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创业,用户体验太差了
2016-08-25王小川
王小川
为什美国创业者可以不去考虑商业模式?不会把卖掉公司当成失败?
“互联网+”时代的中国,最突出的变化便是有效地促进了社会分工并提升了信息对称程度。
目前全球市值前10的互联网公司里中国已占4家,滴滴快的、美团大众点评等非上市公司也发展很快,这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正是因为中国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中国人口基数、人才资源、市场空间与美国比肩,所以才会诞生新一轮创业热潮。在这样有利的一个环境下,中国资本市场反而遇冷,我认为主要原因是由中美创业生态的不同造成的。
第一点不同:创业的出发点不同。
中国创业公司看估值,美国创业公司看创新。
美国有一家做“智能戒指”的公司,他们能让手在空中滑动的时候,像鼠标一样控制电脑,蕴含了“人机交互”的技术。按照我们的看法,这个项目不靠谱。智能戒指的电能不够,只能支持40分钟,精度也不够高。更重要的是,他们不知道市场空间在哪里,也没有考虑怎么卖产品,怎么赚钱。创业者做这个项目的目的,更多是觉得有趣、好奇,希望做成这样一个智能硬件,让一个好的idea获得认同。
他们觉得如果自己的项目能够做成,更希望被谷歌、苹果这些大公司收购,所以也不去考虑什么卖点和商业模式。
这样的创业案例在美国很多。这和中国的创业氛围截然不同。中国创业者不谈产品的问题,用户体验的改变,而是刚刚完成天使融资,就规划好什么时候完成几轮融资,什么时候IPO。
中国创业公司会把卖掉公司当成失败,更希望自己独立持久地活下去。而美国被普遍接受的概念是:我有一项创新,即便失败了接下来还会进行下一项创新,就是连续的创新。因为出发点的不同,中国创业公司的压力会更大,因为成功的定义或者退出的方式就只有一种—IPO。
第二点不同:创业公司人才的不同。
美国的创业公司,除了老板外大多数员工都来自顶尖的公司;而国内创业公司相反,一个常见的情况是,创业公司里的老板很厉害,但是招不到顶尖的员工。
中国公司最顶尖的员工,要么进入大公司,要么自己创业,不甘心为了一件好奇的事情做底层骨干。所以在中国的小型创业公司里面,很容易出现的情况是合伙人以下,能力水平匀速下滑。
第三点不同:创业环境的不同。
作为创业生态的重要一环,美国大公司更愿意去收购小型创业公司。中国大公司则常与小型创业公司去斗争、去抗衡。
中国大公司当然也在做一些并购,比如腾讯就走在前面。可以说腾讯引领了大公司对创业公司的收购或者投资行为,但是中国整体并购氛围还不够。其收购的动力比美国弱很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想做收购的时候,一个小公司即便证明模式成功,老板也不错,但是员工的水平相对大公司是不够的,收购之后反而拉低了平均水平。
在美国刚好相反,非但不会拉低平均水平,收购小公司还能提高公司的活力。所以大公司会更有动力去收购、去改变自己的基因。
环环相扣,中美创业生态由此形成循环,区别也不断扩大。
除了创业公司之外,高校以及实验室,也是美国创新的源泉,有很多技术创新来自于实验室;而中国的创业创新,尚没有如此多元化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