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朱仙镇木版年画
2016-09-02Alet
文 | Alet
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朱仙镇木版年画
文 | Alet
千百年来,一种成本低廉却色彩斑斓的印刷品在中国的年俗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成为上至宫廷贵族下至寻常百姓,家家大门都要张贴的驱邪护佑之物。这就是木版年画,中国传统春节里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作为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朱仙镇木版年画源于汉唐壁画艺术,兴于宋,盛于明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北宋初年,宋都东京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各地的商人大量涌向京城。庞大的市民阶层促进了世俗文艺的发展,活跃的世俗文艺又给年画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加之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将中国雕版印刷业推向繁荣。自此,年画也由笔画转向刻版印刷。当时东京木版年画的印刷及销售盛况空前。不仅民间作坊遍布京城,就连宋室官廷也主持开办年画作坊。官办与民办作坊的融合,使木版年画的发展成为必然。北宋末期,由于金兵的入侵,京都沦陷,繁荣的市民文化逐渐萧条。大量年画艺人流落江南,东京的木版年画业迁至东京45里外的朱仙镇。
明清时期,朱仙镇河道四通八达,随即成为中原的商业重镇。木版年画在繁荣的商埠迅速恢复,买卖兴隆,声名大振。据载,当时朱仙镇从事这一行业的有300余家。清末时,由于朱仙镇河道阻塞,航道不通,木版年画与其他商业都日趋萧条。
民国初期,镇上有40多家生产作坊,2000多人从事年画生产,山东、安徽、河北、江苏等地的客户纷至沓来,生意十分兴拢画店有万通、晋涌泰、天兴德、德盛昌、天义德、天成德、大天成、二天成、得源长、万盛、三成义等。抗日战争爆发前,朱仙镇木版年画业迁往开封,自此又掀起木版年画繁荣的第三次高潮。当时开封的年画作坊有60多家,主要集中在东大街,西大街、中山路和书店街。著名的老店有"汇川"、"振源永"、"云记"、"鸿记"、"天福利"等。
1949年后,开封市先后成立了开封年画社、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社等团体机构,对木版年画的传统工艺进行发掘、整理。
木板年画题材和内容选取上,大多取材于历史戏剧、演义小说、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鲁迅曾经评价朱仙镇的木板年画朴实,线条粗健有力,有乡土味,具有北方木板年画的独有特色。朱朱仙镇木版年画内容素材多来自民间,有别于历代宫廷文人画温文尔雅的格调。它线条粗犷奔放,情节鲜明感人,构图饱满匀称,形象古朴生动,色彩浑厚强烈,极富于装饰效果,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其中最多的就是门神,门神中以秦琼、尉迟恭两位武将为主。他们或衣着不同,或形态各异:步下鞭、马上鞭、回头马鞭、抱鞭、竖刀、披袍等,不下20种样式。除此之外,还有各种文武门神。文门神有五子、九莲灯、福禄寿等;武门神常是戏曲中的忠臣义士和各类英雄好汉。不同人的房门常贴不同内容的门神:已婚子女的房门贴“天仙送子”、“连生贵子”、“三娘教子”;中年人房门贴“加官进禄”、“步步莲生”;老年人房门贴“松鹤延年”和寿星之类;少年居室房门贴“五子夺魁”、“刘海戏金蟾”等。
在表现手法上,朱仙镇年画吸取了传统绘画技法及丰富多彩的装饰手法,创作出栩栩如生的人物故事,但对人物的衬景不作着意描绘,能做到恰到好处。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以简洁明快夸张的手法处理画面和刻画人物形象的。对神祗的形象塑造,特别突出头部形象,身体比例夸张,极具感染力。人物的面貌健美英俊而不带媚色,是朱仙镇年画最突出的特点。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这些技法早在宋代就已形成,画样经朱仙镇历代刻工的不断完善、反复刻制、创造,技术代代相传,一直保持其传统的风格。主要分为刻板和水印两大部分。
首先是进行刻版。选用上等坚实的梨木,多道工序反复加工后才可使用。木板雕刻工具及雕刻手法分类明细。首先将拼合好的版上涂上一层植物油,然后拿到煤火上烘烤,使油吸入版内,再用滚开水烫去浮油。用刮刀将板面刮光洁,即可用桨子将画稿反贴在板子上,如果稿子稍稍过大,有经验的刻工在贴稿时将稿子揉成一团再展开,贴于版上,就比原来小一些,不必重画。贴好画稿的板子,晾干后搓去背面纸毛、线条就显现清晰,就可以按样镂刻了。镂刻每根线条都要用好几种刀法;紧贴线条边沿垂直下刀叫“伐”,靠外斜刻一刀叫“支”、顺势向上起刀叫“挑”,再沿着第一刀补刻一次叫“跟刀”。完成后经过加工打磨,要求板线一律保持2.5毫米深度,无线条部分的板底也要求平滑。用手抚摸所刻的线条光洁无刺,才算合格。手艺高超的刻工师傅,刻出的版子就像一件惟妙惟肖的浮雕作品。
刻板完成后就是水印。水印年画有一套严格的操作程序和技术要领,双手要配合熟练,有经验的艺人对每一个工序都做得十分认真,才能印出好的年画。水印的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是夹纸,将裁好的纸用纸夹夹紧,每200张一夹。纸要夹得整齐结实不松动,纸张平整无杂物,纸夹的好坏直接会影响画成品率。印纸放好后就要定版了,黑线版的定位至关重要,以后色版定位都是按黑色轮廓线条为准。印色操作手法各人大同小异,右手拿着刷子在盘底上反复转动,将颜色布匀后刷上画版,画版颜色多了就会在纸上窜色,少了色块不饱满。然后是将纸带到画版上,要求平整准确,才能保证拓印质量。行家只看出纸、领纸、跟纸的手法就能看出技术水平高低。年画的套色也有顺序:先印黑、后托黄,也是朱仙镇年画一大特色。再印红、印绿、印青。根据题材不同,有些印黑后要加印水墨,有些还要套印金色。通常印好的年画,要停放几个小时使颜色吃入纸内;然后再晾。晾也要恰到好处,晾太干了纸起皱,下一个颜色就印不好;晾不够干,纸容易粘连。作坊里每个印工分印一色,流水作业,每幅画大多要经几个人合作共同完成。因此,可足见民间年画,从刻版到印制,十分讲究质量,是民间艺人的智慧和辛勤劳动的结晶。
目前整个朱仙镇木版年画印制规模很小,基本上停留在家庭作坊式的模式上。掌握雕刻印刷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艺人已寥寥无几,特别是传统的矿、植物颜色磨制方法已鲜为人知,如不及时加以保护,朱仙镇木版年画制作技艺很可能会彻底消亡。
当地政府已发掘、整理出的年画古版有二百二十余块,重新印制历史老版年画三百多套,并编印了《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精选》、《朱仙镇木版年画珍藏本》、《朱仙镇木版年画故事集》等,为保护传统木版年画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朱仙镇镇政府加大了对人才的培养和对老艺人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截至目前,朱仙镇从事木版年画印刷的有70多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一级民间艺术家”1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员5人,河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5人, 工艺美术家有6人,省民协会员25人,木版年画自然保护村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