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银商实名认证平台:让数据开放更安全
2016-09-03陈桂龙
网络虚拟社会是真实社会的延伸,由于网络活动的非面对面性,对于个人用户而言,他们在享用网络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资金盗用、个人信息泄露、欺诈犯罪的威胁。对于相关监管机关而言,网络也是其监管范围的延伸,但网络活动的匿名性给监管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阻碍,因此在部分涉及对公/对私资金、个人身份资料、企业资料等敏感信息的网络活动中推行实名认证方案十分必要。其最大目的在于落实责任,使得用户能以真实身份或以他人可辨认的身份参与网络活动,防止个人任意作为、随意侵害他人利益,有效地降低网络安全风险,保障所有用户的合法权益。
厦门银商实名认证平台是针对目前各类网站在对个人用户及企业用户进行身份认证方面的不足,结合银商总公司现有渠道及厦门分公司自身技术开发优势,自主设计开发的一个公众信息认证平台。该平台实现了个人用户姓名、身份证、银行卡号、银行预留手机号等要素相符性和持有者的验证,以及企业用户工商注册信息、银行对公账户信息等要素相符性及实际操作者的验证。该平台兼具灵活、高效、稳定、安全以及高扩展性于一身,对一些有实名认证需求的政府机构与大型互联网企业创造了接入条件。
实名认证数据来源
1993年国务院启动“金卡工程”,这是一项跨部门、跨地区、跨世纪的,以电子货币应用为重点的庞大社会系统工程。以“金卡工程”为标志,国内银行系统进入了逐步联网通用、逐步统一业务标准的新阶段。
我国银行卡发行始于1986年,五家商业银行至1993年总计发卡400万张。金卡工程实施后的“九五”期间,我国银行卡发卡量平均每年递增76%,特约商户每年递增51%,卡交易量每年递增76%。截止2001年末,全国发卡机构55家,发卡总量超过3.8亿张,全国受理银行卡的银行网点超过13万个、ATM3.9万台、POS机30万台。“金卡工程”的实施,对我国银行卡业务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002年3月,我国金融系统迎来了另一个里程碑,国内银行卡联合组织——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挂牌成立。中国银联建立和运营全国统一的银行卡跨行信息交换网络,为各商业银行提供共享的网络基础设施和信息交换平台,结束了各家商业银行“各自为战”的局面,各银行储存的海量用户信息得以串联。2010年银联银行卡发卡量达到23.36亿张,占全球发卡量的29.2%,超过VISA的28.6%, 2015年第一季度,银联卡在全球的交易总额首次超过VISA,标志着银联成为全球交易量最大、发卡量最大的国际卡组织。目前,全球银联卡发卡量超过46亿张,银联网络遍布中国城乡,并已延伸至境外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厦门银商实名认证平台依托于银联、银行建立起来的大金融系统,以所有用户在各家银行预留的庞大银行卡信息数据为基础,数据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全面性。该平台支持所有全国性银行和大部分区域性银行的账户验证,是市面上相关产品中稳定性和成功率最高的一个。
数据开放更安全
传统的实名认证主要采用人工审核的方式,用户在网上上传身份证信息的扫描件,验证平台后台由人工进行核查,费时费力,且无法保证身份信息的完全真实性。另外,因审核人员和平台接触和保留了大量的个人隐私数据,极容易导致信息的泄露。厦门银商实名认证平台成功地解决了这些传统认证无法规避的弱点。用户在该平台上直接输入相关信息即可完成验证并立即获知验证结果,全过程无需后台人工的参与和干预,验证速度快、成本低;平台的数据访问模式仅提供页面跳转,而非直接的数据访问,第三方无需保留用户的个人信息,从而避免了因人为因素造成的信息泄露,保证了用户个人隐私的安全性。
厦门银商实名认证平台自2014年底上线以来,作为全国首家提供基于银行卡的实名认证服务,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市场上广大用户的热烈欢迎,接入的合作机构和企业逐渐丰富,平台交易量亦开始节节攀升。2015年第一季度平台产生的认证交易数量为100万余笔,随着合作方陆续接入并开始稳定运营,第二季度交易量开始突飞猛进,截止7月15日,2015年用户累计认证总数成功突破1000万笔,9月初突破1500万笔!平台所服务的对象涉及与金融相关的各行各业,包括银行、政府服务平台、P2P网络贷款、B2B支付服务等等,随着产品的进一步推广,实名认证平台将为越来越多的行业和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应用更全面
国办发〔2014〕57号文件指出,为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管理和服务效能,政府需建立一个政府公共服务平台,以实现信息发布、互动交流和公共服务。从数据开放的角度来说,平台发展包括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进行信息公开;第二个阶段,建立数据服务网站;第三个阶段,制作数据门户;第四个阶段,建立数据平台;第五个阶段,数据开放。为保证数据使用者的合规性,以及服务对象的真实性,许多政府服务必须建立一个公共认证服务,实现实名制。
自2014年开始,厦门市政府在基于网络实名身份认证的基础上,逐步整合政府公共服务、社会公共服务等相关资源,搭建“i厦门”一站式惠民服务平台。平台汇集了个人用户、政府部门的信息,实现政府信息发布和公开,并逐步向最终的数据开放发展。整个系统采取实名制,用户只需一次实名注册,即可在政府部门和公用事业单位惠民服务中畅行无忧,实现了办事的便捷、智能、高效。
电话实名制政策在我国出台已多年,但囿于实名成本、运营商业绩以及部分民众实名意愿不高等问题,实名制的落地磕磕绊绊。近日,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手机实名制于2015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不仅办理新号需要出示身份证,未实名认证的老客户也要补办实名登记。数据表明,中国手机用户已近13亿,但至少还有1.3亿以上的用户仍没有实名认证。
目前办理手机实名认证的主要方式是在各通讯商营业点“面对面”认证开通,不仅给各营业点增加了人工及设备上的成本负担,而且用户需要亲自前往排队办理业务,也大大降低了用户体验。推行网络实名认证,一方面可以节省人工及设备成本,另一方面亦可解决用户体验问题。有别于简单的网络弱实名认证方式,基于银行卡预留信息的认证属于强认证方式,它可以很大程度的保证用户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随着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国家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政策逐步出台、监管措施的逐步强化,央行在鼓励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同时,也在强调加强账户实名制的管理。由于互联网金融存在流动性风险,给某些不良投资人提供可乘之机,从事非法活动,扰乱金融市场秩序。实行支付账户实名制,能掌控账户实际持有人的信息,追踪账户资金的来龙去脉,有效防范信用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2014年,央行明确规定了电子账户实名认证的“强实名”与“弱实名”的概念。对于未在银行柜台与个人见面开立的电子账户,央行界定为“弱实名”电子账户,只能用于购买该银行发行、合作发行或者代销的理财产品,不能转账结算、交易支付和现金收付;而对于银行与其他银行合作进行了身份认证或通过了柜台认证,以及电子账户和绑定银行结算账户的开户行为同一银行的,央行界定为“强实名”电子账户。厦门银商实名认证平台对接的是各银行系统,以用户办理银行卡时的预留信息为准,属于“强实名”范畴。加之平台拥有的数据全面、权威、认证快捷、成本低、安全性高等优势,实名认证平台在互联网金融行业越来越受到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