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省桂阳县士杰学校德育模式刍议

2016-08-23农晖��

教师·中 2016年6期

农晖��

摘要:面对“家庭德育教不得法、社区德育鱼龙混杂”的严峻现实,湖南省桂阳县士杰学校(以下简称“士杰学校”)根据教育改革与发展和现代德育的要求,认真挖掘本土文化中的德育元素,提炼“勤奋”“创新”“感恩”传统文化精髓,致力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德育方式,以“春风化雨、德性内化”为理念,精心构建了“书香校园、成长家园、生活乐园”的“三园育人”德育管理模式,为学校德育新途径的探索提供了一种借鉴。

关键词:本土德育元素;“三园育人”;德性内化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7-0006-02收稿日期:2016-03-21

作者简介:农晖(1972—),女,壮族,广西天等人,湖南省桂阳县士杰学校校长,中学高级教师,省级骨干教师。

德育即道德教育,它是主体有意识地将社会规范、社会要求、社会思想道德内化为自身德性的过程,是在社会主体所认同、接纳的价值观念、行为意识的刺激下,通过主体内在信息加工,最后付诸实践的过程。现代德育是以促进人的德性现代化为中心,以主体自我发展、自我实践为宗旨的德育,是教育者、受教育者能动地自主建构思想品德的活动;是教育者的启发、引导、指导与受教育者的认知、体验、践行的互动;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教育与自我教育,教学相长,品德共进的活动。其实现的前提是认知,标志是践行,关键是内化。内化的格调与韵味必然如同“随风潜入夜”般无声、自然和温馨。

一般而言,学校德育传统模式往往是做报告、赛演讲、升国旗、唱红歌等。如何适应现代德育对德育主体的要求,如何探索现代德育?这是一个既重要又紧迫的大课题。

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士杰学校是既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又非常年轻的学校。位于湖南省桂阳县县城北郊,是城乡结合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素质参差不齐,摘花、踩草、乱丢乱扔、四处涂抹等现象极为严重。学校老师对此非常重视,专门对个别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指出破坏公物的恶劣行为,进行了严厉的处罚。但是收效甚微,类似破坏行为还是屡禁不止。

于是我们决定改变教育方式,分班级进行了一项比赛活动。活动主题为“我与小树交朋友”。内容和要求为:把校园花草树木分给各班管理,各班再把每棵树派给学生,一月内按树木保护状况评出先进班级和个人。由于活动设计新颖,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课间经常看到学生轮留给小树浇水、松土并值日守候。有的还给小树挂上树牌,标明科目,写上励志的话语;有的给小树取昵称,如“芙蓉姐姐”“沙沙妹妹”“小哪吒”“大智慧”等,真正成为了小树的好朋友。校园花草树木长势喜人,原来那些损坏行为从此几乎绝迹。没有“不准……”、没有“严禁……”,没有说教、没有惩罚……这次活动,宛若一夜春风滋润了学生的心田……

该案例突破了传统的德育模式的束缚,初步解释了何谓现代德育,如何进行现代德育,以及现代德育对德育主体的要求等德育中的重点问题,体现了主体自我发展、自我实践的主旨及师生认知、体验、践行的互动,对新课程理念下的德育模式提供了某种借鉴。

士杰学校创办于2003年,当时是一所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为一体的民办学校,2008年8月被政府收购,改为六年制公办小学。学校规划气派典雅、造型大方考究、建筑美观实用,走道宽敞,回廊开阔,绿树成荫,环境幽雅,是理想的育人之所。

士杰——陈士杰也,系今湖南省桂阳县泗洲乡泗洲村人,是清末兵部侍郎,曾任山东巡抚,是洋务运动的支持者,卸职还乡后致力于教育,鼓励同乡们勤奋读书,敢于创新,成就事业,回报乡亲。陈士杰的第五代子孙、深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陈秉安投资兴建了士杰学校。

植根乡土,立足本土与传统文化,挖掘本土德育元素,学校把“士杰精神”概括为“勤奋”“创新”和“感恩”,把它作为校园文化的源头,并建造了“勤奋石”“创新广场”“感恩亭”,又提炼了符合教师团队精神的口号“士气高昂、杰俊辈出”,引导与帮助师生认知、抉择、实践、内化,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了相互教育与自我教育交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进的多维成效。

基于现代德育理念和本土德育资源,士杰学校精心构建了“书香校园、成长家园、生活乐园”的“三园育人”德育管理模式,推出了一系列的德育载体与活动,从三方面夯实德育工作:

一、以“勤奋”为特色的书香校园:士杰学校德育模式的基础

知书才能达理。校园充满书香是德育建设的基础,校园有了书香,学校就有了灵气,学子才会静心啃读。在士杰学校,处处是教师勤恳工作的身影,处处是学生努力学习的情景,充分体现了“勤奋”这一精神。“士杰人”坚持以文化影响人、以文化教育人、以文化管理人的理念,努力创设校园文化,构建了师生的精神家园,全面提升了师生的整体素质。如开展“六个一”活动:一天记一句名言警句;一周背一首古诗古词;每月读一份报刊书籍;每月出一期校报;每班成立一个图书角;每期举办一次读书主题活动。寒假期间我们给老师们发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教师节,校长送给老师的礼物是窦桂梅的《玫瑰与教育》;我们的“红领巾书市”活动、读书漂流活动深受学生欢迎。活动的开展加强了对青少年的道德牵引,加深了青少年对道德观念、道德行为的认识。

再如,营造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办公室成为教师心灵的家园,让走廊成为无声教育的殿堂,让年级文化展板成为学生展示才艺的舞台,让宿舍、食堂成为德育阵地,让班级成为发展学生个性的绿洲,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充盈生命的鲜活与灵动,让校园的每一个细节成为陶冶学生情操的立体画、无声诗。再看阶梯楼道的文化标语、LED中经常更新的中英文警句、各班级个性化的班训与班歌等,这些校园文化的创设无疑给学校德育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在士杰学校抬头侧身目之所及皆有文化,徜徉漫步四方八面都有书香。浓郁的书香、勤读的氛围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莘莘学子。

二、以“创新”为灵魂的成长家园:士杰学校德育模式的核心

案例中,护树教育的创新来自对学生认知特征和爱游戏心理的把握。人,终身离不开的是家园。学生,成长环境之最高境界是家园一样的校园。学生成长家园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士杰学校围绕办学目标和育人方针,努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整体功能,用“创新”来实现高效益。笔者认为,士杰学校精心构筑的学生成长家园就有着很好的推介价值。

一是优化德育工作主力军。学校要求全体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必须牢固树立“五个第一”的思想,即把学生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学生的需要当作第一选择,把学生的安全当作第一前提,把学生的满意当作第一追求,把学生的发展当作第一目标。同时,积极树立“六像”德育工作者形象:即对待学生的日常生活像慈母一样关爱,对学生行为训练像严父一样认真,帮学生心理疏导像姐姐一样亲切,与学生讨论问题像朋友一样真诚,改正学生错误像奶奶一样耐心,传道授业像哲人一样博学。

二是筑牢课堂教学主阵地。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和主体,课堂当然也就成了德育工作的主阵地。我们要求每位教师把握学科特点,根据学生年龄阶段特征和当时思想活动情况,认真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案,在完成智育过程中渗透德育,在实现三维任务和目标时突出德育,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增强思想性、生动性、针对性。

三是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爱国是最基础的道德,爱班、爱校、爱家乡是爱国的最起码体现。从爱家、爱班、爱学校再提升到爱国层面,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我们积极开展“五个一”爱国教育系列活动,进行立体式的爱校、爱国教育。即开学第一堂课讲解国旗知识,第一堂美术课画国旗,第一堂音乐课教国歌,第一次主题班会进行国旗教育,第一个晨会训练升国旗。

四是构建德育工作长效网。对孩子的德育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把德育工作分解、融入了日常行为规范之中。如,卫生区域责任到班,每天两大扫一小扫,并采用两查一督的方式实行保洁。开设“社会实践”体验课,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再如,积极开展以学习、礼仪、守纪、卫生、安全(五项常规)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班级”评比活动,积极培养学生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等良好的行为习惯。此外,充分利用学校德育网络和德育队伍狠抓安全。注重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几乎覆盖了所有课程,“悄悄话”咨询室一学期要接待学生上千人次。还比如,架起“家校联系”合力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了教师和家长之间教育的互通、互补,创造了和谐的育人环境。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在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各个阶段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就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以“感恩”为基点的生活乐园:士杰学校德育模式的平台

案例中学生与树苗、小草的感情,形成一种家庭般温馨的互相爱护、双向感恩的渗透教育效果。士杰学校以“感恩”教育为主线,每期举办大型感恩教育专题报告会。对学生而言,“感恩”是最重要、最好把握又最难补救的教育主题。此外,以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锻炼才智,培养兴趣,陶冶情操,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实践能力。通过实施“雏鹰小队活动”“老师小帮手” “开创学农基地”“清除公园白色垃圾”“为敬老院的老人献爱心”“假日小交警”等活动,精心搭建学生的活动乐园,让学生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感恩社会、感恩大自然,引起、唤醒、激发学生潜在认识,激起学生已有道德认识并进行更高层次的重新建构,为学生的德性现代化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德育活动是一个“认知─抉择─实践─反思─再认知─再实践”的过程,是一个主体发展性的德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坚定不移地以学生为根本,促进学生主体德性的发展,这是德育的新要求和新趋势。

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浩大的工程,复杂而艰巨,任重而道远。案例中,士杰学校德育工作者构建的“三园育人”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德育灌输和指责式的教育模式,以“春风化雨、德性内化”为理念,通过活动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道德的牵引,引领学生有意识地融入社会生活,在真实的社会中认识、比较、反思自己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这些都是培养学生正确认知的有益尝试。但“三园育人”德育工作模式尚不完善,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整、优化,作为教育者,我们只能借鉴,并一如既往地积极研究和探索新的德育工作模式,不断完善德育机制,切实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深信,立足实际、于无声处的教育会真正浸润到学生心灵最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