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归来》的符号学意义

2016-08-24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陆焉归来丹丹

李 燕

论《归来》的符号学意义

李 燕

2007年,意大利电影理论家卡塞提提出,数字电影时代下的电影符号学应结合文化研究来开展,这是电影符号学批评的新方向。结合作品 《归来》,从符号学理论出发,建构个体的三个符号系统,可以得知个体的身份是如何在符号系统失衡之后无法回归的。

《归来》;电影符号学;能指;所指

电影符号学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发端始,分别经历了以索绪尔、皮尔斯为代表的符号学,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马克思主义和现实主义等后结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不同阶段的发展。在数字化影像普及的时代,电影符号学研究甚至电影理论研究遇到了一些挑战,除了电影本身在风云变幻的后结构理论中消解之外,从胶片到数字化的电影载体的变化也给传统的电影本体理论研究带来一些问题。

一、电影符号学的发展路径与《归来》

2007年,意大利第二代电影符号学家和理论家卡塞提为电影理论研究归纳了四种路径,分别是:“风格历史”和 “认知心理学”研究;文化研究;电影理论史研究;分析哲学研究。具体而言,第二种路径是 “由文化研究 (cultural studies)组成,继承符号学与批判意识形态论述;关切社会建构的影片再现关系,社会主体和次文化与影片文本对抗关系。”[1]在卡塞提看来,电影符号学研究与社会和文化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的第二种路径为我们指明了现代电影符号学的研究领域转向。

《归来》是张艺谋回归影坛的新作,本片讲述的是主人公陆焉识被归为 “右派”之后,趁监狱转场的机会从大西北逃回了家,却因为自己女儿丹丹的告密未能与妻子冯婉瑜顺利相见。三年后,陆焉识在被平反而得以回家,冯婉瑜却患上了心因性失忆,与陆焉识相见了却不能相认。本片的编剧邹静之在接受采访时称:“2013年春节,我和张艺谋开了个短会,定了就三个人物,风格:平实,宁拙毋巧,静水深流。这是 《归来》关键性的一次决断。”[2]由此看来,《归来》不仅是张艺谋导演事业的正式回归,也是他艺术片风格的一次回归。从 《归来》的观影效果上看,电影本身的确符合上面所提到的三种风格。本片以严歌苓的小说 《陆犯焉识》的最后五十页为蓝本进行了改编,电影剧本砍掉了原著的绝大部分情节,也简化了人物的性格,结构精巧的画面剪辑、教科书般的角色表演、丰富的主题意蕴阐释等,都决定了 《归来》会是一部经典的艺术作品。

本片的批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一可以从现实主义批评理论入手分析影片故事的真实度和历史意义;二是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揭示本片蕴含的不同的历史观和讲述历史的方式;三是从符号学角度分析本片所蕴含的符号系统,并对陆焉识归不来的原因作符号学意义上的阐释。本文会运用第三种批评方法对 《归来》进行批评。《归来》以平凡小人物的经历来反思大历史的影响,在叙事方式上并没有多少出彩的地方;撇开 《归来》的历史底色不看,片中主人公因为对方 “失忆”而无法两两相认的悲剧主题同样并不新鲜,正如北京电影学院系主任吴冠华所说:“除了那场芭蕾舞剧之后齐唱《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段落之外,影片中的情节和桥段大抵可以套任何骨肉离散、心因性失忆的故事。”[3]但事实上,正是这两种 “俗套”落在一起,便造就了影片的不俗。本文先从范畴论角度以个体为基点辐射出了三个符号系统,分别是自然符号系统、社会符号系统和政治符号系统。在此理论指导下,本文将以 《归来》为对象,阐释影片中这三个符号系统由失衡到复归的过程,以此来分析陆焉识归不来的原因及其中所蕴含的符号学含义。

二、《归来》中的个体的符号系统

范畴论是运用抽象概念来系统化及认知人类任何思想及经验事物。“归来”的主语是人,是一个个体,“归不来”的主语同样是一个个体。所以本文将个体符号化,在哲学层面上来分析个体与他人、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以个体为一个符号单位,可以组成三个符号系统,第一个符号系统是自然符号系统,即家庭伦理符号,如父亲、母亲、儿子、女儿等;第二个是社会符号系统,即职业符号,如医生、教授、科学家、工程师等;第三个是政治符号系统,这是在 “国家”出现之后产生的符号系统,文革时期的政治符号比如 “右派”。本片的历史背景是上世纪文革时期,这是一个将个体高度政治符号化的时代,个体与自己、他人和社会的关系都是由政治符号串联起来的。这一历史背景构建了本片的一个符号系统。在这个符号系统的形成、运作和解除的三个不同阶段,个体与个体之外的关系便相应地呈现出三种不同的状态。

自然符号是每一个个体的自然存在,一个人从出生开始便具有了自然符号,这是他拥有社会符号的基础。社会性是个体的另一特性,个体不能离开社会,社会由不同的个体组成。社会符号和自然符号都具有必然性。“国家”这个概念出现后,社会被分成不同的阶级,每一个阶级都有不同的政治属性,于是个体便增添了政治符号。每一个符号系统内的每个符号都有其特定的隐喻或换喻意义。陆焉识和丹丹的自然符号分别是 “父亲”和 “女儿”,其中的隐喻意义是:一、这两个个体有血缘关系;二、女儿不能不认父亲等等。片中丹丹为了获得跳主角的机会出卖了父亲违背了 “女儿”这一自然符号意义。陆焉识的 “教授”这一社会符号则意味着他是一名 “高等学校中职别最高的教师”,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图示1 平衡阶段:陆焉识在三个符号系统平衡时的对应符号

图示2 失衡阶段:政治符号取代自然符号的地位后,个体符号能指服从于政治符号

图示3 “归来”阶段:冯婉瑜患上心因性失忆,让陆焉识的“丈夫”身份无法“归来”

当这三个符号系统各司其职,互不干扰的时候,个体的符号才能相安无事,与个体之外的对象的关系才能处于健康状态。而三个符号系统中一旦有一方凌虐了其他符号系统,则会破坏个体的符号,导致能指与所指的不协调。

三、《归来》中符号系统的变化

在 《归来》中,政治符号系统凌驾与自然符号系统和社会符号系统之上,政治符号能指侵略了自然符号能指和社会符号能指,其政治符号的隐喻则强行遮掩了其他两种符号的含义。文革是一场对个人自然身份的解构,同时建构了单一的残酷的身份机制。这样,陆焉识的社会地位降到最低等,成为了罪犯,甚至女儿丹丹拒绝他的自然符号,不与其相认。文革时期类似这样的文化怪象比比皆是。“右派”的隐喻含义是 “敌人”、“坏人”,“同志”的隐喻含义是 “战友”、“好人”。影片中,陆焉识被扣上了 “右派”的政治符号,可接下来他的社会符号 “教授”也被取消了,甚至,他的 “丈夫”和 “父亲”这两个自然符号都面临着被剥夺的危险。这样一个政治符号使得陆焉识无法在另外两种符号系统中安然存在。

《归来》的符号系统变化主要在自然符号范畴内,首先是女儿丹丹与父亲陆焉识之间的关系消解,两者的组合关系遭到破坏。

场景一:组织代表将冯婉瑜和丹丹叫到办公室,告知她们要和陆焉识这个 “老右派”划清界限,丹丹立马回答 “我和他没关系,我服从组织决定”。

场景二:大雨,邓指导员在公寓楼下的公交站盯梢,丹丹向他告了密,把父亲陆焉识和母亲冯婉瑜隔天见面的消息告诉了对方,想以此来换得跳 《红色娘子军》女主角的机会。

这样,丹丹主动选择了和陆焉识消除在自然符号系统内的关联性,这也为母女之间的矛盾作了铺垫。其次是妻子冯婉瑜和丈夫陆焉识之间的关系。

场景三:夜晚,在公寓楼走道里,陆焉识站在门外,敲了敲门,冯婉瑜站在门内,慢慢走进门,满含热泪,踌躇不前,最终却还是没有开门。

冯婉瑜此时的踌躇,就电影文本本身而言,是受困于 “丈夫”和 “右派”的两者对立的表现。在文革时期,符号的迷雾导致人性的迷茫与缺失。

场景四:火车站,冯婉瑜拎着衣服和食物,四处寻找陆焉识,当看到陆焉识的时候,她也发现了等着抓捕陆焉识的人,于是大喊“焉识,快跑”。陆焉识没有听清,仍然朝着她的方向跑来,未待二人走近,陆焉识被捕。

冯婉瑜决定到火车站与陆焉识相见,意味着她没有消解她与陆焉识的组合关系,她的行为对抗着政治符号的能指。

三年后,文化大革命结束,陆焉识得以平反归家。这预示着他在三个符号系统之内的能指应该相应地回归。

最先是政治符号系统层面的,陆焉识的 “右派”帽子被摘取,他恢复了人民的身份,再也不是人民的 “敌人”。

然后是社会符号系统层面的。政治符号的强压一旦解除,陆焉识的 “教授”身份也得以回归。

场景五:楼道里,小区委员会代表对陆焉识说:“按规定得给你落实政策,还回原单位上班吗”?

最后则是自然符号系统层面的。陆焉识的自然符号回归过程颇为艰难,因为现实中的身份回归还遭到了精神上和心理上的阻碍。

四、陆焉识的丈夫身份无法“归来”的原因

《归来》陆焉识的伦理符号被丹丹解除后,陆家的伦理家庭关系也遭到破坏,冯婉瑜对女儿丹丹产生怨恨。文革过后,陆焉识的伦理符号又重新被丹丹接受,冯婉瑜也相继接纳了女儿丹丹,陆家的伦理家庭关系恢复了正常。陆焉识的父亲身份回归,丹丹的女儿身份回归,但是由于冯婉瑜的心因性失忆,陆焉识的丈夫身份始终不能回归。

一个符号的复归即能指能正确对应所指,对冯婉瑜而言,即 “丈夫”能对应陆焉识本人。

罗兰·巴尔特认为所指是该 “事物 “的心理表象,既非意识行为亦非现实。[4]对于失忆的冯婉瑜而言,“陆焉识”的所指成了家里的那架旧钢琴,陆焉识的照片和信件。陆焉识写信告知冯婉瑜自己本月五号到达火车站,她兴高采烈地早起去出站口等待。而当陆焉识走到她跟前时,她却视若无睹,根本无法认出自己的丈夫。之后,在每个月的五号,冯婉瑜都会准时地在出站门口等待陆焉识归来。由此可见,失忆的冯婉瑜等待的只不过是一个陆焉识归来的符号,一个虚无缥缈的符号。

本文无法从心理学和医学角度对冯婉瑜的心因性失忆做出解释,但是可以从她身患此遗忘病症的病理表现上,从符号学的角度分析导致她与 “陆焉识”无法相认的原因。

在影片中,冯婉瑜谁都认识,除了陆焉识。她家中保留的有关陆焉识的物件有:陆焉识的纸条,陆焉识弹过的钢琴。家里陆焉识的照片全被丹丹给剪掉了,这是导致冯婉瑜不记得陆焉识长相的重要原因。“陆焉识的相貌”、“陆焉识的纸条”、“陆焉识的钢琴”和 “陆焉识”已然形成了聚合关系而非组合关系,前者内部是组合的关系。而只有 “陆焉识的相貌”才是最能代表他的一项能指,当这个

能指因为失忆而失去功能的时候,失意者只能求助于其他的能指了。悖论就在于,其他的能指根本无法指认 “陆焉识”这个所指,正如我们不能通过 “牛吃的草”来准确对应吃草的那头 “牛”一样。

影片中,医生建议陆焉识用 “dejave”(法语:似曾相识)的方法,即制造往日熟悉的情景,来刺激冯婉瑜的回忆,让她想起陆焉识。“钢琴”、“渔光曲”和 “弹钢琴的人”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属于冯婉瑜和陆焉识的语境。当两人都泪流满面,准备相拥的时候,冯婉瑜却露出了 “伊是啥人”的疑惑表情。即使连丹丹亲自指认在场的陆焉识是她“父亲”,组织确定陆焉识是她的 “丈夫”,冯婉瑜都一概不信,甚至还将其误认为是 “方师傅”。

“丹丹”、“组织”,还有 “方师傅”的共同特点是都给冯婉瑜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冯婉瑜在心理上对这些符号是排斥而拒绝的。所以当 “陆焉识”与这些符号组合在一起时,并不能帮助她认出陆焉识。

相反的是,冯婉瑜对陆焉识的 “信件”却言听计从。陆焉识借用信件劝告冯婉瑜让丹丹搬回来和她一起住,冯婉瑜便立刻打电话让丹丹回家。陆焉识在信中写到让她本月五号去接他,她便在每个月的五号都要去火车站。陆焉识通过给冯婉瑜读信,化身为 “读信人”的时候,冯婉瑜却没有对他表现出抗拒。

总而言之,文革造成了她和丈夫长达二十年的分隔,是她认不出丈夫的重要原因。文革打破了陆焉识的身份建构,而给她带来了身体和精神上的伤害,使得她对陆焉识的符号能指记忆出现了致命的缺口,导致她从此无法认出丈夫。但她一直寻求的是家庭符号系统的重建与复原,这也是她能坚持一辈子等待陆焉识归来的原因。

五、结论

个体的符号是个体存在的标志。陆焉识的 “丈夫”身份无法得到确认,他不能顺理成章地回到自己的家,这剥夺了他的存在感。陆焉识充当 “读信人 “出现在冯婉瑜身旁,而冯婉瑜也很愉快地接纳了他,除夕夜的那盘饺子说明了这一点。从此以后,陆焉识只能以 “读信人 “的身份出现在冯婉瑜身边,每月五号陪她去车站接 “陆焉识”。当陆焉识本人举着 “陆焉识”的牌子的时候,这生动地体现了拉康的 “能指漂浮于所指之上”的理论①拉康的S/s:大写的S表示能指,小写的S表示所指,中间的 “—”表示能指与所指的分离。参见齐隆壬 《电影符号学》,第90页。,所指在这能指中消失了主体性,使得整个画面充盈着一种虚无与悲哀。

《归来》展现了个体的符号系统失衡之后带来的可怕变故,最可怕的就是像陆焉识那样,与爱人近在咫尺,却无法相认。个体的存在依靠不同的符号,一旦符号被打乱,个体的存在就充满了荒诞感。本片的片名运用了反讽的艺术手法,深刻地揭示了文革给个体带来的创痛,历史并非过眼云烟,我们应该正确面对过去,迎接个体真正的归来。

[1]齐隆壬.电影符号学 [M].上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13:10.

[2]邹静之.修改四十稿,《归来》成三人 [N].北京青年报,2014-5-58(B08).

[3]吴冠平.张艺谋找到新的历史感觉 [N].新京报,2014-5-27(C02).

[4]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 [M].李幼蒸,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136-137.

(责任编辑:李 宁)

Research on Go Back Ho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iotics

LI Yan

In 2007,Casetti,the film theorist in Italy has pointed out,that as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films the study in film-semiotic theory should be involved in cultural study,which is the new trend of film-semiotic criticism. Combining with the film Go Back Home,three systems of individual’s sign are constructed on semiotic theory,so as to explain how individual’s identity cannot return after the system’s being out of balance.

Go Back Home;film-semiotics;significant;fignifie

J905

A

2015-12-02

李燕 (1992— ),女,湖北监利人,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美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温州 325035)

猜你喜欢

陆焉归来丹丹
相距多少米
高中数学之美
林丹丹
论陆焉识的俄狄浦斯情结
荒诞历史之下的人性与自由
——论严歌苓长篇小说《陆犯焉识》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English Suffix—ive
冰冻6年的情爱“归来”:天空瞬间就放晴
电影《归来》的诗意叙事与美学意象
电影《归来》观后感
和解是另一种归来:对“归来”含义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