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抵制几种错误思潮

2016-04-11祝大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自由主义价值观核心

祝大勇

·博士论坛·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抵制几种错误思潮

祝大勇

[内容提要]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坚持问题意识,有针对性地抵制现实社会中流行的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通过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抵制新自由主义的影响,通过社会层面的价值追求克服资本逻辑及其制造的虚假需求的影响,通过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防止金钱至上及市场交换伦理的侵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自由主义;资本逻辑;交换伦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思想文化领域也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形形色色的理论、思潮竞相登场,解构着社会上层建筑,威胁着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冲击着人们的思想。面对日趋多元、多样、多变的思想领域变化及一些错误思潮的影响,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三个倡导”“2 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因此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坚持问题意识,有针对性地抵制现实社会中流行的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潮。

一、应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冲击

改革开放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大量的资金、技术涌入中国,同时,西方的一些理论思潮以及价值观等也逐渐传入中国,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新自由主义就是其中之一,冲击着人们的思想世界,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及政策决策。

1.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冲击

西方新自由主义者特别热衷于寻求国有资产和公共资源的私有化,私有产权模糊被他们视为阻碍经济发展和人类幸福的最大制度性障碍之一,主张减少国家干预圈占和分派公有产权被他们认为是抵挡所谓“公用品悲剧”①“公用品悲剧”是指个人倾向于不负责任地过度利用公共资源,比如土地和淡水。的最好手段。[1]7 5然而通过对采纳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部分国家进行考察就会发现,国家退出必要的社会供给领域只能带来有害的后果:少数人通过将国有或公有资产私有化,侵吞公共财产,造成社会分化和阶级对立。中国改革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新自由主义的邪路,然而新自由主义价值理念的影响却无孔不入。2 0 0 3年,作为国有控股的带有公益性质的盈利企业齐齐哈尔自来水公司在国退民进的国企改制过程中,逐步走向了私有化的道路。企业私有化之后,自来水供应质量不断下降,自来水价格却不断飙升。高水价引发了包括城市居民在内的多元社会主体的不满,企业共同体成员——职工也未能在企业改革中获益,企业经营日渐混乱,职工不再以企业为荣,集体意识也日渐淡薄。[2]

与私有化主张相呼应,新自由主义思潮主张将一切福利责任还给个人,国家必须从许多社会公共产品供给领域中退出,逐步停止福利供给,削弱在医疗卫生、公立教育、社会服务等领域的国家作用。这样的主张一旦进入政策层面,具有社会生活安全线作用的社会保障供给将大幅缩水,致使更多的人陷入生活困境,而“个人失败基本被归结于个体自己的过失,受害人经常反遭指责”[1]8 7。普通群众由于根本利益受损,就会对国家和社会产生强烈的不满。

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另一个主张是减少公共领域中国家力量、政治组织和其他制度形式的存在。这就为各种非正规的替代性社会组织的出现和生长提供了空间。总之,无论是主张私有化,还是鼓吹国家退出公共品供给领域,新自由主义思潮及其实践带来的根本问题是有意义的集体生活被冲击,其组织基础——公有制被弱化。

新自由主义思潮及政策主张的社会影响与社会危害是不容忽视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警惕与应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中存在的新自由主义倾向。

2.培育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价值目标,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凝聚共识、积聚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价值目标层面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最高层次和最根本问题上为国家发展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指明了行动方向,从根本上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能够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凝聚共识、积聚力量。富强,即国富民强,只有建立在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基础上的国富,群众才能在根本上分享发展成果,实现民强;民主,即人民民主,只有人民群众充分行使政治权利,美好幸福生活才能具有政治保障;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标志,只有国家文明,才能提供有意义的精神文化生活;和谐,是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动态和谐,社会只有和谐稳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从整体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能够强有力地弘扬集体主义价值原则。首先,从价值目标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华民族勾勒了共同的奋斗目标和精神追求,有利于凝聚民族精神、形成思想共识;其次,从集体意识上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对中国梦最清晰的阐释,在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共同奋斗的进程中,必然会形成共同的集体经验和历史记忆;再次,从组织保障上看,只有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才能充分保障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产品的供给,才能为人民群众创造共同发展的劳动就业机会,保障动态和谐的社会生活的顺畅进行;最后,从行为规范上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本身也蕴含着国家的行为规范和行动准则。这种行为规范和行动准则对于构建共同体的行为规范和行动准则必然具有最高层次的统领作用。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实际上也内含着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治理体系的关系: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支撑。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过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消除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有利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凝聚共识、积聚力量。

二、克服资本逻辑及其制造的虚假需求的影响

资本的逐利本性迫使一切资本活动都打上了逐利的烙印,在资本的支配下,人们的消费活动及消费心理均成为资本的支配对象,个体的真实的消费需求被“虚假的需求”取代,人为资本所奴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克服资本逻辑及其制造的“虚假的需求”的影响。

1.资本逻辑及其制造的虚假需求的影响

1 9 7 8年之前,中国经济发展基本处于短缺状况,绝大多数的中国城乡家庭仍处于温饱的边缘。而就在其后短短的3 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经济已经由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物质产品更为丰富。从某种程度上看,中国社会正逐步进入消费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依靠无国界的广告宣传进行消费,追求物质享受。在物质消费主义价值观的推动下,许多人混淆了正当、合理的个人利益需求和超出个体实际发展水平的个人欲望的界限。我们借用“虚假的需求”这一概念来指称超出正当、合理需求的个人欲望。

所谓“虚假的需求”,并不是人的发展的内生需要,而是被消费文化制造出来的各种各样的超出个人实际需求的消费欲望。“虚假的需求”这一概念来自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马尔库塞的著作《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在书中指出,现代资产阶级极权主义成功地培育了一种“虚假的需求”,它引诱人们无限制地去追求并不真正给人带来幸福的需求满足,把既有物质需要又有精神需要的双重向度的人、既需要工具理性又非常需要价值理性的二维性的人,变成了完全受物质欲望、工具理性支配的单向度的一维的人;通过把广告宣传、大众舆论、流行风尚制造出的需求变成人们自己的需求,将个体利益和命运同整个社会的利益和命运捆绑在一起,使人们误以为既定的现实是一切可行的社会中最好的社会,自觉地帮助资本主义制度有效运转。弗洛姆在《健全的社会》一书中也对无限膨胀的消费欲望进行了批判。弗洛姆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使工人的生活水平大幅度地提高了,然而却使工人成为丧失自我意识的人,只能通过拼命地挣钱、消费和享受来弥补资本主义发达工业社会中标准化生活带来的精神空虚和创伤。在资本主义社会,消费逐渐变成了与真实自我异化的一种虚幻活动,消费欲望与真实需求相脱离,消费作为满足需求的手段,如今却变成了目的本身。为了使自己不断膨胀的虚假需求得到满足,人们不得不越来越依赖资本家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3]。究其根本,对“虚假的需求”的追求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就是病态的不健全的资本主义社会结构。这个病态的社会结构是由资本逻辑支配的。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进程中,应当始终牢记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以人为本,警惕以资本为本的现象,防止资本逻辑对社会结构的侵蚀。

为了实现资本的快速增值,必须加快消费,所以由资本控制的大众媒体通过广告等宣传形式制造了关于流行时尚的公共舆论,以这种舆论压力迫使消费者购买自己实际并不需要的东西,而且这个过程进行得如此隐蔽和有力,致使人们已经习惯了这种超额消费的满足感。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催生出了过度的消费欲望,追求不加节制的消费,推崇把个人的自我满足和快乐放到第一位。消费已不再是一种手段,而成了目的本身,即为消费而消费。追求过度消费和享乐主义已经成为当今西方资产阶级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中,必须警惕资本的本性,遏制资本逻辑。第一,资本逻辑推动人们的符号化消费和炫耀性消费,导致商品的使用价值超出人的正常需求而使用周期短于商品的正常寿命。每一次符号化消费和炫耀性消费的发生,都会消费更多的生产资料,产生更多的垃圾污染,造成资源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这是资本逻辑发展的第一个恶劣的后果。近年来受西方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以及所谓“西方现代生活方式”的鼓动,汽车已成为我国居民生活现代化的符号,中国各大城市的汽车保有量逐年激增,更新换代的速度日益加快,成为导致“雾霾围城”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奉行利润最大化的资本逻辑“歌颂转瞬即逝的事物和短期合同”[1]1 9 1,主张尽可能快地攫取一切利润。资本逻辑在空间一维上只看到个别的局部而无视全局,在时间一维上只看到暂时的眼前而无视长远。在时空维度上,资本都是为其掠夺性的开发和积累服务的。在这种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价值观,必然是贪婪的个人主义,这是资本逻辑发展的第二个恶劣后果。资本逻辑已经产生了如此多的问题,需要更有价值的社会逻辑和价值规范取而代之。这种价值观应该是为着人类根本利益与发展目标的,是保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需求和社会秩序稳定的。

2.培育和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为个人真实需求的实现提供价值支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提出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追求,这种价值表达是对资本逻辑及其制造的虚假需求的克服和解决,为人们真实需求的实现及其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提供了价值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理念,摆脱了资本对人的宰制,具有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一经济基础的保障,公民在不妨碍他人自由的前提下自由行使自己的权利、满足自己的正当需求等都受到法律的保护,是绝大多数人享有的真实的具体的自由,克服了资本主义社会为保障极少数人的自由而牺牲多数人自由的虚伪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保障的真正的人民民主的平等,它不仅涉及人民政治、文化地位的平等,还特别体现为人民在经济发展中享有生活和生产资料的平等、接受教育的平等、享受发展成果的平等、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平等、参与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平等,是保障真实利益需求的平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正,倡导社会公平和正义,反对资本逻辑至上的虚伪的公正,将人从各种物质和精神的奴役状态中解放出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法治,既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又是保障社会秩序正常运行的根本规范,它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意志,保护公民的根本利益。

从整体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价值追求,有助于形成健康、健全的社会结构,保障个人的真实需求及其利益。首先,在价值目标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健康的社会秩序,并为这种健康的社会秩序提供了根本的真实的价值依据;其次,在集体认知方面,社会的发展不再凌驾于个人的发展之上,社会不再是异己的力量,社会成为保障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真实的共同体,这样的共同体是真实的共同体,而不是虚幻的共同体;再次,在个人价值实现方面,个人不再是实现资本目的的手段,不再是达成他人目的的工具,个人幸福是社会真正的关注点,只有在真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里人们才能够追求真实的幸福;最后,在行动逻辑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根本上克服了资本逻辑的支配作用,谋求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福祉。

三、警惕金钱至上及交换伦理的侵蚀

市场交换伦理的泛滥,深刻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关系,导致唯利是图、公共精神缺失等问题的出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价值规范克服了极端个人主义,超越了市场交换伦理。

1.金钱至上及市场交换伦理的侵蚀

在复杂的经济实践活动中,市场凭借价格和供需信号,能够更加快速和灵活地配置资源,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

然而,在加快市场化进程中,如果忽略了对其适用领域的审慎思考,就会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当前我国教育、住房、医疗领域的市场化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市场交换规则的泛化侵蚀了健康的社会关系。市场经济等价交换的伦理规则深入人心,但同时出现了交换规则的泛化问题,即市场等价交换的伦理规则成为主导其他社会关系的规则。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形成的为人所称道的基本人伦关系被金钱利益关系侵蚀,传统的师生关系、医患关系等都变成了消费性的契约关系,类似师道尊严和救死扶伤等美德在不同程度上被抑制或扭曲。“一切向钱看”“别提感情先提钱”等口头语所蕴含的交换规则冲击了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及伦理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付出、承诺和信任在金钱和利害关系面前脆若蝉翼。在一些地域、部门或人群那里,公共精神被蚕食,个人只扫门前雪,对国家和集体的服从和奉献被认为是“傻实在,真愚蠢”;为人民服务的意识逐渐消逝,职业变成了谋生和同别人交换使用价值的手段。这些问题的出现,一部分原因在于市场规则中的利益交换的计算理性主宰了丰富的社会关系,影响到社会生活中的正常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从历史上看,资本主义社会的伦理规范将人从封建王权和宗教神权的束缚之中解放出来,曾经有力地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和发展。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贪婪逐利的本性在市场等价交换规则至上的旗号掩护下将个人主义推向极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4]。

个人主义的理论前提是人性恶或人性自私,其基本的逻辑错误在于用人的自然属性掩盖了人的社会属性。人的确有各种各样的生理、物质需求,但“人究其本质是社会关系的产物”。这里所说的社会关系,不仅仅是单纯的市场经济关系,换言之,人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理性动物。资本主义发展到当代,尤其是在2 0世纪7 0年代后期,新自由主义者将市场奉为万能的神灵,凌驾于政府和社会之上,市场利益交换规则被神化为一种指引一切人类行动的伦理规范,并且被照搬到其他社会关系领域。市场交易行为中的经济核算被推向极致,基于精确计算的成本收益分析法主导了一切人际关系,一切都被商品化了,“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似乎人的尊严等都可以被摆上货架待价而沽。而这一切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是个人对国家的忠诚、对社会的奉献、对他人的付出等都被认为是不划算的“买卖”,以致出现了公共精神缺乏、极端个人主义泛滥、道德滑坡等问题。

2.培育和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为人与人、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良好关系的形成提供价值引导

在个人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目标,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这种价值理念覆盖了包括市场经济活动在内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衡量公民道德行为的基本评价标准。这种准则和标准使个人摆脱了市场交换伦理对社会关系的统治。爱国是个人对祖国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国家关系的行为准则。它明确了个人与国家的权利义务关系,要求个人的发展要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尤其是在资本全球化的时代,更要做坚定、忠诚的爱国者。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的价值要求,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在社会主义社会,只有劳动分工的不同,没有劳动的高低贵贱之分,劳动者不再是商品,而是有血肉、有情感的具体的人,每一份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站好一班岗,做好一份工,就能赢得他人的尊重,获得劳动者的尊严。诚信即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和睦友好,以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从整体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价值目标,有力地扭转了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克服了金钱至上观念对人际关系的侵蚀。首先,在价值目标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价值表达确立了一个高于市场交换伦理的价值取向,引导人们除了追求个人经济利益,还要追求更加宏大和崇高的精神体验,如对国家的忠诚、对职业的热爱、对他人的守诺和友善;其次,在精神内涵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价值表达实现了“利他与合理利己”的统一,无论是国家、社会还是个人,都处于和谐关系之中;最后,在行为规范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价值表达传递了人际关系中向善的价值,并使这些价值贯通起来,通过行动的力量增进了国家、社会和集体的整体利益,也通过遵守规则实现了个人的利益与追求。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源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抵制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既在时间一维上实现了长远利益对眼前利益的超越,又在空间一维上实现了整体利益对局部利益的超越。在这个超越的过程中,社会主义社会为每个成员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保障。

[1] 大卫·哈维.新自由主义简史[M].王钦,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 0 1 0.

[2] “最美女政协委员”违法收购自来水公司[N].京华时报,2 0 1 4-1 0-1 9(1 1).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9:9 9.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5:2 7 5.

(编辑:张瑜)

祝大勇,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河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自由主义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对非理性者的排斥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必须宣布新自由主义已完结。下一步何去何从?
反对自由主义
严明党的纪律,克服自由主义——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导读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