

在第33-39小节采用了复调的形式,这样更加剧了“诺恩吉亚”的思乡之情。这段复调在演奏中,要注意左右手的连接。下键要求柔美,但又要干净、有力,以表现出更加强烈的思念之情。同时,要注意风箱的平稳控制,风箱是表达情感的很好方式。

从第40小节开始情绪由先前的柔明、暗淡的色彩向明朗化过度,听起来感觉亮而明,与开始的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部分在演奏时,左手采用的是三连音。演奏中要清楚、干净、匀称,同时要将旋律线条表达出来。右手采用和弦音,触键的着力点要集中,要同时下键同时离键,手腕要十分的松弛。风箱要平稳控制。并将旋律线条十分明显的表达出来。在第48小节出现了明亮的大三和弦,犹如拔出乌云见太阳,似乎“诺恩吉亚”从忧伤的心情中看到了希望和光明。因此,在演奏这个和弦时一定要奏的坚实有力。

经过两小节的过度到达了呈示部中的B主题,这个主题与A主题从调性和演奏风格、情感的表达及地域风格上都存在着鲜明的对比怀。

首先,从调性上来看A主题采用了a小调,听起来十分地忧暗,而B主题转到了a小调的属调E大调,听起来非常的明朗化。

其次,从地域风格上来说,A主题描述的是东蒙民族的民歌,这个民族是以农业为主,过着类似汉族的生活,性格温和。而B主题描述的是西蒙民歌,这个民族是以骑马射箭为主,性格骠悍勇敢,过着游牧民族的生活。

第三,从其演奏风格来说,B主题采用了蒙古西部长调的音乐素材。

长调和短调都是蒙古民歌的传统体裁分类之一。其中,长调民歌是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得歌式体裁。它有较长大的篇幅,节奏自由,气息宽广,情感深沉并具有独特而细腻的颤音装饰。“长调”在音乐上的主要特征是歌腔舒展、节奏自由。

因此,在演奏中要尽可能的去模仿,表达出“长调”音乐的特点。

从第51-58小节是B主题,这个主题在演奏时左手和弦交替衬托右手明亮、清晰的旋律。演奏中,左手需要注意的是以手指根部为发力点,靠近指尖的第一关节对准键钮进行弹奏。第二音下键时,第一音再离键。也就是前一音演奏的时候要延长到第二音下键时才能最终完成,使音与音之间没有间隙。同时,手指仿佛与键盘连接在一起,时刻都不离开键盘。使演奏出的声音连贯、圆滑,犹如一线串珠。感觉上的特点是绵绵不绝,一气呵成!要体现出“长调”节奏自由的特点。右手演奏时,需要注意的是下键要干净、坚实有力。同时要注意风箱的平稳控制,也要注意用身体的肢体语言来表述出西蒙人的勇敢、骠悍。

从第59-68小节右手采用了六连音使音乐产生了流动感。在演奏中,要将六连音清晰的表述出来。要求,手指的指尖垂直成90度,低贴键,手指的离键动作要尽可能的缩小。第一个音用什么样的力度弹奏,其它音基本上保持相同的力度。这就要求两个手指的上下起落交替的动作连贯紧密、协调无隙,音与音之间既要保持连贯又不能发生重叠现象。同时,手指离键要敏捷,旋律线条应当流畅、圆润、声音的感觉是持续不断,一气呵成,清晰而绵延!并将其旋律线清晰、明了的表达出来。手指下键的力度,及音与音之间的连贯性。同时,要将左右手及风箱三者之间运用的灵活平稳。并要体现出西蒙“长调”的节奏舒缓。

将第69-80小节称之为过渡乐段。这部分采用了快板,描述的是仿佛一匹骏马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跑过,稍纵即逝。这部分在演奏中,要注意坚定而有力,犹如骏马驰骋在草原上,但要注意保持风箱的平稳性。

通过前边这段的过渡,旋律忧伤舒缓的主题动机由4/4转向3/4,变得坚定。这样,进入到了展开部,这个部分是A主题与B主题的交替出现,以手风琴的高难度技巧,表现草原牧人的英勇骠悍和坚强意志。音乐有的像人骑马射箭,有的表现的像骏马在草原奔腾,紧张而紧烈,一气呵成。

这部分是全曲精华及手风琴技巧难点的汇集处。它包含了手风琴演奏技巧中的多个方面,如有琶音、和弦、双音、连音、颤音、顿音、抖风箱,左手旋律。因此,将这部分称为全曲的精华及整个作品中手风琴高度演奏技巧的汇集处。

这部分采用的是呈示部中A和B主题的一再变形,升华而来的。从情感的表述上来分析,它将东蒙与西蒙的柔美与英勇骠悍有力的结合起来。使整个作品达到了高潮,听起来似乎要释放他内心所有激悦的情感。

在演奏这部分时,要不仅有手指、风箱的技巧,同时,要以情动人,用身体的语言加入音乐中来表达那种勇敢、迅猛的情绪。这部分在演奏时,要求演奏者具备很深的演奏功底和很高的音乐素养。这才能使作品打动人心。使原本静止的画面变得更加形象起来,具有动感。

在乐曲的高潮之后,作品进入了尾声——结束部,它分为两部分再现。一部分是对呈示部中B主题的再现,另一部分是对呈示部中A主题的再现。

对B主题的片段性再现,仍然表达了西蒙牧歌式的音乐主题。它采用了和弦音,使其变的更加宽广、精湛,使全曲达到高潮。

在演奏这个再现部时,左手多用三连音,下键要快而深,要求手指低贴键,演奏时,要“一紧一松”。听起来给人感觉有强有弱。右手演奏和弦,下键时触键的着力点要集中,手腕的松弛度要高,动作要小而巧。这样去演奏就能够将作品内在的魅力挖掘表现出来。

对A主题的片段性再现,它采用了急促而有力的节奏,以万马奔腾之势,平稳、干净、快速的将全曲结束。

这部分在演奏时,要注意右手下键快速、干净,有紧有松、有强有弱,手腕要注意松弛。左手下键要保持每一个和弦音的平稳而有力的奏出。同时要注意保持手腕的高度松弛。

整个作品就在欢快、迅速的气势中结束了。在演奏这部作品时,它需要每一位演奏者具备深厚的演奏功底,同时也要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才能,只有具备了这些,才能将整个作品完美的表达出来。

以上即是对《诺恩吉亚幻想曲》这部在中国手风琴历史中具有顶级水平的作品论述分析。■

注释:

① “幻想曲”这一体裁在16、17世纪时,指用复调手法写成的器乐曲。巴洛克时期指具有即兴特点的键盘乐曲,常用于赋格曲之前,与前奏曲性质相同。18世纪末叶演变成一种表情丰富、情绪奔放,性格突出,形式自由的独立器乐作品,19世纪浪漫乐派的特性曲也多用此名。迄今为止,我国以“幻想曲”为体裁创作的手风琴作品只有两首。一首是由王树生先生创作的《诺恩吉亚幻想曲》,另一首是由著名作曲家李遇秋先生创作的《促织幻想曲》。这两部作品不仅填补了中国手风琴乐曲中“幻想曲”体裁的空白,同时,在中国手风琴历史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1] 冯雅丽.手风琴演奏技巧及演奏心理.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6.

[2] 陈一鸣,史汝霞.全国手风琴论文集.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1.

[3] 徐惟诚.内蒙古.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1.

[4] 高为杰,陈丹布.曲式分析基础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5] 孙从音,靳学东.音乐素质与名曲欣赏.新华出版社,2001.

[6] 张宁和,罗吉兰.音乐表情术语字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58.

猜你喜欢

幻想曲马头琴手风琴
徐昌俊手风琴独奏《两首前奏曲》和声研究
桑科草原幻想曲
那一夜的雨
快乐幻想曲
我的马头琴
长发幻想曲
手风琴音乐在室内乐实践中的研究
马头琴
键盘乐器的起源与发展(之十五)手风琴(下)
键盘乐器的起源与发展(之十四)手风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