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专业设计课程教学新模式
2016-08-23李岩
李岩
【摘要】建筑设计师建筑学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现代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要求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确保建筑学专业能够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本文基于设计工作室体制来对建筑学专业设计课程教学新模式进行简要分析,仅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建设设计 课程教学 设计工作室体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255-02
1.设计工作室体制的发展思路
在建筑学专业设计课程教学中,积极探索设计工作室体制,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强化建筑设计教学实践,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通过设计工作室的运行,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积极参与到教学和研究活动中,真正实现自我组织、自我创造,积极探索更具适应性和高效性的建筑设计教学模式,促进建筑学专业总体教学水平的提升。
1.1与时俱进,遵循新理念与职业性并重的培养目标
当今社会经济与科技的进步,推动了建筑行业的发展,建筑设计立意和构思也不断更新发展,并且社会群体居住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生态建筑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这就要求建筑学专业设计在开展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积极融合现代社会的新理念,为学生灌输具有创新型的建筑设计理念,并深化学生对新理念的认知。那么在建筑设计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社会发展实际选取题目,在建筑设计构思过程中,对周边环境和生态技术进行科学化运用,启发学生的建筑设计灵感,促进建筑学专业总体教学效果的提升。
1.2通过互动式的教学辅助手段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是传递建筑设计相关知识的过程,为了更加及时准确的发现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以及教学进度等方面的偏差,在建筑设计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反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强化设计工作室体制的教学效果,并与建筑设计教学中的多媒体教学等其他教学方式相配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1.3设计中要以人文的精神来尊重建筑技术
根据调研发现,重点院校现行的设计课教学的一个共同的弱点是对待建筑技术的态度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一现象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学生们在实际工作中是不可能设计出符合时代发展的建筑的。因此在建筑学专业学科课程设置时,一方面应安排较为全面的建筑技术方面的课程,另一方面这些技术课程的设置应与建筑设计课之间有相互衔接的紧密关系。现行的设计课教学经常是设计前期全然脱离重大的技术问题,而后期的技术意见只能对整个设计研究过程起到妥协性的修补作用。这种局面必须要改变,那么希望在新的设计工作室体制教学模式下有确切的体现,在考虑各种技术性要求(流线、视线、声线)的前提下,以理想的构造方式来完成建筑形体与细部设计。
2.设计工作室体制的实施策略
2.1适度调整与重构建筑学专业教学大纲
当前建筑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大纲及课题设计普遍以建筑功能类别为主线,而课题设置的顺序大多以规模大小和复杂程度为主要因素开展的,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建筑行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有的建筑设计课题模式忽视了建筑功能问题、建筑技术问题以及历史问题等不同类别建筑自身所固有的共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筑设计的教学效果,并且与时代发展需求不相适应。那么在设计工作室体制下,建筑设计教学新模式应当实现理论、创新能力和实践的有机融合,实现技能训练的系统化,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设计能力的提升。具体来讲,应当时代调整与重构建筑学专业教学大纲,实现教学目标的科学化,切实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减少建筑设计相关知识的重叠,明确建设设计核心课程,学生在掌握建筑设计基础知识和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兴趣来选修其他课程,制定一体化的教学大纲,充分调动学生对建筑设计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建筑设计能力。
2.2对建筑设计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补充
在设计工作室体制下,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应当保持建筑理论教学和工程实践并重,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同时,强化其处理实际建筑工程的能力。那么建筑学专业设计课程教学中,可以将设计工作室作为第二课堂的教学基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建筑设计中,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密切配合来完成建筑方案设计,拓宽学生视野,强化其动手操作能力,真正培养出建筑设计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3.结束语
在现代建筑学专业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应当充分结合院校自身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标准,不断探索研究,在设计工作室体制下,强化学生建筑设计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且与现代化建设需求相符合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毕忠松. 新型地域性建筑类专业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 黄山学院学报. 2015(03)
[2]张春明,石鑫. 对艺术类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展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思考[J]. 艺术教育.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