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矿冶考古史上的空前发现

2016-08-22李伯谦

关键词:铜绿楚文化铜矿

□李伯谦

中国矿冶考古史上的空前发现

□李伯谦

图一、足迹分布示意图(见《铜绿山考古发现与研究》第129页图八)

中国是世界上铜矿资源丰富和冶铸开始较早的囯度之一。根据考古发现,早在距今六千五百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早期即出土有黄铜片等遗物。其后在距今五千多年的马家窑文化中开始有铜锡合金的青铜刀的发现,继之而起的龙山文化时期铜的遗物的出土屡屡见诸报导,到二里头文化时更有了像爵、斚、鼎等青铜礼器的铸造。对铜矿开釆的遗迹,发现较晚,目前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早中期的江西瑞昌铜矿。至商后期、西周以后,则不断有所发现,而且日益增多。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从开采、冶炼到铸造成型这一生产链条及其工艺细节也己有越来越多的了解。但是,正如2008年在安徵铜陵召开的“青铜文明与科技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我作的《近年来的中国青铜时代考古:新发现与新问题》[1]发言所指出的,“过往由于条件的限制,研究中较少涉及青铜冶铸工业的组织管理和生产者”。从而使得我们对商周时期作为社会生产重要支撑的青铜工业生产特别是矿冶生产的认识,长期停留在“见物不见人”的层面。

图二、墓地全景(见《中国文物报》2016年2月26日第7版文物考古周刊“墓地全景”)

十分可喜的是,2012年湖北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湖北大冶铜绿山矿冶遗址的重新发掘,在第7矿体东北侧坡地洗、选遗存附近12·5平方米范围内,发现了35个赤足印(图一),“经公安部门足迹和解剖专家现場随机抽取12枚足迹进行取证,室内对比分析鉴定,确认12枚足迹皆为人类赤足印。其中一部分赤足印完整,另一部分则只显示赤足轮廓,有的仅存前掌或足后跟。完整的赤足印痕长者0·26米,短者0·25米,推测12枚足迹至少为2人所留存。根据现在群体足长与人体身高关系推断:16号、30号足迹为同一人所留,其身高为1·72米;留下29号足迹者身高为1·25~1·54米。部分足迹有重压痕偏外、横向移位等痕迹,故而推测,此类赤足者有负重特征反应”,“这对我们今天还原当时冶炼工作場景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2]

更为重要的是,2014~2015年的继续发掘中,在距足印不远的四方塘坡地上,发掘出一处两周时期墓地,(图二)南北长约150米、东西宽20~50米,面积约4500平方米。通过两个季度的发掘,共发现墓葬135座,除近代墓11座,共有两周墓葬121座,其中西周晚期墓3座,春秋早中期至春战之际墓118座。121座两周墓皆为长方形岩(土)坑竖穴,大小基本相近,均排列有序,极少打破关系,多数呈西北至东南或东西向,仅数座西南至东北向。其中91座墓葬有葬具,但皆已腐朽。从痕迹观察,有5座为一棺一椁,86座为单棺,其余无葬具。一棺一椁者规模较大,单棺或无葬具者规模较小。人骨均己不存,仅在3座墓中发现人牙。全部墓葬中有37座带边龛、3座带头龛。63座墓有随葬品,随葬品多为日常用器,主要是陶器,多放入壁龛或棺内,组合有鬲、盂、豆,鬲、豆、罐,(图三)鬲、豆、钵,鼎、鬲、豆,多数墓仅随葬其中的2件或1件。有20座墓随葬有青铜器,计有武器戈、镞、铍,工具斧、凿、削、刮刀和带钩,(图四)仅1墓随葬1件小铜鼎,也有随葬少量玦、璜等玉器的。值得注意的是,有4座墓壁龛中随葬铁铜矿石、(图五)2座墓壁龛中随葬石砧(图六)或砺石。[3]

图三、M7出土陶器(见《中国文物报》2016年2月26日第7版)

图四、M96出土器物(同上)

图五、M54出土孔雀石(同上)

在壁龛中随葬矿石或石砧、砺石的墓的死者,应与釆矿直接有关,青铜的斧、凿在矿坑或巷道中也有发现,他们很可能就是在第7号矿体采矿的矿工。青铜削刀是削製竹简的工具,发掘者推测以削刀随葬的墓的主人与书写竹简记录工作量进行考核的工作人员有关,而随葬兵器者可能是保卫人员或者是监管者。上述推测是否一定准确,当然需要有更多的物证。但大体应该不出这一范围,是可以肯定的。这就说明,当时的铜矿开釆和冶炼,如同铜器的铸造那样,也是一个一环紧扣一环、组织管理相当严宻的系统工程。发掘者请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对遗址出土炉渣进行抽样检测分析,得出炉渣含铜量平均为百分之0·49,这一数据说明了矿石中的铜在炼炉中得到了充分还原,己达到了近现代冶铜技术的水平。这一结果的取得,与以上严宻的组织管理系统当不无关系。

这些墓葬虽葬于同一墓地,时代基本相同且连续发展,但从文化因素角度分析却可看出,窄边小型墓穴、随葬沟槽足陶鬲者具有较强的当地掦越文化特色,宽边墓穴、有棺或有棺有椁、多随葬兵器 、随葬陶鬲鬲足不见竖行沟槽者则有明显的楚文化作风。 考古工作者已将墓葬分为四期,如果联系时代演变还可看出,时代较早者扬越文化因素突出,春秋中晚期楚文化因素越来越明显且占据了主要地位。这可能是楚国进据鄂东、楚文化逐步融合扬越文化过程的反映。虽不排除某些地位较高、主要负责生产管理和保卫者墓葬的墓主本人即是派驻而来的楚人,但大多数地位较低、与矿冶生产直接相关者墓葬的墓主人仍为当地的扬越土著,只是接受了楚文化影响而己。这一论断如果得以成立那就表明,楚国占领包括铜绿山矿区在内的鄂东地区,并未破坏铜矿釆冶的组织管理系统,也没有杀戳和躯赶当地的矿工和生产技术人员,只是加派了楚国的管理监督者,从而保证了技术含量较高的铜矿开采和冶炼生产的传承 。其实,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有传统的,文献上有明确记载并得到考古上的证实 ,周武王灭商之后,曾将俘获的诸如商都技术人才分封给诸侯大国让他们在新主人的领导下,去开辟新的生产基地,延续自已熟练的工作。这就是商周政权的更替并没有导致社会经济枝术发生重大滑坡的原因。

图六、M49出土石砧(同上)

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且是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古国,端赖于文化基因的传承,历史上像走马灯一样的攺朝换代基本上没有伤及技术传统和技术人才,即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注释:

〈1〉李伯谦:《近年来的青铜时代考古:新发现与新问题》,《青铜文化研究》第六辑,黄山书社2009年 。

〈2〉陈树祥、龚长根、胡新生、谭元敏:《铜绿山矿冶考古发现与研究》第二章第四节再次考古发掘 (页129~131),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6年。

〈3〉陈树祥、陈丽新、席奇峰:《古代矿冶生产者公共墓地国内首现——湖北大冶铜绿山四方塘遗址墓葬区发掘获重大成果》,《中国文物报·文物考古周刋》2016年2月26日。

(作者单位: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猜你喜欢

铜绿楚文化铜矿
湘楚文化之杨家将与太极起源
荆楚文化 漆器之美——项目式美术课程设计的探究学习
榆林市包装饮用水生产中铜绿假单胞菌污染防控情况调查分析
降低粗选石灰PH值在沙溪铜矿的运用
全球十大铜矿公司
西部矿业迈向国内铜矿“新巨头”
秦楚文化交融的结晶:商洛花鼓
铜绿微囊藻对锌、镉胁迫的生理响应
铜绿
楚文化在当代公共艺术创作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