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元分析

2016-08-31辛呈凤俞国良

应用心理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效能决策量表

李 晶 辛呈凤 俞国良

(1.中国人民大学理学院心理系,北京 100872;2.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872)



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元分析

李晶1辛呈凤1俞国良2**

(1.中国人民大学理学院心理系,北京 100872;2.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872)

本文以近15年发表的、使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作为工具的58篇文献、26501个独立样本作为研究对象,对性别、年级、生源地等因素的不同水平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上的差异,及该指标与部分社会心理学、生涯研究变量的相关关系进行元分析。结果表明,男女生之间、大一与大二学生之间、大三与大四学生之间、农村与城镇生源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降低焦虑感、提高自尊水平、建立良好社会支持环境,均有助于提高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水平。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元分析

1 引 言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以来是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就业工作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在2014年底召开的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49万,较2014年增长22万,连续多年的增长,让大学生就业面临新的挑战。大学生就业困难一方面和供需关系以及市场的饱和紧密相关,另一方面也和学生自身的能力、素质不无关联。如何指导大学生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工作,提高大学生职业效能感,是各高校就业工作管理与服务部门的艰巨任务。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个体将其自身作为认识对象的一种思维模式,是个体在完成某一特定任务前的信念与判断(Bandura,1977)。这种认知的能力与水平,直接影响着个体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能力发挥,对心理状态的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自我效能感是一种能力,而非个人特质(Betz & Hackett,2006)。因此评价自我效能感,必须是针对个体需要完成的某一项具体任务的效能感,而非个体先天的属性。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活动领域,所需要的能力、技能不同,其在不同任务上的自我效能感也存在差异。

随着自我效能感研究的深入,这个概念被引入了生涯规划与指导领域。研究者对职业自我效能感的类别进行了划分,将其划分为内容导向的职业自我效能感和过程导向的自我效能感(Hackett & Betz,1981)。内容导向是指针对某一领域、专业的职业能力,如数学自我效能感。过程导向是指应用必要的策略,成功完成决策过程的关键环节,如职业调查能力的自我效能感或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 efficacy)。本研究聚焦于个体如何做出职业决策,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作为研究对象,对影响效能感及决策过程各环节的变量进行深入的剖析。根据Bandura自我效能感理论并借鉴Crites职业成熟度理论,Taylor和Betz于1983年首先编制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目的是了解自我效能感期待对理解和解决职业决策困难的有效性,以及他们之间的相关程度(彭永新,2001)。

我国学者彭永新和龙立荣于2001年参照Betz和Taylor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依据对学生进行访谈的资料和开放式问卷的结果,编制出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Career Decision Making Self-efficacy Scale,简称CDMSE)。Betz、Klein和Taylor于1996年编制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简表(CDMSE-SF),上海师范大学的龙燕梅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对该量表进行了翻译和修订。本文的研究对象即为应用这两个量表的相关文献。

大学生对于职业的选择会受到家庭、生活等因素的影响,但个体自身特质是职业决策的重要因素。近些年,研究者侧重于寻找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与其他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如: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对经济信心与就业信心之间的关系起部分中介作用(杨萌,刘力,林崇德,张笑笑,赵显,2010);大学生对经济发展的信心能预测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邝磊,郑雯雯,林崇德,杨萌,刘力,2011);父母情感温暖通过责任心对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具有间接作用(侯春娜,伍麟,刘志军,2013),等等。而本文通过梳理与比较文献中的数据,对我国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在性别、年级、专业等变量不同水平间的标准均差,以及焦虑、自尊、社会支持、职业未决等变量与该指标的相关关系进行元分析。通过归纳历史数据,探索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理论依据,针对不同群体提出具体的就业辅导建议。

2 研究方法

2.1文献的检索

本文选择时间为2001年1月至2015年6月之间的中文文献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以下两量表收集的数据:一是由彭永新、龙立荣在2001年翻译并修订的Tylor与Betz在1983年编制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CDMSE),二是由龙燕梅2003年翻译并修订的Betz等人于1996年更新的简化版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CDMSE-SF)。

在文献检索之前,确定了“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生涯决策自我效能”“生涯决策自我效能感”“择业效能感”为关键词,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这三个数据库中进行检索。进入元分析的文献检索时间集中在2015年10月。

2.2变量的选择

在检索出的文献中,我们选择符合以下标准的文献进入元分析:

发表年代:2001年1月至2015年6月间发表的文章及通过答辩的硕博论文。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在查找到的文献中,测量职业自我效能感的量表有约十种左右,其中包括自编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郑日昌,张杉杉,2002)、按照职业决策具体内容(择业认知、择业情感、择业能力、择业价值观、择业技巧、择业意志)编制的量表(谭荣波,2009)等。本文的元分析中,只收集使用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CDMSE)(彭永新、龙立荣,2001)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简版(CDMSE-SF)(龙燕梅,2003)这两个量表的相关文献,原因是这两个量表的使用范围相对广泛。

CDMSE与CDMSE-SF这两个量表的编制,是按照职业决策的具体过程划分的,由自我评价、信息收集、目标确定、制定计划和解决问题这五个环节构成,分别对应个体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上的五方面能力。一是自我评价能力,即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个人能力、某个职业对员工的需求以及职业的价值等;二是信息收集能力,即个人对求职信息的搜索能力、对某一职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景的信息获取能力等;三是目标选择能力,即做出职业决定、坚定信心、选择自己的兴趣点和发展方向的能力;四是制定规划能力,即在向自己选择的职业努力的方向上制定计划、提高能力的能力;五是解决问题能力,即在择业过程中遇到父母反对、经济有困难、正当权益受侵害等问题时,克服这些困难的能力。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由39个题目组成,采用五点计分法,分别测量自我评价、信息收集、目标选择、制定规划和解决问题五个维度,每个维度分别有6、7、9、9、8道题目。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简版保留了CDMSE量表中的五个维度和计分方法,但是每个维度压缩到只有5道题目,共25题。

相关变量:本元分析中,作者选取了相关研究中使用到的人口统计学标量(如,性别、年级、生源地、专业和是否独生子女等)、社会心理学相关变量(如,社会支持、焦虑和自尊)、生涯研究相关变量(如,职业价值观、职业未决)这三类变量进入分析处理。为了使元分析的结果更加精确并具有可推广性,作者选择对同一个变量,有至少三个独立研究进行元分析处理。

数据:作者选择量化数据用于分析处理,文章中至少提供了均值、标准差、t统计量或者相关系数等统计学指标。最初,作者共搜索到了113篇文献,其中CSSCI收录发表的文章27篇,优秀硕士论文84篇,博士学位论文2篇。剔除没有使用CDMSE、CDMSE-SF量表的、没有报告均值或标准差的文献55篇,选取了文章中提供均值、标准差、t统计量或相关系数的文献58篇,最终选取的变量包括人口统计学指标(性别、年级、生源地、专业和是否独生子女)、社会心理学相关变量(社会支持、焦虑和自尊)、生涯研究相关变量(职业价值观、职业未决)九个变量指标。应用相对应的数据,作者对总样本量、每一个变量对应的样本量、均值、标准差、t统计量、相关系数等进行编码与计算。

2.3统计过程

由于不同变量获得的统计量有差异,分别按照以下三类方式处理:1.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对于量表总分,采用了描述性分析的方法,计算量表总分均值并进行比较。2.标准均差。为了比较各文献不同变量的组内差异,本文通过计算标准均差,比较男女之间、不同年级之间、城市生源与农村生源之间、文理科学生之间、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之间,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上的差异。计算标准均差,有多种方法。本文主要采用两种,一是利用两个变量的组内样本量、均值和标准差,估计样本标准均差Cohen’sd,对于部分小样本量的研究,采用Hedges’g修订标准均差;二是如果文献中给出t统计量,而样本量、均值或标准差三者有缺失的情况下,则通过计算公式将t统计量,转换为标准均差Cohen’sd(Borenstein,etc.,2009)。3.相关系数。对于社会支持、焦虑、自尊等社会心理学变量和职业价值观、职业未决等生涯研究相关变量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关系,对文献中的相关系数进行元分析。在计算过程中,将r统计量转换为Fisher’sz统计量,这里的z统计量符合正态分布的特征。我们以r统计量的自由度减3(df-3)为权重,加权计算Fisher’sz统计量的平均值,再将最终结果转换成为相关系数。

此外,作者还使用卡方检验计算了每一个元分析的异质性——I2,即总方差中观测到的变差所占的比例。I2较高则意味着不同研究之间的异质性较大。在本文中,根据方差齐性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作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性别、年级(大三~大四)、专业、是否独生子女、自尊等变量进行元分析计算;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年级(大一~大二)、年级(大二~大三)、生源地等变量的进行元分析计算。

2.4出版偏倚检验

出版偏倚是指元分析过程中收集到的文献受到下面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具有显著性结果的、大样本的研究往往更容易被发表,而研究结果不显著、小样本的研究不易被发表;二是已发表的文献更易被检索,而没有被发表的论文、研究报告、会议论文等,难以被搜索到。这两方面的原因导致进入元分析的文献可能缺乏代表性,从而影响元分析的可靠性。

本文对元分析的出版偏倚进行检验,采用Rosenthal提出的失安全系数(Fail-safeN)进行检验。Rosenthal认为,失安全系数Nfs大于5K+10(K为原始研究数目)时,出版偏倚可被认为得到有效控制。

3 研究结果

3.1元分析总体情况介绍

本文元分析共选择文献58篇进行数据汇总与编码,进入分析的变量包括性别、年级、生源地、专业、是否独生子女、焦虑、自尊、社会支持、职业价值观与职业未决。总样本量为26501个样本,每篇文章的样本量大小从17个至1207个不等,均值为465个。部分相关变量测量使用量表不同,但是所测量变量的定义是一致的。因此,相关分析中数据相关程度之间的比较和运算是有意义的。表1中列出了元分析中选择的变量、研究的数量以及使用的量表。各文献中对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性别差异的研究最多,共28篇;其次是其在文理科专业上的差异研究,共16篇。

进入元分析的文献中,CDMSE量表的职业自我效能感总分均值为131.60,最高值145.67,最低值为107.70(见图1)。从上下四分位数来看,数据的集中程度较高,大部分效能总分处于128.55至137.18之间。大部分文献中被试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处于中等水平,我国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能力有待加强。

表1 各变量文献数量及量表名称或统计量

图1各文献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总分箱线图

本文检索跨度为15年左右的文献,选择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总分、性别、专业三项变量进行出版年代的调节效应检验。结果表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总分并无出版年代效应,多年来大学生的效能感没有显著变化;不同性别的差异随近年来稍有下降,但统计上并不显著,男女生的效能感水平差距略有缩减;文理专业之间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无出版年代效应。

3.2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之间的差异

对于人口统计学变量,如姓名、年级等,本元分析以标准均差为分析的效应量。即分析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中,不同性别、年级、生源地、专业、是否为独生子女等方面的差异。由于抽样误差、文献质量等问题,作者首先剔除了各变量中一些严重偏移中心的样本。标准化的均值差反映出变量内部不同水平之间的差异,置信区间则表示数据在标准均差左右偏移的范围大小。同时,通过计算Fisher’s z的数值,将标准均差转化服从为正态分布的标准化值,从而推断出其显著性水平。

性别、年级、生源地这三个变量的内部水平差异显著,而专业、独生子女这两个变量的内部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见表2)。在元分析文献中,性别差异的研究和样本量都是最高的,共有28篇文献和13200个研究对象;其次是对专业差异的研究,共有16篇文献和6800个研究对象;年级差异的研究相对较少,样本量在2198至2557之间。在标准均差的绝对值中,大三、大四的学生差异最大,其绝对值达到了0.211;其次是男女性别差异。在显著性方面,性别和生源地差异的显著性最高,均小于0.001的显著性水平,说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在性别上和生源地上的差异显著。

表2 人口统计学变量的标准均差元分析

从失安全系数上来看,年级(大二~大三)、专业、是否独生子女三项的失安全系数很低,可能存在出版偏倚;另外四个变量,除性别外,在统计上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出版偏倚倾向(失安全系数小于5K+10,K为原始研究数目)。但是,作者这里必须指出的是,Rosenthal提出的出版偏倚检验结果作为一个参考值,指该系数过小的情况下,研究者应警惕出版偏倚的状况。本研究中的失安全系数接近5K+10,研究使用的文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可能存在的出版偏倚拒绝下一步研究,可能错过一些有价值的结论。故作者将性别、年级(大一~大二)、年级(大三~大四)、生源地这四个变量保留做进一步分析。

对表2标准均差显著的变量进一步分析,对其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五个环节上分别计算标准均差,得到的结果见表3。其中,五个环节中,男生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且在目标选择、问题解决这两个环节上,男女差异较大;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得分均低于大学四年级的学生,且毕业生们在规划制定、目标选择、信息收集的环节上有较高的得分,但问题解决环节的差异不大;大一的同学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各个环节上,均高于大二的同学,但得分的标准均差差异不大;城市与乡镇的学生相比,自我评价、规划制定、信息收集等环节均有较高的得分,问题解决环节差异不大。

表3 差异显著的变量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五个环节上的标准均差

3.3对心理学、生涯研究领域相关变量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相关分析的元分析

作者以Pearson相关系数为元分析的效应量,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出加权平均的整体相关系数及置信区间,以及效果量服从正态分布的Fisher’sz值及其显著性水平。

表4 心理学相关变量、生涯研究相关变量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相关系数的元分析

表4中数据呈现的是焦虑、自尊、社会支持三个社会心理学变量,以及职业价值观、职业未决两个生涯研究相关变量,共五个变量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得分相关系数的元分析结果。文献中对社会支持变量的研究最多,共有7篇文献、3714个研究对象用于评价研究;其次是焦虑变量,共有6篇文献对其进行了相关性研究。自尊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度最高,达到了0.632。相关系数的显著性和方差齐性检验均显著,且研究中I2水平均较高,表明变量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且不是由随机效应造成。出版偏倚检验的失安全系数均大于5K+10,即这几项元分析的结论受潜在出版偏倚影响的可能性较小。但在这里,纳入元分析的文献数量均小于10篇,失安全系数的是否有意义目前仍无定论,在以后的研究中可扩充文献完善分析。本文主要考察上述变量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之间的正负向相关关系,对于相关性的大小暂不进行深入讨论。

4 讨 论

4.1性别差异

元分析的结果表明,男女生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上的差异显著。通过计算28篇文献中的数据,男女大学生在该项指标上的标准均差为0.159,男生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五个环节分别进行性别差异的元分析,男女生差异最大的是“目标选择”这个环节,其标准均差为0.172。男生在确定目标、做出判断时,比女生的自信程度更高。其次,男女生在“问题解决”的环节上差异也相对较大,其标准均差为0.149。

国外的研究中,对于一般职业选择,两性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并无显著差异,只是在传统男性职业领域,女性的职业自我效能要明显低于男性(Bandura,1995);而国内的研究大多发现了男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普遍高于女大学生(许存,2008)。本文的元分析也验证了这一点,说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存在跨文化差异。统计结果表明,男女生在职业决策过程中,最主要的差异在于目标的选择与问题解决这两个环节。女生在职业选择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相对男生缺乏解决难题的信心,尤其是当面对经济困难,职业选择违背父母师长、亲戚朋友等人的意愿时,女生缺乏解决这些问题的勇气与方法。在“自我评价”、“信息收集”和“规划制定”这三项上,男生的得分虽显著高于女生,但其差异没有另外两项大。这说明长期以来,国内大学生在性别角色社会化过程中,性别职业的刻板印象等文化因素对女性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影响很大。

4.2年级差异

在国外学者的研究中,有人认为年龄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没有显著相关性(Luzzo,1993),而有人认为高年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低年级学生(Peterson,1993)。本文元分析中,作者对大一至大四的学生进行了邻近年级之间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大一与大二、大三与大四这两组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得分差异显著,大二与大三学生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其一,大四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大三学生,其标准均差的绝对值为0.211。这是因为大四学生面临择业,求职信息获取的渠道多,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思考更加清晰;同时,在观察到同伴逐渐找到工作的过程中,一些替代性经验会帮助大四的同学提高其效能感。从数据层面上来看,大三与大四学生差异最大的环节在于“制定规划”,相比较下,大四的学生更清楚自己要为未来做出哪些方面的努力,如制定求职计划、获得求职推荐信、增加实习经验、决定是否报考研究生或参加职业培训等;大四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更强,“目标选择”更加清晰。但是,大四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并没有显著高于大三学生,当面对择业困难时,他们有些束手无策,力不从心。

其二,大一的学生相比大二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更高,这可能是因为大一学生刚刚经过高考的洗礼,升入大学后更加信心满满,在各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自信程度。另外,大一学生由于刚进入大学,所获得的社会支持也是较高的,也促使他们具有较高的效能感(周立,2010)。但是他们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大学生活后,看到了更多优秀的榜样,逐渐意识到自己与其他同学的差距,自信心反而有所下降。在决策的具体环节上,大一与大二学生在五个环节上标准均差相近(在0.145至0.170之间),更可以证明,大一学生的分数高于大二学生是系统性的高自信心所导致的。

其三,大二与大三的学生更多地将重心放在学业上,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较大四学生低属正常现象,且大二、大三学生之间并无显著差异。

4.3生源地差异、专业差异与是否独生子女的差异

在生源地这个变量上,城镇学生与农村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差异显著。与性别差异类似,作者通过对8篇文献进行元分析,计算出城镇学生与农村学生的标准均差为0.147,城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高于农村学生(林志红,2007),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在决策的具体环节上,“自我评价”是两者之间差异最大的,城镇学生对自己能够找到满意的工作更加自信,同时农村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其在就业市场上的劣势。此外,城镇学生的视野更加广阔,职业规划更加明确,其在“信息收集”和“制定规划”上的得分均高于农村学生。但是在“问题解决”方面,农村学生并没有明显地低于城镇学生,这说明农村学生有克服困难、完成职业选择的信心。

专业以及是否独生子女这两个变量,在职业决策过程中并没有显著性的差异。即,文史类或理工科学生,独生子女或非独生子女,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水平相当。

4.4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与焦虑、自尊和社会支持

社会心理学变量中,焦虑水平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呈中等水平的负相关,焦虑水平越高,越不利于职业决策。降低个体的焦虑水平,舒缓压力,是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径之一。自尊水平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呈较高水平的正相关,元分析的相关系数达到0.632。正确认识自身的价值,清楚自己在群体中所处的地位,有助于做出正确的职业决策。社会支持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呈中等水平的正相关,个体所处的社会处境宽松,社会网络发挥功能的程度高;个体感知的社会支持水平高,师长、朋友支持其本人的择业方向与决定;接受到实际有效的支持,如介绍工作、出具介绍信、有建设性的职业指导等方面,都是提高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径。

4.5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与职业价值观和职业未决

职业价值观是指个体对于某一职业好与坏的评价,它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呈中等水平的正相关,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自觉性和坚定性的职业选择的态度和行为,对一个人的择业选择具有一定程度的正向影响。职业未决指个体未能对希望从事的职业生涯做出决定,即个体不能确定自己想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它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呈中等水平的负相关。影响职业未决的原因有多种,包括个人决策风格、父母卷入等家庭因素、社会支持程度等。也就是说,只有尽早确定了择业方向,才能更好地做出职业决策与选择。

5 结论与建议

(1)对女性大学生而言,应着力培养其独立判断的能力,引导女性大学生思考符合自己能力与兴趣的工作岗位,帮助其解决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她们克服困难的勇气与能力。

(2)对大四学生职业辅导的关键,是培养其择业过程中克服困难的能力。应当加大力度帮助大四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辅导其在择业过程中解决经济困难、家庭阻力、男女朋友的不理解以及正当权益受到侵害等问题,迅速适应社会的需求。

(3)应帮助农村生源提高自我评价的水平,建立其自信心;加强他们对信息检索、制定规划等方面能力的培训。

(4)降低在择业过程中的焦虑感,提高个体的自尊水平,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尽早确定择业方向,均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水平。

狄敏,黄希庭,张志杰.(2003).试论职业自我效能感.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9(05),22-26.

侯春娜,伍麟,刘志军.(2013).家庭因素中父母情感温暖、文化性与责任心对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中介与中介调节研究.心理科学(1),103-108.

邝磊,郑雯雯,林崇德,杨萌,刘力.(2011).大学生的经济信心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关系——归因和主动性人格的调节作用.心理学报,43(9),1063-1074.

李莉,马剑虹(2003).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其归因研究.应用心理学,(4),3-6.

林志红,朱锋.(2007).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特点与对策研究.辽宁教育研究,(2),103-106.

龙燕梅.(2003).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研究[D].硕士毕业论文,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彭永新,龙立荣.(2005).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测评的研究.应用心理学,7(2),38-43.

谭荣波,唐鹏.(2009).大学生择业效能及其应对方式的研究.高教探索,(2),127-130.

许存,马红宇.(2009).影响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因素及干预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16(5),760-766.

杨萌,刘力,林崇德,张笑笑,赵显.(2010).金融危机中大学生经济信心与就业信心的关系——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教育科学,26(4),66-69.

张杉杉,郑日昌.(2002).507名理工科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现状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6(11),776-778.

周立.(2010).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实现过程中的社会支持研究[D].硕士毕业论文,西南大学.

Bandura,A.(1977).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PsychologicalReview,84(2),191-215.

Bandura,A.(1995).Self-efficacyinchangingsocieti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etz,N.E.,& Hackett,G.(2006).Career self-efficacy theory:Back to the future.JournalofCareerAssessment,14(1),3-11.

Borenstein,M.,Hedges,L.V.,Higgins,J.P.,& Rothstein,H.R.(2009).IntroductiontoMeta-Analysis.John Wiley & Sons.

Choi,B.Y.,Park,H.,Yang,E.,Lee,S.K.,Lee,Y.,& Lee,S.M.(2012).Understanding career decision self-efficacy a meta-analytic approach.JournalofCareerDevelopment,39(5),443-460.

Hackett,G.,& Betz,N.E.(1981).A self-efficacy approach to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women.JournalofVocationalBehavior,18(3),326-339.

Hunter,J.E.,& Schmidt,F.L.(2004).Methodsofmeta-analysis:Correctingerrorandbiasinresearchfindings.Sage.

Luzzo,D.A.,& Taylor,M.(1994).Effects of verbal persuasion on the career self-efficacy of college freshmen.CACDJournal,1993-94.,34.

Multon,K.D.,Brown,S.D.,& Lent,R.W.(1991).Relation of self-efficacy beliefs to academic outcomes:A meta-analytic investigation.JournalofCounselingPsychology,38(1),30.

Peterson,S.L.(1993).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and Social and Academic Integration of Underprepared College Students:Variations Based on Background Characteristics.JournalofVocationalEducationResearch,18(1),77-115.

Stajkovic,A.D.,& Luthans,F.(1998).Self-efficacy and work-related performance:A meta-analysis.PsychologicalBulletin,124(2),240-261.

Taylor,K.M.,& Betz,N.E.(1983).Applications of self-efficacy theory to the understanding and treatment of career indecision.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2(1),63-81.

Abstract

This meta-analysis systematically reviewed studies related to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published from January 2001 to June 2015.A total of 58 studies involving 26501 participants were included to analyze the 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 of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among the factors of gender,grade,birthplace,and the correlations of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and some social psychological variables and career research variables.Results indicated that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occupation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especially the dimension of target-selection and problem-solving.The level of self-efficacy between freshmen and sophomores,junior and senior students also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Besides,rural students and urban students showed great difference in self-assessment,with rural students being relatively weak in both information-collection and plan-making.It is suggested that reducing anxiety,raising self-esteem,and improving social support environment are helpful to improve students'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A Meta-Analysis of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of College Students

LI Jing1XIN Cheng-feng1YU Guo-liang2

(1.Department of Psychology,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2.Institute of Psychology,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

career decision-making,self-efficacy,meta-analysis

B849

A

1006-6020(2016)-01-0048-10

本文使用Excel软件进行及数据整理,使用CMA软件进行元分析计算。

**通信作者:俞国良,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yugllxl@sina.com。

猜你喜欢

效能决策量表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决策为什么失误了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慢性葡萄膜炎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验证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
新形势下如何发挥专卖内管委派制的作用和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