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的阿露窝罗节
2016-08-24刘扬武文
■刘扬武文/图
阿昌族的阿露窝罗节
■刘扬武文/图
阿露窝罗节牌坊
2009年,云南省公布了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阿露窝罗节在其中,而节日中要唱的《遮帕麻与遮米麻》早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阿昌族的阿露窝罗节由陇川县阿昌族的熬露节和梁河县阿昌族的登窝罗组成。
熬露译成汉语称会街。传说每到雨季,阿昌族最信奉的“个打马”菩萨的灵魂要上天念经。他在天上三日,就是人间三个月。到农历九月十五日他的灵魂回到人间,疾病才减少。在“个打马”菩萨的灵魂回人间的前几天,阿昌族要扎白象、青龙迎接。从初十起,一天赶一个街子,一直赶到农历十四、五,然后赶各种塔摆,时间长达半个月。
登窝罗是梁河县阿昌族的一种民间游艺活动,它是唱和跳的综合艺术。阿昌族就把这种载歌载舞的娱乐称为“登窝罗”。每逢红白喜事,盖房起屋,丰收迎新,热闹场合都要登窝罗。春节期间,登窝罗的场面最大最热闹,还要竖窝罗台坊,正月初四还是窝罗节呢!那天,各寨的阿昌族群众穿上节日的盛装,扶老携少,成群结队赶到窝罗场地,围着窝罗台坊又唱又跳。
象脚鼓舞
耍狮子
窝罗场地的正中央耸立着两块牌坊,架着一只巨大的弓,弦上的箭直指蓝天;左边牌坊的顶端画着太阳,下边绘着遮帕麻的图像;右边的顶端则是月亮,下方是遮咪麻的图像。遮帕麻和遮咪麻是阿昌族的祖先,传说远古时代没有天地,记不清楚是哪年哪月,混沌的世界忽然闪出一道白光,诞生了天公遮帕麻和地母遮咪麻。遮帕麻用雨水分别拌金沙、银沙造出了太阳、月亮。遮咪麻抓下自己的长头发、长脸毛织出了大地,脸被抓破淌的血流成大海江河,掉下的肉变成了高山、丘陵。天地造好后他俩相遇在一起,结合成一对儿创造了人类。这时狂风和闪电孕育了火神和旱神腊訇,他看见人们幸福的生活,很不高兴,就造了个假太阳钉在天上。从此大地没有了黑夜,天空像个大蒸笼,地面比烧红了的铁锅还要烫,弄得整个世界一片混乱。遮帕麻和遮咪麻怕和他打斗时闹乱了世界,相商后,遮帕麻假装和腊訇交朋友。开始腊訇不愿意,遮帕麻就用魔法战胜了腊訇,交上了朋友。遮帕麻请腊訇吃饭时,遮咪麻用“鬼见愁”毒菌做菜毒死了腊訇。遮帕麻砍来黄栗树做了一张千斤弓,用大龙竹做了长箭,射下了假太阳,挽救了人类,他又挥动赶山鞭,把混乱的世界重新整顿好。为了纪念祖先的英雄业绩,人们把祖先的事迹编成歌来唱,边唱边围着画着祖先形像的牌坊跳,形成了登窝罗,流传至今。
登窝罗时,能领唱的人在前,这人叫稍干;其他人双手叉腰,跟着稍干唱。唱时要把稍干唱的一句话里的最后两字提在前,重唱一遍。边唱边大蹲大跳,左右回顾,一会儿背对背,一会儿面对面。春节围着窝罗牌坊跳,平时围着一张桌子跳(桌子摆着烟酒茶果),意思是围着太阳、月亮转。边转边跳,边跳边唱。窝罗舞还有反映生产、动物的。插秧舞轻盈得如蜻蜓飞;割谷舞袅娜得似垂柳拂。跳起老虎出山探路行,如同大山在挪步;迈起龙形虎步,宛若蛟龙腾空舞。晚上登窝罗少不了对山歌,对山歌有好多折,在不同场合,要用不同的声腔唱。
1983年4月9日经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确定每年农历正月为梁河县阿昌族窝罗节,农历9月为陇川县阿昌族的会街节,节日时间两天。1993年5 月20日,德宏州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正式将两个节日统一为“阿露窝罗节”,并将节日定在每年3月20日左右,节日时间两天。从此,“阿露窝罗节”成了阿昌族的法定节日,并赋予了庆贺民族团结、欢庆丰收、祝福美好生活等新的含义。
围着白象、青龙跳起舞
活袍唱《遮帕麻与遮米麻》
阿昌族妇女在跳登窝罗
阿露窝罗节期间,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在欢快热烈的象脚鼓、镲和鋩锣声中,由红、白、黄、绿旗作前导下,白象、青龙威风凛凛地走出了村寨。来到偏坡大早场上后,阿昌人恭恭敬敬地把白象、青龙摆在正中,他们视白象、青龙为吉祥、幸福的象征。白象来回甩鼻子,青龙收尾张嘴欢笑,阿昌人民爆发出了“舞——会会”的欢呼声,男子围着白象、青龙跳起了象脚鼓舞。
奔放热烈的象脚鼓舞
在耍白象、青龙时登窝罗,又唱又跳,把原来的两个节日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登窝罗的阿昌族男女
龙形虎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