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治理:主体、动力因素与分析模型
2016-09-03罗云川阮平南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图书馆
罗云川,阮平南,b(北京工业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b.图书馆)
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治理:主体、动力因素与分析模型
罗云川a,阮平南a,b(北京工业大学 a.经济与管理学院,b.图书馆)
基于网络治理视角,对公共文化服务中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的主体角色及其动力因素进行分析。引入演化博弈理论,提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治理分析模型的方法和过程,以识别影响多元主体合作的主要因素,进而采取针对性治理措施促进合作、规避风险。
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治理;治理要素;演化博弈
1 引言
公共文化服务是以传播社会核心价值、满足社会公共文化需求、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为目标的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总称,其在弘扬主流文化价值,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增强公民幸福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10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取得长足进步,然而,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同社会公众的需求不对接、服务效能较低、公众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不高等问题亦日益突出。从组织角度分析,结构上以政府及其所辖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主体的“一元制”供给抑制了社会各方力量的参与和协作,机制上行政任务导向的运作逻辑使供给端缺乏对需求端的关注和响应,传统科层管理模式形成的各自为政、自上而下单向度、组织缺乏开放性与协作性,是导致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并用专门的一节阐述“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表明公共文化服务不仅是国家现代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也是构成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备要素。[1]根据治理理论主要创始人罗西瑙的定义,治理是指一种共同的目标所支持的一系列活动,这个目标未必出自合法的以及正式规定的职责,而且它也不一定需要强力克服挑战而使别人服从。[2]尽管不同学者对治理的理解和解释不一而足,但治理的核心思想是基本相同的:治理是多元主体为有效达成某一目标,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协同开展活动的过程、制度及规则。在治理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网络治理,即应用数字网络技术、多元主体以网络化组织形态开展沟通与协调从而达成一致目标的模式,因其高效、便捷、符合当代人行为习惯,正在成为最具现实意义、操作性强的治理模式。
在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政府及其所辖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主要供给主体,涉及中央、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六级,涵盖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群众艺术馆)、美术馆、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工人文化宫、妇女儿童中心等具有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单位,企业、社会组织、社会公民作为服务的接受方未被纳入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主体范畴。基于治理视角,政府及公益性事业单位、企业、社会组织及社会公民均应被纳入,作为多元主体相对平等地参与进来,民间自组织性质的公益性文化活动亦应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治理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多元主体参与并不必然意味着高效能,由于各行为主体的行为动机不同、行为逻辑不同,各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并不等于彼此间一定会紧密合作。一个主体之所以加入网络与其他节点发生关系、开展合作,是因为该主体预期能够通过网络满足其某一方面的愿望,即网络有助于实现该主体某一方面动机。同时,参与网络活动是需要做出贡献的,也是有规则和约束的。这就带来一个行为主体之间如何互动才能够更有效、更高效,以及由此带来的网络治理策略问题。
据此,本文分析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治理中多元主体的特征及其动力因素,并基于演化博弈理论,提出多元主体治理要素分析模型,从而识别影响合作的主要因素,为采取针对性治理措施以促进合作、规避风险带来帮助。
2 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治理的主体角色及其动力因素
在网络治理视角下,政府及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企业、社会组织、公民均可作为供给主体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之中,公共文化服务各主体的结构特征、主要角色及其动力因素见表1。
表1 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治理结构中各主体的角色及属性特征
2.1政府及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
政府及其所辖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属于典型的科层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即便在网络治理模式下,行政体制的自上而下科层体系依然存在,其具有等级严格、组织严密、自上而下贯彻能力强等特点。在网络治理结构中,政府仍占据核心位置,其主要的任务包括: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政策、规章制度、完善网络治理机制,编制发展规划、向所管辖的公益性文化单位指派任务,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资金支持,监控多元主体参与的合规性与机制发挥作用情况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作为政府直接管理的体制内组织,其资金来源主要由政府提供,承担着政府在公共文化具体实施方面的职能,因此在主体类型上,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可以视为政府代表。为简化表述,本文后续部分将政府及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统称为“政府”。
政府推动和参与网络治理的动力因素主要包括:通过资源共享可以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产品;通过与其他主体协同合作,可以增加人员、提高服务的响应及时率,有助于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可以吸纳社会资金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以弥补资金上的不足。此外,在行政体制下,完成上级交派的任务、获得上级部门和领导的认可也是一个重要的动力因素。
2.2企业
企业具有市场导向的组织结构,尽管其内部亦有网络化组织、科层组织或者混合型组织等组织结构类型,但总体而言企业对环境的灵敏度高、适应能力强。在公共文化服务治理结构中,企业不再单纯是以乙方身份出现的产品、设备供应商,也可以是战略合作方、项目资助者、受委托的运营方等,或者因社会责任而以参与者身份投入公共文化服务之中。企业以战略合作方身份,长期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中的某一领域(如资源开发、专业服务、技术系统运营维护等)之中,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治理而言是相对最有价值的一种角色,这使企业减少对一城一池短期得失的计较、而关注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发展长期供给能力和竞争优势,对于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能力与品质、在社会公众中树立稳定良好形象具有较大意义。
企业参与网络治理的动力因素主要包括:通过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可以借此提升本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直接用户群体、培养潜在客户;通过与多元主体合作,企业可以扩大关系网络,获取更多对企业发展有利的资源;通过与政府签订合作合同,企业还可以直接获得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经营收入。此外,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能够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并有可能获得一定的政策扶持。
2.3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的结构通常不如政府部门和企业严密,其围绕某一专业或某一主题以自组织的方式进行运作。社会组织的人员构成相对复杂,通常有全职专业人员、亦有兼职人员,在兼职人员中以青年学生和中老年志愿者居多。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治理结构中,社会组织的角色可以是长期战略合作者,也可以是某项公共文化服务的参与者,或者受委托成为某项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实施者,其专业性优势也可以通过提供某一产品或服务体现。社会组织的一个突出价值是,可以作为社会公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将有意于投身公共文化服务的志愿者组织起来,从而形成团队力量,在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中发挥较大作用。
社会组织参与网络治理的动力因素主要包括:可以增加其合法性和社会知晓度,获得更多参与公共服务的机会、体现社会组织的公共价值;通过协同合作,提升本组织的专业水平,并借此吸纳更多人才,发展壮大组织。此外,社会组织也可以通过提供专业服务或产品通过获得合同收入,也可能通过合作获取到政府提供的补贴或奖励资金。
2.4公民
从组织角度看,公民作为个体不具备组织属性,但在网络时代下,公民可以因某一共同兴趣或某一共同关注的主题而组成网络化虚拟组织,并在某些时段、某些场景下,公民会因某一观点相同而迅速组成“联盟”,形成一个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临时组织”,此时,公民团体将成为组织关系协调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在人们更加注重自我表达、体现自身价值的当今时代,公民已不再甘于作被动接受服务的一方。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治理结构中,公民的角色除了作为服务接受者之外,亦可以是需求的提出者、服务提供的参与者或者服务的评判者。一种新的趋势是,公民以自愿者身份,积极投身于公共服务中,自身既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者,也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接受者,同时也是公共文化服务的评判者。
公民参与网络治理的动力因素主要包括:提升知识技能、文化艺术素养;满足个人的兴趣爱好;学校的社会实践要求;交到更多朋友;一定的政府补贴;体现个人价值;实现公民的社会责任。
3 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治理分析模型的构建过程
在现实的网络治理中,各方主体因为自身的动力因素参与到网络中,与其他主体开展合作与竞争、交流与互动,经过多次尝试、磨合、成功或失败后,最终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合作或不合作状态,这一过程本质上是一种演化博弈的过程。
演化博弈理论(Evolutionary Game Theory)源自于生物学领域演化研究,自梅纳德·史密斯和普莱斯于1974年发表了论文《》之后,[3]该理论在生态学、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研究和应用。在演化博弈中,合作个体具有有限理性,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的重复博弈过程中通过自适应地学习,优化收益,从而演化为一种稳定的策略平衡状态,此时即便出现一个选择突变策略的小群体,该群体仍不会偏离其稳定的状态,这种状态下的博弈策略组合被称之为稳定平衡策略(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简称ESS),而向这种稳定状态动态收敛的过程被称之为动态复制方程(replicator dynamic,简称RD)。[4,5]
基于演化博弈理论,本文以两个群体的演化博弈为例,提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治理分析模型的过程。
3.1模型假设
模型构建的第一步是给出研究对象的假设条件。这里假设两个不同群体A和B,双方采取的策略集均是(合作,不合作)。
3.2博弈收益矩阵与收益函数构建
根据假设条件,主体A与主体B均有(合作,不合作)选择,其博弈策略组合及收益矩阵见表2、表3。
表2 主体A与B的博弈策略组合
表3 主体A与B的博弈收益矩阵
在博弈初始阶段,假设主体A采取“合作”策略的概率为x,采取“不合作”的概率为1-x,主体B采取“合作”策略的概率为y,采取“不合作”的概率为1-y。
主体A“合作”与“不合作”的期望得益以及平均期望得益分别为:U1、U2、,具体如式 (1)、(2)、(3)所示。
主体B“合作”与“不合作”的期望得益以及平均期望得益分别为:,具体如式(4)、(5)、(6)所示。
3.3复制动态方程构建与ESS点分析
依据演化博弈复制动态方程,主体A和主体B采用合作策略的复制动态方程、分别如式(7)、(8)所示。
表4 均衡点稳定性对照表(且)
表4 均衡点稳定性对照表(且)
?
如表5所示。由分析结果可见,此时(1,1)和(0,0)是ESS稳定平衡点,即当主体A的额外总收益大于其付出的成本且主体B的额外总收益大于其付出的成本时,双方要么均采取合作策略,要么均采取不合作策略,两个点均是演化博弈的稳定点。进一步对(x,y)的取值进行考察,可以计算出当0<x,y<0.5时,动态方程形成的曲线将向(0,0)点收敛;当0.5<x,y<1时,动态方程形成的曲线将向(1,1)点收敛;当x=y=0.5时,曲线向两级收敛的概率相等。这种情况说明,当主体A和主体B两个群体中大多数选择合作时,双方均采取合作策略将是稳定平衡点,当主体A和主体B两个群体中大多数选择不合作时,双方均采取不合作策略将是稳定平衡点。
表5 均衡点稳定性对照表(且)
表5 均衡点稳定性对照表(且)
?
3.4主要影响因素识别与治理要素强化
从促进合作的角度出发,ESS稳定平衡点在(1,1)处,即各方均采取合作策略,是所期望达到的理想状态。在本例中,当且时,只有(0,0)是ESS稳定平衡点,即当主体A的额外总收益小于其付出的成本且主体B的额外总收益小于其付出的成本时,双方均采取不合作的策略是演化博弈的稳定点,这不是治理所期望达到的目标;当且
时,(1,1)和(0,0)是ESS稳定平衡点,即当主体A的额外总收益大于其付出的成本且主体B的额外总收益大于其付出的成本时,双方要么均采取合作策略,要么均采取不合作策略,两个点均是演化博弈的稳定点,而此时影响合作群体的选择依据是:如果其他大多数人采取合作策略,则自己亦采取合作策略,如果其他大多数人采取不合作策略,则自己亦采取不合作策略。据此可以得出此例中,影响合作的主要因素为:主体A的额外总收益与其付出的成本比较;主体B的额外总收益与其付出的成本比较;其他主体选择合作策略的比例。
根据以上模型推导可以看出,一个主体是否愿意长期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积极贡献力量,主要取决于其希望获取的预期收益与支付成本的比较,以及网络环境下其他同类主体的策略选择。治理的重点在于:一是尽可能提高与合作主体动力因素相关的预期收益、降低其因采取合作而付出的成本;二是在合作初期,应采取一些额外激励措施,以提高选择合作策略主体的比例。
4 分析模型的应用
以上是一个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治理分析模型及其构建过程。为方便在实践中进行主要因素识别和治理要素强化,本文归纳了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治理中各主体的主要动力因素、衡量指标以及对动力因素发生作用的主要治理要素,见表6。动力因素因时、因地、因项目、因人而异,这里无法一一涵盖,有些动力因素可以通过量化指标进行衡量,有些因素却是定性因素,难以准确测量,如“任务完成好,上级肯定”、“获得政策倾斜”、“获得个人成长”等,本文尽可能提出对所述动力因素的量化指标以供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所列出的治理要素体现的是相关动力因素与哪个治理要素主要相关,事实上,一个动力因素的达成或未达成,是整个治理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
在公共文化服务具体实践中,应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治理分析模型,将各主体动力因素相关的收益和所付出的成本作为收益函数变量,构建参与主体的博弈收益矩阵和收益函数,通过复制动态方程推导分析出演化博弈稳定平衡点,进而识别影响合作达成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可采取针对性措施对治理要素进行强化,调节变量因子关系条件,引导各主体协同合作、形成稳定点的行为,约束可能导致网络解体、带来合作风险的行为,从而使网络整体运转向公共文化服务目标方向发展,而这正是网络治理的关键路径。
表6 公共文化服务多元主体动力因素、衡量指标及所作用的治理要素
[1]张永新.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点任务[J].行政管理改革,2014(4):38-43.
[2](美)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M].张胜军,等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5.
[3] Smith J M,Price G R.The logic of animal conflicts [J].Nature,1974(246),15-18.
[4](瑞典)乔根·W·威布尔.演化博弈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5](英)约翰·梅纳德·史密斯.演化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Network Governance:Subject,Dynamic Factors and Analysis Model
Luo Yun-chuan,Ruan Ping-nan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role and dynamic factors of government,enterprises,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citizens in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twork governance,and then introduces the evolutionary game theory,puts forward the method and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network governance analysis model so as to identify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cooperation of multiple subjects and then promote cooperation and avoid risks.
Public Cultural Service;Network Governance;Governance Elements;Evolutionary Game Theory
G249.23
A
1005-8214(2016)07-0018-05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4AH009)的研究成果之一。
罗云川(1974-),男,博士,高级工程师,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主任助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网络文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阮平南(1955-),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馆长。
2015-12-27[责任编辑]邵晋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