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利方言亲属称谓词选释
2016-08-26赵洁
赵洁
监利地处鄂东南一隅,毗邻湖南,靠近江西。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语言地图集》将监利方言归为赣语大通片,并在右上角注明“*”号以表示其为“不纯粹的赣语县市”。监利县内方言不统一,南北语音词汇存在差异,本文探讨内容所依据方言点为监利县朱河镇。监利亲属称谓中,属长辈亲属词最有特色,而其中又以“爹”“爷”“妑”“伯”“姆妈”等词出现最为频繁且更具特点,下面我们将对这些词进行梳理探讨。
爹:“爹爹”在监利方言指“爷爷”,“家家爹爹”指外公,爹除用于亲属称呼外,也可以用于对祖辈的尊称,如“爹爹”“李爹”,相当于普通话“大爷”“李大爷”。《广韵》平声麻韵陟加切。《广雅·释亲》:“父也。”《云麓漫钞》:“羌人呼父为爹,渐及中国。”明陈士元《俚言解》:“南人呼父日爷,祖父日爹;北人呼父日爹,祖父日爷。”胡士云认为“爹”在唐宋以前只用于父称,作祖称的用法要晚于宋代。
“爹”作祖父的用法现存于中原、江淮、西南官话,湘、赣、吴、客、闽方言区以及平话区。
爷:“爷”作父亲讲在监利方言一般为背称,年轻人面称为“爸爸”。上一代人(即中老年人)称呼父亲一般根据其在兄弟间的排行来,父亲最年长就叫“伯伯”,排行第二就叫“二爷”,第三为“三爷”,依此类推。这种现象是封建社会宗法制的遗留。需要指明的是,“三爷”中“三”音同“腮”而不是本来音“三”,笔者认为这与监利人的忌讳心理有关,原因在与“三爷”和“丧爷”
(监利话不分前后鼻)同音,听起来很不吉利。现在称排行第三的父亲为“三爷”这一点还在监利年轻人中较多保留,其它的排行均称“爸爸”。
此外,非亲属长辈(年纪小于父亲)的泛称为“爷爷”,称呼叔叔用“爷爷”或“排行+爷”。爷,《玉篇》以遮切。爷作为父亲义自古就有,《篇海类编》:“爷,俗呼父为爷。”《木兰诗》:“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杜甫《兵车行》:“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据许宝华、李荣方言词典,“爷”表父亲除粤语外,在各大方言区域基本都有出现。
伯:监利方言无论伯、叔、舅、姨、姑类亲属,都可用“伯”“爷”称呼,长为伯,少为爷,男女亲属通用。不过为了以示区分,背称时仍会带上舅、姨、姑等组成“舅伯、姨伯、姑爷”。伯,《广韵》入声陌韵博陌切,《释名》:“父之兄又日伯父。”古代文献中“伯”多指男性,但《唐六典》中有“女伯”例,《艺林汇考·称号篇》:“六典:‘父之姊妹其蛭称之日女伯。”
这是古代用男性亲属词称呼女性的现象,这种现象并不少见,《说文解字》中便用用“兄”“弟”指称女性亲属:“姊,女兄也”,“妹,女弟也。”称呼女性亲属时,“伯”出现范围极广,包括南方各大方言以及部分北方方言区。指称女性亲属的“爷”出现于江淮官话(湖北红安)、西南官话(武汉、仙桃)以及赣方言(华容、咸宁、监利)中。
妑:监利方言称“奶奶”为“妑妑”,外婆为“家家妑妑”。对女性老年人尊称也叫“妑妑”或“姓+妑”。这里写作“妑”是因为它为监利方言俗字,除此之外,文献里相关记载还有“巴”“八”“爸”等巴字。
关于“巴”、“八”的记载,明方以智《通雅·称谓》:“八八,乃迻语之称巴巴也。《唐书》德宗以怀光外孙燕八八为后八八,盖迻语称老成者日八八,或巴巴。今回回教以老成者呼八八,其声近‘把。《仙传》陶八八,肃宗时道士,以丹授颜真卿者。”清唐训方《里语征实》:“称人老成者日‘八八。”至于“爸”字,明《正字通·父部》:“爸,使语称老者为八八或巴巴,后人因加父作爸字。”许宝华《汉语方言大词典》:“爸爸,奶奶。中原官话。陕西彬县、旬邑。陈旭《把奶奶叫爸的传说》:‘在陕西省彬县和旬邑县的一些地方,人们习惯把奶奶叫‘爸。”“妑”除监利方言使用外,许宝华《汉语方言大词典》也有相关条目:“妑妑,奶奶。西南官话。贵州沿河。”
通过以上资料,笔者认为,监利方言称呼祖母的“妑”,很有可能源于少数民族语言:其一,前面提过,“使语称老者为八八”,迻、侇,又作夷,古代指东方少数民族。其二,以“妑”等字表示祖母,在古代韵书并没有相关记载,辞书里也只有零星记录。整合相关文献,发现记载祖母义字的有“巴、八、爸、妑”,巴,《说文》:“虫也,或日食象蛇。”《玉篇》:“国名。”八,《说文》:“别也。”《玉篇》:“数也。”爸,《广雅》:“父也。”王念孙:“父声之转。”妑,《玉篇》:“女名也。”《字汇》:“女儿发髻。”“母巴”表母亲,《玉篇》《广韵》未收此字,王念孙《广雅疏证》认为是“毑”的讹字。查《汉语大字典》等各大辞书,发现以上这些字无论本义和引申义均与祖母之义无甚关联,它们词义互不相干且字形不一,但读音又基本一致,同时被用来表示祖母义,最大解释就是借词音译的结果;其三、笔者查阅现今少数民族语言简志,发现很多少数民族特别是壮侗语族里面,[pa]有着广泛的分布,用来称呼姑、伯、舅母等年长的女性亲属,这种现象不失为一个参照。
姆妈:“姆妈”在监利方言用来称呼母亲。受普通话影响,现在年轻人多使用“妈妈”。就笔者目前所查阅,“姆妈”一词在明抱瓮老人所编《今古奇观》已经开始出现:“华安早已看见了。昔日丰姿,宛然在目。还不曾开口,那老姆妈知趣,先来问道:‘可看中了谁?”但“老姆妈”在《今古奇观》只出现一例,其余均为“老姆姆”,《汉语称谓词典》将之解释为“古代管教未出嫁妇女的女人”。“姆妈”作母亲讲在清朝一些白话小说已经较多地使用,《近十年之怪现状》:“吴依,家人相称,多冠以好字,如称父日好爹爹,称母日好姆妈,称叔父日好叔叔,呼子女日好儿子之类,所以示亲热也。”《人海潮》:“芸玉便觉眼泪汪汪起来道:‘你前天吩咐,不要我再踏进你门,那末我把姆妈妹妹送回松江家里之后,自然也不去了。”管母亲作“姆妈”现见于中原官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以及湘、赣、吴语。
娘:“娘”在监利方言中一般不用来直接称呼母亲,而被用来指称生了崽的雌性动物(即动物的母亲)。如:“这窝狗伢儿好作孽,它们娘刚把它们生下来就遭别个打死哒。”“小牛喜欢跟着它娘的屁股后面跑。”作母亲义讲,“娘”只是在詈词中或者表示惊叹时会偶尔出现,如“我的娘哪!”。我们可以判断“娘”在监利方言指称母亲是曾经存在过的,它的出现要比“姆妈”早。理由是“娘”为叙称形式,“姆妈”为背称形式,一般叙称形式要比背称形式相对古老些。且“娘”出现在固定詈词里,这更是有一定时代性和保守性的。王婷在《武汉方言亲属称谓研究》中也提到:“有趣的是,一家三代对父母的称呼有三种方式,第一代称‘爹、娘,第二代称‘老头、姆妈,第三代称‘爸爸、妈妈。”武汉是湖北省会城市,监利无论在经济还是语言文化方面一直受其影响,这里在亲属词“娘”“姆妈”的使用情况上也可见端倪。
结合以上这些亲属词语,从文化角度总结出监利方言亲属称谓具有如下特点:
一、长幼分明。从“伯、爷”的用法就可以看出。普通话对父亲兄弟排行区分严格,但对舅、姨、姑亲属(特别是后二者)长幼区分却比较笼统,统一用“父”称(舅父、姨父、姑父),而监利话无论内亲外戚,年长者都为“伯”,年幼者一律为“爷”。老一辈称呼父亲不称“父、爷、爸”等而直接用排行代替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二、尊重外亲属,讲究情面。监利方言对伯、舅、姨、姑都可直接称呼“伯伯/排行+伯”或“爷爷/排行+爷”,前面不冠以区分词,但是在背称或与人交流中为以示区分,“舅、姨、姑”等作为语素又会被带上。这一点说明监利人并不是不分内外亲疏,而是在面称时为了以示尊重和不见外特意不加以区分,是一种语用现象。
三、女随男称。监利方言长辈女性亲属词基本从男称,背称或需要区分时前面再冠以“小”字。这种现象古已有之,前面已经说过。它表面上表明了对女性亲属的尊重,事实上是在“女性亲属词缺位”的基础产生的,骨子里体现了典型的“男尊女卑”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