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淮工程防洪减灾效益分析
2016-09-01姜健俊
姜健俊
防汛与抗旱
治淮工程防洪减灾效益分析
姜健俊
淮河从1950年进入全面治理的历史阶段,期间连续不断,几经高潮,成果显著,效益巨大,淮河流域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目前流域已基本建成由河道堤防、行蓄洪区、水库、分洪河道、防汛调度指挥系统等组成的防洪除涝减灾体系,在行蓄洪区充分运用的情况下,可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流域性最大洪水,能够满足重要城市和保护区的防洪安全要求。
经典的防洪减灾经济效益分析一般通过计算基准年的还原洪灾损失与计算年实际洪灾损失的差值来实现。淮委于2010年发布了治淮60周年经济社会效益分析报告,报告中有详尽的分析数据,笔者在此不作赘述。本文采用对比分析法,查阅历史资料,从受淹面积、受灾人口、因灾死亡人数等方面,对皖北和沂沭泗地区防洪工程治理前后的受灾情况进行对比,试图更加直观地分析治淮工程防洪减灾效益。
一、1950年淮河水灾
1950年7月淮河洪水由6、7月间3次暴雨所形成。洪水主要来自淮河上游及中游淮北各大支流。与1921年和1931年洪水相比,该年洪水历时较短,水量集中,干流蚌埠以上洪水位均高于1921年和1931年,正阳关、蚌埠、中渡30d和60d洪量均小于1921年、1931年和1954年,其中30d洪量为1915年有资料以来第7位,其重现期约为10年一遇。
1950年淮河洪水洪泽湖以上沿淮干流决口10余处,蚌埠以上地区阜南、阜阳、临泉、颍上、太和、凤台、怀远等地一片汪洋,数十里不见边际。正阳关至三河尖水面东西100km、南北20~40km一望无际,近河村庄仅见树梢。蚌埠至五河大水连成一片,安河决口9处,灵璧、泗洪一带尽成泽国。据1950年皖北淮河灾区视察报告记载,皖北4个专区35个县市中有30个县市成灾,重灾2247万亩,轻灾面积有916万亩,共计受灾3163万亩;重灾地区受灾的人口690万,轻灾地区也有308万,合计998万人,占四个专区总人口的60%;淹死人数489人;倒塌房屋89万间。淮河干支流堤防决口漫溢82处(见表1)。
表1 淮河干支流堤防漫决统计表
二、2007年淮河水灾
2007年淮河洪水主要由6月下旬至7月上旬的5次暴雨造成,在此期间,淮河水系绝大部分地区降雨量在300mm以上,淮南山区、洪汝河、淮河中游沿淮、洪泽湖及北部支流中下游地区超过500mm。淮河干流出现复式洪峰。淮河干流中游高水位持续时间长,洪量大。淮河干流以及入江水道全线超过警戒水位。淮河干流息县站最大流量4340 m3/s,超过2003年;王家坝(总)、润河集、鲁台子站最大流量分别为 8030 m3/s、7520 m3/s、7950 m3/s,均超过1991年和2003年;三河闸最大下泄流量8500 m3/s,洪泽湖日平均最大出湖流量11100 m3/s,均大于1991年。
根据估算的最大30d洪量初步分析,王家坝、润河集、正阳关、蚌埠(吴家渡)洪水重现期为15~20年,洪泽湖(中渡)约为25年。
2007年淮河洪水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据统计,淮河流域四省农作物洪涝受灾面积3747.6万亩,成灾面积2379.45万亩,受灾人口2474万人,倒塌房屋11.53万间,因灾死亡4人,直接经济总损失155.2亿元,其中水利设施损失18.52亿元。
安徽省受灾面积1998万亩,成灾面积1466万亩,受灾人口1435万人,倒塌房屋8.94万间,因灾死亡3人,直接经济总损失88.42亿元,其中水利设施损失12.73亿元。受灾严重的有阜阳、蚌埠、淮南等市。
三、1950年和2007年水灾受灾情况对比
1950年淮河洪水主要来自淮河上游及中游淮北各大支流,2007年淮河水系干、支流洪水并发。表2给出了淮河干流主要控制站1950年和2007年洪水洪量和重现期分析初步成果,2007年淮河干流主要控制站最大30d、60d还原洪量和洪量重现期均大于1950年。
与洪水两次规模比较结果不同的是,两次洪水所造成的灾情却是另一种状况。由于1950年淮河灾情主要集中在皖北,而2007年为流域性大洪水,受灾范围缺乏一致性,故采用2007年安徽灾情与1950年皖北灾情进行对比(见表3)。
与1950年相比,2007年成灾面积减少36.8%,倒塌房屋数量和因灾死亡人口更是大幅减少;1950年安徽受灾人口占皖北地区的60%,而2007年安徽受灾人口占其流域总人口的36%,相对受灾人口2007年比1950年减少了近一半。需要说明的是,1950年洪水中洪泽湖以上淮河干流决口达10余处,当年沿淮地区洪、涝灾害并发,而2007年洪水中,除部分行蓄洪区因主动开放而造成行蓄洪区的洪灾外,其他基本上都是涝灾所致。由此可见,2007年的洪水量级大于1950年,而灾情要明显小于1950年。治淮工程的防洪减灾效益十分显著。
表2 淮干主要站洪水峰量表
表3 淮河1950年、2007年洪涝灾害统计表(安徽)
四、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工程的防洪作用
沂沭泗河水系是淮河流域内一个相对独立的水系,是沂、沭、泗(运)三条水系的总称,位于淮河流域东北部,北起沂蒙山,东临黄海,西至黄河右堤,南以废黄河与淮河水系为界,流域面积约8万km2,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和煤电能源基地。
1957年7月6~26日,沂沭泗河水系出现七次暴雨,雨区范围广、雨量大、持续时间长,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水,暴雨洪水以南南四湖地区洪水最大,约合90年一遇,其次在沂河流域。7月19日,沂河临沂站实测洪峰流量为15400 m3/s,沂河洪水虽经分沂入沭及江风口两处分洪,下游郯城段仍有两处决口,洪水淹没了郯城、苍山两县10多万亩土地。7 月11日,沭河大官庄出现最大洪峰为4910 m3/s。沂、沭河7d、15d洪水量均为历年最大。暴雨洪水冲毁山丘区大量梯田、小型塘坝等工程。南四湖汇集周边各河道来水,最大入湖流量约为10000 m3/s,由于洪水来不及下泄,使湖区出现严重的洪涝灾害。这次洪水造成中下游河堤普遍漫决达7400多处。全流域受灾土地面积2455万亩,倒塌房间249万间,伤亡742人。沂沭泗河水系1957年洪水淹没范围如图1。
图1 沂沭泗水系1957年洪水淹没范围图
未来沂沭泗河水系如发生1957年洪水,整个区域洪涝灾情将有根本性改善。据分析,除南四湖湖西的万福河、东鱼河部分地区及沂沭河上游少部分地区将遭受洪灾外,其他地区将免受洪水灾害。与1957年实际淹没面积相比减少淹没面积15030 km2,预计减灾效益巨大。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工程实施后1957年洪水重演淹没范围如图2。
图2 沂沭泗水系规划工况下1957年洪水重演淹没范围图
沂沭泗河是沂沭泗流域的骨干防洪工程,于1970年代初开始建设,到2010年基本完成。1957年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沂沭泗地区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年份。在沂沭泗水系规划工况下,采用1957年洪水重演淹没范围图与当年实际洪水淹没范围图对比分析表明,工程完成后,再遇到相同年型的洪水,减灾效益巨大■
(作者单位:淮河水利委员会23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