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彩云之南 圣水之都

2016-08-23文丨

遵义 2016年23期
关键词:傣家西双版纳傣族

文丨 永 乐

彩云之南 圣水之都

文丨 永 乐

看不够的是傣家的女子,出水芙蓉般地美。那种宠辱不惊的恬淡,深入人心!

还记得儿时看的一本连环画,名叫“小孔雀找妈妈”。讲的是一只小孔雀,迷了路,跑到傣家人的村寨,在小朋友的帮助下它终于找到了孔雀妈妈的故事。这本小人儿书让我记住了一个名字:西双版纳。正如故事所说,当你踏入这片土地后,你能真正感受到她的热情、淳朴、风情万种。

来到美丽的彩云之南,最令人神往的就是到西双版纳去。从昆明乘飞机抵达西双版纳,下飞机后,热带地区特有的微风扑面而来。

抵达酒店已夜色降临,趁夜里的月光在酒店周围漫步走了一圈,街上种植的是有宽大叶子的热带植物。呼吸着透过棕榈树飘来的微风,懒懒的潮潮的,感觉整个身体都像刚做完SPA一样,全身轻松。

西双版纳气候的最大特点是干湿分明,最适宜旅游的时间是每年的7-10月份。不过也有人喜欢四月份的西双版纳,认为此时气温最宜人,这时候也是西双版纳旅游的一个高峰,因为每年的四月份西双版纳傣族朋友过泼水节是西双版纳最隆重的节日。

西双版纳傣族,是与水有缘的民族,称为水的民族。民谚说:“泡沫跟着波浪漂,傣家跟着流水走”、“水创世,世靠水”。傣族心目中的水,是孕育万物的乳汁,是生命的血源。傣族创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中讲到,开天辟地的英叭天神,就是用水混合其他物质造了地球。

在傣族的《回塔五蕴》医学论著中,把“巴他维塔都”(土)、“阿波塔都”(水)、“爹卓塔都”(火)、“佤约塔都”(风)解释为人体的物质本源。水在其中起胶合作用,起生命源泉的作用。傣族认识到水不仅有饮用、洗涤、航运、灌溉、带动水车等功能,还具有养育世间万物的作用。傣族与水有割不断的深情。

傣族法典中规定:“建勐要有千条河。”丰富水源,是傣族选址建寨定居的重要条件之一。

所有傣族村寨都傍水而建。傣族对水的依恋,还与风俗习惯和居住地气候有关。傣族过新年节时,有浴佛、泼水、划龙舟等活动,都离不开水;亚热带的高温,人们要一日几浴;傣族开水田种稻,灌溉也要水。傣族的生活离不开水。

在曼听公园里有个当年周总理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纪念雕塑,塑像前面是一个小广场,演出结束后他们会引领大家来到这里点燃一堆木柴举行篝火联欢。篝火点起后先进行一小会鸟艺表演,然后就是身着各色少数民族服装的男女演员领着大家围着火堆尽情的舞蹈,感受少数民族的热情与奔放。

节目结束后还可以放许愿水灯,每个观众都可凭票领到一盏许愿灯,在漆黑的夜晚,只有昏暗的地灯和月光相伴,大家来到公园的湖边,许过愿后将烛灯放入水中,场面十分壮观,红红的许愿灯载着人们的愿望随湖水漂去。

来到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是必看的风景,再加上别具一格的傣家风情更是相得益彰。车辆行驶在西双版纳的公路上,感受着她的风土人情。云南的山和隧道很多,出市区去基诺山寨的路道路平坦,沿途大山连绵,山上树木茂密,枝叶旺盛,树和植物浓郁的似乎没有了空隙,山下香蕉林里挂满了青色的香蕉,这里的山林比其他地方的要茂密,甚至茂密的可以藏龙卧虎,乃至设置军事基地。

走访到了一处村落,为了保持这里的原生态环境,在国家的扶持下被开放为观光景点,以展示其独特的民族建筑与风情。村落整体都是竹木结构,这里主要生活着傣族人家,另外还有一些其他不具备独立成为民族的“人”(小于民族的聚居群落的称呼),他们游离于56个民族之外,但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子。

西双版纳就有这样的景观:乌黑色的茅屋,三五簇,聚在山脚下,里面居住着没有文字只用简单语言进行沟通的人们。由于没有文字和人员较少,所以不具备成为“民族”的条件,因而他们不被称作“族”。他们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不与外界通婚也没有其它交流。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他们目前的生活已由原始社会一下子迈入社会主义社会,但他们依然保持着特立独行的生活习惯。

在村落里,这样的“人”的生活,令人叹为观止!他们茹毛饮血,乖张怪异。年轻人为了显示自己的强悍,进行自残式展示。见到我们惊恐的表情,他们就快乐地笑起来。还有的伸出胳膊,示意你可以摸他健壮的肌肉,千万别拒绝,那是他的好意。然后对他竖起拇指,他就会得意洋洋仿佛得到了奖赏,真是可爱纯朴的青年。

小村落里还散落着一些艺人,他们用手工的方式造纸、酿酒、做葫芦丝等。想自己动手弄弄,人家也不烦,还耐心地指点。他们并不为了让我们买什么,人家有政府扶持,只要看看他就高兴。做成的葫芦丝当即吹上一曲,美妙动听,大家鼓掌喝彩。

来到一处竹楼,见这家门里闪过漂亮的身影、因为我们上午到访,恰逢年轻人外出劳动的时间,所以一路只见到老人和孩子。穿着傣裙的姑娘正探头探脑寻着那美丽的身影,门里走出一老妇,热情的邀请我们一行人上去做客。男男女女十几位,赤脚上了人家竹搂,铺着地板革的地面很干净。老妇人十分热心,我们问这问那,她一一作答。还带我们参观了“厅堂”“卧室”,一个婀娜的身影翩然而至。姑娘端上了几盘水果,漂亮的衣裙带走所有人的目光。

来的路上也曾远见傣家女子窈窈窕窕,但近看的感觉真是好。她们挽着整齐的发髻,发髻一侧带着一大朵鲜花,神态悠然。只有水

傣的女子才戴花,另外还有花腰傣、汉傣,区别在于衣服的样式。我最喜欢水傣的筒裙,它完美地描绘了傣家女孩的身材。说也奇怪,还就没看见一个胖子或五短身形的。这里男子女子身材都是那么标致!最看不够的是傣家的女子,出水芙蓉般地美。那种宠辱不惊的恬淡,深入人心!

出村不久,来到一片广袤的橡胶林,导游轻描淡写地为我们揭开了那段历史。当年曾有八万名来自北京、昆明、上海,重庆、成都等城市的知青。在这片热带雨林里,他们挥洒着青春,消磨着自己的人生理想。在这里知青们放下书本,拿起锄头。建农场、种橡胶、办学校,一个与世无争的西双版纳从此被八万名知青搅得沸沸扬扬。

别说是背井离乡的知青,就是我这女流,都对傣家的女子心驰神往,何况他们那寂寞冲动的青春呢!于是,在知青于傣家人之间,在知青与知青之间,一幕一幕上演着悲欢离合的人生大戏,而悲与离唱着绝对的主角。

时至1978年,知青全部返程。无论“北京靠父母、昆明靠大夫、四川靠丈夫、上海靠政府”,总之,八万知青毅然决然离开了西双版纳。西南边陲的这颗明珠上,不知滴落了多少傣家女孩的眼泪。西双版纳再无法恢复往昔的宁静。很多知青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骨肉,于是有了电视剧《孽债》中,西双版纳遗留的知青子女到上海寻亲的故事原型。还有许多知青,来不及返程就长眠于橡胶林。

驱车前往缅甸的路上,我们穿越橡胶林时看到了林中散落的坟冢。当地的领队轻声哼唱起:“美丽的西双版纳,留不住我的爸爸。上海那么大,哪里是我的家……”那是一段怎样的岁月,青春与生死相伴,青春与诀别相伴,青春与身不由己相伴!而为这段迷茫青春买单的是一只只小孔雀,彷徨中到处寻找着属于他们的家……

猜你喜欢

傣家西双版纳傣族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西双版纳 一个与冬天背道而驰的地方
傣家跟着流水走
五树六花荫傣家
傣家风情
小康路上新傣家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
傣族民俗文化的英译对其民族发展的作用
YUNNAN
《谷魂》与傣族的宗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