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科波菲尔》中的女性形象解读
2016-08-26张旖旎
张旖旎
内容摘要:狄更斯作为十九世纪英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大部分都充满了人道主义色彩。而出于对该时期资产阶级和社会上级阶层贪婪、虚伪以及凶残面貌的愤恨,狄更斯对于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民,尤其是妇女、儿童和老人的悲惨生活有着无限的同情。因此,我们也可以在狄更斯的许多作品中看到他对于女性的尊重和怜爱。《大卫·科波菲尔》以大卫作为人物主线,从而塑造出一个个性格不同、命运不同的女性形象。本文主要通过对于《大卫·科波菲尔》中女性形象及其命运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具体表现的分析,从而得出造就其不同性格和命运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大卫·科波菲尔》 女性形象性格命运
一、《大卫·科波菲尔》中女性形象的塑造背景
狄更斯的大部分作品,其中包括《大卫·科波菲尔》在内,都着重于对女性形象的理想化塑造,并且极具道德说教的特色。而这种注重女性理想道德的浪漫主义刻画,主要来源于狄更斯所成长的家庭环境和社会背景。
出生于一个小职员家庭,而父亲又因为无法偿还债务而锒铛入狱,因此,狄更斯在十二岁之前不得不和母亲以及弟弟妹妹搬进监狱和父亲同住。十二岁之后,狄更斯便被母亲狠心地送进一个鞋油作坊里当童工。艰辛而缺乏母爱的童年生活激起了狄更斯对于生活的社会最底层的苦难的儿童的深切同情。同时,童年时期没有感受到母亲足够的关爱和家庭所带来的温暖也使得狄更斯在他的作品中极力塑造能够给予那些无依无靠的孤儿们天使般的关怀和怜爱的女性形象。
另外,经济发展达到鼎盛阶段的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革。贵族阶级日益没落,中产阶级得到迅速发展,而新兴的资产阶级更是日益崛起。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产生了巨大变化,同时,各种新的社会伦理问题也日益突出。为了对社会规范加以约束,道义论和功利主义两种思潮成了社会的思想主流。其中,二者都倡导对自身行为加以约束,并把苦乐感觉作为道德好坏的评判标准。
生活在维多利亚时期的狄更斯,其创作思维观念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当时道德伦理思想的影响。因此,他也坚持将在其作品中进行道德说教视为自己的社会责任。因此,我们也可看到他在作品中对笔下人物的恶行进行惩罚,并且对人物的善行进行褒扬。
二、《大卫·科波菲尔》中主要女性形象介绍
《大卫·科波菲尔》作为一部自传式小说,在极大程度上都表现出了狄更斯真实的生活状态。主人公大卫作为一个历经了幼时丧父,母亲改嫁后又丧母的孤儿,因为其一生都保持着心地善良和乐于助人的秉性,最终在历经沧桑后迎来了属于他的美好而幸福的生活。小说以大卫为人物主线,为我们呈现出了其生命中四位重要女性的不同性格和命运。
艾妮斯的出场给人一种沉静而亲切的感觉:十分活泼、快乐表情,但是却从骨子里透出一种宁静、安详、文雅、善良而平和的神态,令人难以忘怀。从一定程度上说,她是大卫的精神支柱,一直默默地伴随着大卫由人生的低估走向成功。最终与大卫过着幸福的生活。
贝西婆姨虽然生性怪癖,但却本质善良。在好心地收留大卫之后,并对大卫进行道德指引,告诫他绝不可以成为一个卑鄙自私、弄虚作假、残酷无情的人。是大卫的道德导师。
艾米丽和大卫最直接的关系是两人一起度过两年快乐的同年时光。因为美丽而才华横溢,艾米丽不甘心于下嫁身为工人的汉姆并生活在小小的渔村里。但也难逃在与斯蒂夫兹私奔后被抛弃的命运。最终选择终生未嫁而陪伴其养父。
朵拉是被所有人捧在手心的娇艳的小花,是大卫心中可爱的“娃娃妻”。她将家务视为一种折磨,亦不会管教仆人。无奈的是,病魔残忍地夺去了其年轻而美丽的生命。朵拉在临终前将大卫托付给艾妮斯照顾,并希望她们可以重新开始幸福的生活。由此也可看出其成熟而识大体的一面。
三、《大卫·科波菲尔》中女性形象的不同性格和命运
狄更斯笔下,艾妮斯是一个完美的女性形象。身为一位律师的女儿,艾妮斯美丽大方,恬静端庄而温柔灵动。不仅富有敏锐的观察力,而且意志坚强,有着宽容博爱的胸怀。所有这些她身上的耀眼的女性光彩,都来自于其父亲对她的深厚的期望。艾妮斯宽厚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来自于对母亲的愧疚感。因为母亲在生下艾妮斯时难产而死,个性迷人但意志薄弱的父亲经常在酗酒之后向艾妮斯抱怨母亲的不幸。所以,艾妮斯日渐形成了善解人意、温柔体贴的个性。
由于出身并不富裕,又加上天性善良,因此,她对于身处于饥饿、贫穷和磨难中的人,艾妮斯总是充满了无限的同情。也正是因为这种一心向善的秉性,她和大卫之间才会有如此深厚的心灵上的交流,才使得他们最终成为彼此的灵魂伴侣。
艾妮斯深沉而长久地爱着大卫,但是却只是将这种深切的爱意默默地埋藏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对她而言,在大卫遇到困难时给他以鼓励和帮助便是最幸福和最令她满足的事情。之后,大卫和斯本罗律师美丽的女儿朵拉陷入疯狂的热恋,艾妮斯也仍旧视朵拉为好朋友,对其关心备至。当生命如鲜花般娇嫩和脆弱的朵拉被病魔夺去生命之后,艾妮斯也仅仅是以一种来自朋友的同情姿态去安慰大卫。
因难以承受朵拉逝去的伤痛而离开英国的大卫在三年后终于明白了他对艾妮斯的深深爱意,也意识到艾妮斯才是他心灵的港湾,是他在任何困难的时候勇敢前行的明灯。可幸的是,他发现,艾妮斯也一直默默地爱着他。
作为一个缺少强烈的外在美的女性,艾妮斯仍旧以其圣母般的个性,如温和、善良、聪慧、真诚和标准的伦理道德感赢得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理想中的幸福。
贝西婆姨以其对大卫无私的爱为我们呈现出大卫的另一位慈爱的母亲的形象。贝西婆姨表面上看起来性格乖张而怪癖,然而实际上却是一位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智慧的女性。当大卫彻底沦为一个孤儿而去投奔她时,她便极具责任感地开始承担起庇护和教育大卫的职责。对于像迪克和珍妮这样的孩子,她总是富有同情心,并尽力给他们以舒适安逸的生活,并且对他们进行道德上的教育。对于娇弱而不懂得安排生活的朵拉,她亦充满了无限的爱怜。
她重视感情,面对弃她而去的丈夫的多次勒索,她仍旧会满足他在金钱上的需求。但也并不代表她会因为自己有足够的财富而对大卫百般溺爱。为了锻炼大卫的生存能力,使其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生存,并且可以很好地保护自己,贝西婆姨甚至在她破产时故意隐瞒部分财产的存在。
艾米丽因其父母在风暴中遇难而被佩葛蒂收养。但是,因为天生美丽并且天资聪颖而使其物质和精神欲望无法得到满足的艾米丽仍旧在与汉姆订婚后而又选择与斯蒂夫兹私奔。正是因为如此,狄更斯对于她的描绘使其具有“不道德”的人物色彩。但是,由于她最终被斯蒂夫兹所抛弃,所以,没有接受法律的制裁也成为对于她而言最好的结局。在最后的描写中,狄更斯因为对于广大女性的同情而使艾丽斯因为汉姆的英勇举动而在道德上得以回归。
大卫的妻子朵拉在狄更斯的笔下是一个对家务一无所知的“娃娃”。她美丽而善良,和大卫一见钟情并迅速陷入对彼此的深深爱恋中。大卫并没有因为她的“不谙世事”而对她有所嫌弃,反而对其倍加爱护。但是,就像温室里的花朵,朵拉似乎太过娇艳,太过脆弱。不论她是多么热烈地爱着大卫,不论她有多么渴望和他一起走向幸福的未来,她也无法逃避因为她与那个时代优秀女性的评判标准格格不入的事实。她太过娇嫩,娇嫩地中能存在于人们的梦想和记忆中。因此,在最美好的年华里香消玉殒便成了必然。
四、《大卫·科波菲尔》中女性形象不同命运的原因分析
十九世纪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巅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然而,重工业的着重发展并没有为女性提供很好的自我生存机会。大部分女性仍旧只能依附于家庭和其丈夫而存在。因此,社会中根深蒂固的大男子主义也始终作为社会主流意识而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制约着女性的自我成长和发展。
工业的变革使得男性在家庭之外的工作越来越多,因此,女性便在家庭内部承担着重要的责任。正是因为这种“男主外,女主内”的生活模式,女性的努力无法创造出直接的社会财富,所以,男性以致整个社会对于女性的要求普遍提高。温柔体贴、勤俭持家、睿智善良、忠于家庭便成为了当时评判一个女性是否优秀和值得拥有幸福生活的标准。
除此之外,十九世纪对于女性的教育背景也造就了《大卫·科波菲尔》中不同女性的不同命运。当时的女性教育只为培养“贤妻良母”。换言之,当时女性教育的目的就只是为了将女性培养成一个能够取悦丈夫、优雅地忍受丈夫一切不合理的举动和言行、为家庭带来和谐而舒适的生活环境的一个温柔、贤淑、能干的“女管家”式的妻子。
《大卫·科波菲尔》中的艾妮斯和贝西婆姨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同一类女性,因为她们善良而又有智慧,温柔而又不失坚强,并且都以一种圣母式的姿态去同情、引导和帮助每一个需要温暖的生活状态的社会底层的人,因此,对于当时的整个适合,同时也是对于狄更斯本人而言,都是近乎完美的女性形象。故也无需讶异狄更斯给了她们一个美好的结局。相对而言,艾米丽和朵拉的结局就不是处于一个皆大欢喜的状态。因为艾米丽最初对于未婚夫的不忠,也因为朵拉的不会操持家务,狄更斯在一个社会道德和社会评判标准的层面上无法为她们设定一个幸福的未来。
五、结语
作家的文学创作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社会主流思想和人民生活状态的影响,同时也是对于人民生活状态的部分反映和深入思考。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作为一部自传体小说,不仅反映出了其早年的部分生活状态,并且依据当时的社会道德标准塑造出性格不同、命运各异的几个重要女性形象。从而揭示出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纯洁、善良、体贴、能够的模范形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