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有趣 我有妙招
2016-08-23徐姗姗
徐姗姗
【摘要】识字是学生掌握书面语言的前提,识字教学质量关系到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在本文中我综合应用多种趣味方法组织识字教学,从改变教室的布置入手,在课堂上运用多种低段学生喜闻乐见的识字游戏,在课后活动中加以巩固,试图改变单调乏味的识字教学现状,培养他们自主识字的兴趣,提高识字能力。
【关键词】识字 兴趣 游戏教学 趣味识记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34-02
汉字是世界古文字中唯一流传至今的文字,汉字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乃至世界人类文明的进步都发挥了极其伟大的作用。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低段小学生尽快识字越来越显的重要, 因此识字教学被列为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可是,长期以来,识字教学的高耗低效一直困扰着一线的广大教师。低段学生普遍识字质量不高,错别字多,写的字又差,在期末的测试卷上,“花元”“花圆”“花原”这样的错误写法层出不穷,这让老师们头疼,让家长们担心。那怎样让孩子们爱上识字呢?
一、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激发识字兴趣
教学生识字,从字义来说就是教学生学词。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实践中,我注意结合低段学生心理特点,以灵活新颖的形式,为学生创造一个快乐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一)创编字谜,引导识字
在进行一年级识字教学时,我常常根据字的形状或意义编成字谜,让小朋友去猜,去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识字兴趣。比如,我教“笔”字,谜面编成“上边竹子下边毛,写字画画离不了”学生猜对后,我趁机教“坐”字谜,编成“两个小人土上站” 字谜。学生马上举一反三,如“回”字,“四周不透风,口字在当中”;“看”字,“手高眼低”等等,这样快乐的教学情境,使学习生动活泼,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编故事,拓展识字
故事是低年级学生最喜爱的。我以故事为背景,通过创设情境。例如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中,有一道题是找同偏旁的字。我创设了一个“把苹果提回家”的情境,学生认字,找两位学生提着篮子(自制带有走之、三点水的偏旁)进行捡“苹果”。此外我还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编成小故事,关键情节在黑板上写下来认一认,讲完故事后读一读,让学生复述时再认一认。
(三)创编儿歌,巩固识字
儿歌内容简单,读起来琅琅上口,饶有兴味。我平日教学中注意抓住字的特点编一些通俗易懂的儿歌 ,如我教“问”字,编成“一个小朋友,进门瞧一瞧,见人就张嘴,等待结果到。”学生马上就记牢了“问”的字形,还理解了“问”的意思。创编儿歌识字,我尽量引导他们从音、形、义三个角度思考,避免学生对过于理性的识字方法产生倦怠感。
二、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促进自主识字
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独立识字的机会,发挥其主体性,引导他们自己想办法,发现行之有效的识记方法。
(一)巧妙运用背与认
例如学习古诗《春晓》,这首古诗在学生入学前早已耳熟能详,一听到题目就能倒背如流。利用这一点,我将这首古诗用白纸放大打印下来,让学生在随口背的时候,用手指一个字一个字地进行“点读”,这样,就算碰到了还未教学过的“眠、啼、夜、声”等字,学生也能快速将读音拼读出来,随着不断地背诵,这些字的字形也在不知不觉中被记住了,达到了自主识字的目的。
(二)恰当运用涂与认
为了让刚踏进小学校门的学生快速认识身边的同学,我就采用了涂涂“姓氏花”的办法。随着“姓氏花”的花瓣越开越多,学生认识的姓也越积越多,自主认识的字也就越发多了。
三、创设趣味“游戏乐园”,强化识字记忆
对于低段的学生,他们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保持,“乐学易忘”是这一阶段孩子的普遍特点,这就需要采用游戏的形式吸引他们。
(一)火车进行曲(分小组进行)
这个小游戏对于低段的学生是屡试不爽的,当老师发出准备开火车的指令后,孩子们就会主动发出火车开动的声音,接着让一组学生按顺序读字音、认字。回答正确的学生可以得到老师颁发的五角星作为奖励;谁说错了,火车停下,选其他组的修理员修理(重读字音),修理好了继续开。
(二)“三三格”交朋友
教师准备一些已经教过的常用字,让学生认读。读出后,将这些字选入“三三格”中,让学生选择适合的字进行组词,越多越好但不能重复。
(三)加减法帮一帮
在识字教学中,我时常把一些练习题编成花样翻新的游戏来“考考”学生,激发求知欲,强化记忆。利用低段学生刚刚学到的加减法来帮忙也是个不错的方法,例如“门+口=?”(问)、“草-草头=?”(早)等。孩子在满足中体验和创造着成功,之后就会用更积极的方式再去探索新知了。
低年级学生识字数量多,难度大,作为一名教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师,有责任积极探索省时高效的识字教学方法,切实培养学生主动识字、自能识字的能力,还识字教学于精彩!
参考文献:
[1]李梵.有趣的汉字故事[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10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