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楚雄彝族四弦琴的起源及形制

2016-08-28李永云楚雄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民族音乐 2016年6期
关键词:双柏月琴楚雄

■李永云 栗 源(楚雄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楚雄彝族四弦琴的起源及形制

■李永云 栗 源(楚雄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随着时间的流逝,民族文化的差异,生活习惯的不同,月琴在各地都有了一定的改变。例如在楚雄地区就有“牟定八方月琴”“镇南月琴”“双柏四弦”等,从形制来看,琴身不再只是单一的圆形,头部也更多换为“龙头”,琴身上更是加了许多具有意义的图案和装饰。彝族人民也更多的将其称之为——弦子或四弦等,由于不同地区称法不同,后文中的四弦、弦子、月琴都指四弦琴。

彝族“四弦琴”的起源

东晋16国的苻秦时期,华夏大地上的人们将本土弹拨类乐器总称为秦琵琶或秦汉子。西晋文学家傅玄在他所做的《琵琶赋·序》中记载:“闻之故老云,汉乌孙公主嫁昆弥,念其行道思慕,使工知音者, 裁琴、筝、筑、箜篌之属,作马上之乐。观其器,中虚外实,天地象也;盘圆柄直,阴阳序也;柱有十二,配律吕也;四弦,法四时也。以方语目之,故云琵琶,取易传乎外国也。杜挚以为兴秦之末,盖苦长城之役,百姓弦鼗而鼓之。二者各有所据,以意断之,乌孙近焉。”由此看来,这种秦琵琶为我国少数民族所做,为了容易在外流传取名为琵琶。此类琵琶音箱呈圆形,直颈,并且有12根品柱,4根弦。后经魏晋著名文学家阮咸将其改革后,品柱加之为13柱,后人也便将此类琵琶也称之为阮或阮咸,而月琴也正是从阮中衍生出来的。

大约在唐代,人们因其形制圆如月,声似琴,便以月琴冠之为名。北宋陈旸在《乐书》中提道:“月琴,形圆项长,上按四弦十三品柱,象琴之徽,转轸应律,晋阮咸造也。” 唐宋以来,阮的形制并无太大变化,而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则收藏了一件较为“特殊”清代阮,这件阮和唐代的阮有了一些变化,阮长117厘米,琴箱直径38厘米。四轴,四弦,八品,相邻的两组弦各为一组,每两弦调为同度音。由这把阮,笔者发现除了在长度方面比九品月琴长外,其他部分与月琴极为相似。也正是在清代,月琴的形制固定了下来,琴杆变短,音箱呈满圆形,常配以“如意头”。简化以后的月琴,方便携带,演奏技巧简单,音色却依旧动人,于是很快在全国各地流传开来。清乾隆二十四年,在民间艺人绘制的巍宝山文昌宫文龙亭的桥墩石灰墙上壁画《松下踏歌》一图中,作者细致地描绘了清代彝家人朝山打歌的场面,在这场歌舞盛宴中,出现了怀抱月琴跳舞的人们,这表示这一时期,四弦已经在云南彝族地区十分流行了。笔者还发现在宋代陈旸所书的《乐书》中就有对于彝族月琴的相关记载。于是,我们可以认定,早在宋代或是更早,这件乐器便已经在彝族地区流行着。

楚雄地区彝族四弦的形制特征

(一)楚雄彝族四弦的民族特性

楚雄彝族地区,笔者发现这里的四弦与传统四弦的形制差别很大,传统四弦造型简单、素雅,而楚雄地区的彝族四弦就像一个穿着花裙戴着花帽的姑娘,精致艳丽。她的头部基本为“龙头”的造型。琴头上多拴有彩色绒球,琴身上均画有(或雕刻)丰富的图案,有的在琴身中还镶嵌有一面小镜子。那么为什么要将这些“装饰”到四弦上呢?它们是否有着一些特殊的文化意义呢?带着这些疑问,笔者查阅了许多资料,咨询了当地一些做琴的师傅,从中查到了一些答案。

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有悠久而系统的文化积淀。在彝族的原始文化中,宗教文化占有着特殊的地位,他们认为万物皆有灵,他们崇拜天地日月、崇拜图腾、崇拜祖先等,于是他们用丰富的民俗活动、祭祀仪式等将这些文化传承了下来。今天,在这个不断受到外来文化冲击的时代,这些崇拜多数依然在彝族人民的生活劳动中得以保留下来。在本文所研究的范围中就涉及以下几种,例如:

1.自然崇拜

太阳——在彝族人的原始神话传说中,彝族的先民曾努力与干旱做抗争,但是却没能胜利,于是人们开始对太阳和月亮祈祷、祭祀。从此以后日出亮晃晃,月出明朗朗。彝族人民也开始了崇拜日月的心理。

火——彝族生活的地区多为高寒山区,火是他们御寒保暖、防御野兽、劳动耕作中不可缺少的条件,但在原始时代,人们因为不能很好的控制和利用火,对火更多的产生了敬畏之情。广泛流传在各彝族地区的火把节(祭火把),便是彝族人民对火崇拜的最好显现。

水——对水崇拜的最直接表现形式便是祭龙王。在中华大地,对龙的崇拜一直是最多的,彝族地区也不例外。不同于其他地区对“龙”崇拜的多样化,彝族人民认为,“龙王”专管雨水。当发生旱涝时需祭拜龙王,彝族也认为龙潭为龙神的住所,所以基本每个村寨都有龙潭。

2.图腾崇拜:

自氏族社会开始,原始先民深信祭拜在虚幻的血缘观念中产生的图腾是能保护自己。这种图腾崇拜曾在世界各地广泛盛行。现今在彝族社会中,我们依然能发现许多对图腾崇拜的痕迹。

马樱花——在云南楚雄流传着许多关于马樱花的传说。研究这些传说,笔者发现虽然情节不同,但核心都认为马樱花和人类的繁衍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除了这些传说,在武定、禄劝一些地方,彝族做大斋祭时必须选择马樱花木来制作灵位。在楚雄、大姚等地区,彝族人们的姓氏中,有着“白马樱花李”“松树李”“竹根李”等区别。由此可见马樱花在楚雄彝族地区彝族人民心中是十分重要的。

老虎——彝族崇拜黑虎,在楚雄彝族的史诗《梅葛》中就认为天地万物皆为老虎所化,他们更将自己称为“罗罗”(彝语中“罗罗”有老虎的意思。)双柏县每年正月要过虎节,村民化妆为老虎,跳虎舞。

当然在彝族地区,还存在着许多崇拜(如:鹰——动物图腾崇拜、土主——血缘崇拜等)。而以上所列举的几种是作为研究楚雄彝族四弦文化的一些依据,其余崇拜在本文的研究中便不做具体研究。

(二)楚雄彝族四弦的形制案例

四弦作为楚雄彝族人民在祭祀、生活、娱乐等方面不可或缺的物品之一,在它的身上笔者便发现了上述几种崇拜的迹象,例如:

1.“牟定八方月琴”。牟定八方月琴,根据琴的大小厚度,分为老音、中音、高音四弦。外形由木雕龙头、短直项、八角形琴身、四轴、四弦(每两弦为一组,材料多为鱼线或尼龙弦)、九品、复手(拴弦板)等部分组成。用料通常选用椿木、楸木、核桃木、冬瓜木或楠木制成(面板多选用木质较为稀松且易于发声的木料,如椿木、楸木、金刚钻木等)。整琴主色为原木色,琴头有红色绿色绒球作为装饰,琴身图案主要以彩绘为主,通常外圈绘有马樱花图案和三角纹,内圈为双龙图案,内外圈中间用线条或回纹图案隔开。中心有的留白(牟定月琴图1-1)、有的绘有图案(抽象花瓣、火焰或太阳)、有的镶有一面圆形小镜(牟定月琴图1-2)。从琴面的图案,我们可以发现外圈的马樱花图案属于植物崇拜,而中心部分的图案或是镶镜则与彝族的自然崇拜有关,花瓣图案一改外圈的粉色马樱花形象图案,而换成了火红色的抽象花瓣围成的圆形图案,这个图案不但像一朵火红的花,更像一堆燃烧的篝火。而镶嵌的小镜子,在阳光或火光的反射下,也发出了耀眼的光,像一个小小的太阳。此类四弦大方简洁、色彩鲜明,制作难度相对于其他两种四弦更简单,多流传于牟定、大姚、姚安等地区。

牟定月琴图

牟定月琴图(比例4:1 单位mm)

2.双柏四弦。双柏县位于楚雄南部,滇中腹地,哀牢山脉以东,与玉溪市相邻。双柏的四弦做工精细、色彩艳丽、图案繁多,相对于楚雄北部地区的月琴,从形制上看更与新平、峨山、江川等县的四弦相似。

双柏四弦的制作材料多为红椿木,木色为红色(双柏四弦图2-1)。后来也用楸木、冬瓜木或核桃木等代替,琴身则用红色漆水全部上色(象征火)。琴头为雕刻的龙首,多数有加红色绒球花(象征马樱花)做装饰,也有少数绒球花为杂色。面板为镂空雕刻、线刻及彩绘结合,分为内外两圈。 外圈图案多为回纹图案、几何线条加方形小镜(双柏四弦图2-2)、或是十二生肖图案(双柏四弦图2-3)。小镜的使用同样是反映出双柏地区彝族人民对太阳的崇拜,四周排列规整的段性小镜,更形象了太阳以及其散发出的光线。而十二生肖图案则是按制作的年份排列,如是虎年制作的琴,那么琴品右边第一个属相则为老虎,后依顺序排列。琴的内圈图案多为雕有“二龙抢宝”、“鲤鱼跃龙门”或“招财进宝”等镂空及线刻图案的音窗。 拴弦板(即复手)多雕成蝴蝶、蝙蝠、蛙等形状,蝴蝶和蝙蝠都有取“福”的意思,而蛙的图案则是较为古老的复手图案(凉山一代的月琴也称“蛙扒月琴”,传说月琴的起源与青蛙有关,故复手部分为蛙的样式)。

双柏四弦图2-1(民国时期制作)

双柏四弦图

双柏四弦图(比例5:1 单位mm)

3.南华镇南月琴。镇南月琴(当地多称弦子)历史悠久,早在清代便以其精致的做工誉满三迤(三迤指云南)。光绪《镇南州志略》记载:“州人杨氏世袭其业,所造者皆有美音,市之者甚重。”镇南,今楚雄州南华县。民国时期就南华县城里就有20多家制作月琴的作坊,其中以抱月斋最为出名。

镇南月琴主要为圆形琴身。木材多选用楸木板、水冬瓜木、松树、香笋竹等。整琴颜色为原木色(浅黄色系),以琴杆、琴簪、琴盘、琴品、琴台、琴胆等6部分组成。镇南月琴,最为出众的地方在于它精美的琴面,它运用了浅浮雕、线刻、镂空等雕刻手法,将月琴从一个乐器上升到了一件艺术品。当然,这些雕刻手法的运用并没有影响到它的音色,它以准确的发音、清亮的音色、精美的造型赢得了享誉世界的美名。琴头雕刻为龙头,竹制九品,琴头两侧置琴簪(琴轴)4个,琴身为整琴面雕刻(雕刻手法为浅浮雕、线刻和镂空雕刻。如镇南月琴图3-1)或局部雕刻与彩绘结合(雕刻手法为浅浮雕、线刻。如镇南月琴图3-2)。琴面的图案多分为内外两圈,外圈多为马樱花图案,内圈多为“双龙抢宝”图案(部分彩绘与雕刻结合的琴面中间也会镶上圆形小镜)。镇南月琴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琴身内部多会用钢丝系一枚铜钱,人们将它称为“胆”,人们认为有了“胆”的琴便有了灵魂,才能够弹奏出最美妙的琴音。

镇南月琴图

在楚雄地区常用的传统乐器多达16余种,这些乐器中,各地民间艺人根据自己的喜爱,制作了各具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乐器,有些因为工艺精湛,别具一格,受到了当地群众的喜爱,以上我们提到的双柏月琴、牟定月琴等就是其中的代表。漫长岁月中,这些古老的乐器一直陪伴于彝族人民的身旁,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弘扬着民族文化,成为彝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笔者有幸到这样一片土地上生活及工作,希望通过对当地四弦琴的探究,更深入地了解彝族的音乐文化,以期对传承本土文化尽一份绵薄之力。

注释:

①图“牟定月琴”出自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文化局、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文化馆编《楚雄州民族民间器乐曲集》。

②图“双柏四弦图”出自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文化局、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文化馆编《楚雄州民族民间器乐曲集》。

[1]张兴荣.云南原生态民族音乐.[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1.

[2]起国庆.彝族毕摩文化.[M].四川文艺出版社,2007:2.

猜你喜欢

双柏月琴楚雄
双柏散临床应用情况的研究进展
名家与楚雄
悦己
名家与楚雄
穿越“四大走廊” 品味古今楚雄
论月琴的发展和演奏技法
勘误
楚雄盆地扭动构造及其演化
双柏散瘀膏外敷治疗瘀滞子宫型产后腹痛23例
双柏水凝胶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