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神圣使命的职业道德观”在提升竞技网球运动员心理素质上的作用
——以职业运动员李娜的成长历程为例
2016-08-29刘延军
刘延军
(西南政法大学,重庆 401120)
论“神圣使命的职业道德观”在提升竞技网球运动员心理素质上的作用
——以职业运动员李娜的成长历程为例
刘延军
(西南政法大学,重庆401120)
竞技网球是一门对比赛选手的心理素质要求极高的个人运动项目,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往往决定了比赛的走向与成败。因此,加强心理层面的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网球运动追求的不仅仅是人类在身体素质方面的进步,更是一种对人凭借自己的意识完美控制自己的身体并使之不断超越自己的理性美德的期许。网球运动员越向这种职业精神的状态靠拢,就越能在激烈的比赛争夺中保持自己状态的稳定,进而取得优异的成绩。
职业道德观;竞技网球;心理素质
竞技网球是一门对比赛选手的心理素质要求极高的个人运动项目。在当下基础性的技术训练方法不断普及和完善的大背景下,运动员的技术动作、技术器材等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小,运动员自身的一些主观要素对比赛成绩的影响就越来越大。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往往决定了比赛的走向与成败,因此,加强心理层面的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
纵观当今世界网坛,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网球大国几乎都是以北欧—日耳曼族群为主体的民族国家,诸多网坛顶尖运动员也有日耳曼文化背景。如果我们承认人们成长的文化背景对其心理习惯和心理素质会产生重要影响,那么从这些顶尖网球运动员的日耳曼文化背景入手,就可能总结出对优秀运动员心理素质形成和提升的积极要素。
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从北欧—日耳曼文化入手,总结出其中对优秀运动员心理形成的积极要素,从而为我国当今网坛的职业化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一、网球竞技的特点与日耳曼族群文化特点的契合
网球运动要求优秀的运动员兼具力量性、灵敏性和爆发力,更要求强大的耐力和坚强的韧性以克服漫长的比赛时间所带来的体能下降等影响。正基于此,相较其他世界性体育运动,网球运动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网球竞技的特点
网球对心理训练的重视是其自身特点所决定的,无论是比赛本身的诸多细则,还是赛程赛制的种种安排,无一不指向运动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
第一,综合能力要求高。网球运动对运动员的时机判断、协调性、决策、速度、注意和毅力的综合能力有着苛刻的要求[1]。一场比赛的获胜往往取决于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它要求运动员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以适应高强度而又漫长的比赛时间,具备快速的反应能力从而在电光火石的瞬间做出判断,以完美的协调能力使身体准确地贯彻自己的意志并做出快速反应。
第二,比赛时间不固定。区别于其他世界性的体育竞技项目,网球比赛总是在时断时续中进行,比赛很少有一以贯之的连续性。这便使得场上选手的内心不断出现“死亡时间”(特别是在赛点、盘点和发球局轮换的间隙)[1]3。显然,这些特定的时刻会给运动员的内心带来巨大的压力,极易使得运动员的注意力涣散,将思绪扩展到“下一个球一定不能丢”、“不能再失误了”、“尽快拿下这一局”之类的与下一幕无直接关联的问题上去,从而影响专注度。而身体反应的迟钝失误,又会反过来造成心理状态的指导偏差,以至于形成心理—行动的恶性循环。
第三,比赛时间不连续。由于网球比赛没有设置固定的结束时间,运动员并不清楚一场比赛的结束时间,就算是遥遥领先的一方也不敢掉以轻心,就算是全面处于下风的一方也有机会逆转局势。换言之,从比赛开始的那一刻起,整场竞技就包含了太多的不确定性,运动员要想赢得最后的胜利,就必须时刻高度紧绷自己的神经,全面投入到比赛当中去,在肩负着各种巨大心理压力的同时努力专注于每一次的挥拍。
网球运动的上述特点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所以针对网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北欧—日耳曼族群的文化心理
相较拉丁文化圈的运动员,北欧—日耳曼文化圈的职业网球选手更能在各大赛事中取得成功,拉丁文化圈的职业网球选手与北欧—日耳曼文化圈的运动员的巨大差距可以很直观地从下表看出:
表1:1984-2010年(27年)进入ATP年终前八名人数国籍统计表
笔者统计了1984年至2010年之间27个赛季的ATP年终排名,日耳曼文化圈的国家与拉丁文化圈为主体的国家的对比达到了令人震惊的122:39。笔者相信这绝非偶然的技术层面的差距。毕竟,主要发达国家民众的生活水平差别不大,唯一可能解释的,只有日耳曼文化圈族群心理所蕴含的内在精神。
可以说,相关文化特性所造就的民族性格和心理特点,往往直接影响某些运动的国家成绩。如前文所述,被称之为“理性的运动”的网球竞技,全程几乎无间断的都是压力点,容易引起参赛者的情绪波动,因而比赛的过程往往体现为双方成绩上的大起大落。加之网球赛制的个人淘汰制度,要求运动员必须每场比赛都全力以赴,精密计算并果断执行。而以日耳曼民族为主体的国家,正是以精密的逻辑推理和严谨的理性思维著称的,其民族精神的内在特征相较拉丁文化圈,更具坚韧和细致,因而培养出的运动员往往能与网球运动的内在本质相契合。
网球运动开始在英法宫廷的兴盛的16~17世纪,德国甚至还不是一个国家,而影响德国近现代历史走向的一系列大事正是在这一阶段发生,如德语的形成及演变、16世纪的宗教改革、17世纪的三十年战争等等。德意志的概念正是在这一阶段形成的。自路德的宗教改革开始,教会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受制于世俗政权的控制,思想也日益与国家保持一致,从而导致日耳曼国家在文化上的保守。对于市民阶层而言,则形成了市民社会著名的“内在性”(Innerlichkeit)心态。开始于德意志大地的宗教改革,也同样造就了现代德国人的性格。宗教改革的浪潮带来的是市民社会的觉醒,日耳曼人特有的坚忍不拔、勇敢诚实和市民社会的努力、理性思维逐渐发生融合。由此引申至网球运动,北欧—日耳曼文化圈所培养的网球选手往往稳重而精于计算。由此可见,德国的文化与德国人的心态与网球运动一样,都是一种人为的创造而非与生俱来的民族性格,那种为人称道的“德国的特殊道路”,严谨、细致、透彻和思辨的德国作风同样源于历史与文化的塑造。因而,这种优点同样是我们应该学习而且可以学习到的。联系到网球运动中的心理训练,我们同样可以借鉴德国人的文化特质,在运动员中间鼓励支持那种严谨理性的日耳曼作风,以期克服我国网坛当下日益僵化的训练思路,早日培养出兼具优秀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理性的分析能力的新一代运动员。
(三)日耳曼职业道德的由来
所谓“日耳曼职业道德”,在本质上来说就是日耳曼族群中的市民阶层对世俗的劳动和工作的道德上神圣化的定义。德国人将社会视作劳动者组成的有机体,个人的价值将在劳动中得到实现。因而德国人将自身的职业视作验证人生意义的手段,即在劳动的对象当中看到“我”自身。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日耳曼族群文化心理中的自由观念和个体解放,在宣扬劳动光荣的公共道德的影响下塑造出的北欧—日耳曼精神,往往带有强烈地严谨理性的气息,尤其是德国,涌现了一大批勤恳工作、无私奉献而又不失理性严谨的“工作拜物教徒”。相比德国在宗教改革中腐朽下去的贵族,新崛起的市民阶层开始在文化上批判贵族的享乐思想,于是日耳曼职业道德的观念应运而生,即生发出一种排除外在强制的,对做好本职工作的发自内心的自律。不断崛起的市民社会开始赞美作为市民阶级的工匠们,为他们的工作赋予了宗教上的意义以抗衡贵族的思想,并逐步内化为日耳曼民族精神。崇尚理性判断,坚韧不拔的网球运动,正是其精神的深层本质的客观呈现,网球运动本身的内在要求也因此超脱了一般意义下的职业的那种形而下的谋生意义,而升华为一种高尚的心灵直观。市民社会通过神圣职业道德观念的提出,将人的工作与事业同自身价值的实现与公共精神联系起来,从而赋予人的劳动以一种神性的光芒。个人的职业道德,就是每个个体唯一的生活方式,即完成个人在市民社会当中的位置所赋予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也就是公共精神与公共道德的体现。
二、我国当下网球心理训练的主流思路
我国当下的职业网球心理训练,主要关注“微观层面”的解决手段,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缓解方案。
针对网球运动员在某一时刻心理状态的波动起伏,有学者认为,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应该关注通过注意力的转移放松心里的焦虑,运用自身的表象机制引导自己进入到一个自身积极暗示的意识维度,亦可以通过听音乐和排尿等手段缓解竞技压力[2]。这样在具体环节中的技术性微调已经为大量的训练效果所证实,也确实能在特定的时刻发挥出良好的效果,成功舒缓运动员的竞赛压力。
而笔者认为,要在具体比赛层面摆脱心理压力对运动员的消极影响,最重要的是程序化运动员在比赛时的思维路径,将其容易偏离比赛本身的注意力导向积极的方面。Patrick就认为,行为的程序化需要综合运动项目之特点、运动水平的影响以及运动员自身特点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3]。投射到网球竞技的心理训练中,首先就要求教练员结合运动员自身的实际和网球比赛对稳定心理的具体要求,培养运动员积极的思维惯性。但这一方式毕竟治标不治本,难以贯穿整个比赛过程为运动员提供一个坚定的支撑。
因此,有学者主张在“宏观层面”为运动员营造更好层次的心理素质,以克服运动员在漫长的比赛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波动。例如:“对祖国、对人民强烈的责任感,会推动运动员坚持刻苦训练和顽强拼搏,而出色的意志品质则保证着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充分地甚至超常地得到发挥。”[2]295-296但这样的目标往往遥远而模糊,不能很好地在每一个判断的瞬间为运动员提供强有力的价值判断依据,往往容易流于最原始的、从属于每一项运动的争胜欲望,而网球却是一项要求理性计算的运动,一旦非理性的欲望压过合乎逻辑理性的分析而是运动员限于一种难以名状的自信时,那么比赛的最终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虽然在很多项目中,这样的“宏观调控”可以取得斐然的成绩,但笔者以为其根本原因更多地还在于当下的统一培养模式下,运动员对于自己队友的进步所带来的压力而激发自身的潜力,这样,往往会给运动员造成更大的心理负担,更容易造成竞赛心理的突然崩溃。前些年的几位网球知名女单选手对于单飞的呼声,以及对网球项目统一培养的诟病,就充分说明了在新形势下网球项目心理素质培训思路变革已是迫在眉睫。
三、职业运动员李娜的成长对现代网坛心理需求的启示
随着与赛场内外的竞争日趋剧烈,未来网球的发展方向必然更加趋于职业化、社会化、商业化,对运动员的心理要求提出了新的挑战。笔者认为,当下我国网球的基础训练模式已基本成熟,运动员更应该关注如何提升自己的临场心理素质。作为亚洲网坛 “一姐”的李娜,已经用她对“职业道德”的实践,为中国网坛今后的变革打下了基础。
纵观李娜的职业生涯,跨越了统一培养模式下的奖牌主义,到日耳曼文化的奉献精神与职业道德观念四个阶段。关注其不断变化的心理,有助于为运动员的心理培训提供一套崭新世界观的心理培训。
(一)“单飞”前后李娜成长的启示——自我意识的确立
2008年的“单飞”,是李娜职业生涯的重大分水岭。对比单飞前后的比赛成绩,就可以明显看出李娜的竞技实力获得了一次质的飞跃。
如下表所示:
表2:李娜历年成绩汇总表
(表格数据来自WTA官网的统计,详见:http://www.wtatennis.com/players/player/4846/title/na-li)
由此可见,“单飞”前的李娜已经有了WTA排名前30的实力,“单飞”之后更是跻身一流球员的行列。李娜的身体条件和技术水平都相当出色[4],但职业化前的李娜背负着太多网球之外的东西,因为缺乏为何而战的理解,所以一直在瓶颈期徘徊。
“单飞”后的李娜不再受统一培养模式所掣肘,巨大的物质奖励迅速提升了比赛成绩,她也不再讳言对经济利益的热衷,在许多场合不断表现出对奖金的渴望。可以说,在这一阶段,李娜比赛的主要动力的表象就是金钱。
但笔者认为,李娜成绩的飞跃,根本原因在于李娜开始真正触摸到网球运动的核心——个体运动,而非简单地归结为金钱动力的驱动。作为个体项目的网球,其自身概念的内涵就包含着人对自我的认识。这正是日耳曼精神中宝贵的自我意识,在内心中树立起自我的观念,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和压力,都有勇气自己来面对。李娜由此摆脱了统一培养对其个性的束缚,开始为自己而战。虽然其所追求的自我意识仍为经济利益的外壳所包裹,但其中认识自己的深刻萌芽已经开始展开自己的进程,虽然这潜在着的精神可能还不为她自己所知悉,但她毕竟在这个领域为自己迈出了第一步,给自己的发展开创了一个新的天地。
(二) 法网夺冠后的低潮期——为哪一个自己而战的迷思
李娜“单飞”成功的标志是2011年春天的法网折桂,但也就是在法网夺冠之后,她的职业生涯陷入了一个长长的低潮。赛场内外的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李娜捉襟见肘的应对也暴露出了她心理素质的不足和教养的缺失。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李娜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网球女单首轮的表现。是役,李娜面对备受伤病困扰的斯洛伐克选手汉图楚娃,竟然以2:6/6:3/3:6的总比分落败。赛后,她将输球原因简单地归结为运气不好,引发广大球迷的质疑。联系李娜赛前的种种表现,笔者认为李娜输球的根源更多在于心态方面。在赛前李娜就多次表现出强烈的争胜欲望,给自己压上太多的担子,仅仅是为了赢球而比赛。而与网管中心的矛盾的公开化又加剧了她心理状态的起伏,不利于冷静思考精准发挥的网球比赛。
笔者认为,职业运动员代表国家参加国际赛事的竞技,靠的不是种种强制,而应该是一种自发的国家荣誉感的感召。这一点,在由统一培养向职业化转变的中国网坛,更应该得到重视。但是,如果突然没有了一个外在的强制(例如国家体委的管理),自在的个体就容易流于任意当中,当一切都以金钱的利益来衡量时,运动员就会丧失真正的荣誉感,也就不会有真正坚忍的斗志支撑比赛,对一两场比赛的胜负也就不会有太大的争胜决心,毕竟这里损失的还会在其他赛场上得到充分的弥补。而一旦运动员在比赛时开始思考赛场之外的东西,诸如体能的消耗对接下来赛事的影响等,其比赛的专注度乃至水平的发挥就会大打折扣。彼时的李娜对于比赛经济利益的过多关注,其实就是为心理层面的妥协所找到的一个借口,让薄弱的意志控制力更加顺利地妥协于比赛的艰苦和过程的重压。要克服这些消极情绪,就要摒弃金钱至上的比赛目标,真正树立起对比赛的荣誉感,不再将比赛看作是谋生的手段而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一个精彩过程。
(三) 心理素质的引导和神圣使命的职业道德观的浮现
李娜“职业道德观”的形成始于卡洛斯·罗德里格斯的到来。得益于新教练的心理引导,李娜慢慢找回了比赛的感觉,变得更加冷静和沉稳,在2013年的澳网、温网和美网不断树立新的标杆,并在2014年的澳网女单决赛中一举夺冠。笔者认为,李娜的脱胎换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卡洛斯·罗德里格斯教练对其思维心态的转变。
1.卡洛斯·罗德里格斯的心理引导
像李娜这样成名已久的运动员,打法球风早已趋于固定,技术上的重大调整已经不大可能,所以卡洛斯·罗德里格斯提出的仅仅是几个细节性的改进意见。虽然这样的技术性工作是任何足够细心的优秀教练都能做到的,但以严谨、理性著称的卡洛斯·罗德里格斯同时在生活上改变了李娜,他为李娜的成长引入了神圣的职业观精神,要求她排除一切非理性行为。
在卡洛斯·罗德里格斯的指导下,李娜开始更为冷静、理性地享受比赛的过程。在训练过程中,他更多地起到一位监督者的作用,他严苛的训练手段堪称魔鬼训练,但也正因为如此,李娜在体能及心态上迎来了再一次的飞跃,为其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奠定了身心两个方面的基础。
网管中心主任孙晋芳在接受凤凰网采访时曾说:“李娜从小就选择了网球,她在教育这一块是缺失的。然后,她的心理发展不够全面,很多事情她自己想解决但是解决不了。她自己也知道她的崩溃边缘当中,有很多东西不是她想要的,但她自己就是解脱不了。”[5]笔者认为,这也是李娜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致使其言论经常引发争议的根源之一。但在卡洛斯·罗德里格斯教练到来之后,这一切开始发生悄然转变,原本不爱在媒体面前过多谈论自己比赛的李娜,在2013年的后半赛季,终于愿意在发布会上公开谈论自己在比赛中的失误和不足。卡洛斯·罗德里格斯教会了她在面对这些消极情绪时,选择的是主动融入、引导,而非直接地对抗,将自己的精力白白浪费在这些赛场内外的事务,以至于同这些事务后面所代表的各种思维模式发生无谓的剧烈冲突。经验丰富的阿根廷人知道,一个这个高度的职业女子网球运动员必须经历怎样沉重的挫败和自我怀疑。所以,“他给李娜的许多技术上的建议,都无须特意雕琢,只是个方向。比如:改进反手,击球点再提前些,寻找更多进攻机会,加入上旋以丰富战术构成。但李娜和他都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一拍一拍慢慢打。”[6]显然李娜急躁的情绪是她最大的敌人,而卡洛斯·罗德里格斯的方法就是让李娜放慢自己的节奏,冷静自己的判断,就像是纳达尔标志性的拉扯裤子的动作一样,当李娜在心中默念“一拍一拍慢慢打”时,同时也是在把握自己的节奏。
有学者参照Cotterill 的“行为程序个性化”[7]的观点,提出通过分析运动员“外显行为顺序”和“访谈信息”,分别为其量身订制赛前行为程序的观点[8]。笔者认为,卡洛斯·罗德里格斯为李娜制定的战术可以概括为:对已经发生的事务要用理性的思维来分析,并因此制定下一步的计划。具体到现实的某一场比赛中,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步骤:A.承认现实,停止抱怨 →B.认识自己,进而理解并包容自己 →C.端正对接下来可能的失败的态度,勇于做出进一步的尝试。
确立具体的操作程序,有利于运动员形成思维的惯性,从而在高强度的比赛中排除不必要的干扰,以一个不自觉的自动化过程将其注意力导向当下比赛的行为本身,依照平时训练的节奏打出自己的真实水平。同时,网球比赛中的大量“死球”时间,又赋予了这种高速运转的思维模式一种刹车和暂停的片刻,得以让大脑重整旗鼓,不断休息又重启这种高度专注于比赛本身的模式,为运动员的最终胜利逐渐积累强大的信心。
2.神圣使命的职业道德观的确立
转变后的李娜摒弃了以往任意的口无遮拦,笔者认为,李娜的转变,体现出了隐藏在她身后的 “职业道德”精神,对网球的一种宗教似的热爱与追求。网球运动在本质上就是一项强调自强不息的个体运动,韦伯在《以学术为业》的演讲里曾说:“只有纯粹献身于事业的人,才有‘人格’可言。”[11]换言之,对运动员而言,只有确立了自己对于职业的热爱和奉献,才能真正把握自己,实现人生的价值。在此背景下,回顾经过卡洛斯·罗德里格斯的教导过后的李娜那依旧直爽呛人、易怒易躁的脾气,笔者认为这并非说明李娜的抗压能力出现崩溃迹象,这更像是一种顽强精神的直接体现,一种强烈的争胜欲望,超越了一般经济利益的斤斤计较,更像是对自我能力和存在意义的证明。世界的意义是模糊不清的,我能直接感觉到的只有我的自由,在卡洛斯·罗德里格斯到来之前,李娜滥用了这种自由,在发泄自己的消极情绪的同时,也伤害到了一些人。而之后的李娜,这种外露的气势更像是将选择网球这一职业看作选择了一条为之奋斗终生的道路,要用自己的自由意志为自身的存在赋予色彩和意义的坚定意志的流露,亦是在普遍性上自我生发出来的立身行为的根本准则。通过2014年李娜的澳网夺冠,我们不难看出,她内心历程的变化对比赛成绩的重大影响,也由此,笔者看到了一条崭新的职业网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之路——神圣使命的职业道德观——的确立。
五、结语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所带来的是许多学科的精细化和量化的分析处理,网球训练也是如此,每一个挥拍的动作都可以被分解为相应的规范操作、力量技巧、灵敏反应等等,但这并非网球运动决胜的唯一条件。
网球运动始终是一门人的运动、理性的运动,其追求的不仅仅是人类在身体素质方面的进步,更是一种对人凭借自己的意识完美控制自己的身体并使之不断超越自己的理性美德的期许。也正基于此,网球比赛才有了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控性,吸引着如此之多的爱好者随着她的节奏而脉动,跟着她的起伏而投入。在职业网球比赛中,能够彼此之间面对面竞技的运动员往往综合身体素质相差无几,就算是威廉姆斯姐妹这样的男性化打法的力量型球员,凭借其出色的身体素质取得赛场上的优势也绝对不是难以撼动的,真正考验运动员的往往是其自身的心理素质。
笔者认为,职业网坛的心理素质需求包括以下3个方面:第一,打下良好的体能基础,增强自己胜利的信心。第二,建立一套赛前赛中的思维惯性模式,以一种自动化的思路专注自身对比赛的注意力第三,形成网球的神圣使命职业道德观,将网球运动视作证明自己人生意义的一种自律的义务和责任,坚信自己的人生价值必将在网球事业的奋斗过程中完满实现。其中,体能和减压机制的建立既是基础又仅仅是开端,关键还在于职业道德观的形成。从职业运动员李娜的职业生涯道路就可看出,网球运动员越向这种职业精神的状态靠拢,就越能在激烈的比赛争夺中保持自己状态的稳定,进而取得优异的成绩。因此,笔者认为,对高水平的运动员而言,对于类似神圣使命职业道德观的信仰程度,才是心理强大根本所在,越是真诚地去信仰这一份职业的使命感,就越能稳定自身的水准。
[1] Robert Weinberg.网球心理训练[M].张忠秋,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2.
[2]董国珍.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G]//全国体育教材委员会.运动训练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302-303.
[3] PATRICK J, COHN, et al.Effects of a Cognitive-Behavioral Intervention on the Pre-shot Routine and Performance in Golf [J].Sport Psychol , 1990(4):33-47.
[4]唐磊,万佳欢.李娜实力来自传统体制培养 动力来自“单飞”[EB/OL].[2015-12-20].http://sports.qq.com/a/20110609/000641.htm.
[5]王斯浪,孙晋芳:李娜的突然崩溃源于未接受良好的教育[EB/OL].[2015-12-20].http://sports.ifeng.com/zonghe/detail_2012_09/03/17290576_0.shtml .
[6]张佳玮,李娜,澳网2014:两个大满贯之间的漫长征途[EB/OL].[2015-12-20].http://xinzhi.tianya.cn/sh/zq/131/2014/01/27/1736868.shtml.
[7]赵国明,魏柳青,赵小坤,李坤.个性化参赛方案与发射前行为程序对高水平运动员竞赛策略、赛前心理状态及竞赛操作绩效的影响[J].体育科学,北京:2013(12):39-48.
[8] COTTERILL S.Developing Effective Pre- performance Routines in Golf[J].Sport Exe Psychol Rev , 2008,4(2):51-58.
[10]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M].3版.苏国勋,覃方明,赵立玮,秦明瑞,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47.
[11]马克斯·韦伯.伦理之业:马克斯·韦伯的两篇哲学演讲[M].王荣芬,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3.
本文责任编辑:李晓锋
On the Impact of “the Professional Ethics of the Sacred Mission” on Improving the Tennis Players’ Psychological Quality: A Case Study of Li Na
LIU Yan-jun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Chongqing 401120, China)
Competitive tennis requires high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the players.Usually, a player's psychological quality will decide the outcome of the competition; therefore, it is especially significant to enhance the psychological training.Playing tennis pursuits the improvement of physical fitness, moreover, it is a kind of rational virtue, that is, man may completely control his body and continually transcend himself.When a tennis player gets closer to such professional ethics, he will find it easier to keep calm in furious competition, and perform better.
professional ethics; competitive tennis; psychological quality
1008-4355(2016)03-0120-08
2016-01-05
刘延军(1971),男,山东淄博人,西南政法大学体育部讲师,西南政法大学网球队、羽毛球队、乒乓球队三队总教练,国际网球联合会(ITF)认证二级教练,体育教育学学士。
G803
A
10.3969/j.issn.1008-4355.2016.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