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古戏台装饰纹样研究
2016-08-24叶黎君
叶黎君
浙东古戏台装饰纹样研究
叶黎君
浙东古戏台,是浙江省内钱塘江以东区域范围内的一种建筑形制和文化遗产。它在文化生态视阈下呈现的装饰纹样具有结构精巧、细节精致的特征,具有鲜明的符号特性。在探讨了其符号的表现形式、功能分类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装饰纹样,都指向了建造者对戏台生态环境中人性视觉教化的思考与实践。
浙东古戏台;符号;装饰;视觉教化;启示
浙东地区主要是指宁波、绍兴、舟山、台州四地市。浙东地处东南沿海的长三角南侧,东海之滨,与福建、上海和江苏相连,是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优越的地理环境让浙东地区从旧封建时代就是经济较发达地区,尤其是唐宋以来,大批权贵移居至此,百姓休养生息,发展农业和贸易,成为了国家的经济中心。多元而稳定的物质文化基础成就了浙东古戏台的繁荣与发展。
浙东古戏台的大量长期留存发展与文化生态环境息息相关。文化生态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广义的概念,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诠释角度,而在本文中所阐述的分析前提是基于司马云杰先生在1990年出版的 《文化社会学》一书中对于 “文化生态”的定义所延伸而来,即文化生态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交互作用形成的地域文化和发展规律,也可以理解为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背景。本文中,文化生态环境的语境,会在视觉教化层面上聚焦。
浙东村落和宗族文化强盛导致了宗祠祭祀之风盛行。作为一种民间信仰,戏剧表演是惯用的表达对祖先神明敬畏之情的形式。加之,从元代开始蓬勃发展的民间戏剧杂剧,在浙东多地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戏曲种类和流派,包括金华的婺剧、宁海的平调等。戏曲文化的广泛传播与繁衍生息必然导致了与其相配套的戏台建筑形制的发展,其精深的装饰纹样是民间艺术的发展成果。这些复杂的戏台装饰,直接反应了戏台设计者对于所有精工巧做营造成本的反馈,出资方、设计方都需要在一个戏台的细节中,完成对价值观的有效视觉传达。
图为宁海城隍庙古戏台
由于浙东古戏台是基于宗祠文化的一种建筑形制,是祠堂建筑的一部分,所以它的装饰纹样颇有讲究,且寓意深刻,其符号语言突出表现在图形图腾和色彩运用两方面。
浙东古戏台的装饰纹样符号,作为一种传达文化内涵和人类思想文明的艺术语言主要有三方面特性。首先是地方民族性,即是浙东地区的民族文化精粹,是区别于其他地区的装饰纹样,能够具有较高的辨识度;其次是普遍共通性,即是指具有代表性的装饰纹样在广泛的浙东古戏台中普遍存在,且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寓意,具有研究价值,如在屋顶的各式吉祥物,像是葫芦瓶里插画戟寓意 “旭日”,两条龙口咬屋脊寓意 “防火”等;最后是华丽多彩性,即浙东古戏台的装饰纹样多为图形华丽,色彩绚丽,如在戏台天花上绘以精彩的戏文人物彩画,增加现场的观戏氛围和舞台的美观度。
图为胡氏宗祠古戏台雕刻的戏曲人物
一、浙东古戏台装饰纹样的表现形式与特点
浙东古戏台是地域性文化的产物,经过千余年的积淀,其装饰纹样早已孕育出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且有着区别于浙西、浙北等地区古戏台的纹样种类多样性和运用复合性。依据其内容,其装饰纹样可以分为以下五类以及由各式搭配的组合型图案:
1.禽兽纹 在浙东古戏台中出现的禽兽纹主要是祥禽瑞兽,典型的有龙、凤、狮子、老虎等。这些动物的寓意大都来源于戏文小说或民间传说,是地域文化的一种展现,如表现 “福禄寿”的蝙蝠 (福)、鹿 (禄),还有寓意 “喜事连连”的喜鹊 (喜)等,均是浙东古戏台中常见的禽兽纹。
图为王坛孙氏宗祠戏台石狮
2.人神纹 在浙东古戏台中的有关人神的装饰纹样可以说是浙东宗教文化的一大展现。这些纹样符号与宗教理制密切相关,体现了浙东地区民众深受佛教道教文化影响,例如新昌县的真君殿戏台屏门画的就是仙人飞升。
图为嵊州市玉山公祠戏台雀替
3.花草纹 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浙东古戏台的装饰纹样丰富多彩,浪漫唯美,其中的花草纹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的花草具有丰富妙趣的文化内涵,如众所周知的梅兰竹菊、松柏梧桐象征的气节刚毅,还有牡丹莲花金枝等代表的富贵吉祥。因此,在众多浙东古戏台的装饰纹样中都有花草纹的踪迹,如王坛郑家宗祠戏台的莲花石墩等。
图为王坛郑家宗祠戏台的莲花石墩
4.几何纹 在浙东古戏台的装饰纹样中几何纹是一种特殊的组合型纹样,它往往是将几种几何图形组合,或是将几何图形搭配其他纹样。最为经典的运用就在古戏台的藻井上,顶端为圆形或多边形,其间构制则用几何图形,如圆形、方形、八角形等层叠,搭配其他纹样的雕刻彩绘,形成整体复杂细致又美轮美奂的装饰效果。
图为嵊州古戏台藻井
5.文字纹 古戏台是依附于宗祠文化的产物,为了更好地展现祠堂的教理文化,浙东古戏台中多可见匾额与楹联,其上的文字便成为了古戏台装饰纹样的经典符号。
在宋元时期,匾额就已经普遍应用于戏台装饰中,到明清时期楹联开始与其搭配出现,位置集中在额枋、隔断、门楣等处。内容多为名人雅士的题词名句,文字宣导了积极向上的内涵寓意,笔力遒劲,艺术性强。
图为绍兴华舍张溇万春庙戏台匾额
诚如上文中提及的,多元而稳定的物质文化基础成就了浙东古戏台的繁荣与发展。因此,相对于浙西浙南等地区的古戏台装饰纹样,浙东古戏台装饰纹样表现出明显的种类多样性,和运用复合性。
首先,种类多样性,可以对比浙西古戏台代表作衢州天妃宫与浙东古戏台文物镇海古戏台横溪庙,前者除了壁画、楹联之外,并没有人神典故的雀替,也没有花鸟鱼虫的石墩。后者则是汇集了梁体浮雕、彩绘斗拱、屋脊赑兽等纷繁美妙的装饰纹样。
图为衢州天妃宫
其次,运用复合性,可以对比浙北古戏台嘉兴桐乡古戏台与浙东古戏台宁海古戏台,前者虽然有着诸如雕花雀替、歇山屋顶、壁画飞檐等装饰纹样,可是多为单一呈现。而在后者,仅一个藻井就复合运用了几何纹、人神纹、花草纹等丰富的纹样素材,达到了层次丰富又无比华丽的装饰效果。
图为镇海古戏台横溪庙
图为嘉兴桐乡古戏台
图为宁海古戏台藻井
二、浙东古戏台装饰纹样的功能分类
不同的装饰纹样根据其所能传达的审美感受具有不同的功能性,而根据这些不同功能我们可以将其分类。像是对于浙东古戏台的装饰纹样,就可以根据其设计内涵分为以下三种不同功能:
1.象征 即是指具有普遍认知性的一种意义表达,通常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观念。装饰纹样的能够直观地表达文化内涵。如同在浙东古戏台装饰纹样中为数众多的祥禽瑞兽,它们是祈愿平安如意的象征性符号。又如人神鬼怪的叙事性纹样,传达的则是君权神授都传统文化思想的理念。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些具有深远象征意义的装饰纹样虽然同时具有装饰性,但其设计的内涵寓意是高于单纯的受众审美需求的,是为了满足当时人民群众思想文化认知的艺术作品。
2.标识 即是指传递信息和指示功能的符号语言,通常是划分建筑等级和属性的。浙东古戏台中根据各部分的装饰纹样都有不同,可以明确划分出其功能属差异和等级差别。就拿古戏台的屋顶来说,不同礼制等级的古戏台,看其屋顶装饰纹样的差别便知一二。若是歇山顶,上有插着画戟的五彩琉璃瓶,两端还有 “鸱尾”(就是两条龙咬住房脊的纹样)的,应是等级较高的古戏台。而以硬山为顶,仅有花鸟雕刻等简单纹样为点缀的便是等级较低的古戏台。
3.装饰 不论是象征还是标识都与其装饰性质不可分割,浙东古戏台的装饰纹样具有的审美价值是有目共睹的。作为民间文化的精粹,浙东古戏台的装饰纹样充分展现了民间装饰艺术的高超造诣。戏台的主体结构主要是传统砖木,同时结合了木雕、石刻、贴金等工艺手段展现不同地方戏曲文化风格,是古建筑群中最华丽的部分。古戏台装饰中善用彩绘和雕刻增加外观细节的观赏性,飞翘的檐角下缀以铁马风铃,层叠的梁房牌楼上刻以戏文人物或奇珍异兽,穹顶藻井则多见花纹雕刻和造型彩绘装饰,工艺精炼,层次丰富,十分抢眼。
三、浙东古戏台装饰纹样的视觉教化作用
视觉教化即以装饰纹样、图形的以视觉传达的形式,将语义以具象图形的视觉形式为观众提供信息,并以教育、同化一类思想为其目的。视觉教化是所有装饰的终极任务,否则存在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浙东古戏台的装饰,其所有功能性的终极诉求即是对民众产生视觉教化作用,以传达设计者所强调的价值观。
笔者基于前期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发现浙东戏台的装饰纹样主要包括了儒家、道家和中国佛教的三类价值观传输,详述如下:
儒家思想的主要表现形式为:文字纹、花草纹等抽象表达形式。这个表达的手法紧扣儒家的核心价值观传达手法,儒家是不崇尚视觉偶像的价值观传播的。它的道德观包括:仁、义、礼、智、信。行文准则有:温、良、恭、俭、让。这些核心的信息,均无法用一个具象的视觉个体得以准确传播,由于这个原因,文字的传播作用就凸显出来了,文字的使用,不会出现误读的可能,只有传达与教化的局限性问题。所以,大量的文字纹样窗花、平面装饰就得到了使用。文字纹样偶尔会伴随着花草纹一起出现,花草图形在抽象成文字造型中,也获得了表达。由于材质、工艺不同,花草纹样的使用频率也不尽相同,越隆重的场合和考究的做工。文字纹与花草纹的结合就越紧密。设计者在传播价值观的同时,还充分考虑到传承力与美感的表达。
道家思想的主要表现形式为:人神纹、禽兽纹等具象表达形式。不同于儒家的是,道家思想在传播方法中,充满着具有画面感的各类信息层次,比如张果老、吕洞宾等故事,均具有画面场景,即使没有很好的雕工来表达人物神像,设计者们也会尽量使用 “暗八仙”等手法将价值观传播出来。同时,道家崇尚的自然清虚,也会使用各类神话禽兽的状态得以表达,尤其是一些自然中不存在的生物,如麒麟、玄武等。
中国佛教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几何纹等抽象表现形式。这是因为佛教的人生观、宇宙观相比前两者而言,更加抽象,轮回、业报等各类信息层次均需要大型洞窟壁画、雕塑形制方可以传达,否则基本无法再戏台的空间中得以完整表达。加之佛教自天竺来,汉字往往以音译表现,无法像儒家一样用汉字纹样直接表意。所以,设计者会使用几何纹样进行表达,如多宝、盘长等纹饰,均涵盖着佛教关于轮回、生命张驰等思想的含义。几何纹样造型简单、对工艺难度不高,经久耐看,细读有味。相比较前两者,佛教题材的装饰纹样,在浙东古戏台上出现频率较高。
综上所述,在表达过程中,不同价值观以隐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植入装饰纹样中。充分利用戏台的焦点功能,在民众观看戏曲表演的同时,传达着信息。这种信息的解读,对于民众而言,门槛是不高的。易于解读,略带趣味是一种装饰能够历久不衰的不二法门。
四、浙东古戏台装饰纹样的当代设计启示
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代表,浙东古戏台的装饰纹样是值得现代设计学习和借鉴的,但是同时我们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符形,让中国设计充分适应现阶段的审美需求,达到更完美的视觉呈现。像是将古戏台装饰纹样中的花草图形略作改良,用于日用品装饰设计,就达到了在传统基础上的简约流畅感。所以,设计传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而符号的更新是在其推进下进行的艺术革命。我们应该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响应受众群体的审美变革,并通过创新意识为设计艺术注入新的生命力。
浙东古戏台装饰纹样所代表的文化内涵早已根植于人们的审美意识中,就像传统文化之于我们的思想意识一样,无法磨灭。因此,我们在现代设计中也应该注意到对文化意象的选择应用和对装饰纹样符号内涵的扬弃,进而更贴合观众的心理需求。与此同时,现代设计跟古戏台装饰设计一样,是一种创造性的文化符号,其展现的是具有时代特性和文化特征的视觉信息,承载了深远的人文意义。所以,我们更应该在符号内涵上学习古戏台的装饰纹样设计精神,将元素符号巧妙结合,牵引文化内涵,在取舍中传达美好愿景。正如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教授在全国人大 《关于活化传统、弘扬美德、社会动员、全民推广的议案》中指出:应对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的乡土流失,从器物、空间、仪式等多个角度,推动乡土文化的重建。这不止涉及城市硬体的规划、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而且涉及民众生活方式以及社会伦理的转换,而这一切,需要一种立足 “乡土”的 “民学”。乡里空间、乡土社会是活的传统,也有着一代代生命的痕迹。在此,笔者举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团队的 “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的视觉符号系统设计”为例,以证命题。该团队在设计之初,通过调研、游走于浙江乡村的各个古戏台、祠堂中,发现 “喜鹊”、“春联”、“建筑构件”等诸多物象有可能成为该出发点的时候,突然发现所有的物象都不足以解释 “礼堂”的视觉教化原意。无法表达乡愁的情绪原点。这个难题不得不让他们抛弃之前所有的田野考察成果,重新回到对 “礼堂”二字的理解中。
抛开所有的政府注释与实例情景,发现一棵或数棵大樟树在浙江的一些乡村里具备着礼堂功能的最本源的村民聚集符号,很多地方乡人都称之为—— “风水树”,在没有礼堂的地方,“大树下”甚至成为一个地名,成为乡人集会、停留、传换信息、评判是非、决议大事的最佳场所。一棵大树陪伴着一代代乡人的成长、漂泊、回归与老去。无论在现实还是在心灵记忆中,孩提时围绕玩耍、乘凉的大樟树,都会驻留在人们的脑海原乡里,成为乡外游子的心灵灯塔。抓住这种 “原风景”的感觉后以传统木刻为基础技法的完成大树标识形态,树冠形状由象征农耕节气的农历月相与象征文化的汉字笔画组成。树干又与传统祠、戏台形状暗合,取文化礼仪在农村生生不息之意义。
结 语
浙东古戏台的装饰纹样是浙东地区珍贵的文化遗产,它在文化生态因素影响下形成了精妙的设计和精美的细节。而通过研究,我们总结了其符号的各种表现形式和功能分类,并从符形的创新和内涵的扬弃两方面探讨了它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找到了实现更好设计体验的方向和途径。
古戏台的装饰纹样的活化,不仅仅是对其存在信息进行忠实的翻版记录和描摹,而是需要我们真正理解其成因、功能和创作方法,在其成型的脉络中,信息被完整、准确地传达出去,并形成了对接受者的视觉教化。这类设计方法,是当今艺术设计需要继承的优秀文脉。我国现代设计者应在此基础上,承担起更多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善意责任。
[1]张伟.浙东文化研究 [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2]罗德胤.中国古戏台建筑 [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3]车文明.中国古戏台调查研究 [M].北京:中华书局,2011.
[4]雷永明.湖公祠老戏台装饰艺术研究 [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
[5]杨建新.浙江文化地图第四册 [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1.
[6]王淼.流芳——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记 [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2.
[7]丘斌,张苇.论乐平古戏台的艺术特征 [J].博物苑,2005.
[8]池上嘉彦.符号学入门 [M].张晓云,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
[9]冯骥才.古风老戏台 [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10]许江.关于活化传统、弘扬美德、社会动员、全民推广的议案 [G],2014.
(责任编辑:李 宁)
Research on Decorative Patterns of Ancient Stages in the Eastern Part of Zhejiang Province
YE Lijun
The ancient stage in the eastern part of Zhejiang province is an architectural form and cultural heritage in eastern Qiantang Rive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ecology,the decorative pattern is characterized by exquisite structure and delicate detail.By a discussion the expression form and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of the symbol,almost all the decorative patterns embrace builders’thinking and practice of human visual education i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stages.
ancient stages in eastern part of Zhejiang Province;symbol;decoration;visual education;enlightenment
J59
A
2016-05-03
叶黎君 (1981— ),女,浙江杭州人,浙江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艺术设计研究。(杭州 3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