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艺术图像的太阳大气光象内涵解读
2016-08-23顾万发
□顾万发
中国早期艺术图像的太阳大气光象内涵解读
□顾万发
二里头文化原始瓷盉特殊刻符及相关问题图解
说明:
1、该二里头文化原始瓷盉,残,属于二里头文化二期。其中神兽有圆形泥饼形双目,尤其特殊的是双目之上有一个非常特别的“の”字形符号(刻画时有岐线)。鬶与盉本身象征鸟形,有胶县三里河之鬶猪连同陶器、山东新泰光明水库遗址鬶负猪陶器等诸多这类证明材料(猪笼统地代表太阳,鬶与盉负猪,与“金乌负日”类似。当然从河姆渡文化、凌家滩文化看,猪也可以象征太阳22°幻日),更有大门清造氏藏铜鸟形盉为证。
2、从泉屋博物馆虎人铜器及不少盉面神兽造型看,似乎盉整体可能会是虎形,不过从本图中殷墟出土的铜盉面上神兽面有的有双前足看,盉面上的神兽是独立的,不会以盉足为足。
3、图中所示多数盉面又确实为一明显的虎面神兽,有的还有神人特征,与三代饕餮象征大的方面是一致的,无外乎是与太阳有关的神灵拟物化。
4、我们曾论及虎可以象征真太阳(高庙獠牙神兽及河姆渡负太阳神虎等)或与太阳有关的太阳大气光象(高庙文化中的獠牙兽首有时也象征22°幻日,甚至包括46°幻日),又从大汶口文化有关朱绘背壶(与鬶、盉都可以象征与较全面太阳大气光象对应的神鸟)图像看,其口部的图像应该对应太阳46°晕与环天顶弧的切点所体现的幻日,虎确实又可以与真太阳或幻日可以比拟,所以盉面之神兽应该对应太阳46°晕与环天顶弧的切点所体现的幻日。
5、整个盉象征与较全面太阳大气光象对应的鸟,盉的三足为尾及鸟足,把手为鸟翅膀,盉口等为鸟首及嘴喙等。
6、本图中在二里头遗址出土原始瓷盉的颈肩附近的“の”字形,即相当于在鸟身前面刻画了一个“の”字形,显然可以理解为是神鸟所负的以真太阳为中心的“の”字形单旋符。这一单旋符与保罗·辛格所藏二里头文化铜牌饰及二里头三期一件铜牌饰图一铜牌饰(偃师二里头M4∶5)中的单旋符都是以真太阳为中心。
7、原始瓷盉身饰“の”字形单旋符,与有的铜盉身饰饕餮纹类似。铜盉身饰饕餮纹,一方面像其他铜器一样是为了装饰,另一方面也以其本身造型区别于其他铜器的特殊性,从而蕴含着传承久远的神鸟负日图像之主题或衍生内涵。
当然从饕餮纹与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龙山时代石家河文化、山东龙山文化等中的诸多玉神面等的关联看,其本身就是太阳大气光象的比拟和拟动物化,并且从这一角度看,其与高庙、河姆渡、良渚、龙山等文化中的有翼太阳神兽、神鸟负太阳图像等的构图逻辑是类似的。我们看到的龙山时代石家河等文化中玉人之冠饰和头部周围的羽翅造型(拟人类的冠、两侧及下颔饰。其头发等则拟对应于太阳大气光象神鸟之项羽。楚人项羽之名“籍”字“羽”及其祖父项燕之名即应与此有关)都是可以与太阳大气光象至少是宏观对应的。神鸟负神兽与神奇玉人面周边有羽翅装饰本质上是类似的,都反映了宏观太阳大气光象。
8、附带言明,大门清造氏所藏鸟形盉,鸮目同时也应与盉口组成另一个图像,即与其它盉面上图像类似的神兽。
高庙太阳大气光象神鸟图解
图一
图二
注:
1.图中神鸟是对应以真太阳为中心的较全面的太阳大气光象的。所谓较全面的太阳大气光象,是指至少包括真太阳、22°晕、22°晕的上下切弧或及帕瑞弧、海内克弧之类的太阳大气光象。
中国古代这类神鸟在各文化中较多,除高庙文化之外,还有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等等,并且这种太阳大气光象神鸟文化传承很久,我们常说的“金乌负日”神话就是这一文化的表现。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有的神鸟只对应较少的具体太阳大气光象。
2.与较全面的太阳大气光象对应的神鸟,一般其首、目对应太阳22°晕之切弧、帕瑞弧,尾巴及足一般对应太阳22°晕下切弧,翅膀一般对应两侧的海内克弧、魏格拉弧组合的区域等。注意这些对应不是单纯仅仅指各类弧的线条,一般还包括该弧周边的光气,尤其是翅膀对应的范围还应该对应有关弧之间的区域。同时,考古学中发现的这类神鸟,有的翅膀或及尾巴的构图有时还可能会受到日冕造型的影响。世界有关重要文明中的太阳鸟构图与太阳大气光象及日冕之间会有类似的逻辑,像印第安人之普韦布洛的太阳鸟、密斯特克太阳鸟、苏美尔的有翼太阳、阿兹特克运动着的太阳—奥林(其中“蝴蝶形”的奥林,上端的圭形应该相当于切弧中心的亮光区域,下端的羽尾应该对应下切弧及其中心,同时也有可能受到太阳日冕时的极羽造型的影响,其×形应与太阳22°晕的切弧、海内克弧及其之间的相关区域相应,至于×形两侧的鹰爪形则可能对应幻日造型)等等。
3.图一和图二中的虎面类神兽的獠牙尾翎、真太阳神兽、神鸟主体等视觉造型之间透视角度不一,显然运用了明显的散点透视和平面变形技法,这是古代东方文明如中国等区域常见的传统构图技法。
山西博物院镇馆之宝——芮城金盛庄彩陶罐图像内涵图解
图一
注:
1.该件彩陶非常重要,但是一直没有发表完整的线图,我们通过诸多照片以计算机制作出该图,较为准确,利于学术界对其的探讨和研究。
2.图中大地湾和庙底沟的两类彩陶图案,与山西芮城金盛庄这件彩陶图案由于两者构图中的弧边三角形非常多及构图都较为简洁等原因容易混淆,实际上两者具体构图和解读是有一定区别的。
3.图中鱼身与鱼身之间“围合”的部分,充当其中一条鱼的鱼头,主要采用的方式有以下几种:1)其中一条鱼的鱼身一侧的一端刻意明显旋出,另一条鱼的鱼身对应的一侧保持自然旋形。2)两条相邻鱼的鱼身相邻的一侧在各自的一端(一个为上端,则另一个为下端)刻意明显旋出。3)两条相邻鱼的鱼身保持自然旋形,都不特别明显地刻意旋出。
4.鱼鱼相接,何为鱼头何为鱼尾?单独从构图的图形看,左右读都可以,不过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及史家类型等中写实的连续鱼形彩陶看,右边旋读的多,左边旋读的少。
5.笔者曾经观察过这件彩陶实物,该件彩陶确实应该被称为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其本身的完整性、图案的艺术性,令人惊叹!其图案设计自然有序,制作精心但不失飘逸洒脱。尤其把仰韶文化中期基本所有类型的鱼形都融合到一幅图中,并且各式图案协调自然,似为一幅,就连不容易与其他亚字形、西阴纹形等鱼形协调的自半坡类型开始出现的近似马耳他十字架形(Maltese Cross)或燕尾十字架形()鱼身,也变化得颇为自然,与其它的鱼形高度协调,浑然天成!
图二
注:
第一类鱼身 基本为斜向轴对称的鱼身。明显的单旋臂,方向呈逆时针,有上鱼鳍。
第二类鱼身 “西阴纹”演变而成鱼身主体。左或右的单旋臂明显,方向为逆时针,有的有上鱼鳍,与一般“西阴纹”比较,“垂弧纹”不明显,用属于整个图案的边框线代替。
第三类鱼身 “亚”字形鱼身。是一种特殊的斜向轴对称鱼身,单旋臂明显,方向为逆时针,有上鱼鳍。
第四类鱼身 源自半坡类型的鱼身,有上下鱼鳍,下鱼鳍有飞白线示意立体与光面效果;左侧鱼尾(一般鱼头向右,反之此论也可)本来应该与右侧一致,或再延伸出旋臂,但该鱼尾直接表现为顺时针方向的旋臂,应该是为了与整体简洁的风格相适宜使然。这类鱼身一端及其延伸的旋臂区分不明显的现象,在庙底沟类型其它遗址中也有所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