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质不明生化物泄漏事件处置对策
2016-09-02李新祥
李新祥
(曲靖市公安消防支队,云南 宣威 655400)
安全与管理
性质不明生化物泄漏事件处置对策
李新祥
(曲靖市公安消防支队,云南宣威655400)
当前承担生化事件救援队伍的侦检设备科技含量还不是很高,一些生化物泄漏时,短时间内很难对泄漏物进行准确定性,而残酷的灾害事件又要求救援力量必须立即展开救援。面对这样的形势,探讨性质不明生化物泄漏事件处置对策必要而有意义。本文通过对沙林(GB)、梭曼(GD)和维埃克斯(VX)的毒理作用、临床症状和中毒途径进行分析,从人员救助、个人防护、毒物处置、毒物洗消等方面提出性质不明生化物泄漏处置对策。
性质不明;生化物;泄漏
2008年6月5日10时许,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铁锋区曙光大街的光宇废品收购站内,两名民工在拆割两个废旧钢瓶时,有气体从钢瓶内泄漏,造成现场18人伤亡,其中3人死亡,1人严重中毒,14人出现流泪、咽部不适、咳嗽、胸闷等症状,被先后被送往解放军203医院救治。当日13时24分,齐齐哈尔市消防支队特勤大队接到报警后,火速调派18名指战员、四台救援车赶赴灾害现场。13时50分,消防支队两名侦检人员,着重型防化服、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及通信器材,在喷雾水枪掩护下进入灾害现场,利用毒气检测仪实施侦检,侦检仪器显示现场气体有毒,但不能确定该气体名称及性质。至6月7日,经专家初步认定,泄漏气体为光气。
1995年3月20日上午7时50分,日本东京地铁内发生震惊世界的投毒事件,消防队和医疗救护队迅疾赶现场,防化专家乘直升飞机赶到现场采样,经过两个半小时的侦检分析,才确认现场有毒物质为沙林。快速侦检定性对承担生化物泄漏事件处置的队伍是一项艰难而必要的工作,但灾害事故现场,由于侦检设备科技含量不够,很难快速侦检定性,因此面对此类事件时如何处置,对救援队伍的作战能力是严峻的考验和挑战。
1 定性对生化物泄漏事件处置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知己知彼对战争的重要性,生化事件救援也是一场战争,因此知彼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知道生化物是什么,数量有多少,有什么样的理化性质,才可以确保采取最有效、最有针对性的战术措施。但当前我国承担生化事件救援队伍的侦检设备大都是便携式侦检设备,科技含量还不是很高,而一些生化物不是很常见,性质比较特殊,导致泄漏事件发生后短时间内很难对泄漏物进行准确定性,但残酷的灾害事件和救援队伍的神圣职责又要求必须立即展开救援,导致一些生化物泄漏事件处置不得不在不知彼的情况下展开,打一场不知道敌人是谁的战斗。这固然会影响到救援队伍防护措施、战术措施的针对性,但只要战术措施科学合理,依然可以打赢处置生化事件战争的胜利[1]。
2 目前生化救援队伍侦检设备现状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5号)规定,公安消防队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除完成火灾扑救任务外,要积极参加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危险化学品泄漏、爆炸及恐怖等事件的处置,并参与配合处置重大环境污染、核与辐射事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公安消防机构应当对专职消防队、义务消防队进行业务指导,并有权指挥调动专职消防队参加灾害事件的处置。但目前我国生化事件救援队伍配备的侦检设备大都是便携式侦检设备,不能快速对不明生化物进行准确定性。以消防部队特勤队为例,每个特勤消防站配备便携式有毒气体探测仪2套,国产的有毒气体检测仪多数只能检测可燃气、氧气、硫化氢和一氧化碳等四类气体,美国生产的T50有毒气体检测仪能检测一氧化碳、硫化氢、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氯气、二氧化氯、磷化氢和氨气等,但都不能对生化物进行准确定性,增加了处置难度。而国外侦检装备建设非常重视,发展也非常快,如德国80年代研制的狐式三防侦察车,速度快(105千米/小时),越野性能好,能快速、大面积地进行核生化武器效应的侦察、测算,并向指挥员提供有关信息,4名乘员不必离车即可完成侦察任务,德军每个师的三防连各装备6辆。美国研制的XM21型遥感式报警器,利用毒剂的特征红外吸收光谱进行侦检,它能24 h无人看管自动测出1千米范围以内的毒剂并报警。美国还在探索利用智能机器人侦毒的可行性。但这些侦检设备都非常昂贵,目前我国承担生化事件救援的队伍几乎都没配备类似装备[2]。
3 常见生化物毒理作用和临床症状
3.1神经性毒剂
生化物中神经性毒剂是目前一些国家军队中装备的主要速杀致死性毒剂,能破坏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能迅速引起机体各系统的严重机能障碍,出现瞳孔缩小、呼吸困难、流涎流汗、肌颤、惊厥,很快死亡。主要有沙林(GB)、梭曼(GD)和维埃克斯(VX)。
3.2糜烂性毒剂
糜烂性毒剂是主要的牵制性毒剂,能破坏组织细胞,引起皮肤、眼和呼吸道的化学性灼伤,以及全身中毒症状,严重中毒者也可致死亡。主要有芥子气(HD)、路易氏剂(L)。
3.3全身中毒性毒剂
全身中毒性毒剂为杀伤性毒剂,能与细胞色素氧化酶结合而使酶失去活性,从而迅速破坏组织细胞内呼吸功能,引起机体缺氧而死亡。主要有氢氰酸(AC)和氯化氰(CK)。
3.4失能性毒剂
失能性毒剂是非致死性毒剂,能引起思维、感觉和运动机能障碍,使人员暂时失去行动能力,如目前国外一些军队装备的毕兹(BZ)。但量过大,也会造成人员死亡。如为解决了莫斯科剧院人质事件,俄军特种部队使用了类似毕兹的失能性毒剂,当时因施放的量没掌握好,加之渠道不畅,解药没能及时跟上,造成包括劫持者及人质在内共128人死亡。
3.5窒息性毒剂
窒息性毒剂为杀伤性毒剂,能引起肺水肿,造成呼吸困难、窒息而死亡。主要有光气(CG)、双光气(DP)。
4 生化物质中毒途径
生化物对人的伤害途径和一般有毒物质基本类似,主要有呼吸道、皮肤和消化道。
4.1呼吸道
呼吸道是有毒物进入体内最重要的途径,凡是以气体、蒸气、雾、烟、粉尘形式存在的毒物,均可经呼吸道侵入体内。人的肺脏由亿万个肺泡组成,肺泡壁很薄,壁上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毒物一旦进入肺脏,很快就会通过肺泡壁进入血循环而被运送到全身。通过呼吸道吸收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其在空气中的浓度,浓度越高,吸收越快,中毒越严重。
4.2皮肤
经过皮肤侵入人体的有毒物,一般都可溶解于水和皮肤表面脂肪层,从而侵入毛孔或渗入皮肤引起中毒。一般情况下,有毒物在水和脂肪中溶解性大,毒性也大,溶解性小,毒性也小。
4.3消化道
有毒物经消化道吸收多半是由于沾染的毒物随进食、饮水或吸烟等进入消化道,此外,进入呼吸道的难溶性毒物被清除后,可经由咽部被咽下而进入消化道。
5 性质不明生化物泄漏处置对策
5.1以人为本,紧急救助
以人为本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执政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生化物泄漏事件救援中也必须贯彻“人民生命高于一切”的救援理念,救人是第一位任务,必须以最快速度、尽最大努力减少人员伤亡,这也是任何灾害事故救援必须贯彻的第一原则。不明生化物泄漏后,不知其性质、危害性有多大,仅知道其对人身体有害,此时救援队伍必须本着对生命负责和敬畏的态度,紧急救助受伤群众,紧急疏散泄漏点周围群众。疏散时因不知有毒物对人危害的浓度范围,应从保守的角度出发,警戒、疏散范围要适当扩大,确保泄漏点周围群众安全[3]。
5.2严格防护,确保安全
齐齐哈尔光气泄漏事件中,中毒的18人包括接到报警后进入现场的两名公安民警。不明生化物事件泄漏现场,进入现场救援的人员必须严格做好个人防护,防护要求必须按一级防护标准(见表1防护标准)。
表1 防护标准
灾害事故救援强调科学施救是很有必要的,长期以来,救援队伍更强调革命的热情和牺牲奉献精神,对科学、理性、冷静的施救态度重视不够。而国际救援奉行救援理念是在不伤害自己的情况下救援,必须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施救者自身安全才能救更多的人。要解决个人防护问题也不是简单地加强个人防护装备硬件建设,也要关注救援人员个人防护意识的软件建设,只有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都发展了才能切实解决一些无谓伤亡。
5.3堵导并用,减少泄漏
性质不明生化物泄漏事件发生后,到场的救援力量应根据泄漏点情况,在做好个人防护的情况下,组织人员用堵漏器材实施堵漏,可根据情况组织多个堵漏小组,轮流堵漏,减小人员在有毒环境下作业时间。齐齐哈尔光气泄漏事件发生后,消防支队现场指挥部派遣特勤大队副大队长顾宗刚、战士额尔顿图,携带无火花工具及木制堵漏器材进入现场进行堵漏,并成功将泄漏钢瓶堵住,避免了有毒气体的进一步扩散。
无法实施堵漏或堵漏难度比较大时,可采取倒罐措施,将储罐中的有毒物质导入安全储罐内,倒罐要缓慢进行,防止因抽吸作用,形成罐内负压。
5.4水枪稀释,降低浓度
生化物大多能溶解于水,具有一定的水溶性,有的甚至能和水以任意比互溶。如光气微溶于水并逐渐水解;沙林能与水及多种有机溶剂如苯、乙醚、乙醇等任意混溶;梭曼能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塔崩易溶于水;维埃克斯微溶于水,易溶于各种有机溶剂。因此处置不明生化物泄漏时,第一条就是上喷雾水枪,稀释有毒物质在空气中的浓度,将部分有毒气体溶解于水内,同时稀释也有助于降低有毒物质挥发速度,减小其在空气中的浓度,降低危害。
5.5回收污水,严格洗消
处置性质不明生化物泄漏事件时,污水可能仍有较大的危害性,因此应将污水进行回收,交由有关部门进一步处理;同时对现场环境、处置人员、处置器材装备等进行严格洗消,避免二次污染中毒事件发生,现场环境应经环保部门检测方可解除警戒。齐齐哈尔光气泄漏事件就是经消防部门对事故现场进行严格洗消后,环保部门对残留水进行了采样分析,多次对事发现场和处置现场的空气、土壤和水进行了监测分析,未发现任何有害物质后,方解除警戒,确保了后期安全[4]。
6 结 语
根据我国相关部门统计,二战期间,发现或怀疑有日本遗弃生化物的地区包括:安徽、河北、黑龙江、江苏、吉林、辽宁、山西、浙江和内蒙古等十几个省区,其中以东北地区最为集中,2003年8月4日齐齐哈尔市芥子气泄漏事件,造成1人死亡,43人中毒受伤,有充分证据证明是二战期间日军在我国遗弃生化物造成的(此次光气泄漏目前还没有证据证明与此有关)。近年来,恐怖分子、极端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等实施生化攻击的可能性也不容忽视。生化物泄漏侦检难度大,处置时防护措施、战术措施针对性不可避免要受影响,但只要不断研究生化物性质特点,科学合理地应用战术措施,救援队伍依然能顺利完成该类事件的处置,履行好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神圣职责。
[1]公安部消防局.特勤业务训练[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1:196-200.
[2]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上海市消防局.化学事件应急救援[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2-26.
[3]李树.灭火战术(上)[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36-39.
[4]李立国,陈伟兰.灾害应急处置与综合减灾[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202-206.
Disposal Strategy of Unknown Biochemical Substances Leakage
LIXin-xiang
(Qujing Fire Detachment, Yunnan Xuanwei 655418, China)
The current level of detection equipment and technology of rescue team to handle biochemical accidents is not high. When some biochemical substance leaks, it’s difficult to confirm the qualities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but cruel disaster needs the rescue forces to handle immediately. In the face of such situations, it is necessary and meaningful to investigate properties of unknown biochemical substance leakage and disposal strategy. The strychnos, clinical symptoms and poisoning way of sarin (GB), soman (GD), and VX (VX) were analyzed, disposal strategy of assistance, personal protective, hazardous materials, poison decontamination on unknown biochemical substances leakage were established.
unknown; biochemical substance; leakage; disposal strategy
李新祥(1978-),男,主要研究方向消防灭火救援。
X9
A
1001-9677(2016)010-024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