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 咋养老
2016-08-23
养老金 咋养老
江苏省工人扬州疗养院的医务保健人员为社区空巢老人进行中医理疗
中国有句俗话,“敬田得谷,尊老得福”。
这话从伦理和宿命的角度,诠释出国人千百年沿袭下来的朴素敬老观。为什么要敬老?因为“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更因为“百善孝为先”。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对待老人和孩子的态度,不仅是文明素养的体现,更是道德良知的彰显。形而下地说,关注养老问题,大概还因为每个人都会随时光而老去。就像歌里唱的,“当你老了,头发白了……”谁也不希望当真就被“埋在春天里”。
生老病死,人生四维。
在“老”这件事上,世易时移的话题还不少。比如有网友表示:“30年前说‘计划生育好,政府来养老’;20年前说‘计划生育好,政府帮养老’;10年前说‘养老不能靠政府’;现在快要老了,说适时推迟养老计划,我们怎么办?”谁来养老、何以养老?矛盾之种种,最终主要还是指向最关键的养老金议题。
朝三暮四的数字游戏也好,开源节流的理性主张也罢,谁都希望“少投点儿、多拿点儿、国家慷慨点儿”。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6年将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提交审查的预算报告则写明,自2016年1月1日起,按6.5%左右提高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并向退休较早、养老金偏低的退休人员和艰苦边远地区企业退休人员适当倾斜。这也意味着在2005年到2015年连续11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基础上,2016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将实现“十二连涨”。
不过,能否涨得皆大欢喜、能否可持续地涨下去、能否因应好深度老龄化的压力——中国的养老金格局,正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与考验。
挑战是抽象的,问题是具象的
公众对养老金最大的期待,倒未必是数字上的纠结,而是肩负老有所养、老有善养使命的养老金,能否给国人一个体面的老年生活。
世界银行组织建议,要维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不下降,养老替代率须不低于70%,国际劳工组织建议养老金替代率最低标准为55%(即退休金是退休前工资的55%为最低标准)。然而,根据有案可稽的公开数据计算:2013年我国企退人员养老金替代率为44.13%,2012年为43.61%,2011年为43.2%。整体情况,并不乐观。
今年8月人社部发布《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2015》显示,截至2015年底,企业参保离退休人数增幅为6.5%,再度高于企业参保职工人数2.7%的增幅,延续了2012年来的趋势,并由此导致抚养比连续4年下滑,于2015年达到令人揪心的2.88:1。
路透社今年11月15日报道称,当日在北京召开的中日财政智库研讨会上,参会专家们普遍认为,中国老龄化社会正加速到来,而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缴费不足,均与现行制度缺陷有关。并建议将社会统筹部分改为社会保障税,实行统账分离,延迟退休等多种方式应对老龄社会的到来。
“池水有限”、“径流不均”、“天干气燥”……中国养老金的困局,并不只在总量层面。这两年,尽管正在终结拉仇恨的双轨制,但,养老金改革要真正增益中国人的“获得感CP”,前路漫漫,路阻且长。
问诊养老金缺口
很多社会问题,往往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但,养老金问题上的共识,恐怕“寡”比“不均”更叫人担心。
养老金的曾用名是退休金、退休费。世界范围而言,这是一种最主要的养老保险待遇,属于社会保障范畴。我国的养老金制度设计是链式结构,即把在职职工缴纳的养老金支付给退休者,形成一种代际相承的模式。每个在职职工的养老金账户其实只是个记账符号,只要社会的就业人口和养老人口保持大体平衡,这种结构就是安全而可持续的。
一个需要加以应对的问题是,我国的赡养比正在逐步降低,原来是3.3∶1,现在已经降到2.88∶1,而且老龄化仍在极速狂飙,形势严峻。据统计,2015年中国60岁以上“银发一族”数量达到2.2亿,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6%,预计2025年这一数字将突破3亿。且如专家所言,“现在我们是省级统筹,如果实行全国统筹,我们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调剂余缺、抵御风险。”
中国老人数量越来越多,省级统筹弊端越来越大,这就出现了冰火两重天的如下现状:
人社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8月发布的《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2015》显示,出现当期基金收支缺口的省份有6个,除了经济下行严重的东北三省,还包括河北、陕西、青海。其中,去年辽宁省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当期收支缺口为105亿元。吉林省财政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全省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当期收支缺口为60.59亿元。
报告还显示,基金运行“两极化”现象较为突出。截至去年底,全国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超过1000亿元的省份达到10个,包括广东、江苏、浙江、北京等,占全国累计结余超过七成。有的省份基金累计结余量少,且累计结余除以每月养老金总开支得出的可支付月数低于10个月。
多多少少,盈盈亏亏。中国人可能最关心的是,等到我将来退休了,养老金的池子还有多少福利之水?
财政部近日公布的2015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决算显示,全国社保基金当年实现收入逾4.6万亿元,环比增14.6%;同期支出增长16.1%,但当年仍实现结余。而对于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空账问题,人社部发言人最新的解释是,社会上议论比较多的所谓实账、空账,这其实是相对于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来说的,即选择现收现付还是部分积累,还是完全积累,它所对应的基金结余是不一样的。
翻译得直接一些,大概就是两个意思:第一,财政部所谓养老金有结余是真的;第二,社会上所谓养老金缺口问题也不是杞人之忧。原因在于,口径有别。
不过,即使面对财政部的宽心数字,仍有观点认为,虽然去年养老保险总收入是4.6万亿元,但如果剔除其中的各级财政补贴部分,明显“收不抵支”。比如根据人社部数据,2006年可谓各级财政补贴养老保险基金额度的分水岭:之前,各地财政补贴总额大都为400亿元到600亿元左右,但到了2006年,该数据为971亿元。粗略统计一下,从2006年到2015年这10年间,各级财政补助的养老金金额已经高达23367.8亿元。再有,养老金收入的增速是14.6%,支出的增速却达16.1%——如此下去,“余钱”当然越来越少,终有一天,养老金或会穿底。
截至2015年底,全国社保基金结余1.9万亿元,社保基金结余3.99万亿元,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总结余0.95万亿元,三者粗略相加后,总储备不足7万亿元。这与欧美等国相比,目前我国养老金储备水平严重偏低。
值得注意的是,汇丰银行最新发布的一项全球调查《未来的退休生活:世代和历程》显示:中国内地在职人士比上一代人感受到更大的退休储备压力,从财务规划的年限来看,中国内地在职人士预计为退休储备的时间为23年,全球最高。简言之,中国年轻人真不容易,拼房拼车不说,还要拼命发愁遥远的养老问题。
既然官方没有权威的“缺口数据”,那么,我们不妨看看相对可靠的一些业界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李珍教授就指出,中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短、中、长期三个缺口,其中个人账户累计缺口(空账规模)2007年以来空账规模以年均18.55%的速度增长,到2014年末已达3.59万亿元。而根据财政部和浙江大学联合课题组的预测,到2050年累积收支缺口将达到219.77万亿元,占当年GDP的31.21%。
逆耳忠言,姑且听之。
老牛破车的并轨改革
养老金作为公共品,理应体现公平原则,但传统的“双轨制”却厚此薄彼: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与企业职工执行的是全然不同的养老制度——前者主要是由国家财政负担,后者被纳入养老保险体系运转。
更诡谲的是,前者的养老金无需自己掏钱,直接由财政统一支付,退休后能领取到的养老金约为在职工资的80%以上;而企业和职工每月需按一定标准缴纳养老保险费,退休人员每月拿到的养老金只是其退休前月工资的40%左右,还须面临各类风险。有消息称,从2014年5月起,全国人大财经委调查组就相关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结果显示,49%的被调查者对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金与企业职工养老金差距大表示不满。
自2005年人社部颁发管理机构牌照后开始至今,企业年金积累基金已经从最初的910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9525亿元,接近万亿元大关。。(CNS/图)
养老金并轨,不过是祛魅了此前的“超福利”。
2015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并从2014年10月1日起实施。养老金并轨正式启动,近4000万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告别“免缴费”时代。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由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按照规定,单位按工资总额的20%缴费,个人按本人缴费工资的8%缴费。
这项牵涉甚广、又关系到社会公平等敏感议题的重大改革,一晃也差不多两年过去了。但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高并轨的进展,却没有想象中的高歌猛进。
人社部编制的《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2015》显示,截至2015年底,参加养老保险制度的机关事业单位人数,仅比刚刚启动改革的2014年多出60万人。部分省市在启动改革的2014年,机关事业单位参保人数为零。这与基数庞大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数形成鲜明对比。作为改革推动的元年,这一数字与社会预期有一定差距。人社部2016年6月公布的《2015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有公务员716.7万人。而实际上,60万新增的养老保险人员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事业单位人员。
社科院公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5》显示,从机关参保人数占参保人数总比例上看,2014年,北京、甘肃、新疆兵团、安徽、青海、广西、宁夏和吉林均为零。同时,该报告还显示,从事业单位参保人数占总参保人数的比例看,北京、青海、广西、宁夏和吉林仍然为零。
当然,对于中所关注的养老金并轨进展,人社部在今年10月25日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这项工作已经进入了实质性的操作阶段,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已经启动了参保缴费和待遇支付工作。”
不过,启动工作和达成目标之间,显然还有很长的距离:一方面,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6个省区落实了养老金并轨改革,但大部分属于事业单位人员,公务员以及参公人员尚有大部分未实施。另一方面,各省发布的养老金并轨细则中,工资和津贴等已经纳入养老金缴费基数中,但是年终奖只有部分地区纳入其中——如何“技术性”把控好基准问题,恐怕仍事关并轨之公平正义。
总之,养老金并轨改革是不折不扣的“硬骨头”和“深水区”,往前推进固然重要,步伐雅正更为要紧。
WORD天,财政输血靠谱吗
有缺口,财政填。
这个逻辑在行政伦理和实操层面,都具有天然的合理性和速效性。养老是公共服务的大计,财政不能摊手耸肩;而且缺多缺少,财政输血可谓“药到病除”。用专家的话说,“财政兜底基本养老金是国际惯例,根据目前的基本养老基金的情况以及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的进度来看,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财政补贴的压力还会继续增大。”
还是数字更能说明问题的性质与程度。根据人社部新近发布的《2015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全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各级财政补贴为4716亿元。也就是说,一年的财政补贴总额增长超千亿,增幅高达27%。
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的当下,养老金对财政投入的依赖却变得比以往更为强烈。
中国保险学会理事、中国政法大学法和经济学研究中心教授胡继晔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养老金每发放100元,里面就有18.3元的财政补贴;同时,各级财政补贴的额度还在逐渐增加。如果今年财政给予养老金的补贴超过6000亿元,那么,根据上述数据可以计算得出,10年间,财政给予养老金的补贴额度增长了6倍多。同时,单单这预估的6000亿元就占近十年财政给予养老金补贴总额的近三成。
眼下的问题是,财政输血对于养老金亏空来说,已经是停不下来的节奏。
有两个成本,不能不提: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改革如箭在弦,视同缴纳的这部分群体会产生“转制成本”。这部分成本,财政部分买单是必然。1998年,城镇职工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改革时涉及6000万到8000万的“中人”(指在2014年10月1日之前已经参加工作,《决定》实施之后才退休的机关事业人员),到现在为止,视同缴费的“中人”部分还在支付当中,这是第一大转制成本。而今,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涉及近4000万名机关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和1500多万离退休人员,这是第二个比较大的转制成本。改革还在继续,财政补贴的压力山大不难想见。
然而,财政的日子也并不太好过。财政部发布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152217亿元,增幅放缓至8.4%,这是继2014年全国一般公共财政收入增幅创下1991年后首度个位数增长纪录后的又一新低。
于此背景之下,指望养老完全靠政府(财政),显然太不现实。
压力是客观的,推不掉、避不了;制度是主观的,相机而动,伺机进发。
此时,国有资本划转无疑成为拓宽养老金来源的重要举措。业内人士介绍,国有资本划转充实社保基金有其历史渊源,而且制定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实施方案,也已纳入财政、国资、社保等部门今年的工作计划。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曾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5年会”上介绍,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1997年开始逐步建立起来。此前国有企业和职工没有养老保险缴费,这些职工进入新的养老保险体系作为“视同缴费”对待,造成后代人必须提高缴费率,同时使国有企业成本不真实,扩大企业资本积累。因此,划拨部分国有资产补充社保基金,就是针对视同缴费造成的养老保险金缺口。
目前,部分地区已在划转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方面“破冰”。去年,山东省出台《省属企业国有资本划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方案》,分两次将18户省管企业30%的国有资本,共计约180亿元划转至山东省社保基金理事会。
上海市今年的财政预算草案报告中提出,进一步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益收缴范围,将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不低于当年预算收入19%的部分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用于充实社会保险基金。预计今年充实社保基金的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将超过13亿元。
……
国资为养老金助力,并不算脑洞大开的创意。
早在2001年推出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中,对于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构成规定是:国有股减持划入资金及股权资产、中央财政拨入资金、经国务院批准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及其投资收益形成的由中央政府集中的社会保障基金。之后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届五中全会、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均有提及“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的内容。其中,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明确要求,将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的比例,2020年提高到30%。
可见,在养老金棋局里,国资早就是重要的一子。
入市挣钱好过坐着数钱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这话被投资机构奉为洗脑的圭皋。
中国养老金缺钱,明知道或有山穷水尽的一天,当然不能捧着余额坐以待毙。
人社部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养老保险基金的结余达到3.5万亿元。2009年至2014年,企业养老保险基金收益率为2.2%、2.0%、2.5%、2.6%、2.4%、2.9%, 低于同期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利率相差一个点,3.5万亿元养老金每年的“损失”就是350亿元。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中心主任郑秉文还以CPI作为基准测算,养老金在过去20年贬值将近千亿元。
相比之下,用于战略储备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由于允许市场化运营,自2000年成立至2013年底,基金累计投资收益4187.38亿元,年均投资收益率8.13%,远超过同期2.46%的年均通货膨胀率。
正因如此,2015年8月23日,国务院正式颁布《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标志着养老金投资管理改革正式启动。
今年10月25日,在人社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表示,下一步将启动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组织第一批委托省份与社保基金会签订合同,公告第一批养老基金管理机构。这意味着养老金入市已进入了实质操作阶段。
一种以互联网电商购物为前提、社会共同参与的“消费养老”新模式在山东聊城悄然兴起。这种“消费养老”是山东聊城一家积分宝网络公司与保险企业、银联商务联合打造消费养老增值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市民通过在定点商家刷卡消费、商家积分返利、存入保险企业个人养老账户,来实现消费养老。(CNS/图)
有分析人士认为,首批入市的养老金规模在4000亿元。据了解,当前整个养老金规模为4万亿,如果按照去年出台的文件计算,30%的养老金可以进入股市,那么意味着,将会有1.2万亿资金最终进入股市。
养老金入市,最怕的当然是“耗子给猫当三陪”。保命钱如何成为放心钱?这是入市的关键。须知日本养老金去年炒股,巨亏512亿美元,按平均折算每个交了养老金的日本人人均亏损3400元人民币。市场没有永远的赢家,股神巴菲特也不是天神,因此指望养老金入市就盆满钵满,显然太过“傻白甜”。
养老金是底线的钱袋子,若非保值增值压力太大,审慎投资也不会成为当下的策略选择。当然,养老金入市并不等于拿它炒股。养老金只限境内投资,投资股票、股票基金、混合基金、股票型养老金产品的比例,合计也不得高于养老基金资产净值的30%。因此,那些所谓“养老金入市是为了托市、救市”的论调,若非自作多情,定然别有用心。妄想养老金入市能助其解套,还是趁早死了这条心。股市里没有活雷锋,养老金更不是接盘侠。
有关养老金入市的安全与收益问题,其实可以这么看:一则,鉴于养老金的敏感属性,投资方给出的30%红线已远低于国际标准,对冲风险完全在掌控之中。二则,此类投资运营向来“谨小慎微”。比如从2008年到2014年,企业年金基金权益类资产平均占比仅为6.97%,8年来最高为13.04%,最低为2.97%,远低于规定的投资比例上限30%。
“风险低的比例较高、风险高的比例较低”,再加之“将坚持长期储蓄资金与长期投资进行匹配”,中长期的乐观回报符合预期。
当然,国务院颁布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为养命钱入市设置了更多的“防火墙”。比如养老保险基金有风险准备制度“护体”。比如对养老基金的信息披露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作出了具体规定,明确由人社部、财政部依法对受托机构、托管机构、投资管理机构及相关主体开展养老基金投资管理业务情况实施监管;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对托管机构、投资管理机构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
中国资本市场再健康一些,养老金投资管理再成熟一些,入市许是更多赢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