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侗笛音乐调查研究

2016-08-28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民族音乐 2016年5期
关键词:侗族声部技巧

■董 桓(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侗笛音乐调查研究

■董 桓(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侗族历史长逾千载,其音乐文化极具研究价值。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专家将大量的目光投射在侗族多声部民歌上,却忽视了传统侗族器乐,特别是侗笛这一单管气鸣乐器的价值。比之侗族芦笙的“娱神”功能,侗笛的主要目的是“娱人”,再加上原材料随手可得、简单易做的特性,让侗笛与侗族人民日常的生活紧密相连,例如男吹女唱的“笛子歌”伴奏,多笛同吹的合奏,就都出现了侗族特色多声部思维的处理方法,具有极高的可调查性。本文将对侗笛形制、制作流程、现存问题进行详细阐述;归纳整理侗笛气、舌、指这3种不同类型的演奏技巧;最终着眼于侗笛伴奏、合奏、独奏这3种音乐形态辅以谱例进行讨论分析,旨在引起学界对侗笛技巧和演奏方面的关注。

侗笛的形制

传统侗笛在原料上一般选择竹节较少、竹身较直的“芦笙竹”,采用自然阴干的方式进行简单的处理。照现代乐器的划分标准应属于单管气鸣乐器,主体呈圆柱形直管,长度基本不超过40厘米,管直径2厘米左右,无扩音装置也无调音孔。按音孔共7个,前六后一分布,笛口凸出,口含吹奏。笛头的簧片部分非常精巧,采取以一厘米左右的薄竹片作为“簧片”,插在笛嘴盖和笛头之间的“贴簧”制作法。具体结构图如下:

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民间传统侗笛的音域基本集中在低音6到中音6这一个八度之间,音域较为狭窄。近代由一些技艺精湛的老艺人改良后,在笛尾端加入了正面的两个基音孔,背面的两个发音孔。这有利于调节音高,帮助侗笛发出高音声部。广西三江县的文化遗产传承人胡汉文老师,改良制作了新式侗笛,将音域成功扩展到了低音5到高音4,比之前扩大近一倍。指法表如下:

侗笛的演奏

(一)侗笛吹奏技巧

侗笛是一种“上手易,学成难”的乐器,吹奏使用的技巧分为气息、舌头、手指3个方面,缺一不可。一个技艺高超的侗笛演奏者,在伴奏时不但要能够配合、引导演唱者,还要有技巧地即兴加花,给乐曲增情添趣,以图在众位演奏者中脱颖而出。想要实现这样的目的非得勤学苦练不可。先从气息这一基础开始练习,再在演奏中加入舌头和手指的技巧,最后达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随机应变的效果。

1.气息技巧

(1)平吹:在演奏者吹奏低音5到中音升4的时候,气息应该保持平稳,口风放松,口腔内部压力保持在一个较低的平衡状态,这属于平吹法。

(2)超吹:吹奏音高较高的中音5到高音4时,则需要演奏者加强气流量的同时缩小口风,加大口腔内部压力水平,这就属于超吹法。

(3)气吐:传统的侗笛演奏技巧,方式是不借用舌头的力量,而是用较急的一股气流冲击气口,具有舒缓柔和的声音效果,没有舌吐音那么强烈的断裂感。

(4)循环换气:初学者在能顺利吹出所有的音之后,就要开始学习侗笛最具特色,也最难掌握的气息技巧“鼓腮循环换气法”。侗笛与其他笛类乐器不同,在传统的侗笛演奏中,全曲都不能断气,演奏者需在鼻子吸气的同时嘴吹气,技巧越高的人衔接就越自然,笛声连绵不绝,缠绵悱恻,真是迷人至极。可以说是侗笛学习的一道坎,只有跨过去的人才能继续学习进一步的技巧。

2、.舌头技巧

(1)舌吐:使用舌头堵住吹口达到断奏的效果。侗笛原来只有轻巧的单吐,主要目的是分开两个相连的相同音。近年来侗笛吸收竹笛和箫的演奏技巧发展出了双吐和三吐,但只在新创作的侗笛曲中有所应用。

(2)花舌:舌头顶住上牙床,气息快速冲击舌尖,同样只在新创作曲中使用。

3.手指技巧

(1)倚音:在音符上加入不计入时值的装饰音,一个称为单倚音,多个称为复倚音,加在音符之前为前倚音,加在之后称为后倚音。侗笛吹奏技术越高超的人,即兴加入的倚音越多。

(2)颤音:在本音自然音阶的上方二度音之间不断来回反复。以速度变化均匀,手指赋有弹性为佳。又有双指颤音和单指富音两种,其中的双指颤音带有双音效果,独具风味。忽快忽慢,手指僵硬缺乏美感是技艺不精的表现。

(3)打音:在侗笛演奏中此技巧一般出现在两个重复音的第二个音,可以代替舌吐将两个音分开。演奏方法是在音上加奏一个时值极短的低二度或低三度。演奏技巧是手指力度要大,速度要快,同时必须灵巧且富有弹性。

(4)抹音:抹音这一手指技巧是侗笛最具特色,最有侗族“风味”的表现手法。一般在乐曲单独出现一个“1”音的时候演奏。方法是吹奏本音的同时,加奏时值较短的下方小二度音或小三度音,右手食指或右手食指、中指由内向外快速抹过。

(二)表演形式

侗笛的演奏有着多种形式,主要分为侗笛合奏、侗笛独奏、侗笛伴唱这3种形式。其中侗笛独奏的情况最少,侗笛伴唱的情况最多。演奏内容和曲调十分丰富,有用侗笛来伴奏的叙事歌和敬酒歌,也有年轻人在行歌坐月时,男吹女唱的笛子歌。

1.侗笛的伴奏形式

侗笛最重要、最常见的演奏形式就是男吹女唱的“嘎介”,汉语意思为笛子歌。下谱例贵州黎平地区流传的一段“开头歌”,节奏自由而富有歌唱性,类似于散板,大量使用颤音和打音的技巧,在演唱前作为起头使用。主要作用是给演唱者以音高和节奏的提示。

黎平地区流传的笛子歌曲调十分接近,笛师先吹“开头歌”之后,歌者唱而相和。先唱上句,笛师吹奏过门,再接唱下句,笛师再吹过门,如此反反复复,构成上下句的重复进行。以下谱《丢歌不唱可惜歌》举例,此曲来自黎平县腹地、侗笛最主要的流传地龙额县美更村,极具代表性,开头歌部分与笔者听到的平架歌师吴良锋所吹旋律相似,主旋律部分几乎一致,只是在细节偏音上有所不同。考虑到侗笛伴奏时即兴加花的习惯,在流传过程中出现这种细微的分歧也就不足为奇了。

2..侗笛合奏形式

侗笛也有很多合奏曲目,下谱就是使用两根侗笛演奏,出现高低分声部情况的乐曲。这段旋律节奏舒缓,曲调柔和,如同有情人在倾诉绵绵爱语,丝丝缕缕不绝于耳,婉转动听耐人寻味。

通过分析这一段旋律,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发现侗笛多声部合奏的规律有三:第一,侗笛的高低声部通常为三度和声配置,也有少量五度和声。第二,两个声部节奏相近几乎完全相同。第三,加花的音多分声部,不加花的音高低声部相同。演奏侗笛所表现出来的多声手法,与侗族大歌多声部“采用羽调式,结构中低音声部每句落羽音,而高音声部每句落宫音,二声部构成小三度和声音程,只有全曲终止时,两个声部才在主音同度上结束”的结构特点相符合,可见侗笛多声部合奏与侗族大歌关系之密切。

3.侗笛独奏形式

独奏形式在传统的侗笛演奏中非常少见,究其原因不外乎主客观两个方面。从客观角度上来说,传统侗笛的制作工艺较低,音域狭窄有效音程只有11度左右,而且高音难上,泛音少。这大大限制了侗笛本身的可塑性,使用传统侗笛独奏,自娱自乐尚可,人前演奏则稍显无趣。主观角度上来说,侗笛最大的作用就是男女感情的交流,使用场合大多在“行歌坐月”期间。这个过程中侗族男女青年采用“集体恋爱”的形式,女孩子唱起笛子歌,男孩子们就吹起侗笛和歌而奏。他们相互较劲,力图压别的男性一头,自然就会对主旋律做出改编,或加花或翻高翻低,以此展示自己高超而不同寻常的技艺。这种情况下,侗笛用于伴奏与合奏的需求多,自然会受到重视。用于独奏的需求少,发展自然就不如前两者了。

到了现代,侗笛不断被改良,音域拓宽,甚至出现了“双管侗笛”,可以说侗笛已经完全具备了独奏的客观要求。再加上国家和社会对侗笛独奏曲的需求增加,张海、胡汉文等侗笛演奏家,就改良创作了一批新侗笛演奏的曲目,例如《风雨桥畔茶花香》 《侗寨笛声》等等。

我们以胡汉文作曲的《风雨桥畔茶花香》为例进行简要地分析,这首新创作的侗笛曲没有使用全曲循环换气的技巧,而是在第一段小快板快要结束的地方加入了一小段循环换气(见下图),然后将速度放慢,自然地衔接慢板。这样的创作手法降低了一定的演奏难度,并且能将循环换气这一复杂的高难度技巧凸显出来,再加上适当的断奏也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心理期待,有利于广泛传播。

作者在开头,结尾的两个快板里移植加入竹笛上的双吐、三吐、花舌等新技巧,极大地丰富了侗笛独奏曲的音响效果。下谱例为结尾段的连续三吐音(标记为TKT)加双吐音(标记为TK),配合使用小颤音技法,带来欢乐热烈的音乐感受。

在创新的同时,曲作者也没有抛弃传统侗笛的演奏技巧,比如两个相同音出现,后一个一定使用打音技巧这一重要演奏特色,作者就完好地保留了下来。下谱例中的“丁”是打音符号,这种处理手法使得音乐趣味性得到极大增强,灵动又富有生机。

总体来说,《风雨桥畔茶花香》这一首新创作的侗笛独奏曲,曲风欢快热烈,明快活泼,巧妙地移植大量其他管乐器技巧的同时,仍不失本民族特色风味,这种独特的魅力就如山间清泉闪光、桥畔茶花盛放一般清新迷人,优美灵动。

余 论

侗笛从遥远的原始社会流传到今天,经历了大大小小的种种变革。这些改变归根结底与社会制度的更迭、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程度是分不开的。社会的转变,民族的兴衰会引发艺术的内容、形式、专业水平、普及程度等多方面的变化。侗笛在生产力落后的过去,将易得易制的禾秆作为原材料。生产力得到发展后,侗笛开始使用了保存时间更久的芦笙竹作为原材料。到了生产力飞速增长的现代,各族人们之间的交流往来越来越多,侗族人在物质需求基本得到了保障的情况下,精神文明需求越来越高。发音单调,音域狭窄的侗笛进一步吸收其他民族管乐器的优点和长处,原材料开始使用浙、皖地区产的紫竹和苦竹,还慢慢发展出了多管形式。可以说,侗笛本身在不断地发展,变得越来越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但在看到光明未来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现存的问题,如侗笛这一民间活动的心理内驱力下降,文化断代,发展模式不平衡等等。

想让侗笛能重新绽放活力,就要在看清现实的基础上谋求更全方位的新发展之路。既要与当地中小学音乐教育相结合,也要多多提供演出机会给演奏者,促使他们不断提高技艺。当然,研究侗笛音乐传承发展出路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去做,不仅是上面的方法与建议,还需要更多的学者专家来共同研究和关注,多管齐下,让侗笛这一迷人的民族乐器明天变得更好。

[1]樊祖荫.中国多声部民歌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2]杨秀昭等.中西少数民族乐器考[M].漓江出版社,1989.

[3]卓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4.

[4]乔红.侗族民间器乐在侗族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J].民族音乐,2009(06).

猜你喜欢

侗族声部技巧
肉兔短期增肥有技巧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开好家长会的几点技巧
小学中低段合唱中声部配合的有效教学
指正要有技巧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合唱的音响效果之我见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论侗族自然观中的生态伦理及其价值
提问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