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县水稻“压单扩双”瓶颈及发展对策
2016-08-25廖中华周玉梅刘振之
廖中华,周玉梅,刘振之
新化县水稻“压单扩双”瓶颈及发展对策
廖中华,周玉梅,刘振之
(新化县农业局,湖南 新化 417600)
简述了新化县双季稻生产情况,分析了当前制约水稻“压单扩双”的瓶颈,即双季稻种植效益偏低、农业生产劳动力缺乏、全程机械化操作较难和高产稳产栽培风险大,从加大行政推动力度、合理规划种植区域、整合农业项目资金、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强化技术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推进水稻“压单扩双”的发展对策。
水稻;“压单扩双”;瓶颈;对策;新化
DOI:10.16498/j.cnki.hnnykx.2016.07.027
新化县位于湖南省中部,资水中游,雪峰山东南麓,辖区总面积3 642 hm2,辖26个乡镇、2个国营林场、1个办事处和1个经济开发区,总人口超过140万,境内耕地面积4.924万hm2,其中水田面积3.596 万hm2,可种植双季稻的水田面积2.067万hm2,常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8.333万hm2,是全国粮食主产县。2009年以来,新化县强力推进水稻“压单扩双”,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水稻“压单扩双”工作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即使巩固已取得的水稻“压单扩双”成果,也还有很大的难度,更遑论大面积推进。立足新化县情,找出制约水稻“压单扩双”的瓶颈,并探求其发展对策对促进新化县粮食生产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1 新化双季稻生产概况
新化是一个传统双季稻生产大县,年平均气温为16.8~17.3℃,无霜期280 d,年降水量在1 455.9 mm,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境内除水车、奉家、文田、天门、古台山和大熊山等高寒山区及田坪、温塘、坐石等干旱地区不宜双季稻生长外,其余乡镇海拔300 m以下地区都是双季稻种植适宜区域。20世纪80年代,新化县常年双季稻面积保持在2万hm2,90年代中期全县双季稻面积仍稳定在1.667万hm2以上,90年代中后期开始,受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和上级推广水稻“双改单”的影响,全县双季稻面积快速递减,截至2008年,县内仅科头、洋溪、炉观、游家等乡镇零星种植。2009年,新化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水稻“压单扩双”工程,科头、炉观、洋溪等乡镇的双季稻有所恢复,当年全县双季稻种植面积增加0.133万hm2。2010年开始,新化县委县政府每年增拨300万元的粮食生产资金,集中用于双季稻生产工作,石冲口、维山、游家、孟公、西河、白溪、荣华、圳上和琅塘等乡镇加大了推进力度,其余乡镇也陆续办点示范,双季稻种植面积逐年扩增。
2 新化水稻“压单扩双”的瓶颈
到2016年,新化县大抓水稻“压单扩双”工作已近8 a,财政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双季稻种植区平均每年补贴约400元/667m2,个别示范村高达1 000 元/667m2以上,政府和部门采取了加大行政推动、培育种植大户、整合项目资金、改善生产条件等一系列措施,强力推进水稻“压单扩双”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种植水平也不断提升,双季稻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但要恢复到20世纪80年代的最高历史种植面积,工作任务仍然巨大,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很多,制约水稻“压单扩双”的瓶颈仍未突破。
2.1 双季稻种植效益偏低
尽管粮食是事关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粮食生产不能只用市场的眼光看,但在当前市场经济大环境下,粮食价格一直走低,双季稻种植效益较差,稻谷高产不高收,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近期对农户的早、中、晚稻生产每亩投入产出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1。
表1 水稻投入产出统计 (元/667m2)
从表1可以看出,在不考虑国家惠粮补贴和政策支持且产量中等的条件下,采用传统栽培方式,早稻收益要亏451元/667m2,晚稻收益55.5元/667m2,双季稻收益亏395.5元/667m2,中稻收益174元/667m2;采用机械化生产方式,早稻收益129元/667m2,晚稻收益261元/667m2,双季稻收益390元/667m2,中稻收益602元/667m2。对比可知,双季稻种植效益低下,除去生产资料和人工工资后的收益不如种植中稻,与其他行业更无法相比。
2.2 农业生产劳动力缺乏
近几年新化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留下的是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和留守妇女,农业生产劳动力紧张,生产者素质偏低,大多数农户选择简单、轻便、快捷的种植模式,田间管理更加粗放,种植水平所有下降。而目前新化县双季稻主要是人工栽培,工作繁重,一般需人工17.4个/667m2,牛工2个/667m2,比同样人工种植的一季稻人工多9.1 个/667m2,牛工多0.5个/667m2,因此,水稻“压单扩双”面临生产劳动力缺乏的瓶颈。
2.3 全程机械化操作较难
新化是一个山丘大县,以丘陵山地为主,洋溪、孟公、圳上、白溪等平原区占比面积少,只有0.333 万hm2,可进行部分机耕、机收、机插等操作,但生育期不能进行全程机械化生产。90.8%的水田位于山区,地势不平坦,机耕道未修好,不宜大中型机械进入农田,小型的犁田机人工抬入作业。另外,虽然新化是传统的双季稻种植区,但是实现晚稻安全齐穗所需的温光条件比其它县市更为严苛,部分品种和机插育秧技术较难保障晚稻安全齐穗。
2.4 高产稳产栽培风险大
从最近几年新化县推进水稻“压单扩双”情况来看,双季稻稳产高产的风险较大。过去农民重视粮食生产,劳动力充足,精耕细作,农时抓得紧,但也只有大多数年份高产稳产。而现在农民种植双季稻多采用免耕稀植栽培方法,生产风险加大。同时双季稻种植受恶劣天气和病虫危害影响较大,3~4月低温、6~7月雨季、9月的寒露风、稻瘟病的流行、稻飞虱的暴发和黑条矮缩病的突发等,均可导致双季稻减产。
2.4.1 栽培技术较差 现在的品种(组合)比过去的增产潜力大,抗逆性较强,但许多品种(组合)往往秧龄弹性小,生育期稍长,要求适龄移栽,控氮栽培,并适当增加基本苗,早稻八九成熟时就需立即收割。而很多农户种双季稻囿于习惯,不注意秧龄、喜稀植、过量施氮、要熟透才收,造成“双抢”农时错过、双季稻大幅减产,如2010年的部分早稻品种到7月下旬还未成熟,2011年的部分晚稻品种插后一个月就抽“鸡毛穗”,减产严重,有的产量仅约100 kg/667m2。
2.4.2 “双抢”难以及时 往年7月上旬就进入“双抢”,现在的品种(组合)正常年份也要在7月13日后才陆续成熟,而晚稻要夺取高产要求在7月20日前移栽,迟于7月25日移栽的晚稻基本无法高产。“双抢”的最佳时期约为一周,由于劳动力需求密集,因此不论是人工还是机械收割,很容易错失黄金“双抢”时间而致晚稻减产或失收。如遇长时间阴雨天气,“双抢”工作更难开展。
2.4.3 生产条件变差 由于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和高铁、高速公路等工程项目建设,被破坏的水利设施没有得到及时修复;由于资金短缺等原因,部分沟渠老化堵塞没有维护和进行清淤疏通,很多稻田的排灌条件变差。加上新化特殊的气候条件,每年的降雨都集中在3~7月,早稻遭水淹,晚稻无水插田现象时常发生,严重影响了水稻“压单扩双”的效果。
2.4.4 病虫危害加重 近几年来,无雪暖冬天气较多,使农作物的病虫害加重。部分年份天气异常,导致主要病虫害暴发,如2011年西河4.1 hm2早稻,穗颈稻瘟发生严重,产量损失超过30%以上。同时一些新型病虫突发,如2009年新化县晚稻发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面积达460 hm2,损失达30%~70%,少数丘块颗粒无收。该病可防可控却不可治,现已扩展到早稻,稍有疏忽就有可能造成晚稻严重减产,防控形势十分严峻。
3 新化水稻“压单扩双”的发展对策
3.1 加大行政推动力度
政府重视是推进水稻“压单扩双”的源动力。县委县政府要站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高度,强化对乡镇粮食生产工作的目标管理考核,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考核机制,明确干部责任,保持必要的行政推力;积极推进部门帮扶制度,继续加大粮食生产投入,稳步推进双季稻生产。乡镇一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双季稻适宜区域群众思想的宣传、引导和发动,加大国家粮食安全和强农惠农政策的贯彻与落实,提高农民种植双季稻的积极性。
3.2 合理规划种植区域
机械化生产是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有效途径。在当前劳动力不足的形势下,水稻“压单扩双”要逐步走向机械化生产发展迈进。根据新化各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因素,科学进行双季稻区域规划:上梅、炉观、西河、孟公、琅塘和洋溪等平原区,通过完善农田基础设施,逐步建立以机插机收为主的全机械化生产种植模式;石冲口、维山、游家、曹家和油溪等丘陵乡镇,推行“小型机耕—抛栽—人工栽插”相结合的半机械化生产模式。合理进行品种选择、搭配和布局:上梅、桑梓、曹家、维山、科头和洋溪等东南部乡镇温光条件相对较好,可通过推广“稻—稻—油”、“稻—稻—绿(肥)”三熟制种植模式,或者采用“早中熟早稻—中迟熟晚稻”的品种搭配方式来改善种粮效益和提高粮食产量;游家、西河、孟公、琅塘和荣华等西北部乡镇采用“早中熟早稻—中熟晚稻”的品种搭配方式,辅以“水稻+”高效种养模式来提高产量与效益;在槎溪镇、金凤乡、圳上等海拔位置较高地区,采用“早熟早稻—早熟晚稻”或“早熟早稻—籼粳杂交稻”种植模式,有效降低晚稻遭遇寒露风的风险,因地制宜推进水稻“压单扩双”。
3.3 整合农业项目资金
现在水利、国土、农业、农机、发改和综合开发等部门都有涉粮项目,项目建设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新化县要加大力度整合项目,向推进水稻“压单扩双”积极性高、又迫切需要改善生产条件的地方倾斜,改造这些地方的机械化生产条件,实现旱涝保收。现有的双季稻补贴、双季稻保险、粮食奖励资金等往往实行普惠制,种与不种双季稻差别不大。要打破现有资金申报安排方式,在政策允许范围内转变发放方式,向参与水稻“压单扩双”的农户倾斜,提高农户种植双季稻的积极性,降低政府推进双季稻生产的阻力。
3.4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现代粮食生产发展方向是规模化和专业化,只有这样才能逐步解决发展双季稻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要建立长效的可预期的对专业合作组织、代耕代种组织、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粮食经营主体的扶持与奖励制度,增强其参与发展双季稻生产的积极性。在现行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粮食高产栽培技术培训,提高种粮农民专业技术水平;鼓励引导农村土地有偿流转,并逐步实现向大户集中,培育和发展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支持其发展种植双季稻和开展集中育秧、病虫害统防统治、机耕机插机收等农事服务活动。
3.5 强化农业技术服务
推进水稻“压单扩双”要做到绿色高产高效,能否按技术要求进行生产是关键。要建立必要的奖惩机制,促使广大技术干部深入田间地头,扎实推广技术;要安排专项资金进行品种试验示范,逐步筛选真正适宜县域生产的双季稻组合,特别是适宜机插的双季稻配套组合;推广“集中育秧、适度增加密度、安全齐穗”三项关键增产技术,安排专项经费进行晚稻机插秧试验示范,找准机插秧的最佳播种时期和最迟插秧期,确保机械化生产的双季稻稳产高产;大力推广双季稻稻田养鱼等高效种养模式;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推广服务,有效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粮效益。
[1] 邹应斌,戴魁根. 湖南发展双季稻生产的优势[J]. 作物研究,2008,(4):209-213.
[2] 游艾青,陈亿毅,陈志军. 湖北省双季稻生产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09,(12):3190-3192.
[3] 尹 勇. 零陵区耕地地力评价与水稻生产发展对策[J]. 作物研究,2015,(3):304-307.
[4] 辛良杰,李秀彬. 近年来我国南方双季稻区复种的变化及其政策启示[J]. 自然资源学报,2009,(1):59-65.
[5] 朱续峰,陈惠哲,章秀福,等. 浙江水稻生产的现状与对策[J]. 农业现代研究,2006,(6):470-472.
[6] 青先国. 促进湖南粮食生产新发展研究[J]. 湖南农业科学,2013,(1):132-136.
[7] 钟建中,赵应中. 桃江县双季稻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 湖南农业科学,2012,(6):15-16.
(责任编辑:肖彦资)
Bottleneck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Rice“Reduce Single and Expand Double”In Xinhua County
LIAO Zhong-hua,ZHOU Yu-mei,LIU Zhen-zhi
(Agricultural Bureau of Xinhua County, Xinhua 417600, PRC)
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d the situation of double cropping rice production in Xinhua County, analyzed the current constraints of rice “reduce single and expand double” of the bottleneck, namely double cropping rice in low efficiency, lack of labor force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e whole process of mechanization operation was difficult, risk in high and stable yield cultiv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educe single and expand double” of rice,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was put forward from the aspects of increasing the administrative impetus, rational planning the planting area, integrating the funds of agricultural projects, cultivating the new management main body and strengthening the technical service.
rice; “reduce single and expand double”; bottleneck; countermeasure; Xinhua
S511.4+2
A
1006-060X(2016)07-0100-03
2016-05-13
湖南省农业委员会做优做强湘米产业项目(2130124)
廖中华(1975-),男,湖南新化县人,农艺师,主要从事农技推广和粮油作物技术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