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竞争性战略联盟企业间知识共享研究

2016-09-24陶晓芳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竞争性竞争对手信任

周 杰,陶晓芳

(西南政法大学 管理学院, 重庆  401120)



竞争性战略联盟企业间知识共享研究

周杰,陶晓芳

(西南政法大学 管理学院, 重庆 401120)

竞争性战略联盟已成为战略联盟的重要形式之一,获取知识是竞争对手之间组建竞争性战略联盟的主要动机之一。但是,竞争性战略联盟企业间知识共享并不容易实现。本文首先分析了竞争性战略联盟知识共享的困境,接着,从企业特征、知识特征、关系质量三个方面分析了影响竞争性战略联盟知识共享的主要因素,并探讨了促进竞争性战略联盟企业间更好地实现知识共享的对策,希望能够有助于竞争性战略联盟企业间知识共享的实现。

竞争性战略联盟;知识共享;联盟能力;战略联盟

一、引言

竞争性联盟是指由处于相同行业、向市场提供相同或替代产品(服务)的企业所组建的合作关系[1],竞争性联盟往往发生在同一行业中,比如,汽车行业中福特、丰田等公司之间的合作就是典型的竞争性联盟。竞争对手之间组建的竞争性战略联盟已成为战略联盟的主要形式之一。已有研究发现,很多竞争对手为了某种目标而进行合作,竞争对手之间的联盟在所有的联盟中所占的比例超过了70%[2]。通过与竞争对手组建联盟可以更好地获取所需要的知识[3],获取知识是竞争对手之间组建战略联盟的重要战略动机之一[4]。与以前相比,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技术更新的速度比以前更快,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企业为了应对激烈的竞争就需要从外部获取所需要的知识[5]。竞争对手之间知识基础的相似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联盟成员企业的吸收能力,同一行业的竞争对手之间能够更好的进行知识转移和共享[6]。但是,竞争性战略联盟企业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也称作竞合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知识共享的效果,成员企业可能存在的机会主义行为提高了知识源企业对知识的保护,竞争性战略联盟企业间知识共享存在着“学习困境”[7],知识共享困难因而成为竞争性战略联盟面临的主要问题[8]。目前,关于竞争性联盟知识共享、学习与知识交易的研究还不是很多,竞争性战略联盟企业间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如何管理竞争性战略联盟企业间的关系以提升联盟知识共享的效果与效率等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从实践上来看,我国企业在与国外的竞争对手组建竞争性联盟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也是其重要目标之一,但是,国内企业往往在联盟中处于劣势地位,知识获取的效果和效率往往不够理想。为了为国内企业构建竞争性战略联盟、实现知识共享与获取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本文对竞争性战略联盟企业间知识共享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以及对影响竞争性战略联盟知识共享的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对促进竞争性战略联盟企业间知识共享的对策进行了深入探讨。

二、竞争性战略联盟知识共享困境

与传统的联盟相比,竞争性战略联盟中不包含联盟上下游的供应商或者顾客,且同时包含竞争与合作这一对矛盾关系。企业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对联盟企业间的知识共享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使得竞争性战略联盟企业间知识共享更复杂、更困难,由此导致在竞争性战略联盟中出现学习竞赛、目标冲突以及合作动力缺乏等知识共享困境。

(一)学习竞赛困境

在竞争性战略联盟中,竞争对手之间会在某些互补的领域内进行合作,通过企业间的协同创造独特的竞争优势。竞争对手之间的知识共享和转移有利于各个企业获得所需的知识,并在各自的企业进行应用,能够更好地满足各个企业的知识需求。但是应该注意的是,与一般的战略联盟相比,竞争性战略联盟中的成员之间存在着更激烈的竞争,成员企业在联盟合作中为了自身的利益可能会发生机会主义行为,即成员企业可能会努力学习其他企业的知识,并将所学到的知识用于联盟合约之外的领域以获取私有收益。因此,在竞争性战略联盟企业间知识共享和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形成学习竞赛[9]。联盟成员企业努力学习和掌握其他成员企业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会损害知识源企业的利益,容易导致联盟成员企业间的紧张关系[10],导致竞争性战略联盟的不稳定[11]65,因为联盟成员企业在意识到合作伙伴会将所学的知识用于自身而非联盟合作时,将会加强对企业内部知识的保护,不愿意将自身所拥有的知识在联盟中进行共享,而这将引起联盟成员企业间的矛盾与冲突,过度的冲突将会导致联盟的中止或失败。

(二)目标冲突困境

竞争性战略联盟的共同目标和联盟成员企业的个体目标之间的差异也导致了知识共享的困境。一般而言,竞争对手之间组建战略联盟的共同目标主要包括降低成本、规模经济、降低风险、减少企业间的竞争、研发新技术等,而竞争对手参与联盟除了要实现上述共同目标外,也存在着如进入新的市场、学习新知识等个体目标,其中,向竞争对手学习、获取知识往往是后发企业(指与竞争对手相比技术处于明显劣势的企业)与竞争对手联盟的重要原因。比如,很多国内企业在与国外企业建立联盟时将获取知识、提升知识储备作为重要联盟目标。联盟成员目标的不同往往会导致知识共享的冲突:一方面,后发企业希望能够通过竞争性战略联盟知识共享获取更多的知识,以提高自身企业的技术能力。因此,后发企业希望能够在联盟中进行更多的技术知识共享;另一方面,技术或知识处于优势的企业则可能会有意识的隐藏自身的技术知识,并对竞争性联盟中共享的技术知识的范围、深度等进行有意识的限制,因为知识源企业会担心共享的知识被竞争对手掌握后用于联盟合作范围之外,从而会给自身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同时,技术领先企业也会努力学习自身所感兴趣的知识,为了实现自身的企业目标甚至会有意识地加强学习,努力获取更多的知识以提升自身的能力。比如,很多外资企业进入中国时,往往会与国内的企业组建战略联盟,这些外资企业与国内企业联盟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获取进入新的市场的知识。在联盟合作的过程中,即使竞争性战略联盟成员企业所掌握的技术、知识水平处于同等地位,不同企业参与联盟的目标也往往会有所不同,对联盟内共享的知识范围、深度等要求也会有所不同,这会导致联盟成员企业在合作的过程中产生各种冲突。因此,在联盟谈判过程中,必须明确的界定联盟边界,尤其对联盟合作过程中知识共享的范围、深度等进行明确地界定,以防止在合作过程中出现因为不同企业的不同要求而导致的目标冲突。

(三)合作动力缺乏困境

联盟成员企业为了实现联盟目标,应该在联盟内进行知识共享,但是,竞争性战略联盟企业间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的,在不同的阶段会有新的企业进入或者原有联盟企业退出联盟。新成员的进入会给联盟增加新的知识源,联盟成员可能退出则会影响成员企业知识共享的动力,这就产生了因为联盟动态性而导致的合作动力困境。

三、竞争性战略联盟知识共享影响因素

虽然,竞争性战略联盟企业间存在着学习竞赛、目标冲突以及合作动力等知识转移困境,但是,为了实现联盟目标,竞争性战略联盟企业间仍然需要进行知识共享。本文认为,竞争性战略联盟知识共享产生影响因素可以从知识共享的联盟成员企业特征、知识特征、关系质量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企业特征

企业特征对竞争性战略联盟企业间知识共享产生影响,既包括知识源企业的特征,也包括知识接收者的特征。具体而言,包括了知识源企业的知识保护程度、知识接收者的吸收能力、学习意图以及联盟能力,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竞争性战略联盟的知识共享。

1.知识保护

知识保护是指联盟伙伴对知识保护的程度和措施,具体表现为企业制定的知识保护政策、员工的知识保护培训、信息或知识流控制等,是企业应对联盟中可能存在的机会主义行为的有效措施,反映了知识源企业在联盟知识共享活动中的开放性。一般来说,如果企业在联盟活动中共享的知识是企业的核心知识,并且,当其他的联盟成员企业有非常强的学习意图时,知识源企业就会更加注重知识保护[12]。由于竞争性联盟中的成员企业为直接竞争对手,知识源企业的知识更容易为其他企业所学习,竞争对手在获取知识后,可以基于自身的知识基础快速地吸收知识并进行应用,这将使知识源企业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有意识的进行知识保护。知识源企业对知识的保护会在联盟成员企业间产生矛盾和冲突,因为其他企业会认为知识源企业不愿意在联盟内进行投入,也不愿意对联盟合作进行承诺,联盟成员间的矛盾和冲突进而会降低联盟成员间的信任,这将进一步影响联盟知识共享效果。同时,知识源企业对于知识的保护还会导致知识的模糊性,使得其他企业无法及时地获取所需要的知识,进而会降低联盟共同目标(如合作创新、合作研发等)的实现。总之,本文认为知识源企业的知识保护是竞争性战略联盟知识共享的障碍因素,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联盟内的知识共享。

2.吸收能力

吸收能力是企业辨识新的、外部的信息的价值、吸收和应用这些信息到商业中的能力[13]。一般来说,吸收能力强的企业对于知识的价值能够更加准确的做出判断,能够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对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更好地吸收[14]96,将所获得的知识内化,与其他知识进行整合,并将其应用到具体的领域。吸收能力对于竞争性战略联盟知识共享的影响体现在正反两个方面,对竞争性战略联盟企业间知识共享的影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从积极效应来看,竞争性战略联盟成员均处于相同的行业,企业间有相类似的资源、知识,成员企业对于竞争对手共享的知识能够更快地进行整合,能够更快地吸收联盟中共享的知识,这将有助于企业快速地学习知识,提升知识共享效果和效率,从而更快地实现联盟合作的目标。从消极的影响看,联盟成员企业较高的吸收能力可能会使其他企业加强对知识的保护,降低进行知识共享和知识转移的意愿,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知识共享的效果,进而会对联盟合作目标的实现产生负面影响。

3.学习意图

在竞争性战略联盟中,知识接收者的学习意图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联盟内的知识共享。很多研究发现,知识接收者如果拥有比较高的学习意图,就会有意识的与知识源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投入更多的资源、时间、精力等吸收知识。因此,知识接收方的学习意图对知识共享的影响有非常积极的正面影响。但是,过高的学习意图也可能会对知识共享产生负面的影响[14]96,知识源企业意识到知识接收者强烈的学习意图,进而产生知识泄露、知识被滥用的担忧,这会降低知识源企业的知识共享意愿,甚至有可能会导致知识源企业有意识地加强知识保护,防止共享的知识被知识接受者用于联盟合作以外的领域,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对知识共享的效果产生负面影响。综合来看,本文认为,学习意图对竞争性联盟企业间的知识共享的影响是不确定的,知识接收者学习意图很低或者很高时,都会影响知识共享的效果。

4.联盟能力

学者们认为一些企业的联盟成功率更高、效果更好,是因为这些企业具备联盟能力[15],表现为企业的联盟经验、特定的联盟机构以及联盟机制:拥有联盟经验的企业能够更好地管理合作的关系,能够从联盟关系中获益,并能够避免联盟中出现的冲突、矛盾等问题;特定的联盟机构能够使企业更好地管理战略联盟内部的活动,加强联盟成员之间的协调和沟通,也能够调配所需的资源进行联盟活动;联盟机制的建立则使得企业能够采取合适的机制应对联盟中的各项活动。因此,本文认为联盟能力在竞争性战略联盟企业间的知识共享中起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联盟能力强的企业能够有针对性的选择更好地联盟合作伙伴,能够更好地确立联盟范围,建立完善、合理的联盟合作机制,从而能够更好地对竞争性联盟知识共享进行管理,提高竞争性战略联盟知识共享的效果。

(二)知识特征

知识特征对于竞争性战略联盟企业间的知识共享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Soekijad等在研究竞争性战略联盟知识共享时,主要考虑了知识的隐性对知识共享的影响[16]578-587。本文认为除了知识的隐性外,知识的复杂性和模糊性也会阻碍竞争性战略联盟企业间的知识共享。

1.知识的隐性

显性知识是可以用正式和系统化的语言进行编码的知识,隐性知识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直觉的、不能表达的知识[17],Nonaka将隐性知识定义为特定情境的、难以表述的、个人化的知识[18]。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隐性知识在联盟企业间更难以进行转移和共享,特别是对于嵌入在企业内部的流程、程序或者活动中的隐性知识,其转移和交换更为困难,也不容易为其他企业所模仿。对于竞争性战略联盟而言,由于企业间的竞争相对而言更为激烈,企业中人员的交流、沟通往往会受到限制,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隐性知识的共享。因此,隐性知识往往会阻碍竞争性战略联盟内的知识共享。

2.知识的复杂性

知识的复杂性指的是与知识相联系的相互依赖的技术、流程、个人或者资源的数量[19]600。一般来说,知识的复杂性往往会提高知识理解和掌握的难度,也会增加知识的模糊性,进而会增加知识转移和共享的难度。对于竞争性战略联盟中的知识共享而言,虽然企业间相类似的知识结构能够增加企业的吸收能力,能够加强对复杂的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但是,成员企业间的竞争所导致的沟通、交流受限仍然会影响知识共享的效果。

3.知识的模糊性

知识的模糊性主要指知识、能力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的不确定性,直接影响着知识转移与共享的效果[19]597。知识的模糊性会阻碍知识在不同企业之间的共享与转移,特别是竞争性战略联盟企业间知识共享过程中,出于知识保护的考虑,联盟成员企业会有意识地增加知识的模糊性,提高其他企业获取知识的难度和成本。因此,知识的模糊性在增加知识共享难度的同时,也阻碍了竞争对手获取成员企业知识的可能性,降低了竞争性战略联盟成员企业知识泄露的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的模糊性对于成员企业的知识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关系质量

竞争性战略联盟企业间知识共享的实现也受到联盟成员间关系质量的影响:一方面,高的关系质量会降低联盟成员企业对知识的保护,降低企业对联盟知识共享中机会主义行为的担心,增强知识源企业进行知识共享的意愿;另外一方面,高的关系质量有助于提升企业间的信任,能够促进竞争性战略联盟成员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和互动,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知识共享,特别是有利于隐性知识的共享。因此,关系质量对于提高竞争性战略联盟企业间知识共享的效率和效果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很多学者对关系质量的构成维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信任、承诺、沟通、满意、冲突等维度。本文在对相关研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信任、承诺、沟通、冲突四个方面作为评价企业间的关系质量维度。

1.信任

竞争性战略联盟企业间知识共享的实现必须以信任为基础,信任关系建立后,联盟成员企业才能够提高知识共享的意愿,并能够在联盟成员企业间进行有效地互动,从而促进企业间的知识共享。当企业预期到与竞争对手合作可以获得更好的收益,而采取机会主义行为会遭受到损失(包括失去与对方合作的机会、破坏企业的商业信用等)时,企业会有意识的规范自己的行为,进而联盟内所有企业都会有意识地规范企业行为,信任因而可以提高联盟成员企业知识共享的意愿。除此之外,信任还能够更好地克服联盟合作伙伴间存在的文化差距[20],有助于加强联盟成员企业间的理解、认同,相互信任的联盟企业间能够更好地进行沟通、交流,这为克服联盟企业间文化差距、知识结构差距等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也能够促进竞争性战略联盟企业间的知识共享。

2.承诺

竞争性战略联盟企业间的相互承诺可以增加企业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减弱企业间的机会主义行为,因为承诺描述了联盟成员企业在联盟关系中进行投资的意愿,表明了联盟成员愿意尽最大努力维持彼此间的关系[21]。当某个企业以自己的行动作出了承诺(如专用性资产投资)后,实际上表明了该企业愿意追求长期关系的态度。在此之后,其他企业对其承诺行为做出回应,并以各自的行动作出承诺,则联盟成员企业间会建立信任的关系[22],联盟成员企业进行知识共享的意愿能够得到提升。此外,竞争性战略联盟成员企业进行诸如专用性资产等方面的承诺后会更加重视联盟合作,努力追求联盟和企业长期目标的实现,而不是仅仅考虑企业的短期目标和个体目标,这使得成员企业愿意为实现联盟长期目标而进行知识共享,并采用相应方式促进知识共享。

3.沟通

沟通是企业之间正式、非正式的共享有意义和有时间性的信息的活动[14]97。有研究表明,联盟企业间的沟通越有效,越有利于联盟活动中可能存在着的消除机会主义行为,对于提升企业间的信任也更加有效[23]。实际上,有效的沟通有利于加深联盟成员企业对于联盟目标、联盟任务的认识,也有利于协调联盟成员间的行动,并能够消除联盟企业间的冲突。因此,有效的沟通能够协调联盟成员企业的知识共享行为,使成员企业能够为联盟目标而进行知识共享。同时,竞争性战略联盟企业间的沟通,特别是成员企业中个人之间的沟通,有利于联盟成员企业间信任关系的建立,而竞争性战略联盟成员企业之间员工信任的建立有利于知识共享的实现[16]585。最后,有效的沟通也是竞争性战略联盟企业间知识共享的重要方式。知识的隐性、复杂性和模糊性等特征增加了知识共享的难度,有效的沟通渠道(如会议、报告、任务小组、学习小组、问题解决小组等)能够加强企业间的沟通,特别是成员企业间员工之间的沟通,这将有利于联盟企业间知识共享的实现。

4.冲突

与一般的战略联盟不同,竞争性战略联盟的联盟成员在合作过程中更容易产生冲突,因为,与一般的联盟相比,竞争性联盟成员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直接竞争。本文认为,竞争性联盟成员之间的冲突属于建设性冲突时,彼此之间的冲突不会对联盟合作和知识共享产生负面影响。因为建设性的冲突是分析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能够让联盟中的各个成员企业更好地对待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沟通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激发联盟成员的积极性,有利于推动联盟合作和联盟知识共享。但是,如果是联盟成员之间产生了破坏性的冲突,导致联盟成员之间产生了敌对情绪,这种冲突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损坏联盟的整体利益,破坏联盟成员企业间的关系,进而会在很大程度上抑制联盟中知识源企业的知识共享的意愿,对联盟中的知识共享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因此,对于联盟中的冲突问题,应该分为建设性冲突和破坏性冲突两个方面,建设性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对联盟合作和知识共享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应该尽量避免出现破坏性的冲突,避免对联盟活动和知识共享产生破坏。

四、竞争性战略联盟知识共享实现对策

相对于传统联盟而言,竞争性战略联盟企业间知识共享显得更困难,存在着学习竞赛、目标冲突以及合作动力缺乏等知识共享困境,并存在众多因素影响知识共享的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提高竞争性战略联盟知识共享的效率和效果,企业应该采取发展联盟能力、建立基于信任的关系治理机制、设计合理的联盟结构,并设计合理的知识补偿机制等方式破解竞争性战略联盟知识共享困境。

(一)发展企业的联盟能力

竞争性战略联盟企业间关系更为复杂,联盟更加不稳定,知识共享的实现也更困难,竞争性联盟需要更好地进行管理才能够实现联盟目标。为此,企业应该不断发展管理竞争性战略联盟的联盟能力,加强对竞争性战略联盟的管理。Schreiner等人认为某些企业组建的战略联盟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这些企业具备联盟能力[24]。针对于竞争性战略联盟知识共享的困境,企业可以采取如下措施来应对:首先,企业应该加强联盟经验的积累,特别是与竞争对手合作相关的经验或教训等更应该有意识地进行收集整理,不断总结、提炼加强竞争性联盟管理和提升竞争性联盟知识共享的技巧、方法,并将其用于指导竞争性战略联盟建立、合作伙伴选择、知识共享活动开展中。其次,企业应该设立专门的联盟管理部门,联盟管理部门负责收集与竞争对手合作有关的经验、方法、技巧等,并将这些信息在联盟内部进行知识共享,使参与竞争性战略联盟的员工都能够掌握。同时,加强企业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协调,使联盟成员企业都能够认识到联盟目标,并为实现联盟目标进行必要的知识共享。再次,企业应该构建完善的联盟机制,除了设置联盟管理部门外,还包括管理工具、外部资源和管理控制等机制[25],这些机制的存在使得企业能够更好地管理竞争性战略联盟活动以实现企业间的知识共享,如管理工具中的联盟培训,通过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联盟培训能够帮助企业内的员工更好地处理与竞争对手的关系,建立紧密的联系;跨文化管理培训则能够加深企业间的理解和认同,减少由于文化差距而造成的企业间冲突,使企业更好地处理竞争性战略联盟中的冲突。

(二)建立基于信任的关系治理机制

竞争性联盟企业间的竞争、联盟成员企业可能会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存在“搭便车”、泄露知识等自利行为,这会降低知识源企业知识共享的意愿,导致竞争性战略联盟知识共享困境。本文认为竞争性战略联盟治理机制更需要基于信任的关系治理机制。所谓关系治理是指利用非正式的协议和未编码的管理方式影响企业内的个人行为以及企业间彼此之间的关系[26]。信任可以定义为互相依赖的两个组织之间因为互相承诺而形成的用来管理双方交易的一种行为选择,因为信任除了是一种心理态度,也可以看作一种管理模式,它以非正式的方式来防止合作伙伴之间的自利行为[27]。之所以采用基于信任的关系治理,是因为与正式合同的监管相比,基于信任的关系治理除了能有效地协调联盟成员之间的学习行为之外,协调成员之间关系时的成本也更低,降低了监督和监管的成本。在组建竞争性战略联盟以及联盟运行管理过程中,核心企业必须注意引导和影响成员企业,通过联盟成员企业之间的接触和交流,加深彼此的信任,通过信任来协调供应链联盟成员企业之间的行为,将信任作为防止合作伙伴自利行为的管理模式。为了在竞争性战略联盟企业间建立信任关系,联盟成员企业之间应该有意识进行互动和沟通,通过正式的会议、报告、任务小组、学习小组、问题解决小组等活动增加企业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特别是员工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这将有利于在竞争性战略联盟成员企业之间建立信任。同时,联盟成员企业应该有意识地进行专用性资产投资,增加企业对竞争性战略联盟的承诺,努力使合作伙伴认识到企业对竞争性战略联盟的承诺,表达企业愿意为联盟目标而进行知识共享的意愿,这将会使合作伙伴降低知识保护,提升知识共享的意愿,从而促进竞争性战略联盟知识共享的广度和深度。

(三)设计合理的联盟结构

为了解决竞争性战略联盟企业间联盟目标和个体目标冲突而导致的知识共享困境,应该在联盟建立设计合理的联盟结构[11]71,即在竞争性战略联盟建立之初,就设计合理的联盟结构和机制,约定联盟合作过程中知识共享的范围和程度,以实现企业从联盟成员企业中获得有价值的资源与防止知识泄露之间的平衡[28]。合理的联盟结构能够对于联盟中知识共享的范围和程度进行明确的约定,这将有利于使各个联盟成员企业更好地认识自身的义务和责任,明确各企业应该为了实现共同的联盟目标所需要在联盟中共享的知识范围,并明确各联盟成员企业可以从联盟中获得的知识、利益,从而有利于各企业更好地参与联盟合作,减少联盟成员企业间的冲突。

(四)设计合理的知识补偿机制

竞争性战略联盟企业间知识共享困境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知识源企业担心知识共享无法得到有效的补偿,特别是竞争性战略联盟的动态性更是容易导致知识源企业缺乏知识共享的动力。因此,本文认为在竞争性战略联盟成立时,应该根据联盟合作目标,设计合理、有效的知识补偿机制,激励联盟成员进行知识共享,机制的设计应该充分保护知识源企业的知识不会被用于联盟目标之外的目的,并根据对联盟的知识贡献加强对知识源企业进行补偿。此外,考虑到联盟的动态性,部分企业可能会退出联盟,还需要考虑对于中途退出联盟的成员设计知识补偿机制,激励联盟成员进行知识共享。

五、结语

竞争对手之间组建竞争性战略联盟正变得越来越普遍,企业组建竞争性战略联盟的重要动机之一就是获取知识。本文认为在竞争性战略联盟中存在学习竞赛、目标冲突以及合作动力等知识共享困境,知识源企业的知识保护、知识接收企业的吸收能力、知识接收企业的学习意图、联盟成员企业的联盟能力、知识的特征(隐性、模糊性、复杂性)、联盟成员企业间的关系质量(信任、沟通、承诺、冲突)等都会对知识共享产生重要的影响。为了破解知识共享困境,有效实现竞争性战略联盟企业间知识共享,本文提出为了实现竞争性战略联盟企业间的知识共享,应该不断提高企业的联盟能力以对竞争性战略联盟进行管理,建立基于信任的关系治理机制来协调联盟企业间的关系,设计合理的联盟结构对知识共享的范围和深度进行界定,设计合理的知识补偿机制激励企业进行知识共享。通过对竞争性战略联盟知识共享困境、影响因素及实现对策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为企业组建竞争性战略联盟、通过竞争性战略联盟进行知识共享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1]Dussauge P, Garrette B, Mitchel lW.Learning from Competing Partners: Outcomes and Durations of Scale and Link Alliances in Europe, North America and Asia[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21(2): 99-126.

[2]李薇,龙勇.竞争性联盟内生合作效应的中介效应分析[J].科研管理,2009,30(4):97.

[3]Hamel G.Competition for Competence and Inter-partner Learning within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Alliances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1,12(Summer special issue):83-103.

[4] Loebecke C, Van Fenema P C, Powell P.Co-opetition and Knowledge Transfer [J].The Database for Advances in Information Systems, 1999, 30 (2):14-25.

[5]宁烨,樊治平.联盟中知识保护问题研究评述与展望[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9):92.

[6]Schoenmakers, Duysters.Learning in strategic technology alliances.Technology Analysis &Strategic Management, 2006,18(2): 245-264.

[7]Larsson, Bengtsson, Henriksson, Sparks.The Interorganizational Learning Dilemma: Collective Knowledge Development in Strategic Alliances[J].Organization Science,1998,9(3):285-305.

[8]龙跃.竞争性战略联盟中知识共享价值与利益协调机制[J].情报杂志,2011,30(10):123.

[9]Khanna, Gulati, Nohria.The Dynamics of Learning Alliances: Competition, Cooperation, and Relative scop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8,19(3):193-210.

[10] Nielsen B B, Nielsen S.Learning and Innovation in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Alliances: An Empirical Test of the Role of Trust and Tacitness[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9,46 (6): 1031-1056.

[11]江积海,龙勇.知识型竞争性联盟知识交易机制与边界动态性—Crollers2联盟的案例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0(5).

[12] Norman P M.Protecting Knowledge in Strategic Alliances: Resource and Relational Characteristics[J].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2002, 13(2): 177-202.

[13]Cohen W M, Levinthal D A.Absorptive Capacity: 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0, 35(1):128-152.

[14]周杰.战略联盟企业间知识转移障碍及其消除:一个文献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1(16):96.

[15]Kale, Singh.Managing Strategic Alliances: What Do We Know Now, and Where Do We Go From Here? [J].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2009,23(3):45-62.

[16]Soekijad M, Andriessen E.Conditions for Knowledge Sharing in Competitive Alliances [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2003, 21(5).

[17]Polanyi M.The Logic of Tacit Inference[J].Philosophy,1966,41(1):1-18.

[18]Nonaka I.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J].Organization Science, 1994, 5(1): 14-37.

[19]Simonin B L.Ambiguity and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in Strategic Allianc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9, 20(7).

[20]Collins J D, Hitt M A.Leveraging Tacit Knowledge in Alliances: The Importance of Using Relational Capabilities to Build and Leverage Relational Capital[J].Journal of Engineering U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6, 23(3):147-167.

[21]潘文安,张红.供应链伙伴间的信任、承诺对合作绩效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6,29(6) :1503.

[22]Madhok A, Tallman S B.Resources, Transactions and Rents: Managing Value through Interfirm Collaborative Relationships [J].Organization Science, 1998, (9): 326-339.

[23]Morgan RM, Hunt S D.The commitment-trust Theory of Relationship Marketing[J].Journal of World Bussiness, 2005,40(2): 203-221.

[24]Schreiner M.,Kale P.,et al.What Really Is Alliance Management Capability and How Does It Impact Alliance Outcomes and Success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9,30(13):1395-1419.

[25]Heimeriks KH, Duysters GM.Alliance Capability as Mediator between Experience and Alliance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nto the Alliance Capability Development Process [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7,44(1):25-49.

[26]Baker G, Gibbons R, Murphy KJ.Relational Contracts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2,117 (1): 39-84.

[27]周杰,Peter Ping Li.供应链联盟学习的双元模式:交易价值视角[J].情报杂志,2010(3):123.

[28]Grossman W.Intraindustry Executive Succession, Competitive Dynamics, and Firm Performance: Through the Knowledge Transfer Lens [J].Journal of Managerial Issues, 2007,19(3): 340-361.

本文责任编辑:龙大轩

Study on Knowledge Sharing among Competitive Strategic Alliance

ZHOU Jie, TAO Xiao-fang

(School of Management,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Chongqing 401120, China)

Competitive strategic allianc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orm of strategic alliance, knowledge acquisition is one of the main motive for the formation of competitive strategic alliance among the competitors.However, knowledge sharing among competitive strategic alliances is not easy to be implemented.Firstly,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knowledge sharing dilemma of competitive strategic alliance.Then,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knowledge sharing among competitive strategic alliances, and finally,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 knowledge sharing dilemma among competitive strategic alliances.

competitive strategic alliance; knowledge sharing; alliance capability; strategic alliance

1008-4355(2016)03-0087-09

2016-03-05

重庆市社科规划培育项目(2013PYGL03);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2SKC04);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5YJC630108)

周杰(1978),男,山东莱西人,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企业管理专业博士生;陶晓芳(1989),女,重庆丰都人,西南政法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生。

F273.7

A

10.3969/j.issn.1008-4355.2016.03.12

猜你喜欢

竞争性竞争对手信任
基于实例的竞争对手专利技术布局分析
竞争对手
选个对手超越自己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从生到死有多远
分析师观点:WiFi将成为5G技术的最大竞争对手
PPP竞争性谈判与风险管控
竞争性国企改革需跳出三个误区
信任
竞争性要素收入份额下降机理分析——垄断租金对竞争性要素收入份额的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