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校园环境及其优化
2016-08-26李桃
李桃
[摘要]校园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些外来的思想传入校园,带来的负面影响制约着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针对校园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软环境中的地位、作用,研究校园环境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分析其产生原因。通过对师资队伍和校园文化的建设,加强师生交流,根据实际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校园环境,培养合格的大学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校园环境;优化
学校是陪伴学生成长与成才的伙伴,校园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起着决定性作用,并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效果。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相应发生改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许多外来的思想传入校园,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发展。因此,正确面对校园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优化改造,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校园环境概述
张耀灿把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按影响范围分为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和微观环境。校园环境是中观环境中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最为直接的环境。邱伟光将学校环境划分为校园物质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和校园人际环境。校园物质环境包括教学场所、活动场所、生活休息场所、校园绿化环境等;校园文化环境指教风、学风、校风、制度文化活动等;校园人际环境指教工与学生的关系,体现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
二、校园环境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联系
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与校园环境同属微观环境范畴,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一般是通过学校环境实现的,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而家庭环境可以看做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因为社会是由若干个小集体组成的,家庭也是其中之一。家庭的发展只能受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和水平制约,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的,所以,社会环境直接影响着家庭环境的好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主要是由父母构建的。笔名为多萝西的作者在《新民晚报》中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写到“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指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意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孩子生活在诚信中,他就学会了公正无私;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就学会了信任别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宁静中,他就学会了向往和平。”受教育者的生活环境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有的学者认为只有社会、学校、家庭在对个人的教育中处于同等地位,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然而现实却并不尽如人意,谈到教育时,许多人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学校教育,其次是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很容易被忽视。这样三者如果不能平衡,得不到同样的重视,就会造成某一个环节相对薄弱,使受教育者进入到其他环境后必须努力去适应,在这一过程中,教育主体的教育活动也必将受到很大的阻碍。把握好三者的良性互动关系将积极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
三、校园环境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客观存在的,人的正确思想或错误的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与环境发生密切的联系。”[1]校园环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和制约作用的一部分。
(一)陶冶道德情操,促进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能催人奋发向上,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坚定的人生信念,从而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生活在风景宜人,设施完备的校园环境中,学生热爱生活的激情、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追求、积极进取的精神必然会被唤起。校园中的一些宣传介体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勤俭节约,反对浪费”,“请爱护小草”之类的提示性标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励志名言警句,以及校园内的橱窗、宣传栏等都时刻提醒着大学生要以国家发展为己任,克服困难,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学习过程中踏踏实实,勇于创新,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感染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人的影响不是强制的、有形的影响,经常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2]校园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对高校学生产生无形的影响,如学校的绿化环境、活动场所、食堂、教室等设施的布置,在无形中传递给学生富有教育意义的思想信息,催人奋进,助人自律。学校的教风、学风、校风、文化活动以及制度等软环境也都是无形的教育因素,教风是基础,学风是中心,校风通过教师的教风体现。
(三)约束、规范学生行为,促其健康成长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作为一种重要的约束手段,通过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言行,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促人进步。校规、校纪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鞭策手段。同时,长期处于安静、优雅的校园环境中,也会慢慢的约束学生改正自身的缺点,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一条标语,一处景观,一栋建筑都会起到约束作用。大学是一个人成长中最重要的阶段,高校的制度文化环境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具有调节、约束、导向的作用。高校学生通过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及时改正自己的不良作风,增强自律能力,对个人、对社会的发展将终身受益。
四、当前校园环境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优化对策
(一)重智轻德,教学与实践脱离,使学生缺乏对事物的辩解力
在学校的教育中,智育与德育必须得到同等的重视,二者同步提高,协调发展。然而,重智轻德的失衡情况在许多学校仍然存在。首先,一些教师不关心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认为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将书本中的知识介绍给学生即可,在他们看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职责。其次,一些理工科院校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没有机会动手亲自操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政策支持。一方面,学校由于经费不足,无法引进先进的设备,跟不上时代发展潮流;另一方面,一些重要的实验设备维修成本太高,不能提供给学生亲手操作,只能通过观看演示学习,达不到学习与实践的结合,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再次,一些学校在奖学金、助学金等奖项的评选过程中,只看重成绩,而不去参考该学生在其他方面的表现。这样一来,许多学生为了搞好学习而放弃了可以拓宽视野的实践活动与校园文化活动,与同学之间缺乏沟通交流,成为“书呆子”。那些成绩不太好的同学就会慢慢的放弃对学习的追求,没有动力,很可能会导致生活懒散,变得好逸恶劳,生活在颓废之中。
(二)互联网的普及给高校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互联网自进入人类的视野以来,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涉及社会结构、政治形态、思想观念、文化传统、交往方式、教育体制等诸多方面,几乎无所不及。“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复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3]互联网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认识到网络的双面性,它带来的不仅仅是便捷,还有很多无形的挑战。首先,虚拟的网络游戏使一部分学生沉迷其中,无暇关注学业。网络的普及使青年接触网络的机会增加,许多学生很早就开始接触网络游戏,初、高中的巨大升学压力使他们在进入大学时如释重负,大学校园、宿舍的便利上网条件使他们很容易得到满足。其次,发达的网络资源使学生放弃了传统的接受知识,了解世界的模式,一些学生甚至坦言“给我一台电脑,我就可以了解整个世界”。这必将极大的有碍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
(三)不良思想传入校园,一些大学生的诚信观念遇到挑战
经济全球化大潮带给中国西方先进的思想,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不利于青年与国家发展的消极思想。青年学生很容易不加批判的接受西方文化的消极影响,比如怀疑主义、虚无主义、放弃理念、不讲操守等等。致使部分学生不断的反传统,甚至开始抵制社会主义制度及共产党的领导。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完善的时期,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形成。于是就有一部分人利用信用制度尚不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未健全的时机,弄虚作假,试图逃避责任与法律的制裁,不择手段达到目的。社会上出现的各种不诚信现象以及对不诚信行为的惩罚和制裁力度不够都极大的冲击学校的教育,减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使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评价标准产生偏差,进而影响他们良好的诚信品质的形成。
(四)忽视对高校学生礼仪的培养,加大和谐校园建设的困难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标尺,是劳动者美好心灵的展现,人与社会都离不开礼仪。“青年大学生掌握必要的礼仪知识,注重礼仪修养,既能体现自身的良好风采,又能较容易地被他人和社会认可和接纳,既能展现自身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又能促进自身全面和谐的发展。”[4]当代大学的教育体制中往往忽视了对礼仪的教育,使那些自身素质不强的学生缺乏礼貌意识,在与老师、同学的接触中不注重自身的言行,说话肆无忌惮,毫不顾忌别人的感受。当老师抽查宿舍时,一些学生甚至不理睬老师,继续他之前的活动。这种不礼貌行为必然会对学生自身的发展有所阻碍,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将使他们感到孤独,缺乏与同学的沟通,也得不到老师的正确教导。
校园环境中存在的问题远不止这些,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有矛盾就要去解决,德育工作者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创新,寻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对策。
1、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素质
“充分尊重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劳动,在完善机制中创新建立健全合理高效的教育运行机制,是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因素所在。”[5]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不高,究其原因,高校为了节约办学资本,聘用没有经过任何培训的“临时工”来担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把祖国未来的栋梁交给自己的思想都不稳定的人来管理教育,必然达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高校需要有素质全面、责任心强的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来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有完善的教育机制做保障。一套可行的管理系统、规范系统、教导系统和奖惩系统对建立综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2、美化校园环境,发展校园文化,使学生在熏陶中茁壮成长
高校校园的建筑设计、设施布局、绿化美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在人们塑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将这些设施空间组合排列及表现出来的美感,转化为一种信息储存于有形的载体之中,使大学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吸入这些信息,接受美的陶冶与熏陶,摒弃人性中的负面,从而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其对大学生特有的影响力存在于校园之中,对于形成学校的人文环境,提升学生的品位,构筑学校的历史、传统,树立学校的社会形象,都有重要的意义。“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风为灵魂的第二课堂、社团活动、课外文体活动与社会实践教育”。[6]“在环境影响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过程中,实践活动作为中介因素起着重要作用。”[7]通过知识讲座、技能培训、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节假日的文化娱乐等活动满足学生的自尊需要,归属需要和成才需要。岳金霞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研究》中提出的“情境设置法”就是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为学生创造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便于学生实践,积累经验。张耀灿也要求高校“建设教育场馆和社会教育基地”。
3、尊重个性发展,加强师生沟通交流,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当代大学生受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影响,以致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态势迅速冒头。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认真探索大学生成长的规律,尊重他们的主体性,激励他们的创造性。根据他们的自身实际出发,根据每个人的特点,有轻有重,循序渐进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引导学生,教育大学生掌握好独立思考正确判断的基本能力,力避包办代替,要敢于放手。沈阳理工大学创造性地开创了辅导员博客制,并形成了一套相应的管理机制,用于师生交流,使辅导员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网络与实际交流解决实际问题。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让他们客观的评价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通过与老师与其他同学的沟通交流茁壮成长。
4、借鉴西方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经验,根据学校实际创设美好校园环境
“住宿学院制”是耶鲁大学教育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培养了学生对耶鲁大学的归属感,而且有效实现了德育、智育、综合素质的培养。如今,国内一些高校也效仿西方,搞起“书院制”,但由于政策不完善,机制不健全,大多没达到预期的效果。我国的经济体制与西方大不相同,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很大差异,人们的思想观念难免会有不同,造成许多书院成为摆设。因此,需要根据国内高校的实际情况,吸取西方国家高水平大学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吸取他们先进的教育思想,扬长避短,创造适合我国高校的“书院”。
总之,在看到美好的校园环境的同时,也不能忽略高校校园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理性地审视那些负面影响,在实践中创造性的创设适合学生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的校园环境,对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高校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从自身入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不断丰富教育手段,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大学生。
[注释]
[1]邱伟光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45.
[2]邱伟光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46.
[3]刘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196.
[4]邢宝君等.青年学生礼仪指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0.
[5]薛深.试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及其优化.世纪桥,2007(7).
[6]邱伟光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57.
[7]戴钢书.德育环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381.
[参考文献]
[1]邱伟光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6.
[3]刘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邱伟光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戴钢书.德育环境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2.
[6]邢宝君等.青年学生礼仪指南[M].2001-10.
[7]薛深.试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及其优化[J].世纪桥,2007(7).
[8]廖晓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J].吉林教育,2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