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016-08-23范少丹��
范少丹��
摘要:阅读教学是我们日常教学的重点之一, 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支架理论,有利于促进阅读教学效果的提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运用支架理论,为学生搭建合理的知识支架,促进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支架理论;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7-0067-03收稿日期:2016-02-15
作者简介:范少丹(1976—),福建省福州第十中学教师,中学一级英语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一、引言
在日常的教学中,阅读课的教学几乎占据课时的一半,此外从福建省福州市(以下简称“本市”)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来看,阅读的分值也差不多占据整份卷子的50%,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此外,阅读作为重要的输入渠道,为学生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户,良好的阅读能力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其他国家优秀的文化知识。因此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每位教师都需要重视的问题。
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日常的教学中及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与其他题型相比,学生心里最畏惧的部分还是阅读题。此外从本市近几年中考学生的阅读题的得分率来看,阅读题的得分率偏低。经过调查发现一方面是由于近两年阅读难度有所加大,但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和平日里广大教师的阅读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广大教师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教学中偏重对句子进行逐句的翻译,认为通篇翻译完了,学生也就了解了文章;②注重句子结构的分析即语法的讲授和语篇中重要词组的解析, 而忽视了帮助学生对语篇整体结构的归纳;③局限于回答设计的几个问题,而没有指导学生如何结合段落的关键问题进行大意的归纳。这一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病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重复老师的方法,因为习惯了逐字逐句翻译语篇而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速度;尽管能基本读懂文章也不会归纳文章的主旨;当阅读文章难度加大时,产生害怕心理,而无法运用一些阅读技巧来快速而又准确地获取问题的关键信息;此外也没发挥出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只是教师一味地讲授。
为改善这一状况,促进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尝试着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支架”理论进行教学。“支架”顾名思义就是在教学中为学生新知识的学习构建合理的阶梯。在搭建过程中要以学生现有的知识为出发点,同时结合教材的主题进行支架的搭建,这些支架是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所必需的“阶梯”。通过支架的搭建,可以将新的、复杂的学习内容进行分解,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及与同伴的合作讨论下一步步完成新知识的学习。为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可以依据“支架”理论进行阅读教学。那么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如何进行支架式教学呢?接下来笔者将结合平日的教学实践,阐述支架的搭建,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篇的主旨及结构,提高阅读效率,进而提高他们的英语阅读能力。
三、支架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笔者所在的市采用的是仁爱版英语教材,该教材基本在每个单元的Section C和 Section D都各安排了一篇阅读文章,阅读课的教学在每个单元占据了一半的课时。为了更好地进行阅读教学,教师首先应合理安排读前、读中和读后三个不同阶段的时间,并在三个环节为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而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这些学习任务,需要为学生搭建不同的知识支架。
1读前(pre-reading)帮助学生构建基本的词汇支架和情景支架
(1)词汇支架的构建。词汇是语篇的基本组成部分,在阅读前教师应根据语篇的内容,为学生构建基本的词汇支架,也就是在激活学生已经掌握的词汇的同时来帮助他们学习新的词汇。当然也不是为学生扫清所有的词汇障碍,如果在没有任何生词的情况下阅读,对学生来说就没有挑战了。合理的词汇支架,可以为学生理解语篇铺好路基。比如在教学仁爱版英语九年级上册Unit 2 Topic 1中的“noise pollution”这一阅读课时,我从谈论污染的种类入手,设计如下:首先展示各种污染的照片,设问:
T: How many kinds of pollution can you see?
S:Air/water/soil/light…noise pollution.
通过这些让人触目惊心的照片,让他们对污染的种类有更加直观的认识。此环节激活了学生已有的有关污染的所有词汇,同时又导出本节课的主题词“noise pollution”。紧接着让学生讨论: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物体会制造噪音?并写出对应的英文单词。
T:Now please write down the things that can make noise as many as possible.如下图所示:
当然学生们呈现的能制造噪音的物体远不止这些,这些“倒出”的词汇就是学生的已有知识,该设计在复习词汇的基础上,为新课的呈现做好准备。
T: All sorts of pollution are bad for our health,arent they?
S: Yes.
T:Do you know the meaning of “be harmful to”and“do harm to”?
They both mean “be bad for”. So we can also say that all kinds of pollution are harmful to (do harm to ) our health.
“Be bad for”这一短语是学生初一就已经学过的内容,是所有学生熟知的短语,因此对该句的理解应该没有困难,但文章中是以“be harmful to”和“do harm to”两个短语来表示“对……有危害” 。因此教学中以“be bad for”作为支架来帮助让学生理解以上两个短语。由于这两个短语也是语篇中十分重要的短语,因此这两个词的理解也可以帮助学生预测到这篇文章的主旨应该是介绍“noise pollution”带给人们的危害。因此该导入为新课的教学搭建词汇支架的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预测能力。
(2)情景支架的构建。
阅读材料的内容丰富多彩,一些可能是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因而学生具备与阅读主题相符的背景知识,因此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调用自己已有的背景知识,对文章的主旨进行推测和判断,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但阅读中也常常遇到一些材料可能是学生了解甚少的内容,特别是介绍最新科技类、医学类文章等,带来的问题是尽管学生可能基本理解文章的每个字词,却无法理解语篇的大意,因此学生无法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这种问题的出现是由于学生缺乏相应的背景知识,因而给阅读理解带来很大的障碍,因为在理解语篇时,不仅要运用语言知识,还要运用背景知识,学生只有在同时具备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因此阅读前可根据语篇的主题给学生搭建相应的情景支架。通过情景的呈现,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和主题相关的知识。
例如在教学仁爱英语八下Unit 5 Topic 1 Section D时,文章的内容是介绍我们的国粹京剧(Beijing Opera),通过本课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们的文化精髓。但很多学生对京剧的了解几乎一片空白,通过现场调查发现很多学生也从没欣赏过京剧,自然让学生理解该文章就不容易了。为此教学中我先播放了一段《红娘》的京剧视频,美丽的唱腔极大地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激发了他们了解京剧的兴趣。随后结合视频内容对其中的角色进行介绍,如生、净、旦 、丑,通过视频的呈现,让学生对京剧的唱腔、打斗等有更加感性的认识。这一背景支架的搭建, 降低了学生从语篇中获取信息的难度。观看视频后,紧接着设问:
T: How do you like Beijing Opera?
Ss:…
T: Would you like to watch it?
Ss:…
T:Do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Beijing Opera?Let us read the passage together.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情景支架的搭建拉近了学生与文章的距离,让学生感觉到这是我们身边的事,而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有利于激发他们了解新事物的兴趣,从而也激发了他们的阅读欲望。当然读前是导入环节,在教学中应合理安排这一教学环节的时间,通过合理而又简洁的话题切入,自然地过渡到读中环节。
2读中(while- reading)帮助学生构建文章和段落的主旨支架
这一环节是阅读教学的最重要的环节,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形式多样的阅读任务,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完成阅读任务,培养学生在语篇中找寻关键信息的能力。但阅读活动中经常发现很多学生即使能基本完成所设计的阅读任务,也无法概括出文章的大意。因此在阅读中要引导学生站在更高的层面对语篇整体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然后再对每个段落的大意进行归纳。通常在进入阅读环节后,首先引导学生进行快速的略读,略读完毕让学生猜测或概括文章的大意。看能否找出表示文章主旨的句子,常常语篇的标题或段落的第一句就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如果没有自己尝试着归纳。在进入细读环节后,再让学生归纳段落大意。通过对段落大意的归纳,使学生从开始只是对文章的表层理解跨入对文章的深层次理解,也培养了学生借助主题句来概括和理解段落大意的学习能力。
仍以“noise pollution”这课为例,在学生快速阅读完毕后,设置问题如下:
Q1: Who can go deaf easily?
Q2: Why do many young Americans have hearing problems?
Q3: How does noise harm peoples health?
指导学生快速地在语篇中获取这些问题的答案,对于不理解的语句,可以跳读或者大胆地猜测,在学生回答出这些问题后对段落的细节也基本理解。紧接着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归纳出整篇文章的主旨,即第一段的最后一句:噪音也是一种污染,给人们的健康带来许多危害。随后让学生从整体到段落概括出各段落的主旨,如下表所示:
Main idea General idea
Paragraph 1
Paragraph 2
Paragraph 3
在这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完成了看似很难的归纳、总结任务,从而体现了“支架式”阅读教学模式教师的引导作用,又体现了同伴作为支架、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3读后(post- reading)帮助学生搭建相应的结构支架和语言支架
在阅读教学中还应引导学生分析篇章的结构,通过结构的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章的层次。让学生掌握文章的开头、展开及收尾,这往往是学生写作的弱点,很多学生拿到作文后无从下手,因此结构的分析也可为学生读后的写作提供框架模板。常见的结构有:总分结构、分总结构、总分总结构。在归纳好段落及语篇大意的基础上,再进行结构的分析就不难了,而教师在这一过程重点进行引导。
学生阅读吸收一定语言知识后,在读后活动中,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学生仿写课文、改写课文等多种形式, 巩固和运用所学的语言,在促进语言输出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比如在“noise pollution”这课的读后环节,设计的任务是四人为一组,讨论他们所熟悉的一种污染。讨论的内容是:What pollution is it? What caused it?What problems does it bring to us?What can we do to prevent it?每组围绕这四个问题讨论,讨论过程指导学生尽可能地多收集问题的信息,然后进行信息的整合和删减,最后每个小组呈现一篇简短的对某种污染进行介绍的文章。呈现后大家一起欣赏、一起修改,达到掌握目标语言的目的。
在这活动中教师通过四个问题的设置为学生搭建相应的语言支架,同时设计的同伴支架——四人讨论活动,为活动的展开提供很好的帮助,教师在这一活动中主要负责协调,适时地为他们提供帮助。
通过以上环节的设计,发现在支架式阅读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支架”的搭建,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很好的帮助,让学生理解语篇的同时,实现了语言的输出。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教师适时引导,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果。
四、结束语
支架式阅读教学模式和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相比,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改变了阅读教学的单一性,教学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及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教学中需要教师合理设计,为学生搭建合理的知识支架,促进阅读教学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华为学生的语言发展搭建支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笃勤2012英语阅读教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3]吴海鹰精心创设情景优化阅读教学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2011,34(9).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