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兰坪白族拉玛民歌传承现状考察

2016-08-28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李晓涛云南广播电视台大型活动部

民族音乐 2016年6期
关键词:兰坪拉玛全文

■杨 英(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 李晓涛(云南广播电视台大型活动部)

兰坪白族拉玛民歌传承现状考察

■杨 英(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 李晓涛(云南广播电视台大型活动部)

兰坪地处西南边疆的横断山峡谷地带,地处云南的西北部,行政区划隶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它与大理州的剑川县、云龙县,丽江市的玉龙县,迪庆州的维西县以及本州的福贡县和泸水县接壤,地理区划属于澜沧江、金沙江、怒江流域“三江并流”的中心地带,在这里以“大杂居、小聚居”的特征居住着众多少数民族,其中独具特色的拉玛人,就以其特有的民间音乐等文化方式来传承着民族的文化事项。

兰坪拉玛民歌“开益”概述

拉玛人有自己独立的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文字,由于复杂的历史背景,其族源来历难以追溯。20世纪50年代末,拉玛人被认定为白族的一个支系,成为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但由于多数拉玛人居住在封闭、偏僻的山区,他们与外界交往甚少,在此背景下,兰坪县的拉玛人所处的社会发展较其他白族缓慢,呈现出更为明显的地方性和独特性特征,形成了独有的民俗传统,其与音乐相关的种种事项也因此与地方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联系。

在兰坪,说到拉玛人,当地的人们往往将他们和“开益(克衣)”这种艺术形式相联系。“开益”是流传于兰坪县境内拉玛人演唱的各种调子的总称,是拉玛先民留下的文化记忆,因此有民谣说:“盘古开天两千年,开益流传一千年。”(伍国栋:《白族那马支系音乐及其文化构成透视》——兰坪县营盘区黄柏乡空登涧村老歌手和贵民,(83岁,唱吟。)在拉玛人的传说中,创造这种调子的是一位拉玛姑娘,人们尊称她为“克衣代”。“代”即“王”,“克衣代”即“歌王”之誉。时至今日,澜沧江沿岸的拉玛人至今仍把“克衣代”当作本族“开天辟地”的祖神予以敬奉。作为一种承载拉玛情感表达的文化符号,“开益”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通过拉玛民众智慧的创造,口传心授传承至今,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拉玛人生活习俗与审美追求最鲜活的形式载体。

每逢民俗节令、红白喜事或劳作之余,拉玛人就会聚在一起演唱、打跳“开益”。经调查发现,“开益”的表现内容多彩,表演形式多样,在拉玛人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提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当下,其具有极高的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

调查中,兰坪县文化馆的李老师告诉我们,由于不同村寨拉玛人的方言差别较大,虽然同是拉玛语言,但发音却有很大的不同,如发音的快慢、语气的轻重上都有区别。“开益”也有很多表现方式,如澜沧江两岸就有所不同:石登中排一带的“开益”,需用劲喊并且是抖音;而澜沧江以西的“开益”,则没有那么“用劲”。歌唱的形式既可以一人演唱,也可以多人演唱,多人演唱时伴有舞蹈,男女分别站成一排,男女中各有一人领唱,人们边唱边跳,以对唱的形式展开,体现出民歌演唱最常见的方式。

自1980年以来,有伍国栋的《白族音乐志》 《白族那马支系音乐及其文化构成透视》、张兴荣的《三江并流区域音乐文化大观》、李松发的《浅析兰坪拉玛人的歌谣“可依”》、和润文的《拉玛人》、罗世保的《那马·勒墨人简史》、何明的《白族支系那马人族群认同情境探析》等著作或论文,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拉玛人的“开益”做过相关研究,就已有的成果来看,“开益”在语言句式结构上基本为“七七五”“七五”结构,讲究押韵和声调的和谐统一,词汇对仗等;在音乐形态、音乐风格和音乐内容等方面都有不尽相同的具体种类(伍国栋:《白族那马支系音乐及其文化构成透视》),根据不同的表现内容、演唱方式、演唱场合,“开益”可分为“算开益”“达开益”“容开益”“喔开益”“昨开益”等不同曲调,来演唱同一类型的歌词(不包括宗教性的)。

表1:“开益”种类及其艺术特色

“算开益”是传播最广的拉玛民歌,也称“刷开益”。河西一带拉玛人称其为前者,营盘、石登一带拉玛人称其为后者,意为即兴编唱的调子。所唱内容非常广泛,主要以赞美生活、歌颂爱情为主,可独唱也可对唱。据说倘若一对青年男女相恋而唱起“算开益”,往往要从他们美丽的居住地澜沧江畔的景色唱起,以滚滚江水比拟见面时的激动心情、以江边树木和小鸟的依赖关系来表达相互的关系等,体现了民歌缘事而发、借景抒情的共性。“算开益”的演唱方法很特殊,多以颤音、波音、真假嗓结合的唱法来传情达意,如从低音mi滑向高音do,之间的跨度为13度,并在很长的拖音中抖动嗓子,发出延续的颤音,以抒发情感,其喜怒哀乐融于起伏的律动之中,表现出山地文明在音律表现中普遍的结构规律。

以上曲调为兰坪县石登乡村民和中华演唱的算开益(李建富、曾茜记谱)。歌词大意是:我想你啊,来找你,脚踏花鼓来到你门前,没有见到你……该曲为e羽调式,调式音列为la、do、er、mi,每一乐句都落在主音la上,旋律中bre的不断出现使乐曲增加了期待感,节奏相对自由,演唱时喉颤音的频繁使用突出了拉玛人的歌唱特征(张兴荣:《三江并流区域音乐文化大观》第463页),只是作为一种表意符号,曲谱是难以记录音乐时间过程那些瞬间的韵味的。

2007年,拉玛民歌“开益”被列入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由此,“开益”成为拉玛人最响亮的文化名片,成为偏远之地引以为荣的符号标识,而此地的民歌传承人也从“草根”,一跃而成为当地人的“形象代言人”。

“开益”的传承现状探析

作为一种情感表达方式,“音声技艺类与他种文化形式最大的不同,在于其所具有的时空特性,正是这种特性,其在传承的过程中必须依靠活体,其他都是辅助手段,没有了传承的活体即意味着失传”(项阳:传统音乐的个案调查与宏观把握),由此,如果脱离了传承人的再创造和活态传承,“开益”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托。“开益”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承人既是拉玛民歌的传承者,更是拉玛民歌生存状况最直观的反映。因此,对“开益”传承人现状的调查,可为拉玛民歌继续生存、存在和传播提供理论基础,以激活民族文化的当代价值,这不仅是对文化创造的尊重,更是对一个族群生存状态的关怀。

本课题组多次赴兰坪拉玛人聚居区进行田野调查,了解“开益”传承人的生存与传承现状,倾听当地人的自我表述,对传承人的境遇有了更多的了解。具体而言,我们选取了兰坪县省级、州级的“开益”传承人为调研对象,对他们的生活情况、传承谱系、传承方式、传承途径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实地调查。

表2:兰坪拉玛 “开益”民歌传承人情况一览表 (省级、州级)

调查中,我们针对在当地村寨具有影响力的“开益”民歌传承人进行了访谈。

李全文:2015年44岁,自2007年被授予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开益”传承人后,便从兰坪县黄柏村委会科登涧村一个没有任何社会背景的村民一跃而成为拉玛人社区的“形象代言人”。李全文是一位乐观、开朗的村民,每次见到他时,总能听到他爽朗的笑声,也总能被他那独具特色的嗓音和歌声所感染。他自幼生长于拉玛村寨,耳濡目染拉玛传统文化,特别对拉玛民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青年时就成为当地有名的“开益”高手。据李全文介绍,教他“开益”的是他的爷爷、妈妈和大爹(爸爸的哥哥)。虽然爷爷已经去世了,但却是李全文学习“开益”的引路人,也是本地位德高望重的民间艺人。说起爷爷,他深情地称其为“师傅”。学习中,爷爷对他要求严格,对“开益”的衬词、押韵、对仗、对偶、排比以及句子的背诵一丝不苟。李全文还告诉我们:“我8岁时,经常看到妈妈在村里跟其他男人‘容开益’,就会哭着问妈妈,你为什么要在外面唱情歌,爸爸会不会不高兴啊?妈妈会不会唱着唱着就跟其他男人走了呀?这时,妈妈告诉我,‘儿子啊,你放心,这是我们的拉玛调,是我们的民族习惯。你放心,妈妈会一直陪伴你,还会教你唱拉玛调……’”李全文12岁辍学后,就开始跟爷爷、妈妈、大爹学习“开益”。在生活中,无论是干农活还是在家玩耍、在外做客,只要有机会,爷爷、大爹就一句一句地教他唱,他更是非常乐意地一句一句地跟着学。在这样一种丰沃的传习环境中,李全文得到了长辈们的心口相传,常常从晚上唱到天亮也不觉得累。李全文说,爷爷曾告诉他,“开益”的内容永无止境,即使是连续唱上十天十夜也唱不完。由于他嗓子好,十五六时,他就随着长辈们在各个村寨的婚、丧大事中奔走演唱,随着时间的积累,他继承了拉玛“开益”中“哦叶”的方法以及内容,传承了祖辈传授的各类技艺,成为当地新的“克衣代”。

在采访现场,说着说着,李全文便唱了起来。他的“开益”节奏自由,音色嘹亮舒展、音域宽广、起伏跌宕,演唱时喉颤音的频繁使用更是突出了“开益”的风格,非常有感染力。他告诉我们,以前去山上或江边干农活时,看见澜沧江的流水、山上的树木、小鸟时,都会忍不住来上几句!他还说,“开益”的内容极其丰富,可以作为青年男女之间用情歌形式来对唱,可以在丧事中用来悼念死去的故人、安慰死者家属而对唱,也可以在劳动间歇的田间地头或在家中闲来无事时自娱自唱,还可以在长辈与晚辈之间,为了表达长辈对晚辈的养育之情而相互对唱。展示“开益”的场合很多、所唱的内容也很丰富,不同场合所唱内容也各不相同。他略停顿地笑着说:“我家媳妇就是我唱来的呢!‘哭情调’还是她教我的,因为她妈妈32岁就去世了,她难过时经常都会‘算开益’,难过啊,痛苦啊!但是她胆子太小,声音很小,只能平时自己在家里唱唱。”李全文继续讲道,自从他2000年参加了怒江州第10届乡级农民文艺会演获得了一等奖后,他的“哦叶”也受到了村里村外民众的喜欢,有很多人慕名来找他学“哦叶”。由于村民们白天要忙着干农活,传习活动几乎都在晚饭后进行,地点有时在黄柏村委会、有时在他家里,大家聚在一起,李全文就一句一句地教他们唱。通过这样的方式,李全文培养了40多个“开益”的继承人(男女各约20个),如现已被授予怒江州“开益”代表性传承人的和建平,就是李全文的徒弟。正是在这种口传心授、口耳相传的过程中,李全文也完成了薪火相传的社会职责,而他也因拥有一身绝活而成为拉玛村寨的名人和政府符号的代言人,更成为拉玛文化的传播者和守护者。这一过程正体现了传承人通过音乐在传达信仰、影响族群观念、激发民众情感、塑造族群行为模式方面的社会作用。

为了将拉玛祖辈的文化传承下去,李全文放弃了外出打工的机会,靠干农活和出售自己制作三弦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开益”的传承上。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政府每年给予他5000元的补助用于开展收徒传艺、参加公益活动的资助,而在开展各项活动时,由于经费有限,李全文还将自己微薄的收入也搭了进去,但他却对“开益”传承的倾情付出毫无怨言。多年来,李全文积极参加各类公益活动。据资料介绍:2005年,他参加了兰坪县“东方情人节”情歌大赛,演唱的“哦叶”“算开益”分别获得一等奖、鼓励奖;2006年,他参加了“首届CCTV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所表演的节目“哦叶”获得圆满成功,受到了亿万观众的好评;由于李全文把拉玛民歌从澜沧江畔一直唱到了京城,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还给他颁发了纪念证书,感谢他在维护民族团结、弘扬民族精神、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做出的贡献。他兴奋地告诉我们:“现在很多人看见我都不叫我的名字了,而是叫我‘哦叶’!”2014年,为了收集他对拉玛“开益”的研究和对拉玛文化历史的亲历亲为,李全文接到云南省档案馆的邀请并接受采访,完成了拉玛文化口述史新的纪录;2015年8月,他还被选派参加了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举办的首次云南省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他说:“参加这次培训,我感触很深,让我更清楚了自己作为一名传承人的权利和义务,让我感觉到自己的责任更重了……”李全文作为国家权利的符号,使他不仅成为拉玛民歌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他更以出众的才智和灵性,弘扬了拉玛人的文化传统和技艺。正是这种生逢其时的机遇,使他成为拉玛民歌代代相传“接力赛”中的“执棒者”,更成为社区的文化领袖。

当问及拉玛文化现在的传承情况时,李全文表示出了担忧。他说:“人都是要死的,要让我们老祖宗好的东西传承下去呀,不然我们拉玛人的文化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喜欢这些调子(开益)了,他们说这种调子太‘土’了,对本民族文化缺乏关注,不懂也不感兴趣,不愿意也不想花更多的时间来学习,认为学这个没有什么出路,而认为出外打工挣的钱多,才是更好的路子!再加上“开益”的内容极其繁多,对其技巧的掌握不易。因此,传承人更是少之甚少。为了推广传统文化,我每个月都去给科登涧村完小一至四年级的小学生教‘开益’,令我欣慰的是:大多数的娃娃们都非常喜欢这个调子,我教他们,他们也愿意学,希望就在他们身上了。”在笔者离开时,李全文还呼吁:“我们现在开展传承非常不易,年轻人多外出务工,也没有录音机、摄像机,我劝几个徒弟留下来在村里干农活继续学习‘开益’,他们却说:‘叫我们不出去打工怎么行,天天‘算开益’,干点农活,没有收入怎么生活下去嘛?’”笔者也在思考,作为一项社会化工程,如果政府能多给一些经费补贴他们的生活,也许乐意传承‘开益’的村民会多一些吧!

余光妹:47岁,兰坪石登乡拉竹河小箐村村民,2013年被授予怒江州“开益”民歌代表性传承人。她幼年因母亲早逝,迫于家庭经济困难,在家务农未曾上学,她从小就随村子长辈们做家务、下地劳动,生活中丰富的“开益”也一直伴随她的成长,她逐渐喜欢上了这些拉玛调。成年后,她嫁到了拉竹河村,一直热心推广拉玛人的传统文化,也得到了丈夫及家人的支持。多年来,她只要打听到哪里有唱得好的艺人,便会前去学习。经过长期的积累,她现已熟练掌握了“开益”的各种唱腔,对“开益”中的“侬里侬”等小调具有潜心的研究,更对特殊的演唱技巧具有独到的表达,她演唱的声音柔和、抒情,颤音圆润、悦耳。据当地人介绍,余光妹天生一副好嗓子,在演唱难度较高的“达开益”时,至今还没有其他女性能达到她的演唱水准。当地的村民就告诉我们:“现在,余光妹已是兰坪拉玛女性中公认的‘开益’演唱高手,成为澜沧江一带擅长‘开益’的知名人士,更是传授技艺的名师”。据了解,余光妹多次参加省、州、县级的文化艺术活动展演,并协助各级政府、文化部门对民族文化的调研和媒体的采访,能较全面、完整地叙述和传授拉玛的文化习俗。每年的民族节日来临,她就会在石登乡各村寨交流推广

“开益”,对“开益”的保护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2007年到2013年,她和村民和友权组织了拉竹河“开益”表演队。在他俩的带动下,这个队伍一直保持在15到30人左右,年龄从17岁到50岁不等,他们除参加县、乡的演出活动外,同时在本村及周边的村委会也开展各式表演活动。拉竹河村是拉玛人聚居的千人大村,几年来,受余光妹传授和培养过“开益”的人数已接近百余人,由于男人多外出打工,因此,女性的比例占半数。可以说,拉竹河“开益”展演队的存在,成为承载和展示拉玛民歌最生动的文化空间,成为拉玛人心理诉求共同的依托,与拉玛社区生态环境形成一种互动的关系,构成了与民众日常生活共生共存的文化家园,成为与主流文化相呼应的一种生活内容,这使得社区的文化生活更生动而光鲜。也正是这一文化空间的形成,给“开益”的活态传承搭建了传播的平台,成为增进民众凝聚力,与其他民族和谐共处,促进民族团结、稳定边疆的文化纽带。

龚庆章:72岁,生于兰坪河西乡高山井村(现名共兴),1974~1986年担任村干部期间,广泛接触社会生活,知晓人文地理,练就了多才多艺的本领,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2013年,龚庆章被授予怒江州“开益”代表性传承人。虽然龚庆章是我们采访对象中年纪偏大的艺人,但他的精力却不输于很多年轻人。听说我们在探访“开益”传承和保护的情况,他连连称赞,对于我们的采访也是滔滔不绝。据龚庆章介绍,他自幼酷爱民族的传统文化,痴迷于“开益”的演唱,对拉玛村寨多才多艺的老者更是敬重有加,有机会就向他们虚心求教,反复研习、琢磨,逐渐掌握了“开益”的各种唱腔,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能即兴创作以应付各种“场面”的需求,是河西一带公认的“开益”演唱“能人”和“师傅”;同时他也好为人师,热心指导年轻人,为“开益”的传承事业默默奉献和奔走呼吁。1990年后,眼见长辈们相继离世,龚庆章意识到了民族文化面临消亡的现实,他召集晚辈开展“开益”的传承活动,让年轻人了解拉玛文化,从爱好者到热心者,龚庆章现已成为河西一带“开益”演唱的知名人士和收徒传艺的师傅,他演唱的“开益”被收录在《兰坪民间音乐》等音像专辑中并培养了传承人30余名。他曾10余次接受中央、省、州级专业团队、文化部门和媒体的采访,能全面、完整讲述和传授拉玛文化的内涵,成为当地文化的又一个品牌。

在我们走访的传承人中,营盘镇黄柏村“开益”传承人和元庭也表示:“作为传承人,我们要努力培养年轻人,进一步提高我们拉玛文化的质量,把祖辈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代一代传下去。” 的确,“开益”传承人是“开益”传承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如今拉玛民歌再生产的宝库。尽管“开益”在这几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但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观念的转变和拉玛语言的流失等一系列问题,使得“开益”的传承活动处在一个十分艰难的状态,也使“开益”传承人处在一个十分尴尬的局面。

结 语

如何使“开益”能够继续传承下去、对“开益”传承人和传承环境形成保护与培养机制的问题,将是我们面临的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虽然云南自成立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以来,在四级名录建立、传承人申报和认定以及监督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现实生活中,多数传承人仍然面临生存的压力,无法一心一意投入“开益”的传承中。因此,对包括“开益”在内的所有民歌传承人的保护和机制完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刻不容缓的工作内容。

[1][美]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2]杨民康.音乐民族志方法导论.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3]杨民康.从云南民歌发展现状看其传播方式与空间范围.音乐研究,2009.(4).

[4]洛秦.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

[5]杜亚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6]蒂姆斯·赖斯著,汤亚汀译.关于重建民族音乐学[J].中国音乐学,1991(4).

[7]彭兆荣.族性的认同与音乐的发生.中国音乐学(季),1999 (3).

[8]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县志编委会.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县志[M].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县志编委会办公室,2006.

[9]张兴荣.三江并流区域音乐文化大观.中国唱片深圳公司出版,2012.

[10]罗梅.云南怒江傈僳族民歌的保护与传承.艺术探索,2012(6).

[11]郎雯瑛.民族学视野中的裕固族民歌传承人研究.谈古论今,2012(3).

[12]管建华.音乐人类学导引.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3]杨晓.南侗“歌师”述论——小黄侗寨的民族音乐学个案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1).

[14]丁佳.湖南桑植民歌传承个案研究.2010.

[15][美]克利福德·格尔兹.地方性知识.王海龙,张家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本文系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课题“云南澜沧江流域少数民族民歌传承人现状研究”(编号:14DD30)的系列成果。

猜你喜欢

兰坪拉玛全文
全文中文摘要
拉玛泽减痛分娩法联合分娩球护理对分娩结局的影响评价
全文中文摘要
美貌与智慧并存的女人
辉煌三十年 魅力新兰坪
忠犬盘苏
青年再造
构思精巧余味无穷 讽刺鞭挞淋漓尽致——再谈“虚荣”贯穿《项链》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