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祥云彝族左脚舞的源流及社会功能
2016-08-28杨彦菊大理州祥云县彩云艺术团
■杨彦菊(大理州祥云县彩云艺术团)
浅析祥云彝族左脚舞的源流及社会功能
■杨彦菊(大理州祥云县彩云艺术团)
享有“彩云之乡”美誉的祥云县位于大理州的东面,是大理的东大门,总人口47万,全县10个乡镇,国土面积2425平方公里,东与楚雄州大姚、姚安、南华毗邻,境内居住着汉、彝、白、苗、傈僳6个世居民族,汉族居多。长期以来民族民间文化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尤其是彝族文化中打跳的音乐、舞蹈文化日趋被人们所熟知并接受,其中最有特点的左脚舞被人们广为传播。千百年来,左脚舞凝聚了彝族人的聪明才智,展现了彝族人的精神风貌,更反映了彝族人生活的种种变迁。时至今日,彝族左脚舞又进入了新的发展历程,引发了人们的更多思考。本文以祥云彝族左脚舞的起源、音乐舞蹈、服饰、器乐的特征、流传区域以及社会功能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尝试探索当代社会中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的特有价值。笔者以“祥云彝族左脚舞的源流与社会功能”这一话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意在求得业内人士的指教,共同为彝族左脚舞的传承和更好地融入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尽点绵薄之力。
起 源
左脚舞是祥云彝族打歌中的一种常见形式,彝族打歌源于战争说。据传祥云彝族旧时为本辖区内的土著民族,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保证边陲安全,派驻军队屯兵屯田守卫边陲,彝族先民为躲避战乱迁徙深山。由于地处山区,人烟稀少,加之生活艰辛枯燥,打歌唱调就成为了他们唯一的娱乐方式。每逢年节婚丧嫁娶,人们就聚在一起打歌、对调,通宵达旦。一是为了祝贺,二是为了解决主人家住宿的难题。久而久之,打歌就成了彝族人民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生活习俗。在漫长的发展衍化中,彝族舞蹈与其他少数民族舞蹈有着共性的东西。随着生产劳动方式的不断更替,舞蹈语汇中折射着生产生活的影子,故而舞蹈起源于劳动也成为共识,在舞蹈传承中一些模拟生产劳动的身体形态,也给舞蹈注入了活力。
特 色
音乐特色:祥云左脚舞兴起于普棚镇子乍苴、子乍么、力必甸、东山乡等彝族地区(与楚雄州大姚、姚安、南华相邻)。左脚舞的曲调(左脚调)清新流畅、欢快活泼、朗朗上口,易于传唱,比如左脚调《桃花梨花开》、《民族文化一枝花》等。
左脚舞的旋律节奏相对规整,旋律行进中演奏演唱善于自然装饰,歌曲音区跳跃不大,简单易学,比如《三月三》 《老母鸡》 《犁田调》 《五月六月》。
左脚调的唱词较多为生活化,朴实生动、直白、幽默,易于理解,多数是一代又一代的民间艺人即兴创作的一种口头文学体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的唱词内容直面生活,紧扣时代,唱词内容较多是反映男女之间互相挑逗,表情达意。它的直白揭示出彝家人豪爽直率的民族性格,它的幽默诙谐展现出彝家人乐观的生活态度。比如:“阿老表,叫你性莫急!阿老表,叫你心莫慌!搭你约好二十三,哪个叫你十五到!记错日子赶错街,还说阿妹哄你玩!”左脚调《绣荷包》 《隔山阿老表你要来尼嘎》 《松树底下歌会妹》等几个小调的唱词皆有以上特点,极具生活化。
左脚舞的舞蹈轻快、活泼,动律以脚为主,重拍皆在左脚,上身无固定动作,双手随肢体自然摆动。在民间自娱自乐打跳时,无论人数多少均以自然圆圈为主要队形,既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无间,又呈现出队形的整体美感。
服饰特色:彝族左脚舞的服饰色彩鲜明,以彝族崇尚的红色、黑色为主色,用蓝色和绿色做装饰,图案多以彝族崇拜的各种图腾(山水、梯田、花卉)为主,做工精细,以手绣为主。相比较而言,上衣和鞋子的图案较为复杂,色彩较为鲜艳,裤子的图案和颜色都较为简单,主要以黑色为主,在膝盖部分和下角边有几道排列规整的简单绣花图案做点缀。彝族妇女的头饰分两类,已婚妇女佩戴包头,后边加两条蓝色飘带;未婚少女的头饰有两种,一种是小巧玲珑的船形帽,另一种是勒箍(legu)上面装饰五彩缤纷的绒线球。鞋子都是手工做的毛边底绣花鞋。
常用乐器:彝族左脚舞常用的乐器有小二胡和月琴。小二胡样式与普通二胡、京胡相似,由琴筒、琴皮、琴杆、琴头、琴轴、千斤、琴马、弓子和琴弦构成,但胡身小巧,做工精细,易于携带,演奏的人可以边拉、边跳、边唱,声音明亮极具穿透力和表现力,可以在非常嘈杂的环境中起到领衔的作用;月琴由琴杆、琴簪、琴鼓、琴品、钓鱼台、琴胆等6部分组成,音箱呈扁圆形,全长67厘米。面、背板使用桐木制作,琴颈较窄,四轴四弦。在琴颈和面板上嵌有9个音品,面板上刻有各种图案花纹和小鹿图像作为装饰,精美别致,并有4组镂空花窗,起出音孔作用。4条琴弦分为两组,每两根同音,按四度或五度关系定弦。用于独奏或为歌舞伴奏,舞者常边弹边舞。左脚舞除以上两种乐器伴奏,更注重人声的演唱,无论男声还是女声在曲子的高潮部分常采用高八度的方式演唱。
流传区域及社会功能
祥云左脚舞兴起于普棚、东山彝族地区,经发展现已传至祥云米甸、禾甸等多民族群居的地区,乃至汉族坝区,被人们传唱接纳,受到各界文化专家的青睐,纷纷进行搜集、整理、改编,作为精品打造的素材,搬上舞台,登上高雅之堂,走出祥云、大理乃至云南。采用左脚舞元素创编的彝族舞蹈《琴歌》曾获2013年云南省第八届歌舞乐展演金奖,及云南省2014年群众文化“彩云奖”; 彝族舞蹈《欢腾的彝山》于2004年10月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在江苏举办的“中国农业电影电视神农奖”颁奖晚会。一部分音乐素材被改编成广场舞蹈,深受大众的喜爱,祥云的各个广场、村落,只要有群众在健身就可以听见左脚舞的音乐。另外,左脚调还被搜集整理成酒歌,经常在餐饮席间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使用,成为人们在不同娱乐场合渲染气氛,表示热情的常用音乐。
左脚舞作为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产物,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存在的价值意义。首先,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它具有交际功能。在彝族地区左脚舞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既用于劳作一天之后的轻松解乏,也常用于男女青年相识相恋的纽带。在每年的火把节,每个村的男女老少聚在一起点起篝火打跳,参与其中的姑娘小伙借此传情表意,互诉衷情。由此也即兴创作了许多表达相思之意的调子,比如歌曲《隔山阿老表你要来尼嘎》:“隔山隔山箐,箐呀箐隔山,隔山阿老表你要来尼噶!隔山呢隔水不尼不隔心,隔山尼老表你要来尼噶!”《松树底下歌会妹》:“哪里等?高山梁子等!哪里遇?松树底下遇!松树底下蚂蚁多,小哥帮你捉诶!松树底下潮湿气,小哥焐着你诶!”表达了男女青年盼望每年歌会见面的思念之情,淋漓尽致的反映了打歌场动人的爱情故事。其次,作为一种健身音乐,它具有娱乐功能。左脚舞虽然是民族民间音乐中的一种,有乡土气息的个性本色,自身的各种特色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歌声琴声一起能让四面八方的人们主动参与到打跳活动中来。由于左脚舞简单易学,轻快活泼,老少皆喜,也极具时代感,容易被接受,轻快的音乐风格能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情,能让参与其中人们获得愉悦的情绪体验,这几年左脚舞也成为广场上人们喜闻乐见的健身音乐之一。其中《桃花梨花开》 《三月三》《老母鸡》 《犁田调》 《五月六月》 《欢腾的彝山》这几段音乐被大家频频使用。另外,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它还具有传承功能。左脚舞凝聚了彝族人的文化,展现了彝族人的风貌,反映了彝族人生活的种种历史变迁,在一次又一次的欢聚之中,以老带新,以长带幼,不知不觉,左脚舞的点点滴滴被人们传承下来,发展开来。在飞速发展的社会进程中,极具保留价值和传承意义。
左脚舞作为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中一枝艳丽的山茶,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生活,根植于社会,不仅具有娱乐大众的艺术功能,而且也具有社会规范功能。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以无形的力量,起到了凝聚人心,促进社会和谐,增强民族认同感等积极作用。因此,只要我们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就能使这项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财富,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