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市高校图书馆移动终端比较研究

2016-08-26董珊珊

图书馆学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微信图书馆服务

董珊珊

(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 上海 200444)

上海市高校图书馆移动终端比较研究

董珊珊

(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 上海 200444)

[摘要]以上海市高校图书馆为例,将微信公众号、微博、移动APP三者进行了比较。通过调查研究和电话采访的形式,对上海市排名前十的高校图书馆进行了数据搜集,对发文量及更新频率、互动情况及服务内容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目前的移动图书馆服务形式依旧单一,服务内容基本相似,缺乏个性化,宣传力度不足,读者认同感不强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移动图书馆的未来应是提供更高级服务的个性化APP。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移动终端服务

1 发展背景

据《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网民的上网设备正在向手机端集中,手机成为拉动网民规模增长的主要因素。截至2015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亿,有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只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1.27亿人,占整体网民规模的18.5%。且随着政府和企业大力开展“智慧城市”与“无线城市”建设,公共区域无线网络迅速普及。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带动家庭无线网络使用,网民通过Wi-Fi无线网络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1.8%,较2015年6月增长了8.6个百分点。目前,Wi-Fi无线网络已成为网民在固定场所下接入互联网的首选方式[1]。

自媒体于2002年由美国新闻工作者提出,是一种伴随互联网等新技术而产生的交互性媒体报道方式,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其特点就是改变了传统的“点到面”的传播方式,取而代之的是“点到点”的传播方式[2]。APP是Application(应用程序)的简写,移动APP指安装在移动设备(主要是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的应用程序,有时也被通俗地称为移动客户端,QQ、微信、微博等都是当前应用非常广泛的移动APP[3],也是极为重要的自媒体平台。APP目前已应用到各行各业,图书馆行业也不落其后,各家图书馆先后开发了属于自己的移动图书馆。自2010年起,对于移动图书馆的相关研究也在逐年递增。移动互联是未来互联网发展的重心,移动图书馆也将是我国图书馆行业的发展重心。

2 文献综述

移动图书馆运用移动通信、多媒体技术等将图书馆中的各类数字信息资源向无线移动信息资源转换,将全方位的电子信息资源服务提供给读者,读者可以运用多种移动终端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方便灵活地对图书馆中各类电子信息资源进行获取和利用[4]。国内学者对移动图书馆的发展也是十分重视,目前国内学者对移动图书馆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技术层面

张慧萍[5]、井春兰[6]两位学者从网络发展(4G技术)角度对移动图书馆的发展前景做了初步介绍;佘静涛、刘锋[7]、黄浩波[8]、范跃华[9]等在移动图书馆基础业务方面,试图引入新的技术(RSS、SNS等),打造更前沿的移动图书馆;杨艳妮、明均仁、张杰[10]、孙萍[11]、张长恒、黄芳[12]、陈俊杰、黄国凡[13]、宋振世、樊姗[14]等则从移动图书馆本身的技术架构出发,从意见采集、技术实现、平台管理等一系列流程对移动图书馆的技术作了介绍。

2.2个案介绍

聂华、朱本军[15]以北京大学移动图书馆为例,介绍了北京大学移动图书馆的服务系统现状,并指出未来的移动服务将结合用户需求及习惯进行发展;叶莉[16]以武汉图书馆客户端为例,就其服务实践、相关问题、发展策略进行分析与展望,以期对国内移动图书馆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2.3比较研究

赵林[17]将国内移动图书馆与国外移动图书馆进行对比,主要分析了国内移动图书馆的缺失之处;蒋逸颖、周淑云[18]以“211工程”高校为例,将微博与微信两项提供移动图书馆服务的自媒体平台的服务现状进行比较分析,提出结合各自优势、进行整合的策略;杨艳妮、明均仁[19]对国内67家高校图书馆的微博、微信进行因子分析、聚类分析,从而明确微服开展的定位;韩江业[20]则对国内“985”高校移动图书馆APP服务进行文献调查及网络访问,从而找出一些共性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曹鹏、明均仁、段欣余[21]就“985”高校图书馆以及省级图书馆APP开发、下载情况展开分析,探讨国内图书馆APP移动服务的特点等,进而讨论了国内图书馆APP移动服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魏群义、袁芳等[22]以国家图书馆和31家省级公共图书馆为研究对象,采用网络调研、问卷调查、有效性测试等方法,对中国图书馆的移动服务现状进行调研,并与美国排名前25位的公共图书馆的移动服务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中美公共图书馆的移动服务各有所长,中国图书馆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移动服务和移动资源,而美国图书馆移动服务更加人性化和精细化,与移动终端结合得更好,馆藏信息的展示效果较好;王永华、周月莲、齐艳存[23]通过对天津市高校图书馆APP移动服务现状的比较分析,指出了当前APP移动服务的主要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国内高校图书馆APP移动服务进程的几点建议。

2.4服务模式

王爱君[24]对图书馆在移动互联网中提供的新兴服务模式,包括手机短信、WAP网站、外借电子阅览器、基于微信的移动图书馆服务、图书馆APP服务等分别进行介绍和分析,并提出移动互联网中图书馆深入展开服务的主要障碍和解决方法。江波、覃燕梅[25]对我国移动图书馆五种主要服务模式,包括短信、彩信、网站、APP客户端和微信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各自的优缺点。当然,学界对移动图书馆其它方面也有一些研究,例如赵晓华、尹智龙、杜慰纯[26]对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基于自媒体开展阅读疗法的可行性及实现方式展开研究,提出了阅读疗法应用的新方式等。在此笔者将不一一赘述。移动图书馆现已发展到建设本校图书馆自有APP的阶段,学界对基于微博、微信的移动图书馆与自有的移动图书馆APP相比的较少。至此,笔者针对上海市10所高校移动图书馆开展情况以这三方面为例进行一个系统的比较,以期展现一个未来移动图书馆的发展框架。

3 调查研究

3.1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所有数据采集时间截止到2016年2月5日。笔者以上海市综合排名前十的高校为调查对象,对这10所高校图书馆的微博、微信、APP服务进行调查。通过检索、下载等方式发现第二军医大学图书馆没有开通微博、微信及移动APP。因此,下列的调查结果展示仅为其他9所高校。

3.2调查结果

3.2.1总体情况

如表1所示,上海市排名前十的高校中,微博开通比例为70%。2010年年末至2011年年初为微博开通高峰期。微信开通比例与移动APP开通比例一致,为90%,微信开通时间集中于2015年。从总体上来看,各高校图书馆的移动服务开展情况良好,开通率较高,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读者的使用习惯趋于移动化。

表1 上海市前十高校图书馆微博、微信开通情况汇总

表2 上海市前十高校图书馆微博、微信一月发文量

3.2.2发文量及更新频率比较

首先因为移动APP几乎没有信息的推送,其次其推送也不易统计,故在发文量的统计过程中未进行移动APP发文量的统计。

图1 海市前十高校图书馆微博、微信一月发文量对比情况

因微信公众号每日只能进行一次信息的推送,为了比较的一致性,故对微信发文量的统计是根据其发文条数,而不是推送次数。从表2、图1可以很直观地看出,无论是发文总量还是日均发文量,微博是远远高于微信的。当然,微博服务的开通普遍比微信公众号的开通早4~5年,从发文量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看出微博服务的成熟性与完整性。如图1所示,同济大学图书馆的微博与微信发文量相距甚远,是因为同济大学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开通的是服务号,而非订阅号,微信服务号一个月最多只能向用户推送4次消息。因此,这样的差距是可以理解的。在这些高校图书馆的移动服务中可以容易发现“僵尸号”,如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的微博与微信,最新的更新时间为2015年12月25日,截至数据收集时间,有近40天未进行消息的发布。笔者为了探究其中原因,故致电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读者服务中心和技术部门,经过交流得知有以下两方面原因:a.上海财经大学目前致力于将各个微信公众号合并,打造学校一体化的企业号,为配合学校的规划,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便不再经营独立的公众号。b.馆员们工作重心转移,近期的工作安排转移到阅读推广,开展了阅读书友会等活动,因此对微信公众号的经营也就相对薄弱。

3.2.3移动终端互动比较

从微博粉丝量看,复旦大学图书馆远超其它高校图书馆,是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3倍,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的近8倍;但其微博开通时间为2011年4月,较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和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晚4个月左右,除复旦大学的师生人数较其它高校多这个客观原因外,其服务内容或许更丰富,服务形式或许更多样,宣传力度或许更大。

图2 上海市前十高校图书馆一月份微博、微信点赞情况

表3 上海市前十高校图书馆一月份微博、微信互动统计

图3 上海市前十高校图书馆一月份微博、微信评论情况

从图2、图3很清晰地可以看出,同济大学图书馆的微博服务和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微信服务是相对而言与读者的互动进行地最好的。但其中也透露出一个不平衡的现象,微博互动情况好的,微信互动却不好;微信互动情况较好的,微博互动情况却不好。虽然复旦大学图书馆这两项互动服务较为平衡,但总体水平却不高。除前4所高校外,剩下的5所高校无论是微博还是微信,互动情况都不容乐观。就同济大学图书馆和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两者看,同济大学图书馆的服务重点在微博,其微信公众号为服务号,一个月最多只能进行4次推送,从而也造成了其微信互动情况较差。而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的情况恰恰相反,其重点在微信。一月份同济大学图书馆微博推送140条,而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微博却只有6条,相距甚远。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微信一月推送12条,处于中上水平,因此也就造成了其微信互动情况优于微博。

在调查过程中同时也发现,微博管理者对读者的回复频率高于微信管理者。在微信中,只有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和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对读者的评论有回复,同济大学图书馆、上海大学图书馆、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的公众号有在线客服,从这点看,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号读者服务进行的较为不错。

表4 上海市高校图书馆微信提供的服务

表5 上海市高校图书馆微博提供的服务

表6 上海市高校图书馆移动APP提供的服务

3.2.4服务内容比较

服务内容是最重要的一块,提供的服务好不好,直接影响到其移动服务的使用情况与读者对图书馆的满意度,为了比较的一致性,故3类移动服务都采用同一份表格。

因移动APP需要该校师生或工作人员的账号密码,笔者尽可能采集到了其中6所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来进行比较。

如表4、表5、表6所示,微信所提供的服务最为全面,微博提供的服务最为狭窄。

微信所提供的服务中,个人业务和信息推送两块服务进行的较好,这相当于微信的基础服务,而互动服务相对而言较弱;普通的分享功能都具备,但是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却很欠缺,这一点同样也是目前移动APP的缺陷。相对于基础服务,这些服务所需求的技术要求较高,因此在最后的实现上相距甚远也是可以理解的。

接着看微博所提供的服务,可看到9所高校图书馆微博都未提供个人业务和资源检索服务,其最主要的功能集中在信息推送。就微博而言,其微信最主要的功能也就是宣传和传播,所以也可以说是“物尽其用”。目前也有一些公共图书馆尝试在微博上使用与微信公众号类似的菜单栏,但始终没有微信公众号的菜单栏来的易用。按理来说,微博作为开放的信息平台,其互动情况应较好,但相比之后,与微信情况无差。最后,着重分析一下6所高校图书馆的移动APP。

表7 上海市高校图书馆移动APP

从表7可以看出,50%的高校图书馆采用了超星移动图书馆,同济大学图书馆和上海财经大学采用了汇文公司开发的掌上图书馆,只有复旦大学采用了书生公司开发的移动图书馆。从命名中可以看出,只有复旦大学图书馆一所是以馆名来命名的,其他都是开发公司的名字。复旦大学图书馆从2011年起开通了“书生移动图书馆”,后因用户反响较好,便推出了“复旦大学图书馆”。据复旦大学图书馆馆员回复,“复旦大学图书馆移动APP后台基本采用原来的书生移动提供,只是稍微做了一些定制开发,这些定制开发也是由书生公司进行的”。笔者认为,以馆名来命名APP让读者更有归属感,其它5所高校的APP进去后,内容界面全是一样,缺乏个性化也缺乏认同感。此外,复旦大学图书馆于2016年3月23日推出了云舟—域空间知识服务系统的使用,云舟—域空间是超星公司开发的集资源、社交、个性化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移动平台,这也是未来图书馆移动APP发展的前景。

另外,据调查访问了解到,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目前已经没有使用汇文的掌上移动图书馆,原因如上文所述。根据上海财经大学的发展规划,重点打造微信企业号。最后,上海大学图书馆在采用超星移动图书馆的时候其功能仅仅是图书和期刊的检索下载,其它服务功能均未开通。

通过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官网,笔者发现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开发了一款名叫“上海交大图书馆”的APP,从其内容看,与网站内容界面一致,从体验上看,其界面未调整到手机的大小,依旧如网站一样的排版,所以用户体验较差。但就其功能而言,却是比较全面的。

综上所述,移动APP目前使用情况其实并不乐观,未来还需更多的探索与实践。

4 总结

4.1移动图书馆服务形式依旧单一、服务内容基本相似,缺乏个性化

从上海市9所开通移动服务的图书馆来看,无论是微信公众号、微博、APP都可以发现,其大致的发展模式趋于一致,提供的服务内容偏于基础,仅类似于一款查询工具。在笔者试用这些高校移动APP、微信公众号和微博时,感觉到移动APP的用户体验是最不好的,想要的服务、功能都不具备。在这样的前提下,用户便不会再继续使用第二次。在未来,图书馆应多开发一些相对高级的功能,例如实时互动等,以带给用户一个更好的移动服务体验。

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在读者关注其微信账号时,会先确认读者身份,如本科生、硕士、博士、教师等。根据所提供的身份,提供个性化推送。这样的服务就会给读者带来一种体验上的满意度,图书馆可以自动帮你过滤掉你所不需要的服务,如此,便会保证用户的使用忠诚度。

4.2宣传力度不足,读者认同感不强

首先,在笔者搜集数据的时候,发现绝大部分的同学不知道图书馆有移动图书馆APP。在经笔者询问后才下载了APP。可见,移动图书馆的使用率和知晓度很低。其次,除了复旦大学图书馆外,其它图书馆都采用了第三方公司的名字,这会使读者使用时缺乏一种认同感,会觉得可有可无。最后,笔者随机问了一下身边的人,百分之八九十的同学不知道本校图书馆开通了移动图书馆APP。从各图书馆官网看,9所开通移动服务的图书馆,有7所在其图书馆主页上设置了移动服务的图标,其中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位于右侧隐藏页面需二次点击;华东理工大学只在页面右下角设置了二维码,却未说明二维码的用处,可见图书馆对移动服务的宣传力度。笔者认为,图书馆可借助活动来推广APP,以增加关注度,当然前提是具备好的功能和服务。

4.3移动APP还是第三方平台

从目前已发表论文看,似乎没有讨论孰优孰劣的文章,但笔者认为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的发展远比移动APP好,至于微博,充分发挥其宣传作用即可。以同济大学图书馆公众号为例,个人认为是9所图书馆中最好的,不论是它所提供的服务还是界面。通过二维码扫描,可以进入同济大学掌上图书馆(网页形式),它提供了新闻公告、阅览室余坐、学术搜索等功能,完全可以由一个网页代替一个APP,如果是这样做选择,读者是愿意打开一个网页还是下载一个功能相似APP呢?就手机内存容量看,当然是一个网页便利,若是从长远使用看,依旧是APP稍占优势。

就如范跃华在其《基于智能手机APP的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文章中提到:如果图书馆利用第三方的APP软件作为平台的话,那么其提供的信息数量、服务类型就自然会受到第三方APP软件的限制[27]。比如使用微信作为图书馆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平台,那么“服务号”和“订阅号”的信息推送功能是有限制的,而且未来的移动图书馆不能只仅仅局限于上述这些相对基础的服务,读者需要的是更为深入、更为个性化、更为互动的服务。例如在线交流(用户与用户、用户与馆员)、益智游戏、学科服务等。这些服务从实现技术上看,独立的APP显然比微信公众号相对易实现,超星公司的云舟—域空间就为图书馆移动APP未来的发展开启了另一个模式。

吴建中老师说过,到2025年,图书馆将成为知识中心、学习中心和交流中心。笔者认为移动图书馆也相似,从图书馆长远发展规划来看,基于第三方平台的发展始终不及独立的APP,可以采用复旦大学的模式,出资由开发公司按照自己的要求改造APP,打造属于自己的定制的移动APP,不仅为用户提供查询等基础服务,更为其打造一个移动的知识中心、学习中心和交流中心。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6-01-22].http://www.cnnic.net.cn/ 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1/t20160122_53271.htm.

[2]汤力峰,王学川.自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J].中国青年研究,2012(3):10-14.

[3]文艳霞.移动互联环境下的App与期刊App[J].出版发行研究,2012(9):82-85.

[4]梁宏霞.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面临的危机与出路[J].图书情报论坛,2001(2):8-12.

[5]张慧萍.4G时代图书馆移动APP应用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4(7):110-112.

[6]井春兰.基于4G网络技术下的图书馆APP移动服务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5(13):89-92.

[7]佘静涛,刘锋.RSS技术在移动图书馆新书推荐系统中的应用与实现[J].图书情报工作,2012(1):116-119.

[8]黄浩波.基于移动图书馆APP的SNS知识平台建设[J].图书馆学刊,2014(7):108-110.

[9]范跃华.基于智能手机APP的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J].图书馆学刊,2014(6):116-118.

[10]杨艳妮,明均仁,张杰.基于Android的移动图书馆APP功能设计与实现[J].图书馆学研究,2015(7):24-30.

[11]孙萍.基于移动终端的图书馆服务技术研究[J].现代情报,2007(12):133-135.

[12]张长恒,黄芳.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构建高校图书馆APP的技术实现[J].图书情报工作,2015(4):37-43.

[13]陈俊杰,黄国凡.移动图书馆APP的构建策略和关键技术——以iOS为例[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2(9):75-80.

[14]宋振世,樊姗.图书馆微信“馆员在线”的设计与实现[J].图书馆学研究,2015(19):80-85.

[15]聂华,朱本军.北京大学图书馆移动服务的探索与实践[J].图书情报工作,2013(4):16-20.

[16]叶莉.基于APP应用的移动图书馆建设实例及发展研究——以武汉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4(3):116-118.

[17]赵林.APP在图书馆的应用与启示[J].图书馆学刊,2014 (5):119-121.

[18]蒋逸颖,周淑云.高校图书馆微博与微信服务比较研究——以“211工程”高校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5 (19):64-73.

[19]杨艳妮,明均仁.高校图书馆微服务建设现状与优化[J].图书馆学研究,2015(19):8-14.

[20]韩业江.高校移动图书馆APP建设探析[J].现代情报,2014(11):70-74.

[21]曹鹏,明均仁,段欣余.国内图书馆APP移动服务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5(16):77-83.

[22]魏群义,等.我国移动图书馆服务现状调查——以国家图书馆和省级公共图书馆为对象[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3):50-63.

[23]王永华,周月莲,齐艳存.天津市高校图书馆APP移动服务探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5):36-37.

[24]王爱君.移动互联网中的图书馆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2014(S2):139-142.

[25]江波,覃燕梅.我国移动图书馆五种主要服务模式的比较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4(2):59-62.

[26]赵晓华,尹智龙,杜慰纯.基于自媒体的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应用研究[J].图书馆,2015,08:76-79.

[27]范跃华.基于智能手机APP的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J].图书馆学刊,2014(6):117.

[28]Sara E.Morris,Lea Currie.Remember Me?Content Development in a User-Centered Services Library[J].Collection Management,2014:392.

董珊珊女,1992年生,研究生在读。

[分类号]G251

收稿日期:(2016-04-13;责编:杨新宽。)

猜你喜欢

微信图书馆服务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图书馆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微信
微信
微信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