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农村马克思主义传播路径探究
2016-08-26张新昌孙凤娟
张新昌 孙凤娟
[摘要]马克思主义的普及是当今中国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中国经济再发展的先决条件。要实现这一目标,占总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与接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农村普及马克思主义势在必行。通过着重分析马克思主义在新时期农村的普及所遇到的阻碍,并就如何走出这一困境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新时期农村普及马克思主义必须始终以农民作为主体,通过不同的方式使广大农民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在新时期农村的普及。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农村;路径
全国范围普及马克思主义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建设的需求。而农村则是普及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场域。当代中国,农民占据全国人口的比例依然很高,对农民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于中国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在农村普及马克思主义实践效果并不理想。通过对农村普及马克思主义面临的困境进行阐述,并提出解决此困境的路径。
一、新时期农村马克思主义传播面临的困境
新时期农村普及马克思主义虽然至关重要,但是其进展却不容乐观,农村普及马克思主义存在诸多的障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方政府对农村普及马克思主义认识不足
地方政府官员在思想认识上对于在农村普及马克思主义认识不足。即便有些官员意识到了,也往往只注重从物质层面改善农民生活质量,而不重视农民思想层面的提高。
(二)经济状况不佳
经济的落后,使得农民只注重收入而忽视了文化素质的提高,从而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在新时期农村的传播。造成农村经济滞后的因素有很多种。其中,最主要的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青壮年进城务工造成了劳动力的流失,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发展。其次,技术落后是造成农村经济落后的又一重要因素。
(三)农民的思想存在差异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农民群体出现了分层现象。不同的阶层的农民,由于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其利益诉求的多样化导致了思想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文化多元化对农民的思想产生重大的冲击,使得部分农民在新的思潮到来之时显得手足无措,这也为马克思主义在农村的传播带来了困难。
(四)农民素质普遍不高
农村经济的落后造成了教育的滞后。一方面,有文化的青年人为了养家而进城务工,另一方面,大学生也因为农村经济落后而不愿意到农村去工作。这就导致了农民普遍在文化素质方面没有提升,甚至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农民素质不高,影响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在农村的普及。
(五)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匮乏
目前,几乎所有农村都没有“配备活动室、图书室等文化基础设施”[1],更没有集体文化娱乐活动,精神生活的匮乏使农民的信仰呈现出世俗化和功利化。农民过度注重个体利益淡化了马克思主义。加之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个体意识被唤醒,农民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导致他们把实现个体利益的最大化作为人生的最终目标,而他们的精神生活则相对趋于匮乏,造成了大多数农民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不足,从而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在农村的普及。
(六)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没有针对性是马克思主义在农村的传播受阻的原因之一。这种宣传方式不能被农民接受,宣传过程中没有将马克思主义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联,农村对之不感兴趣,就不能从内心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进度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二、新时期农村普及马克思主义的有效路径
(一)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农村发展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表明,在新时期农村普及马克思主义首当其冲是在农村确立指导思想。事实表明,马克思主义是最理想的理论。只有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才能在新时期农村普及马克思主义,从而达到预期目的。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不断在发展,农民意识形态由于受到各种思潮的冲击也趋于多元化,农民思想出现了巨大的差异性。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民心中出现了动摇。因此,面对复杂的农村思想环境,用什么样的理论作为农村的指导思想尤为重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对新时期的农民进行教育引导,才能确保新时期农村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
基层党组织在农村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党员干部在农村的带头作用对普及马克思主义过程意义重大,“农村党员干部是我们党在基层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他们是我们执政党在农村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依靠力量”[2]但是也应该清楚,起着模范带头作用的党员干部需要有强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所以,要不断的武装农村党员干部的头脑,这是在农村普及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前提。
(三)尊重农民意愿
在农村普及马克思主义,重点是要搞清楚农民才是主体。因此,普及马克思主义必须要尊重农民,尊重他们的选择权,还必须遵循农民的认知规律。农民的知识水平及认知能力各不相同,因此,在农村普及马克思主义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只有做到让农民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在农村的顺利普及。
(四)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与农民切身利益联系起来。
农民切身利益是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必须考虑的核心问题。关注农民的需要,了解他们的需求,并及时解决他们的困难,使农民得到一定的利益,是普及马克思主义的前提。民生问题得到解决,农民物质利益得到满足,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才能得到农民的支持和拥护。这样在普及马克思主义时才有底气,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为农民所认可。所以,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与农民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消除马克思主义与农民的距离感,并使农民在实践中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
(五)改善宣传方式
在农村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一定要注重运用农民可以接受的语言及方式。做宣传时必须根据农民的实际接受水平和表达习惯,把抽象枯燥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同时,还需运用农民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宣传。目前,单纯靠报纸及电视等宣传手段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所以必须采用新型宣传手段,比如,互联网。互联网作为一种传播手段,其具有开放性及便捷性的特点,对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具有重要作用。
(六)改善农村的文化教育现状
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是在农村普及马克思主义的重中之重。只有提高农民的素质,才能使其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及现实意义,从而可以真正接受马克思主义。
(七)发挥大学生村官的积极作用
大学生受过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可以通过大学生村官在农村作马克思主义宣传,农民对大学生普遍比较信任,这也给大学生村官在农村普及马克思主义带来了便利。
(八)专家传播与农民传播相结合
普及马克思主义,需要专家传播与农民本身传播相结合。专家可以系统的、详细的讲解马克思主义,并在农民中树立威信,通过专家的讲解使广大农民深刻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而农民本身的传播优势在于农民更易于接受这种理论。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农民,熟悉农民的思想状况,宣讲起来更具有亲和力。因此,在农村普及马克思主义“要树立协调意识,保证不同传播主体传播内容的一致性,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多种活动、多种组织和多种媒介,努力形成传播主体合力,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提高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效果”[3]。
中国的发展需要全国普及马克思主义,全国普及马克思主义的重中之重是新时期农村马克思主义的普及。而在农村普及马克思主义需要认清广大农民才是传播的对象,所以,普及马克思主义必须以农民为主体,一切围绕农民开展工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新时期农村普及马克思主义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其过程也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只有深入了解并准确把握新时期农民的思想变化,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在农村的普及必然会受到层层阻碍,并及时找出此种困境的深层原因,才能尽快实现马克思主义在新时期中国农村的普及。
[注释]
[1]张红云,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困境与成因分析——以沂蒙老区农村为例[J].学理论,2011(03).
[2]王宏兴,汤传平.新时期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路径探析[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
[3]张雅光.关于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J].党史文苑,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