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沿岸大黄鱼标志放流及回捕率调查研究

2016-08-31马晓林周永东徐开达张洪亮李鹏飞

关键词:大黄鱼

马晓林,周永东,,徐开达,张洪亮,李鹏飞

(1.浙江海洋学院水产学院,浙江舟山 316022;2.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浙江舟山 316021)

浙江沿岸大黄鱼标志放流及回捕率调查研究

马晓林1,周永东1,2,徐开达2,张洪亮2,李鹏飞2

(1.浙江海洋学院水产学院,浙江舟山316022;2.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浙江舟山316021)

摘要:为有效修复大黄鱼资源及评估增殖放流效果,1998-2014年,分别在位于浙江沿岸的象山港、岱衢洋、洞头列岛三个水域采用金属线码标记、荧光色素可见式标记和挂牌标记等标志方法,进行大黄鱼标志放流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标记方法的不同及海区的选取对标志鱼的回捕有差别性影响。在目前渔获交易的市场体制下,金属线码标记和荧光色素标记识别率较低,回捕效果不明显,放流宜采用较为直观的挂牌标志;三个水域的回捕率为象山港海域高于洞头海域,岱衢洋海域最低。放流后,标志鱼在三个放流水域均能够存活、生长和索饵洄游,并呈现不同的移动分布特点和回捕效果。文章还对影响回捕率的因素和试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以期为今后的增殖放流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大黄鱼;标志放流;回捕率;移动分布;浙江沿岸

大黄鱼 Pseudosciaena crocea属硬骨鱼纲,鲈形目 Percifomes、石首鱼科 Sciaenidae、黄鱼属Larimichthys,主要分布于东海、黄海南部以及南海的雷州半岛东侧,水深80 m以浅的沿岸近海水域,为暖水性近海鱼类[1]。20世纪50-70年代曾经是东海最主要的经济鱼类之一,与小黄鱼、带鱼、乌贼并称东海“四大渔产”[2-3]。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由过度捕捞及环境污染的影响,致使东海大黄鱼资源严重衰退,至80年代近海资源已衰败形不成渔汛[1-3]。据统计:1988年四大渔产与渔业总产量之比下降到32.31%,其中带鱼比重较大,大黄鱼微乎其微[3]。为有效恢复大黄鱼资源,浙江省自1998年开始在沿岸水域放流大黄鱼幼鱼和标志鱼,现已成为恢复大黄鱼资源的有效措施之一[2-5]。

笔者总结了1998-2014年间,浙江沿岸象山港、岱衢洋、洞头列岛等三个典型水域放流标志大黄鱼的情况,比较分析了不同方法标志的大黄鱼在不同放流水域的回捕、移动分布特点,旨在为浙江沿岸标志大黄鱼增殖放流的效果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苗种来源、规格和数量

放流大黄鱼鱼苗来源于象山港内人工繁育的1龄鱼及当年鱼苗,经过网箱中间暂养并标志后放流,1998-2014年共标志放流132 466尾,1龄苗种的平均体长180.5 mm(154.1~230.7 mm),平均体重103.3 g (67.8~222.8 g)。当年鱼苗平均体长124.5 mm(107~138 mm),平均体重41.6 g(29.3~50.6 g)。各年份标志鱼放流数量及规格见表1。

表1 1998-2014年各海域标志大黄鱼放流数量及规格Tab.1 Quantity and size of tagging great yellow croaker in three seas mainly from year 1998 to 2014

1.2放流海域和放流时间

1.2.1放流海域

象山港海域、岱衢洋海域和洞头海域历史上曾是大黄鱼重要的产卵场,周边海域是幼鱼重要的栖息、索饵场所[7-8]。1998-2014年间分别于象山港、岱衢洋、洞头列岛等海域进行了增殖放流试验,其中,1998-2000年在象山港口部海域进行大黄鱼放流试验[6];2004-2009年放流试验点设于岱衢洋海域;2014年放流试验点位于洞头竹屿岛附近海域。具体放流海域如图1。各海域放流时间见表1。

1.2.2放流时间

考虑到苗种达到可标志规格的时间及休渔期禁捕的有利保护条件,放流时间一般为每年的6-8月、部分年份选择9-10月份放流(当年苗种培育至可标志时间),这两个时间段为历史上大黄鱼“春宗”和“秋宗”幼体在浙江沿岸栖息索饵的时间[9]。各年的具体放流时间见表1,其中1998-2000年的放流时间为7月上旬,放流1龄标志鱼(其中,1999年一次为9月末,标志鱼种为当年幼鱼);2004-2009年放流时间为6-8月,放流1龄鱼(其中,2005年一次为10月,标志鱼种为当年幼鱼);2014年放流时间为6月上旬。

图1 放流海域示意图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releasing seas

1.3标志方法

1998-2000年的放流使用传统的挂牌标志。标志牌材质为聚氯乙烯,形状分为长方形和椭圆形两种,颜色有红、绿、蓝三种,正反面分别印有联系电话和编号。操作时使用缝衣针和白色尼龙线将标志牌穿挂于鱼体背部[10]。

2004-2006年标志鱼主要采用了荧光标记和金属线码标记,部分仍保留传统的针线挂牌法。荧光标记(又称荧光胶体注入标记法)是在水生动物的外表一定部位注入可识别的有色荧光胶体(一般为黄、红、蓝三种颜色),该胶体采用可与生物兼容的特制荧光胶体制成在室温下24 h内可以凝结成固体,注入鱼体表皮之后形成可识别的外部标志,一般注射在鱼体头顶部、眼眶后部或背鳍和胸鳍之间靠近胸鳍的部分。金属线码标记又称数字式线码标记系统,是由直径0.25 mm的磁性金属丝编码制,再由标志枪注入鱼体,一般为吻部,也可以为其他部位[10]。2006年采用标志枪快速标志法,改用直径为1.5 mm的“H”形聚氯乙烯标志针,通过标志枪的注射使标志针通过标志牌的小孔固着在鱼体上,与此同时也将标志牌固定在标志针中间,不至脱落,2007、2009年及2014年放流中均沿用此标志方法[11]。

1.4放流方法

挂牌结束并消毒后将标志鱼在网箱内暂养一个星期左右,使其恢复活力后即用于放流。放流一般选择晴朗天气,活水船将标志鱼运输至放流海区,平潮时用滑道、水桶或吊车将标志鱼从放流活水运输船上放流入海。

1.5标志鱼回收

放流后检验回捕,主要在放流海区附近收集放流标志鱼,收集方式主要有两种:(1)张贴和发布回捕标志鱼的宣传广告并承诺以奖励,设置专门的标志鱼回收点,并请当地水产管理部门协助回收标志鱼;(2)选择捕捞试验船设网捕捞。回收后详细记录每尾标志鱼回捕日期、海区、回捕渔具及测得的标志鱼的体长、体重等生物学信息。

2结果

2.1不同标志方法回捕情况

1998年-2000年针线挂牌的标志鱼,平均回捕率为3.29%。2005年岱衢洋海域,针线挂牌标志的标志鱼单次回捕率为1.47%。2006、2007及2009年使用改进的标志枪快速标志法,回捕率仍然较低,两年平均不足0.30%。2014年采用此种方法于洞头海域放流的标志鱼回捕率却高达1.68%。而金属线码标记(CWT,coded wire tag)、荧光标记(VIE,Visible Implant Fluorescent)的实验效果均不理想,无有效回捕数据。

综合分析,标志枪标志法与针线挂牌法同为体外标志,且前者操作更为简单快捷,但结果却相差悬殊,由此表明海区情况的差异是制约实验结果的重要因素,另外,针线挂牌标志对鱼体有一定的损伤,损伤率大于标志枪标志的鱼,故而放流后死亡率也高于标志枪标志的放流鱼。历年回捕率见表2。

2.2不同海区标志鱼回捕率

象山港海域:回捕结果表明,象山港标志鱼的回捕时间主要集中在当年8月至11月间,由流刺网、张网等捕获,隔年重捕鱼较少,在港内附近水域有2~3尾的回捕数量[12]。据调查资料估算(表2),象山港标志鱼1998-2000年的放流三年平均挂牌回捕率为3.29%。

岱衢洋海域:2004-2007及2009年岱衢洋标志鱼回收效果并不明显。2004年6月放流的标志鱼两年后于东福山水域被海底串作业捕获,当时鱼体已成熟,表明标志鱼已可在放流附近海区生长并进行产卵繁殖活动。2005年标志大黄鱼总的挂牌标志回捕率为1.47%,隔年(2年后)回捕率为0.2%。2006年7月中下旬张网监测船在大洋山岛北部的大戢洋水域捕获1尾标志鱼,为当年7月12日放流于岱衢洋小长途岛的标志鱼。2007年标志鱼在岱衢洋的回捕率为0.1%,2009年为0.4%。

洞头海域:在洞头水域放流的标志大黄鱼截止到2015年1月总计回收标志鱼205尾。50天内的回捕率为1.68%。各海区具体回捕情况见表2。

表2 1998-2014年各区域大黄鱼标志方法及回捕率Tab.2 Tagging methods and recaptured rate in three seas mainly from year 1998 to 2014

2.3标志鱼的移动和分布

象山港海域:通过社会调查并结合拖网、张网、流刺网等的监测资料分析,在象山港水域放流的标志大黄鱼移动方向一般为分三个:一是向港内移动,二是沿象山沿岸向南部水域移动,三是沿南韭山与六横岛之间的水域向东侧外海移动。港内与港口部外侧放流的标志鱼的移动方向稍有不同,港口内部的放流鱼短时间内主要是向港内和近海移动,且移动距离相对较短,向内最远到达桐照外侧(移动距离35 km),向外最远到达南韭山附近;而港口部外侧(东屿山以东)放流鱼主要是向外海移动,分布范围广泛,最远的移动距离曾到达三门湾水域,少数移动到港内的乌龟山水域,佛渡岛与六横岛水域间也有分布(图2)。

岱衢洋海域:根据渔船监测调查,岱衢洋标志鱼在放流后的5~6 d内向东北方向移动了近40 km,最远到达大戢洋和长江口附近,向西北方则进入杭州湾内的大洋山岛周边水域(移动距离60 km),东南方向的舟山外侧周边岛屿,中街山列岛、朱家尖岛、南韭山岛附近水域也有鱼群栖息索饵(移动距离最远达到120 km左右),沿岸栖息时间一般不超过50 d,此后向深水区移动(图3)。

洞头海域:据洞头水域标志鱼放流后的回捕结果分析,标志鱼两个月内主要呈南北移动趋势。放流15 d后少部分标志鱼向南移动到温州瑞安的长大山岛附近海域;向北的移动范围更广泛,主要分布在乐清湾及东部的鹿西、玉环、大鹿岛、鸡山附近海域,最北到达温岭石塘附近,多数标志鱼在洞头附近的岛礁处被张网捕获(图4)。

图2 象山港标志鱼移动分布示意图Fig.2 Taging fish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movement and distribution in Xiangshan harbor

图3 岱衢洋标志鱼移动分布示意图Fig.3 Taging fish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movement and distribution in Daiquyang water

图4 洞头标志鱼移动分布示意图Fig.4 Taging fish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movement and distribution in Dongtou water

3分析与讨论

3.1标志方法

目前我国渔获物市场极为分散,捕捞船在海上即可出售渔获物,因此标志鱼的回收难度很大。较直观的挂牌标志是目前最适合大黄鱼的标志方法(易于发现和回收),其他标志方法(荧光标志、金属线码标志)在当前渔获物未实行定点投售的情况下不易被发现,回捕率偏低。荧光标志虽具有较高的保持率且对鱼类行为影响小,但在一定时间内易被鱼体排异或同化吸收,且不具有编码功能,在色素组织下不易被识别而使标志不明显;金属线码标志不如体外标志明显,所以也很难被发现,此外鱼体排异或难检测也可导致标志回收失败[12]。

标志对于了解放流鱼的移动分布、生长、死亡至关重要,方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放流效果的正确评价,选择要结合渔业、鱼种的实际情况[5]。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对放流大黄鱼实施DNA遗传标记已经成为可能的选择之一(类似于亲子鉴定技术,抽样检测)[10],李红梅[13]在大黄鱼基因组测序基础上,已经成功开发卫星标记对群体遗传多样性和变异展开研究,这可能会成为将来发展的新方向。通过传统标志技术和现代化基因标记技术手段的结合研究,也可为大黄鱼群体选育及培育研究提供较优的标志方法和高效的分子标记检测手段[14]。

3.2不同海域回捕率

试验结果表明,港于湾式或内湾水域(象山港)放流的标志鱼回收率高于开放式水域(岱衢洋),相较于象山港标志鱼3.29%的平均回捕率,岱衢洋标志鱼的单次挂牌最高回捕率1.47%明显偏低(2005年)。同为开放式岛礁水域的洞头海域,标志鱼主要在周边岛礁附近被捕获,回捕率1.68%,也高于岱衢洋水域。岱衢洋单次挂牌回捕结果与其他两水域比较,整体回捕率为象山港海域高于洞头水域,而岱衢洋最低,这与岱衢洋涨落潮明显、水流较急有关,放流鱼在短时间内随潮流向不同方向移动。港湾水域标志鱼放流后易集中在港湾内附近水域,或是潮流较缓庇护条件良好的岛礁水域,而潮流较急的开放式水域,鱼种分散速度和移动范围相对较大,不易被张网和流网捕获。此外,半封闭式的象山港海域、岛礁分布众多的洞头海域,比之流速较急、涨落潮明显的岱衢洋,更易于标志鱼的监测调查及回收。

3.3标志大黄鱼移动分布

象山港是一个半封闭海湾,港口的六横岛把象山港狭湾以外的区域分成了东南侧的牛鼻山水道和西北侧的佛渡水道。牛鼻山水道及佛渡水道通过其外侧的潮流通道将象山港与东海相连,并与外海进行水交换,港口水温低于港内的特征[15]。因此放流后,鱼群能够在放流区域附近栖息索饵一段时间,(一般在70 d以内,极少数鱼可达130 d),短时间内大量在港内捕获。此后,随着水温下降,鱼群向外侧深水区移动,这也符合徐兆礼等[16]对大黄鱼洄游路线的研究,9月索饵群体前锋到达34°00′N禁渔线外侧。标志鱼的移动分布范围小,移动距离短,在放流点周边栖息时间长,或与港湾型水域水温特点及饵料生物相对丰富有关。

水流较急的开放式水域(岱衢洋)放流后,受明显的涨落潮的影响标志鱼在放流点附近栖息时间短、分布范围广、移动距离长。随潮流方向呈西北和东南方向移动趋势,短暂栖息索饵后随潮流向外侧深水区移动;在开阔水域放流的标志鱼因放流位置不同其移动方向也不同,放流于黄大洋水域的标志鱼一般向南移动,放流于岱衢洋的标志鱼一般向北移动,移动方向与放流时潮流方向和流速密切相关。

开放式岛礁水流较缓的水域(洞头列岛水域)放流后鱼群一般随潮流自北向南移动,标志鱼移动范围、距离和栖息时间与放流点水域的潮流大小相关,在放流点附近栖息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60 d,分布范围较广,移动距离较长。

4结论

影响标志大黄鱼放流回捕率的因素众多,既有放流时间、海区和规格等放流技术也有管理水平的人为因素,本文着重研究标志方法、放流海区情况对于回捕率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早期的挂牌标志取得了良好的回捕效果,但人工成本较高,且效率偏低。2004年起在岱衢洋进行放流试验,尽管受海况影响回捕效果不佳,但标志方法仍旧是影响回捕率的主要原因,挂牌标志单次回捕率为1.47%,远高于其他标志方法。引进的荧光标志和金属线码标志虽有诸多优点,但并不适合我国渔获现状,发现难和检测难,加大了辨识和回收难度,回捕效果不佳,且金属线码检验所需要特殊的仪器,成本花费也较高。自2006年始,试验采用该进的标志枪挂牌标志,效率提升、成本降低,并在洞头海域的试验区取得了良好的回捕效果。另外,放流时间虽然多集中在6-8月份即东海禁渔期内,但实际放流鱼两个月内即被捕获,这无疑加大了后期效果评价难度,因此放流期间监管工作也至关重要。

海域环境也是造成回捕率差异的重要因素,港湾式水域(象山港)平均回捕率高于开放性岛礁性水域洞头列岛,而岱衢洋海域虽曾是大黄鱼的故乡,但整体回捕率却最低。这主要与该海域潮流等水文环境及周边岛礁水域的回收宣传有很大关系。就标志鱼的移动分布而言,涨落潮特征明显的岱衢洋水域,标志鱼在放流点附近栖息时间短、分布范围广、随流而移动的距离长。洞头列岛,标志鱼在放流点附近栖息时间相对较长、分布范围相对较广,移动距离呈现南北分布的特征。象山港则栖息时间最长、分布集中、移动距离相对较短。

总体而言对于湖泊或港湾等封闭或半封闭水域资源增殖放流效果进行评价相对比较容易,而开放海域生态系统复杂,渔业生物品种多,效果评价难度较大[17]。现阶段而言国内海洋渔业资源增殖效果评估停留在以回捕率和社会调查作为主要评价手段,而对于定量评价即进行参数收集、建模分析虽然也有成功的案例,但是鱼类增殖放流监测调查困难,缺乏长效的记录和跟踪,仍处于起步阶段[18-20]。正因如此,本文所使用的标志放流对放流效果进行评价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致谢:感谢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渔业资源室全体工作人员在论文期间给予的帮助,谨致谢忱!

参考文献:

[1]赵传絪,陈永法,洪港船,等.东海区渔业资源调查和区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318-338.

[2]张其永,洪万树,杨圣云,等.大黄鱼增殖放流的回顾与展望[J].现代渔业信息,2010,25(12):3-5.

[3]张其永,洪万树,杨圣云,等.大黄鱼地理种群划分的探讨[J].现代渔业信息,2011,26(2):3-8.

[4]赵盛龙,王日昕,刘绪生.舟山渔场大黄鱼资源枯竭原因及保护和增殖对策 [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1(2): 160-165.

[5]周永东.浙江沿海渔业资源放流增殖的回顾与展望[J].海洋渔业,2004,26(2):131-139.

[6]徐汉祥,周永东.浙北沿岸大黄鱼放流增殖的初步研究[J].海洋渔业,2003,25(2):69-72.

[7]丁爱侠,贺依尔.岱衢族大黄鱼放流增殖试验[J].南方水产科学,2011,7(1):73-77.

[8]陈佳杰,徐兆礼.东、黄海大黄鱼种群划分与地理隔离分析[J].中国水产科学,2012,19(2):310-320.

[9]张秋华,程家骅,徐汉祥,等.东海区渔业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558-585.

[10]周永东,俆汉祥,戴小杰,等.几种标志方法在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中的应用效果[J].福建水产,2008(1):6-11.

[11]徐开达,周永东,王伟定,等.舟山海域黑鲷标志放流试验[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8,17(1):93-97.

[12]陈锦淘,戴小杰.鱼类标志放流技术的研究现状[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5,14(4):451-456.

[13]李红梅.基于基因组信息的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微卫星标记开发及应用[D].浙江海洋学院学报.

[14]王惠儒.大黄鱼标志技术研究及耐低温性状相关SSR标记筛选[D].舟山:浙江海洋学院,2014.

[15]吕华庆,常抗美,石钢德,等.象山港氮、磷营养盐环流和分布规律的研究[J].海洋与湖沼,2009,40(2):138-144.

[16]徐兆礼,陈佳杰.东黄海大黄鱼洄游路线的研究[J].水产学报,2011,35(3):429-437.

[17]梁君,王伟定,林桂装,等.浙江舟山人工生境水域日本黄姑鱼和黑鲷的增殖放流效果及评估[J].中国水产科学,2010,17(5):1 075-1 084.

[18]沈新强,周永东.长江口、杭州湾海域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与效果评估[J].渔业现代化,2007(4):54-57.

[19]周军,李怡群,张海鹏,等.2007年河北省海洋渔业增殖放流效果评估[J].河北渔业,2008(6):46-49.

[20]陈丕茂.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效果评估方法的研究[J].南方水产,2006,2(1):1-4.

中图分类号:S9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30X(2016)01-0024-06

收稿日期:2015-10-20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7BAD43B02);农业部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计划(948计划)(2014-Z47);国家海洋局项目(200905019-5;201005013-2);浙江省省属科研院所专项计划(2015F50005;2005F12032);浙江海域重大涉海工程生态修复补偿项目(中海油CCL2014HYPS0034GX2;CCL2014HYPS0034GX2;农渔资源函[2007]25号;东渔政[2005]第155号)

作者简介:马晓林(1989-),女,河北邢台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渔业资源生态修复.E-mail:xiaolinma1015@126.com 通讯作者:周永东,教授,研究方向:渔业资源.E-mail:zyd511@126.com

The Tagging Release of Great Yellow Croaker,Pseudosciaena crocea in Zhejiang Coastal Waters

MA Xiao-lin1,ZHOU Yong-dong1,2,XU Kai-da2,et al
(1.Fishery School of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Zhoushan316022;2.Marine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of Zhejiang Province,Zhoushan316021,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restore fishery resource and assess the effect of enhancement of Pseudsciaena crocea efficiently,a series of experiments of tagging release of P.crocea adopted three tagging methods of coded wire tag,visible implant elastomer tag and scutcheon tag respectively were conducted in three sea waters of Zhejiang namely the waters of Xiangshan harbour,Daiquyang,Dongtou islands ranging from year 1998 to 2014.The recapture result showed that recaptured rate of the tagged fish wa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different tagging methods and different waters.The effect of tagging method of coded wire tag and visible implant elastomer tag was not obviou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experiment.Afterward,the modified scutcheon tag was used by reason of current fishery market system.The result of recaptured rates in three waters showed that Xiangshan Harbour is higher than the Dongtou water and the Daiquyang water's is the lowest.The tagged

fish presented different features of distribution by moving and could survive,grow,forage migration in the nearby and far distance waters from the releasing area.At last,other factors affecting the recaptured rate and the problems appearing in the experiments were discussed and analyzed.The suggestions regarding of release of future were given.

Key words:Pseudosciaena crocea;tagging release;recaptured rate;moving distribution;Zhejiang coastal waters

猜你喜欢

大黄鱼
我国大黄鱼产业的集聚水平研究
温州市三种不同养殖模式大黄鱼品质特性研究
大黄鱼的前世今生
基于CNKI数据库的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种质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进展
宁德大黄鱼产业升级之路
28元/斤的辉煌不再!如今大黄鱼深陷价格“泥沼”,休渔期或初现曙光
“多活一天”的背后
福建大黄鱼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不同养殖模式对大黄鱼体形与体色的影响分析
大黄鱼搅活宁德渔业“一池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