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学会平衡得失
——材料作文“得与失”导练
2016-09-01张国学
张国学
要学会平衡得失
——材料作文“得与失”导练
张国学
【最新考题】
一股山泉由山腰流入小河。它沿着堤坝走了一段后,觉得很不舒服,因为堤坝不仅挡住了它那喜欢四方瞭望的眼睛,还大大束缚了它随意漫步的自由。于是,它抱怨堤坝说:“你这个土石合成的蠢物,怎么一直拦着我,与我过不去呢?”堤坝听了并未生气,只是耐心地说:“孩子呀,我阻拦是为了你好,如果我不给一定的限制,任你一味地乱闯,那你就走不远了。”“不,不用你管!我要走自己的路,开拓新天地,奔向理想的大海!”山泉不再接受呵护,它发疯似的撞击着堤坝……不久,堤坝被它撞出个漏洞,并飞快地从漏洞处冲了出去。
可是,就在泉水感到自由、轻松的同时,也逐渐觉得自己的身躯在分散、变小,而且还在向四处漫泄之中沉浸、消失到土壤之中了……
读了上述材料,你想到了什么?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自选立意角度;②自拟标题;③自选文体;④文中避开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立意点拨】
这是道富含哲理思辨的作文题。材料告诉我们:“生活的艺术就是平衡得失的艺术”“受限制、失去自由时是种‘得’,不受限制得到自由时又是种 ‘失’”“失去的同时也在得到”“得到的同时也在失去”,这正是“得”和“失”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因而,“得”和“失”两者之间的联系也可以说是 “失时有得”“得时有失”。怎样正确处理好这“得”与“失”呢?我们应该勇于尝试、乐于尝试、善于尝试,因为人生就是个不断选择的过程,不断体验的过程,真诚投入的过程,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理解到这层,也就触及到了我们要写的主要内容,所写文章的主旨就容易把握了,不管是选择记叙性文体还是议论性文体也都比较容易动笔了。
写记叙文,可通过一件具体的事件来表现主人公失去(或得到)某个东西的同时,得到(或失去)了另外某个东西,主要通过记叙和描写事件,来塑造人物,间接地表现文章的主旨,从而揭示得与失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
写议论文,确立的中心论点就应该是“我们在失去(或得到)的同时也在得到(或失去)”。然后选择典型的论据来证明这一论点,论据的选择要典型、有说服力,同时要适当做分析、做阐释,尽量以理服人,结合典型事例来分析说理更容易讲清道理。
写散文要围绕 “失时有得”或“得时有失”来组织材料,特别要注意散文语言的特点,或自然质朴、或优美华丽,要在遣词造句上多下一番功夫,如果没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好不要选择散文文体。
当然也可写小小说、寓言等文学体裁,通过虚构故事、设置情节间接地反映“得与失”的道理。
【范本展台】
一片落叶警醒了我
郭春雪
“如果再回到从前,所有一切重演,你是否会明白生活重点……”一阵歌声由远及近,清晰地传入了我的耳中,引起了我对一段埋藏在心底往事的回忆。
那还是初中一年级时的暑假。放假前,我看到很多同学都埋头于武侠小说,他们时而哑然失笑,时而击掌喝彩:什么“真仗义,够哥们儿”,什么“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这情景感染着我、吸引着我,真希望有一天我也能看到那些书。终于放假了,我悄悄到小书店租了几本带回了家。
害怕父亲阻止,我便以背题需要安静为理由,用课本裹藏着小说,到离家不远的小树林去“背题”——每天陶醉在武侠的世界里。日复一日,我深深地陷在精彩的武打场面和男女主人公的感情纠葛之中不能自拔,以致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和新课程的预习任务丢在了脑后。有一天,我正在树下看《神雕侠侣》时,有一片落叶突然落在了我的书上,我很奇怪:这片还嫩绿的叶子好好的怎么会落下来呢?我感到叶子挺可惜的,便随手把它夹在了课本里。
开学了,各科老师为了赶进度,课本内容讲得都比较快,大部分同学由于假期预习充分,都能轻松跟着老师的教学进程走,可我却手忙脚乱地傻了眼:注重了这科几天,这科上来了;可那科又不行了——真是按下葫芦起了瓢,怎么努力也跟不上。于是,结果难堪,被同学们远远地甩在了后边。这时的自己,才知道后悔:我虽然得到了武侠书里的很多好故事,因主人公的喜而喜,为他们的悲而悲;而自己也随之失去了很多的好故事——落得个喜已尽,只有悲了。
每个人活着,其实就是在编织着自己的故事。我从书里拿出了那片落叶,看着它,想着心事,我仿佛看到了我自己。别的树叶都在高高的树上时,唯有它落了下来;它应该好好地在树上生活,怎么会落下来呢?哦,是它没有编织好自己的故事,在应该做好的事情上,没有把握好时间,没有明确生活给予它的重点——落叶使我警醒:它的教训多么惨痛啊!
时光流逝,这件事虽然过去近5年时间了,但那一片落叶,我仍然保存着,让它时时警醒着我:自己的故事比那些虚幻的故事更值得阅读,用自己的双手去编织属于自己的故事吧!为了金秋,为了成材,切莫做那一片早落的叶啊!
[点评]首先,文题“一片落叶警醒了我”,貌似平平,却富有寄寓,引人联想:警醒了什么?需要卒读全文才知道;第二,起笔不凡,一段歌词,既紧扣主旨,又自然引起回忆,一箭双雕;第三,叙事中出现的“落叶”,是“我”的象征,并与“我”构成物我同化的境界,耐人寻味;第四,结尾简洁利落、作用多多,既是时间上起笔和收笔的照应,又是主旨上的点示和强化,同时点题、扣题,可谓天衣无缝,一石多鸟。
两棵向日葵
张章
春天,甲、乙两株相邻的向日葵卯上了劲儿长,它们决心比比谁长得高,谁结的籽粒多,谁的贡献大。几十天过去了,同样的阳光、营养,它们同样高,同样壮,谁也没落下谁。
转眼到了分蘖发育期,它们都长出了葵花头,而且都不止长出一个来。过几天,农民来给葵花打杈子。他们边干边说:“葵花出头期很是关键,如果看不住,一棵长出多个头来,就会分散营养,葵花籽粒就成不了多少,要减产的。”农民的话,甲、乙向日葵都听到了,甲深深地记在了心中,乙则当作了耳旁风。
几天过去,甲向日葵因极力抑制自己,让发育适于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成长着;它除每天生长顶部那个头外,再没有生出别的头来。乙向日葵极不赞同甲的做法,惧怕抑制发育的不适和痛苦,为满足自己的一时轻松愉快,任性地自由发育着。这样一来,它就又从旁边蘖出多个小头来。农民又来打杈子了,甲向日葵毫不掩饰自己,而乙向日葵却吸取了第一次被摘除小头的疼痛教训,忙用叶子藏护起新出来的小葵花头。由于农民工作的一时粗心,竟真的没有发现这些新生的小头儿。
又过一段时间,向日葵开花了,远远望去,一片金黄。乙向日葵开得更是繁盛,它上一头,下一头,左一头,右一头的,显得格外辉煌耀眼。
蜜蜂们来了,嘤嘤嗡嗡地飞来飞去。乙向日葵因上一头下一头开的花多,引来了很多蜜蜂。这时它神气十足、骄傲极了:它先轻蔑地看了甲向日葵一眼,然后带着挑衅的口气说:“怎么样,我就不信,我这么多花,结的籽能比你少?贡献还能比你小?”甲向日葵见它那傲慢的样子,觉得可笑,也没搭理它,只是默不做声地把全部营养向唯一的葵花头输送着,输送着……
转眼秋天到了,甲向日葵头大如脸盆,颗粒饱满,既像是思考,又像是对大地致意——葵花头低低地垂向大地。乙向日葵头因为精力分散,营养不集中,只有小碗大的头并没有成熟几粒籽,甚至有几个较小的头,连一个籽粒儿也没有成熟;它们个个高伸着脖子,直挺挺的,只能在秋风地吹拂下,摇来摇去。
农民来收割了,他们取下甲向日葵头,高兴地说:“这棵葵花真好,籽粒成熟,结得又多,真没白费咱们一年的心血啊!”当看到乙向日葵的几个小头时,愤愤地说:“这棵就太差劲了,头虽不少,可是干瘪瘪地结了几颗粒?简直白瞎了这块地!”说完吐了一口,便头也不回地走了。
[点评]文章值得学习借鉴处主要有二:一是文体创新,凸显要旨。选择寓言体,运用假托的故事,由植物生长习性反映社会人生中“有得就有失”的道理。主题切合材料作文的要点,可谓立意精准。二是语言平实,细腻准确。以简练而平实的语言,紧紧抓住不同性格的两株向日葵,作富有特征的细腻描述,并通过对比,使截然不同的形象越发真实而有质感。了解向日葵者看过能够认可,即使不了解向日葵的人看了,也能得到知识的收益。
这是哪儿?
李君文
真是天遂人愿,心想事成啊!几多追求,几多梦想,刘晓宇终于置身于梦境,见到了那美丽又充满生机的理想所在。
如今已经逃出了各科老师的看管,挣脱了书山题海的束缚,彻底从学校中跑了出来的刘晓宇高兴极了,他眼睛放射光芒,看不够眼前的一切:他发现自己已置身于一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美丽而又神奇的地方。虽然“这是哪儿?我是怎么来的?我为什么会来这儿?”的一连串问题从他脑海里涌出,可他并不在意,只是贪婪地享受眼前,无限惬意……
可是时间一长,他累了。仔细看脚下,才发现自己一直走在一块大石头的上面。他从石头上跳下来,再回头一看,可把自己吓得够呛——原来那块石头竟是悬在空中的。“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他就带着惊奇和疑问向旁边的一条小路走去,两边的鲜花散发出阵阵迷人的香味,漂亮的蝴蝶在他的身旁萦绕。于是,他又陶醉于其中了——“终于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了——不用看书,不用学习,不用考试,不用怕老师那喋喋不休的训导,不用再听爸爸妈妈那不厌其烦的唠叨……哇,让我一次玩个够,真是酷毙了,爽歪歪,太自在了!”
可是,刘晓宇一脚不慎,却又掉进了一个地洞。他怎么爬也爬不上来,只好在地洞中摸索前进,也不知过了多久,在一个洞口的旁边,又出现他的身影。走出洞口,刘晓宇又被眼前的场面惊呆了,这里的房子竟也都悬在空中,房子上有很多门,很多窗户,到处都是出口,地面上还有许多来来往往的人,人们都在尽情地玩乐着。刘晓宇自然加入这个行列之中,可他一直想知道这是在哪里,就上前向人询问。谁知那些人竟和刘晓宇一样,也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自己是怎么来到这里的。而他又了解到许多奇怪的事情:每天都有一个人会来到这里,到这里的人不会渴,不会饿,也不会生病;人们除了睡觉外,唯一要做的事就是玩,玩,玩——永远无忧无虑地生活在玩乐之中。
这是哪儿呢?凭刘晓宇短浅的阅历也知道,这里一定不是地球。那这里是哪儿呢?怎么从来没听说有这样的地方呢?他忽然产生了一个可怕的想法:“难道我死了吗?不会吧!如果人死了都会来到这里,那一天中也不会只来一个人呀!”
“不,你没有死。你是得了‘梦幻症’,这种病的症状就是绝对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玩。”忽然有个声音告诉他。
“什么,我得了‘梦幻症’!”刘晓宇一听,着实吓得够呛,惊惧恐慌中他睁开了迷迷糊糊的眼睛——原来他做了个奇异的梦。
[点评]本文有如下两个优点:一、拟题新颖。俗话说“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本文题目非常醒目,让读者见题思义——“是哪儿”指什么?都写了些啥?如此拟题,虽不见对偶、双关、比喻等修辞手法,却足以引起人们的阅读欲。二、构思巧妙。文章借写梦境,间接地反映应试教育下的困惑、苦恼以及对自由、轻松、无忧无虑的梦幻生活的向往。文章构思新巧——悬在半空中,让人会自然想到 “空中楼阁”,从而揭示出“得到的同时也是失去”这一深刻主题。
[作者单位:吉林省松原市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