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困惑、成因及其对策*

2016-09-01王成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集体个体价值观

王成华 方 芳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困惑、成因及其对策*

王成华 方芳

[内容提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问题集中地折射出全球化、现代性及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给人们带来的种种冲击。大学生是国家高层次人才的主要来源,他们身处社会急剧转型、价值多元的时代,而其人生观、价值观等还未定型。对大学生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问题更突出地表现为对“我将成为什么样的我”这一问题的困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通过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的生态化教学范式,引导大学生形成生成性、建构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理念,并指导大学生确立科学、合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实现机制,从而帮助大学生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困惑。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对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对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进行了界定,是当代中国凝神聚力、有效实现“四个全面”发展战略的重要保证。然而,全球化、现代性及市场经济推进步伐的不断加快,使社会主义道德和价值观念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人们对诸如“我是谁”“我有什么用处”“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我在社会生活中有何地位”等关于人的存在价值的问题产生了愈来愈多的困惑。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问题集中地折射出全球化、现代性及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给人们带来的种种冲击。大学生是国家高层次人才的主要来源,他们身处社会急剧转型、价值多元的时代,而其人生观、价值观等还未定型。对大学生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问题更突出地表现为对“我将成为什么样的我”这一问题的困惑,涉及主我与客我、个人与集体、理想与现实、自我与他者及理性与非理性等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其成因包括全球化和现代性的冲击与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市场经济的渗透与功利主义的盛行,以及建立在主客二分基础上的传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范式的工具理性主义倾向等多方面因素。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困惑

所谓认同,是指“现代人在现代社会中塑造成的、以人的自我为轴心展开和运转的、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它围绕着各种差异轴(譬如性别、年龄、阶级、种族和国家等)展开,其中每一个差异轴都有一个力量的向度,人们通过彼此间的力量差异而获得自我的社会差异,从而对自我身份进行识别”[1]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指个体在处理主我(I)与客我(m e)、自我与他者及自我与社会等的关系时作出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判断和认识,并通过自觉践行这些判断和认识,从中找到自我的身份感、位置感和归属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个体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保证。但由于个体在一生的不同阶段都要面临和处理各种社会发展与个人需求之间的矛盾,且当代全球化与现代性的影响无疑又使两者之间的矛盾更复杂,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就更为凸显。就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主我与客我的纠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身份认同困惑

身份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基础,只有当个体真正树立起勇于担当的精神,才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个体告别婴幼儿时期的物我不分,寻找并进入个体世界,个体就成为处理主我与客我、自我与他者、自我与社会及自我与世界关系的唯一主体。身份认同是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将各种社会规范内化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个人对依据个人经历形成的、作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的认同。如果个体能顺利地实现与整体的动态的整合关系,将他者融入自我之中,自我就能在理想化自我与个性化自我之间实现平衡,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实现身份认同。相反,如果个体无法实现对社会规范的内化及对他者的接纳,主我与客我之间就会产生冲突,阻碍个体对自我身份的认同。

对于大学生而言,自我的身份认同是一个通过注意外界并与外界相互作用而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以形成健全人格的过程。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从小背负着家庭、学校及社会的期望,道德化、社会化和理想化的客我长期以来一直在其人生成长的过程中起着支配性作用,体现意愿与个性的主我处于被压抑状态。但进入大学后,由于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个人与集体的矛盾,加上长期以来束缚自己的如高考压力、父母管制等各种因素的暂时消失以及步入青春期等原因,个性化的主我意识不断增强,道德化、社会化和理想化的客我约束意识不断淡化,客我的支配作用也在不断减弱,自我在主我与客我的矛盾冲突中陷入苦恼与挣扎。大学生时时面临的现实选择是继续按照理想化客我的要求去实现新的超越、追求新的人生价值,还是受个性化主我的快乐原则支配及时行乐。因此,在大学期间,大学生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两种自我的关系,即内在心性与外在社会规范之间的关系,不能顺利实现两者的平衡与整合,就会产生如“我到底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就是我想要的吗”“这就是我吗”等身份认同困惑。这种身份认同困惑必然会制约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并影响大学生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公民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

2.个人与集体的矛盾——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困惑

情感认同是指个体从内心真切地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认与接受。只有不断获得持续的情感认同,个体才能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认同及内化。情感认同依赖于个体正确处理个人认同和集体认同之间的关系。个体认同具有多样性、差异性和易变性等特点,集体认同是一种社会性认同,是集体在个体内心形成的地位感、角色感、意义感和价值感。个体认同与集体认同相互形塑、相互促成。个体认同构成了集体认同,没有个人的身份感,集体的身份感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可能性和基础;同样,集体认同提升了个体认同,引导着个体认同的最终发展方向。合理认同是在两者的张力中形成的。[1]1 7 2正确认识个体在集体中的地位以及为集体的荣誉而不断努力,是对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等国家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重要内容。个体只有在自我与集体之间形成较合理的认知,摆正自我的位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社会及国家之间的关系,才能形成积极、合理的情感认同。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功利主义盛行、个人私欲膨胀,一些人思想既平庸又狭隘,集体荣誉感淡漠,将国家、民族、社会利益抛在脑后。由于缺乏对崇高目标的追求,这些人的个体生活缺乏积极进取的意识,更缺乏对他人、集体、国家的关注和关心。

大学生生活在以宿舍、班级为单位的集体中,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与同学朝夕相处。不少大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班级、社团等共同体的活动,形成了对集体的强烈的情感认同。但在西方思潮影响及就业压力下,一些大学生只热衷于学习专业性、工具性的知识和技术,而忽视了自身的人文修养和思想道德品质,集体意识淡漠,不关注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还有一些大学生只愿享受而不愿奉献,时时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他人只是被其当作达到自身目的的手段。在一些大学生眼中,集体已成为“虚假的共同体”,只是小部分人达到自身目的的工具。因此,一些大学生会产生“我在集体中有何地位”“集体与我何干”等疑问,难以形成对集体、社会、民族及国家的情感认同。

3.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认同困惑

信仰认同指人对自身主体地位、意义和价值的信仰和承诺。信仰认同是认同的最高层次与核心,关乎个体对人生意义、目的和方向等问题的解决。个体在积极追求理想的过程中,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与创造性得以充分展现。当追求的理想实现时,个体对自我就会形成积极的认同感,对于在此过程中指导或者激励自己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会形成正面、肯定的评价。当一种理想或价值观念内化为个体的信念,就会在个体身上持续地显现,表现为个体行为与信念的一致性、连贯性和稳定性。它是“个体或社会共同体通过相互交往而在观念上对某类价值的认可和共享,是人们对自身在社会中的价值定位和定向,并表现为共同价值观念的形成”,是“价值主体不断改变自身价值结构以顺应社会价值规范的过程,它体现出社会成员对社会价值规范的一种自觉接受、自觉遵循的态度”。[2]如果个体形成了对某种理想或价值目标的认定,就会在思想和行为上表现出一种持续性的选择与肯定。相反,如果个体失去了对理想的追求欲望或理想目标无法内化为个体的内心信念,个体不仅会因无法获得积极的自我认同感而产生自我质疑,而且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否定甚至强烈的抵制情绪。

当代大学生都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并有着为实现理想和抱负而刻苦学习的精神,对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认同的趋向,对自己的未来也充满美好的向往。但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定型,现实中的一些不如意会使他们感到迷茫,不知如何去实现自己的理想。由于无法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结合点,一些大学生要么整日沉浸在幻想中,无法适应现实;要么干脆抛开理想,耽于现实,失去继续奋进、追求理想的动力。一般来说,当一个人的理想或价值认同出现问题时,就会常常陷入思想斗争。当一个声音说“要继续奋斗,为实现崇高理想而努力”时,另一种声音就会说,“嗨,何必这么苦自己,别人不都是这样过吗,凭什么我就要那么吃苦,得过且过算了”。到底何去何从、什么样的选择才是正确的、应不应该认同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我应成为什么样的我”这一信仰认同问题,成为当代大学生最为苦恼的问题。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困惑的成因

一方面,从时代背景来看,我国正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革,从相对稳定的传统社会转向充满风险和挑战的现代社会。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在全球化和现代性的冲击下日渐衰落,社会多元价值观不断形成,在资本逻辑与市场经济的支配下,功利主义盛行,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思想异常活跃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另一方面,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发展状况来看,普遍存在的、建立在主客二分基础上的传统教学范式侧重于知识灌输,注重工具理性主义的培养,形式单一,对当代大学生日益复杂的认同问题缺乏有效的应对机制。

全球化和现代性的冲击与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及消费文化的盛行,以及“风险社会”的不可预测性,引发个体认同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感及对生存状态的焦虑情绪。“在现代之前,人们并不谈论‘同一性’和‘认同’,并不是由于人们没有(我们称为的)同一性,也不是由于同一性不依赖于认同,而是由于那时它们根本不成问题,不必如此大题小做。”[1]1 5因此,认同问题是与全球化和现代性的冲击相伴生的现象。全球化和西方化的加速推进导致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危机的产生。受西方自由、平等、公正等所谓普世价值观的影响,人们特别是一些大学生由于没有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特征,对在普世价值观之外推进与其“形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到困惑,不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认同。伴随着现代性对束缚人的主体性的宗教、身份、门第等因素的消解,个人主义、理性主义高扬,现代社会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3]2 7 5。然而,现代人虽然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个人的无意义感的愈发强烈,“在晚期现代性的背景下,个人的无意义感,即觉得生活没有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东西的感受,成为根本性的心理问题”[1]2 9。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特征日益明显,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不可避免地多样化。对于肩负着振兴国家和民族重任的当代大学生而言,由于主流价值观受到冲击、传统道德体系日渐边缘化,在面对主我与客我、个体与集体、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时容易感到无所适从,加上风险社会中社会的流动性、竞争性及不确定性的日益增加,特别是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就更容易感到命运的不可捉摸性,无论是在自我认同层面还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层面都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危机。

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发展与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盛行的同时,集体主义、英雄主义逐渐衰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个人的自我价值、主体地位得以凸显,但市场经济盛行所带来的对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的追求也产生了一些难以克服的矛盾。一些人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把他人或社会作为实现自己目标的手段,甚至通过损害他人或社会的利益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人只注重物质生活的满足与享受,忽视精神生活的丰富及道德水平的提高,产生金钱崇拜、“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价值观念。与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盛行相伴随的是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的没落。“人们反复表达的一个忧虑是,个人除了失去了其行为中的更大的社会和宇宙视野外,还失去了某种重要的东西。有人把这表述为生命的英雄维度的失落。人们不再有更高的目标感,不再感觉到有某种值得以死相趋的东西。”[4]4由于市场被提升到首要和支配的地位,人被市场的运作机制裹挟,所付出的代价是思想的贫乏、精神的空虚、人的物化。这些都会对思想活跃但判断力和意志力尚待提高的大学生造成理想或价值认同的误导,动摇大学生树立社会理想和为崇高事业而奋斗的信心与决心。

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发展状况来看,传统主客二分的教育范式存在脱离大学生思想实际、片面注重工具主义理性培养的倾向。所谓工具主义理性“指的是一种我们在计算最经济地将手段应用于目的时所凭靠的合理性。最大的效益、最佳的支出、收益比率,是工具主义理性成功的度量尺度”[4]5。“倾向于集中在个人实现上,使他或她的周遭人士成为纯工具性的,换句话说,它们倾向将实现仅仅看成自我的,忽视或弱化来自我们自己的欲望和志向之外的要求,不管这些是来自历史、传统、社会、自然,还是上帝;换言之它们培养了一种激进的人类中心论。”[4]6 6工具主义理性对作为共同体纽带的奉献、自我牺牲等集体认同观念持批判态度,工具主义理性的泛滥导致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只剩下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工具主义理性教育虽然是一种“生存的教育”,却不是一种“存在的教育”,它没有给人们提供生存的理由和依据。这种教育没有涉及“我是谁”“我存在的理由和意义是什么”“我为什么要受教育”等与人的存在本身息息相关的本体论问题。[5]受传统主客二分的工具主义理性教学范式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只把大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教育内容贫乏、教育形式单一、脱离大学生的现实需求等问题,导致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外部投入与大学生内在认同之间的反差,无法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三、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问题的应对策略

应该看到,加速转型的现代社会生活既对当代大学生形成一致、持续的认同提出了挑战,但同时也为当代大学生认同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契机。在国家和社会层面,可以通过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公平发展的机会。高校管理可以通过不断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以适应当代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需求。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大有可为,通过转变主客二分的传统教学范式,采取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的生态化教学范式,引导大学生形成生成性的、建构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理念,指导大学生确立科学、合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更为有效地帮助大学生解决面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困惑。

1.引导大学生形成生成性的、建构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理念

与传统社会缓慢的生活节奏相一致,当时的人们形成的是固定不变的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及个人与自身的认同观念。这种认同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但这种固定不变的认同观念已不能适应现代性和全球化发展的要求。现代认同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自我发现的过程。在个体不断用创造性劳动体现主体本质的过程中,个体的能力不断提升,各方面的潜能得以开发,个体与社会加速融合,个体对自我和社会的认同感也随之不断提升,个体与社会之间形成正向促进的关系。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改变以往脱离大学生思想实际、片面强调理论知识传播、把学生作为被动接受各种知识的对象、只强调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工具价值而遮蔽其人本价值的倾向,把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从大学生的个体实际价值诉求出发,除了传授相关理论知识外,还要鼓励大学生参加各项课外及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增加大学生接触社会和展示自己各方面才能的机会,使大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以上途径,教师能够引导大学生将以往形成的本质性认同观念转变为生成性的、建构性的认同观念,帮助大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和各方面能力以实现人生价值,从而减少因全球化和现代性冲击、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及消费文化盛行等带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困惑。

2.指导大学生确立科学、合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

针对当前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对的主我与客我、个人与集体、理想与现实等之间的矛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回避,而应通过帮助大学生构建科学、合理的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主我与客我、自我与他者、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实现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

首先,打造以互动共进为纽带、以理性提升为特征的师生共同体,帮助大学生培养主动思考、积极担当的精神,恢复其主体地位,以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身份认同机制。如前文所述,身份认同机制即自我认同机制,是个体对自我身份感的确认与接受。身份认同危机表现为对“我到底是谁”的质疑。个体身份感的丧失对自我评价、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都有不利的影响,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人格的完整性。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紧密联系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改变传统的片面注重理论知识传播的工具化倾向,把理论传播与思想教育、系统教学与专题讨论、理性引导与实践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改革教学内容,采用互动式、交集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大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转变为积极主动思考的主体,引导大学生不断吸取理论知识的养分,培养高尚的情操,形成担当意识,以尽早摆脱对自我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困惑。

其次,培育以团结友爱、互助共赢为特征的班级共同体,帮助大学生消除对集体活动的情感疏离,以搭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机制。如前文所述,情感认同是指个体从内心对集体及社会价值观念的确认与接受,即合理回答“我在集体中有何地位”的问题。个体认同与集体认同是现实认同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一个人只有在其他自我之中才是自我。在不参照他周围的那些人的情况下,自我是无法得到描述的”[6]。由于当下英雄主义时代的逝去、工具主义理性的泛滥及所谓的“虚假共同体”的存在等,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困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通过构建“真实班级共同体”,即通过加强对困难学生的帮助以及营造和谐、团结、友爱的集体氛围等,引导大学生积极融入丰富多彩的集体生活,帮助大学生形成丰富、全面的社会交往关系,努力使其成为既有集体精神又有自由个性的人,进而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从而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最后,组织以服务社会、成就自己为特征的社团共同体,帮助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以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认同机制。信仰认同是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最高层次和旨归,信仰认同的形成有助于解决关于人生意义、目的和方向等方面的问题,即解决“我将成为什么样的我”的问题,这也是大学生最为关注的问题。在当代多元价值观的背景下,人能够接触到多样化的道德观念、价值标准和取向。而大学生是变动性和可塑性很强的群体,在各种西方思潮和社会现实的影响下,不少大学生面临着价值和理想认同危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在充分尊重现代社会“合理的多元价值论事实”的基础上,通过组织开展如理论宣讲、学术研究、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等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来推进以奉献他人、提升自己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为核心的价值观塑造,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特征,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自觉及文化传承自觉,从而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认同。在社团活动实践中,教师可以引导大学生自觉以社会理想统领个体目标,把自身的幸福追求与服务社会的理想统一起来,融个体幸福于追求社会理想之中,尤其是帮助大学生找准个体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契合点,以使大学生实现社会发展与个体幸福有机统一的人生目标。

[1] 王成兵.当代认同危机的人学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4.

[2] 贾英健.认同的哲学意蕴与价值认同的本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 0 0 6(1):1 0-1 6.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5.

[4] 査尔斯·泰勒.现代性之隐忧[M].程炼,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 0 0 1.

[5] 祝贺.科学教育与认同危机[J].教育科学研究,2 0 1 1(1 1):2 5-2 7.

[6] 査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韩震,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 0 0 1:4 8.

(编辑:杨峻岭)

王成华,哲学硕士,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方芳,法学博士,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

*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马克思人学视域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范式研究”(项目批准号:1 5 Y J C 7 1 0 0 7)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集体个体价值观
我为集体献一计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警犬集体过生日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