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树立及质量保证措施
2016-08-23牛树林
牛树林
【摘要】高等教育是我国全面建设现代化道路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也是推动我国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源泉,高等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大批青年人才将是建设我们国家的主力军与生力军。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必须要关注的就是教育的质量问题。盲目的追求数量的提升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现在人才的缺口问题,必须要质量和数量一起抓,两手都要硬,虽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我国取得了许多其他国家无法在短时间内取得的成果。然而伴随着其不断的发展,所带来的问题与矛盾也渐渐的显现出来。本文接下来将从我国的高等教育现状以及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出发,浅谈高等教育质量观的重要性以及应该如何正确的树立高等教育质量观,进而由问题提出合理化的质量观保证措施,从而保障我国高等教育工作的顺利推进。
【关键词】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观 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树立 高等教育的质量保证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224-03
1.高等教育的功能
所谓的高等教育其实就是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及培养优秀人才的一种手段,是不断提升我国生产力的动力源泉,从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培育优秀的接班人。这也是我国现阶段最主要的任务和教育存在的根本目的;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培养优秀的接班人,其必须具备专业的技能以及相对较高的文化程度和文化素养。高等教育院校日常的教学安排以及科学研究等必须以培养人才为根本目的,同时需要保证其教学的质量,这一质量标准只能以国家的标准来衡量。对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高等教育必须围绕的主题,还是如此复杂的高等教育系统所赖以生存的主要原因。由上述不难看出,高等教育是集人才的培养以及文化传承等为一体的特殊形式,对人才的培养是其主要任务,与此同时应当兼顾高等教育的质量。其中,人才培养质量是核心质量,不断提升高等院校所培养出的人才的质量,确保把培养人才作为院校的第一要务,从而达到我们的目的。
2.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高等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其是一个国家科技不断进步,生产力不断提升的动力源泉,也是我国经济不断向前进步的主要推动力,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我国政府才会不断的对高等院校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可见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之大。
2.1.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为了加快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我国政府根据目前社会的大趋势,满足广大人民对高等教育的渴望,以及填补人才的缺口,不断的加快高等院校的建设以及不断的提升其招生的数量,在短时期内形成了大批量的高等教育人才,这也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对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不断的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提升了我国公民的整体素质,填补了巨大的人才缺口。受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顺利召开的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不断的扩大,其发展也充满生机和活力,展现出一副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新局面。1988年我国的高等院校招生数量仅为643万人,我们仅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就把这一数据提升到了1214万人的高度,其增幅更是达到惊人的接近90%,另一数据则是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该数据到2001年比三年前提升了接近四个百分点,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入学人数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普通院校的平均招生规模在1998年仅仅为三千多人,这一数据到2001年的时候已经达到了接近6000人,基本实现了规模翻番的效果,与此同时其院校的办学效益也得到了提升。在高等教育中还有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高等职业的教育,在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以及培养模式上更加的灵活,适应了当地人才需求类型,也体现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
2.2.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1)随着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以及规范化,近期我国的高等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在质量和水平上有了显著的提升。我国的高等院校始终把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其办学的根本宗旨,并把这种思想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不断相应国家的号召,推动素质教育向前不断的发展,在思想教育方面也是常抓不懈,深入贯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把所培养的人才打造成了思想过硬、技术过硬的高素质人才,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社会实践的能力。基本上所有的高等院校都不断加深自己的思想认识,从而不断的深化教育改革,加强了学校的教学工作,从而使得教学质量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大批的著名教授或者是学者都还担任着本科生的基础课程教学和主干课的教学,这也足以看出高等院校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仅仅是人资资源上的投入增大,在教学设备上也有很大的投入,各种高科技教学手段也不断的被运用到日常教学中来,教学设施和教学设备的不断投入和完善。
(2)高校的学术质量和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主要体现在高等院校的科研成果有了高水平的提升,211工程中所重点建设的多所高等院校的六百余个学科项目,组成了一个全面的人才网,一些高端资源的共享上也促使了资源更加有效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国教学的质量,也使得我国教学的配套设施更加的完善。
(3)高校的师资质量和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最近的几年以来,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学校的竞争力不只仅仅体现在学校的配套设施上,更多的是师资队伍的建设上面,只有不断的提升整个师资队伍的素质,才能更好的吸收到大量的学子,因此,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就显得特别的重要,从而各个高校都制定了优秀人才引进的工作计划,不断努力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从而使得老师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老师中具备高学历的人数也不断的增加,促使了一大批知名学者的出现,老师队伍爱岗敬业,不断的奉献自己,在思想和教学水平这一层面上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3.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
在改革开放之前,受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的影响,我国的很多高等院校在办学自主权上并没有多少发言权,其主要的做法就是把我国关于高等教育的政策法规以及政府的红头文件等当作其办学的理念。这一举动,致使高等院校缺少了个性化的办学理念,也束缚了其自身的发展,大致相同的办学理念使得出现了很多大致相同的高校,其没有个性化教学,也缺少了科学的办学理念,没有看到自己的长处,缺少了创新的意识。为了彻底打破这一局面,在上世纪末我国国务院召开了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该会议的成功召开,促使了我国高等院校的自主办学的发展,各种个性化的办学方案如雨后春笋一般迅速出现,速度之快也是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的,正是有了这一快速的发展,使得在世界范围内成为在高等教育在校人数最多的国家。快速发展,高等院校的教学制度不断的改革,学校的规模以及招生的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伴随而来的问题也就开始出现:我国的法律进程跟不上学校的改革进程,所表现出来的就是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政策支撑的不到位,在学校的培养模式上体现出了很多的共同点,缺少创新以及个性化的成分。越来越多的人才培养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剩下的只是一句口号,出现了一种浮夸的风气。教学死板缺少生气,评价过于教条化缺少灵活性。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很不顺利,由于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高等院校所担负的社会责任超出自身的承受范围,其发展经常的衔接不起来,总是断断续续向前发展。受历史因素的影响,上世纪初我国在高等院校的办学理念上学习日本,然后又学习德国、30年代学习美国,上世纪中叶又学习苏俄,上世纪末又转而学习美国,学习的方向太杂乱无章,没有一个始终坚持的方向,在学习中迷失了方向也失去了自我,缺少自始至终的连续性,显得没有头绪。办学理念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一个学校的校训了,有数据显示,在我国接近140所高等院校中,包含“求实”以及“创新”词条的高校就有接近60所之多,包含“团结”以及“勤奋”词条的院校都接近50所,校训的这一相似性,恰恰说明了办学的程式化,缺少主动创新意识,一直生搬硬套的分别为47所和46所,存在严重的重复雷同现象。毋容置疑,在过去发展的几十年内,我国的高等教育工作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发展速度更是让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纵然如此,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总体水平上还落后发达国家一大截,这种差距是非常的明显。其主要体现在资金的投入上、教学配套设施以及教学质量上,值得一提的是最大的差距还是在制度上,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不健全,配套政策的不完善。
3.1政策和法规的不够完善
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我国在高等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还相当的不完善,体制还相当的不健全,政策不到位,支撑不到位。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高等教育法》,但是直到今天,还没有配套的执行办法,因此许多的法律法规和政府文件成为一句空话,缺少行之有效的办法。可能受市场经济影响太深的缘故,我国的政策法规上体现出的还是计划经济。因此,我国的政府部门应当留给各个高校更大的空间,下放更多的权利,让自主办学真正的实行起来,在政府配套上应当设立专门监管高等教育的职能部门,在配合高等教育改革的基础之上施行监督管理的只能,进而实现高等教育的全民化发展。应当不断的完善自学考试制度,消灭普通高考和成人高考的之间存在的差别。实行高等学校的独立制度,不断的增强高等院校的审批难度,尤其是增强民办高等院校设立的严格审批,在加强网络教育同时更加的关注对网校的管理。
3.2发展模式的不正确
在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培养方式上存在着过多的相似性,没有自主创新意识,只是生搬硬套,但是未必适合自己。高校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还是采用一贯的批量式培养,但是这种模式已经与当今社会格格不入,批量化的生产制造已经不能通过规模化带来经济效益了。要想带来效益的增长必须要通过创新的手段以及个性化的产品来达到目的。这一问题体现在人才的需求问题上就是必须要具有自发性、创新性以及适应性等能力。所以,一切以人才的培养为主,与此同时又要兼顾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崇尚个性化发展,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势必会更加的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真正实现以学生的个性化为基本出发点,这一根本出发点是人性化的关怀也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最基本要求。虽然高等教育在改革的历程中已经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但是在体制以及配套政策的执行方面还是很不健全的,其体现出来的就是在表面上给与学生充分的自由选择权,也给与了个性化发展的空间,但是在社会实践这一层面上来讲,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特长与优势。所以,高等教育的改革更应该以社会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社会的需求与发展更多的是依赖于富有创造性的个体单元,从而高校在对人才的培养模式上,理应充分总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道路中,过多的干预和限制并不是什么好事情,这也违背了培养全面型的人才的初衷。
3.3教育定位的错误
我国的高等教育所提出的素质教育,是对于我国长期的高等教育所存在的功利性过强以及相似性过强来说的,高等教育对政策的解读不详尽,理解的不充分,导致了我们对高等教育定位的错误,其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全面化发展,这一方针的提出能够有效的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这对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具有重大的意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4教育评价中的机械化、教条化倾向
传统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有三个特点:一是质量标准的刚性。即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学校采取同样的标准;对不同能力趋向、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同一规格的静态评价标准。二是质量标准的单一性。例如对教师的评价标准只有一条,就是争取到多少科研项目,取得多少科研成果,完成多少课时,并以此作为教师晋升晋级的最终依据;对学生评价的指标是接受知识的多少,而反映知识多少的标准主要是考试分数。三是质量标准的绝对性。所有的人才经过高等教育的培养都要达到某一固定的或绝对的知识水准,而不考虑每一个人在知识结构、文化价值观、理解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原有的基础。这样的质量观的导向就是培养统一规格、达到统一要求的“合格”人才;而对受教育者来说,似乎接受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开发自己的潜能,而是为了被现存的教育体制鉴定为“合格”。近年来,对传统教育体制、教学模式的改革,并未从根本上触动传统高等教育的质量观。
4.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质量观的重要性
所谓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即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对教育的一种认识,是一种主观感受与理解。现实情况下,高等教育的质量自始至终都是全社会和专家学者一直讨论的问题,也是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受我国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处于精英教育阶段,这一发展速度是相当缓慢的,虽然最近的几年高等教育发展速度不断增加,实现了高等教育越来越大众化,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的人其思想观念老化,跟不上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仍然用老眼光来看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做不到与时俱进。这种老眼光在高等教育不断向前发展的前提下,其已经不再适合市场的发展,从而我们必须要不断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的创新与应用,从而达到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多元化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树立是目前为止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形势,也是一种值得欢迎的一种发展趋势,理应受到更加全面的支持。
5.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5.1树立正确的质量观
首先,应当理性的认清楚数量与质量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由上述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所面临的高等教育现状是人才缺口较大,数量严重不足,所以通过高校不断的扩招来解决数量上的欠缺是十分正确的抉择,也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这一举措可以很好的解决人才缺口问题,带来数量上的迅速增加。有数据显示,美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百分之八十,日本以及法国等国家毛入学率为百分之三十,毛入学率最高的国家是加拿大,其数据更是惊人的百分之百,综合来看,世界范围内的平均毛入学率接近百分之十五,然而这一数据在我国2000年的体现仅仅为百分之十二,明显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所以,通过不断的扩大招生规模是缩小我国与其他国家差距的必然手段,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高等教育真正的走向大众化。当然数量的发展应以质量的发展为保证。在大力发展数量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到质量的问题,发展的再多质量不好的话也是浪费时间,更是对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所以应当不断的提升发展的质量,树立正确的数量观,人才的数量的猛增应当以质量的提升作为保障,数量发展上去了,质量没有跟上去也算不得真是的发展。高等教育在逐步走向大众化发展方向的同时应该紧抓质量问题,质量是前提、是保障更是最终目的。切不可盲目的把数量与质量的观念混为一谈,其两者是存在本质区别的,数量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是相统一的,不能丢弃任何一方。两者都要发展,两者都要抓。
5.2多样化的质量观
所谓多样化在高等教育质量观中越来越受到欢迎,所以应当全力的支持。因为高等教育能够采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所以对其的质量评价也应当是多种多样的,这就体现出了高等教育多样化的质量观。单就当前社会我国的高等教育办学主体来说,其也体现出了多样化,其办学现状是以国家办学为主,融合了民办高校或者是社会办学等其他因素,多者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从办学形式上来看,也由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以及远程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以及成人自考等形式上的区别,因此办学形式以及办学主体的多样化造成了高等教育的质量观的多样化。受高等教育向大众化的方向发展的影响,以前单一性的学术标准已经不再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单一性学术标准已经不适应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的发展就是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动力的,由于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以及社会需求的多样性也使得认识观点的多样性,因此,高等教育的质量观也应适应社会需求,采取多样化的质量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多样化的质量观才能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蓬勃发展。
5.3整体性的质量观
大众化教育仍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人才培养又以什么标准来衡量?即高等教育定位在哪?适应现代化教育需求,应定位在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上,应培养整体性的人才。过去我们培养的人是宽基础的“一”字型或精专业的“|”字型,在大众化教育阶段,则要培养既博又专的“丁”字型或创新性的“十”字型人才。现代高等教育应是内适质量、外适质量、人文质量的整合。这种整合型人才应具有现代化的观念,开放的意识,创造精神,开拓的能力。人文与科学的素养为一体。
5.4适应性质量观
当今和未来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和周围的环境是否成功地取得了联系,是否与它要为之服务的社会取得了联系。只有高效地、成功地表现出它对地方、社会、国家的有利性,它才能成为普及的教育。适应社会需求是高等教育的第一追求。相对于“孤芳自赏”的精英质量意识而言,大众化质量评价的取向更注意的是社会评价。高等教育的质量体现为高等教育满足社会和个人需要的程度,满足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的程度。因此,适应性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这种适应不仅要考虑社会需求,还要顾及学生个人的需求。高等教育的质量要通过高等教育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个人和社会需要的程度,满足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程度来衡量。高等教育不仅要适应今天的需要,还要满足明天的需要。
6.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措施
6.1深化对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
科学设定考试科目与内容,合理划定录取分数线,在数量增加的同时,确保生源质量。近年来,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仍以高考作为甄别和选拔的指挥棒。有鉴于此,我们需要继续深化高考制度的改革,把好高等教育入门这一关。扩招不是盲目的数量增加,应注意不同层次高校的招生质量。如师范类学校,尤其要重视质量。它培养的人才担负着明天的教育任务,如果在招生上不把好质量关,不难想象我们明天的教育将是怎样一种趋势,明天的国民将是怎样一种素质。高考录取人数的多少以分数线作为衡量标准,因此分数线的确定至关重要。我们不能完全根据考生成绩与招生计划确定录取分数线,应有一定的理论根据,即从试卷的效度与信度出发制定标准。对于任何一所高校都不应出现因生源不济而分数线下调的情况。合理的分数线就是一把尺子,不能因东西的长短变化去改变尺子的长度。质量是生存的本源,在招生方面一定要有牢固的质量意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质量有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保证高等教育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6.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合理利用教师资源,确保教学质量。学校工作应以教学为中心。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要从事者,必须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大规模扩招后,一些学校出现师资紧张的情况。教师数量不足是一方面,没有合理高效地利用师资也是一方面。在师资使用制度上还有一些弊端。有的学校教师处于有事不干或无事可干的状态,而有些学校的教师则忙得不可开交。从根本上说,这是社会资源分配不合理的表现,它导致了浪费与匾乏并存。针对这种情况,一些人提出了师资社会化方案。这一方案以“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为指导思想。根据这一设想对高校用人制度进行有效改革。它的基本思路是:以某一个时点为准,彻底打破教师的高校隶属关系。各高校要将本校设置的所有教学、科研岗位在各自的网站和统一的高校招聘网中同时公布、由具备教师资质的人自由应聘。这一设想在今天还是具有现实性的。如一些高校目前在研究生教育上定期外聘专家学者授课,就是这一设想的初步实施。随着城市交通条件的便利,教师思想的放开,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应用,教师资源社会化必然会真正实施,扩招后师资问题也会得到解决。
6.3加强学校基本建设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扩招后,各高校在经费方面都呈现紧张状况。筹措经费成了各校长的头等大事。经费有了,分配也是一个容易引起争端,难以摆平的问题。目前高等教育数量不足,发展是主要矛盾,因此,经费使用也应围绕主要矛盾,合理分配。数量的增加,使一些高校在基础设施、特殊设备等方面跟不上发展的要求,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因此经费分配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用在刀刃上。正如同济大学校长吴启迪所说:“要拿有限的钱做最有效的事情。”我们首先要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6.4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树立正确的人才质量观,保证教育产品的质量。扩招是实现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转变的手段,但不是最终目的,主要是通过增加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提高民族素质,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步伐。因此,学生招来后,如何对其管理,使其在高等教育中真正发展,这是保证而等教育质量的根本。
因此,我们在对学生的管理中,应逐步渗透现代化意识,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江泽民总书记曾反复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在国际竞争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自始自终把培养创新人才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校的文化氛围、校园生活都要体现创新的意识。加入WTO后,我国的高等教育要融入国际教育中,直接参与国际化的竞争。这就要求在教育理念上加强人才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这是与整体性质量观相一致的意识。拥有较强的竞争力,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作为学生本身也应该有人才的质量意识,明白自己具有什么样的质量才能够“适销对路”。总之,在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向大众化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尤其是教育质量方面。我们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采取有效的保障措施,确保高等教育的正常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解晓东.试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质量观、质量标准与质量保证[J].高等农业教育,2003,06:22-24.
[2]廖胜文.论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观及质量保证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7,06:28-29.
[3]汪睿.世界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发展趋势——以英美两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构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170-172.
[4]姬兴华.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现代教育质量观的树立[J].教育与职业,2008,18:53-54.
[5]王慧,易自力,李孟辉.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构建高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J].高等农业教育,2008,11:37-39.
[6]杨德广.树立适应性的高等教育质量观[J].人才开发,2006,01:11-12.
[7]王玉莲,逄玉媚.树立大众化条件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5,09: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