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宏傣剧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2016-08-28杨丹萍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民族音乐 2016年1期
关键词:德宏傣族民间

杨丹萍(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德宏傣剧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杨丹萍(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位于祖国的西南边陲,历史悠久,民族众多,这块美丽、神奇、富饶的热土,孕育了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世居于此的傣族、景颇族、德昂族、傈僳族、阿昌族等民族,都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些少数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资料,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风情。各民族都有自身独特的音乐艺术文化形式,有着不同风格的各种民歌,既有充满阴柔之美的傣族音乐文化,也有充满热情欢乐与阳刚之美的景颇族传统音乐文化。德宏是葫芦丝的发源地、是孔雀舞之乡,有“东南亚艺术明珠”之称的傣剧、有传遍大江南北的歌曲《有一个美丽的地方》,还有著名的“泼水节”“目脑纵歌节”等等,在这里,会走路的就会跳舞,会说话的就会唱歌,被誉为“歌舞之乡”。

德宏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由于这里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土肥水美的河谷平坝,为远古先民的生息繁衍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从而使德宏地区成为远古人类活动的地区之一。近年来所发现的南姑坝古人类牙齿化石、新时期文化遗址以及陆续发现的名种新石器,说明早在上万年以前,德宏这块土地上就已经有了古人类的活动。正是这些古人类的生息繁衍,创造了德宏的远古文明。德宏是《贝叶经》记载的“勐卯古国”。傣族是古代少数民族“百越”中的一支“滇越”的后裔。公元前364年后,傣族先民在今瑞丽江河谷建立勐果占壁王国,建立雷允城,其遗址至今尚存。德宏是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的出口之地,约在公元前四五世纪即战国以前,就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通往缅甸、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陆路商贸交通线,“蜀身毒道”的必经之地。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条国际陆路交通路线,与祖国的北丝绸之路相衔接,通向西亚和欧州。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找寻到的“滇越乘象国”,即指今德宏和缅甸的部分地区。唐代德宏属南诏国,明代时期德宏与祖国内地关系进一步密切,明朝廷在德宏建立土司制度,土司职位世袭相传,实行封建领主制度,自明代1382年以来,到1953年建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土司制度经历了近600年之久,是云南省土司制度延续最长的地区。土司制度对德宏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第一,土司封建王朝对学习汉文化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态度,从而带动了贵族子弟、属官乃至傣族百姓都来学习汉文化的风尚;第二,土司追求物质精神享受,重面子,讲排场,客观上推动了当地音乐文化艺术的发展;第三,土司把佛教当作巩固自己统治地位的工具,大力宣扬佛教,而佛教的普及与兴盛对德宏各民族音乐文化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四,土司促使了傣剧的形成与发展。德宏傣剧最早发源于干崖土司衙门。干崖土司引进京剧、滇剧、云南花灯等,再结合傣族民间歌舞,最终促使了傣剧的形成。

傣族是历史悠久的民族,历代汉族史籍中曾把傣族叫作滇越、掸、金齿、黑齿、绣脚、绣面、白衣、摆夷等。新中国成立后按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傣族,傣族自古以来就是世居在德宏地区的土著民族之一,是德宏少数民族中的第一大民族,人口最多,分布最广,全州有35.55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29.77%。傣族多居于群山全州环绕的亚热带平坝河谷地区,竹林村寨,小河环绕,风光秀丽。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州内各地方言基本一致,有自己的拼音文字,称傣那文,或称德宏傣文。

傣族民间音乐有民歌、歌舞、器乐、说唱和戏曲5类体裁,采用中国音乐体系。傣剧是云南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之一,最初产生于盈江,流传于德宏州和与之相邻的保山及邻邦缅甸的部分傣族聚居地。傣剧是以本民族语言、本民族民间曲调,并结合民间歌舞,主要演绎本民族叙事长诗、民间故事以及佛经故事的戏剧,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深受广大傣族群众的喜爱。近年来,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又受到多种音乐和文化的冲击,傣剧正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危机。本文将追溯傣剧的历史渊源,列举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解决办法,旨在唤醒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让这一极富地域特色的文化走出低谷,走向发展和繁荣。

德宏傣剧的历史起源

傣剧最初是以本民族语言、本民族民间曲调,并结合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吸收了汉族皮影戏的表演形式,发展成的一种带有一定情节、人物的歌舞小戏。,它后来又吸收滇剧、京剧的表演和打击乐器伴奏等表现手段,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如今,傣剧已经发展成为傣族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族艺术形式,它与藏剧成为全国仅有的用本民族语言说唱的少数民族剧种。

傣剧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干崖(今盈江)、腾越(今腾冲)、南甸(今梁河)至缅甸八莫,商贸来往频繁,经济贸易繁荣,成为当时集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为一体的黄金通道。这一时期,由内地到此谋生、经商、卖艺者常年集聚不断,而北方“皮影戏”这一剧种,也随之传入了干崖一带,并且影响到傣族民间一种称为“转转唱”的表演形式,从而奠定了早期傣剧的雏形。“转转唱”清代初期流行于盈江一带。它从唱佛经故事和民间传说故事为主要内容,领唱者带领在场演员做圆场、半圆场转圈表演。表演过程中,或走动中演唱,或演唱中走动,以叙述为主要表述方式,说唱与演唱相结合,运用民间“巫婆调”“十二马调”及“古山歌调”等进行演唱,并吸收祭祀歌舞“跳柳神”的舞蹈动作,在铓、鼓的伴奏下进行表演。当时演出的内容主要有民间故事《兰嘎西贺》 《比举比玉》 《阿暖夜通》《少散朗》等。清道光年间干崖20代土司刀如玉(1816~865年),曾借赴京进贡机会带回一件皮影戏箱,这更推动了皮影戏在当地的演出活动。据史料记载,道光年间土司五世祖刀如安总理财务,谙熟汉文诗书和本民族文字,他也喜好皮影戏,当看到许多当地人因不懂汉语而听不懂皮影戏故事时,便把皮影戏剧目《封神演义》翻译成傣文,并邀约几个本民族兄弟,用“转转唱”的曲调模仿皮影戏的演法,用傣语演唱,他的这一尝试性演出获得了成功,受到观众的喜爱,从此便出现了将皮影戏剧目翻译成傣文演出的情况,傣剧初期的演出形式受到欢迎,并且很快普及整个干崖坝区。后来的干崖丙乌寨佛爷尚贺根据傣族同名叙事长诗,用老傣文写成了第一部傣剧剧目《相勐》。由此,真正意义上的傣剧开始形成了。清光绪年间,干崖23任宣抚使刀盈廷由腾越(今腾冲)邀请滇剧玉林班到干崖演出,并向傣剧演员传授技艺。刀盈廷之子刀安仁(1872~1913年)承袭24任宣抚司,他英勇抗击英国殖民者的侵略,毅然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被孙中山先生誉为“边塞伟男”“中华精英”。他对傣剧的发展尤为重视,多次从腾冲请来民间艺人传授,表演京剧、滇剧艺术,并在司署内组织了第一个傣剧班,成为傣剧发展新起点的重要标志。傣剧艺术不久就传播到德宏其他傣族地区,各土司衙门相继效仿,表演傣剧成了土司府当时的一种时尚娱乐。清末民初,通过宗教集会、商业交往、串亲访友、土司联姻以及民间艺术等多种渠道,使傣剧迅速传遍德宏,从土司衙门扩散到民间。一些较大的寨子纷纷组织起自己的傣剧队。中华民国时期,傣剧进一步发展,各勐司署遇有婚典、开印、春节或其他重大节日,都要举办盛大的演出活动,这一时期民间的大小村寨也相继组建傣剧班,边远偏僻的傣乡都有傣剧演出。截至到1949年年底,仅盈江县的演出组织有据可查的就有205个。创作改编和演员队伍逐渐成熟,涌现出一批知名傣剧艺人,这些民间艺人后来成为新中国傣剧蓬勃发展的艺术骨干,为傣剧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傣剧的发展过程

傣剧的真正繁荣发展,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1953年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成立,党和政府对傣剧的发展给予了关心和重视。1956年德宏州宣传部召开“傣剧的发展与改革”座谈会,邀请有关部门和民间艺人参加,首次对傣剧的发展进行研讨,并举行了全州性文艺会演,开创了傣剧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的新局面。随后更多的傣族群众参与到傣剧的队伍中,仅潞西县的业余傣剧队在短时期就达到了100多个。1959年盈江县成立了德宏州第一个傣剧专业团队,1960年,潞西县傣剧团成立,1963年德宏州民族文化工作团成立并下设傣剧队,这为傣剧向更高的艺术领域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60年代,是全州农村傣剧演出活动最兴盛的时期。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州所有的专业团队和业余演出队被强行解散,一些知名傣剧艺人也受到迫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认真做好落实政策工作,州歌舞团的傣剧队首先得到恢复,潞西、盈江等县的文工队先后重建和恢复,为傣剧艺术的复苏奠定了基础。全州的农村业余傣剧组织发展迅速,业余傣剧队发展到两百多个,盈江县的旧城、新城、芒克、弄晃、货多,潞西的松树寨、芒市北里、遮冒、弄养、法帕、腊掌、弄么。陇川的章凤、城关镇、景喊,瑞丽的姐勒、登丰喊,梁河的勐养、芒东等村镇的傣剧队都是活跃的傣剧演出组织,许多业余傣剧队还应邀到缅甸的傣族寨子演出,为增强两国边民友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80年以来,省、州、县文化主管部门先后举办过各种类型的傣剧艺术培训班,对包括专业团队、民间艺人和部分业余团队骨干人员进行创作、编导、表演等方面的全面培训,培养了大批傣剧艺术人才,傣剧从复苏迅速蓬勃发展。1985年在州文工团的傣剧队和潞西县傣剧团的基础上成立了德宏州傣剧团。集中、整合了全州的傣剧艺术人才,傣剧艺术全面进入民间发展和专业化发展两条路子并进的时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傣剧之所以在德宏地区有极强的生命力,成为傣族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汇聚了傣族人民的社会历史、宗教信仰、价值观念、伦理崇尚、民间音乐歌舞、语言文学等等于一体。在内容上傣剧一般可分三种类型:一是传统剧,是根据佛经故事、民间叙事长诗、民间传说和故事创作改编的剧目。如《阿銮相勐》 《千瓣莲花》 《娥并与桑洛》、《郎金布》 《思南王》 《七姐妹》等;二是移植剧,是根据汉族章回小说、演义和汉族戏剧翻译、改编而成的。如《封神榜》《王昭君》 《白蛇传》 《梁山伯》 《王莽篡位》 《花果山》等;三是新傣剧,是新中国成立后移植或新创作的以傣剧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剧目,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如《娥并与桑洛》 《海罕》 《竹楼情深》 《修水利》 《千瓣莲花》 《收租院》 《红灯记》《朗推罕》 《老混巴与小混巴》 《朗西娜》、《南西拉》 《刀安仁》等。1962年潞西县傣剧团的《娥并与桑洛》参加西南少数民族戏剧观摩演出引起了轰动,被誉为“东南亚的明珠”。在中国剧坛上崭露头角,是傣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80年代州傣剧团的《朗推罕》选段还参加了“中国青年民族戏剧艺术友好访日团”赴日本演出。2007年10月德宏州傣剧团创作演出的《朗西那》在国家民委、文化部、少数民族戏剧学会、山西大同市政府联合举办的“第一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中排名第一,荣获金奖。充分展示了德宏傣剧艺术的成就,树立了德宏美好形象,促进了德宏民族文化建设。大型傣剧《刀安仁》是德宏州傣剧团的又一重大成果,该剧歌颂了刀安仁为了民族前途和救国理想,百折不挠的崇高气节。2012年4月在芒市公演,2013年8月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举行的“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戏剧会演”上获最高奖项“剧目金奖”。

傣剧音乐是傣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民族特色浓郁,充满阴柔之美、典雅之美,几乎完全不受其他剧种音乐的影响。傣剧音乐源于傣族民族民间音乐,其曲调主要来自傣族民间丰富的民歌调。傣剧唱腔的基本曲调是在傣族民歌、民间歌舞和宗教叙事歌曲基础上形成的戏调,包括多种男女唱腔,如小生腔、老生腔、草王腔(净腔)和女悲腔等唱腔。男腔多用羽调式。女腔多用徵调式,在傣剧发源地盈江,最早的戏调有“城子戏调”和“坝子戏调”两种,随着傣剧的传播,逐渐融入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傣族民歌调,使傣剧曲调不断得到丰富。傣剧伴奏以滇剧打击乐为主,傣族民间打击乐与之混合使用,在乐队建制上以汉族民间乐器为主,并与傣族民间乐器混合使用。傣剧初期的配乐只有牛皮鼓、锣和镲等打击乐,改革发展后的傣剧伴奏乐器有两类:一是傣族民间乐器,有象脚鼓、镲、铓、牛皮短鼓、牛木铃、吟板、葫芦丝、牛脚琴、三弦、丁琴等;二是汉族民间乐器,有竹笛、扬琴、板胡、二胡、胡琴、琵琶等。

傣剧最初产生于盈江,流行于德宏和保山地区部分傣族聚居地,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傣剧已从原来那种以男腔,女腔为基础唱腔、以进三步、退三步为基本表演程式的单一戏剧表现形式,发展成为生、旦、净、末行当齐全,唱、念、做打各有特点的综合性舞台艺术,成为云南民族艺术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德宏傣剧传承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第一,多元文化的强烈冲击。在走上全球化、商业化、现代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各种多元文化浮出水面,电视、光碟、广播、电脑、遍及城乡的卡拉OK等等,文化生活多样化了。继而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人们对传统节日、对歌、祭祀、乡土文艺表演等日益淡化,许多传统节日民间已无活动或少有活动。寨子里的年轻人对傣剧不感兴趣,观众大部分是老人和小孩,以中老年妇女居多。

第二,传承人才缺失,存在后继无人的断代现象。传统傣剧是在民间世代传习相承的。受过现代教育的民间艺人很少,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资深、颇有造诣的民间艺人相继谢世或因年老逐步退出舞台。当代的年轻人对傣剧艺术缺乏兴趣和了解,更不愿意学习和表演,使得傣剧这一优秀的民族剧种在德宏民间许多傣族寨子出现了后继无人的局面。

第三,经费投入不足制约着德宏傣剧的发展。德宏属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政府财力有限,经费来源短缺,而民族文化的保护投入是一项耗巨大,短期内难见成效的特殊工程,上级部门的政策、资金扶持有限,致使有些工作做得不到位。专业傣剧团由于长年经费短缺,不仅难于解决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艺术探索等等问题,就连送戏下乡,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也因难重重,传承危机迫在眉睫。

德宏傣剧传承和保护的措施

第一,注重搞好民族民间的文化活动方式。文化、教育、民宗等行政部门要完善市、县、乡、村对傣剧保护传承的多级投入制度,共同开展保护传承工作。在民间的文化活动中,定期的在民族密集的地区进行傣剧交流演出,让更多的民众知道、了解、宣传傣剧文化,给傣剧的发展、保护、传承带来力度。继承和弘扬傣剧艺术,先从民间开始,让傣剧根植于人民群众。

第二,注重培养接班人。教育可以说是人类历史发展上最为重要的文化学习方式,同时也是人类文化记忆和传承的主要方式。在当地学校创办傣剧传习馆,聘请资深艺人和音乐专业人士进行授教,从而达到培养一批有专业水准的接班人。大力加强少数民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以及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让傣剧艺术继续发扬传承下去,让子孙后代都知道这一文化的渊源。

第三,加大经费的投入和加强傣剧的开发保护。傣剧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必须要有经济的投入和开支,要保护傣剧就应该有经费的支撑,并对在这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给予一定的表彰,对一些为传承工作有贡献的老人给予适当的生活补助金,对一些民间农村业余组织的傣剧队给予精神、经济、物质方面的资助。让德宏州仅存的为数不多的农村业余傣剧队得以顺利发展保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第四,在传承保护中创新。在傣剧的传承保护中,既要保留优秀的传统剧目,又要对傣剧进行改革创新。要在表演、唱腔、剧本、舞台美术等方面进行大胆地尝试,创造出以短小精练为主要表现形式,以易排、易演、易接受为主要特点,语言表达通俗易懂,突出民间性、大众性、自娱自乐性的当代新型傣剧,在传承保护中创新就是要保存傣剧的民族特色,又要使傣剧适应现代化的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傣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傣剧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作为世界文化遗中的一部分,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保护好、发展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遗产,对于凝聚和弘扬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德宏各少数民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灿烂的传统文化,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对维护当地文化可持续发展、对建立和谐边疆、对构建区域和谐文化生态环境、对团结当地各民族、对文化整合创新、对民族学和民俗学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杜亚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5.

[2]杨锦和.德宏傣族传统音乐概论[M].云南:云南民族出版社,2010.2.

[3]钟小勇.德宏世居少数民族民间音乐[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3.1.

[4]景云.隆尧招子鼓的传承保护与发展[J] .通俗歌曲,2015.11.

[5]顾芮.云南富源水族民间音乐[J]民族音乐,2012.5.

[6]刘江.德宏傣剧发展模式初探[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3.

猜你喜欢

德宏傣族民间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德宏 生态摄影“朝圣地”
三元互动下的德宏民族语言舆情探究
大滇西旅游一线6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德宏
共饮一江水葫芦丝独奏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傣族民俗文化的英译对其民族发展的作用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