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在前列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16-08-19付瑜莹付振杰
付瑜莹+付振杰
【摘要】 目的 研究应用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对前列腺疾病患者实施病情诊断的临床价值。
方法 84例治疗后确诊为前列腺疾病的患者, 在治疗前首先采用B超技术对患者病情实施诊断, 将其定义为对照组, 再采用MRI技术对患者病情实施诊断, 将其定义为研究组。对比两组前列腺疾病诊断结果与治疗后证实结果的符合率、误诊率和漏诊率。结果 研究组前列腺疾病诊断的误诊率(3.6%)和漏诊率(11.9%)明显低于对照组(8.3%、16.7%), 两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诊断符合率为84.5%,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 两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MRI技术对患有前列腺疾病的患者实施病情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可以将该项技术作为前列腺疾病鉴别与诊断的常规方法。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前列腺疾病;诊断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1.051
前列腺疾病属于老年男性最为常见的一种疾病, 该病主要包括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两大类型。目前在我国, 前列腺癌疾病的发病率虽然还没有达到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 但也呈现明显上升的发展趋势。上述两类疾病在临床上治疗方法存在一定的差异, 患者的预后情况也大不相同, 因此在治疗前对病情实施正确的诊断和鉴别就显得尤为重要[1, 2]。本次对应用MRI技术对患有前列腺疾病的患者实施病情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在治疗后确诊为前列腺疾病的患者84例。其中已婚患者80例, 未婚患者4例;年龄41~86岁, 平均年龄(60.7±1.5)岁;患者前列腺疾病患病时间1~18个月, 平均患病时间(4.1±1.4)个月。
1. 2 方法 研究对象在治疗前首先采用B超技术对患者病情实施诊断, 将其定义为对照组。再采用MRI技术对患者病情实施诊断, 首先帮助患者取仰卧位, 应用本院现有的MRI扫描仪, 对患者的前列腺部位实施全面的扫描操作, 成像序列主要包括:盆腔轴位T1WI及T2WI序列, 矢状位T2WI序列, 矢状位脂肪抑制T2WI像。每例患者应该至少进行2次平面扫描, 对于一些疑似病灶区、病灶周围的相关组织区域, 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多进行几次扫描操作, 但操作应该尽量避免周围存在的一些脂肪及直肠内部的气体所产生的影响[3], 将其定义为研究组。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前列腺疾病诊断结果与治疗后证实结果的符合率、前列腺疾病的误诊率和漏诊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前列腺疾病诊断的误诊率和漏诊率 研究组前列腺疾病诊断的误诊率和漏诊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前列腺疾病诊断结果与治疗后证实结果的符合率 研究组在治疗前采用MRI技术对病情进行诊断, 其诊断结果与治疗后证实结果的符合率为84.5%;对照组在治疗前采用B超技术对病情进行诊断, 其诊断结果与治疗后证实结果的符合率为75.0%。两组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正常生理状态下, 前列腺处在人体的盆底, 其生理结构呈现倒锥形, 尿道前列腺被其包绕着。具体分成五个主要的部分, 分别为:中央带、尿道周围带、移行带以及外周带所腺体部分, 纤维基质区非腺性部分。在MRI影像学检查图像中, 各个部分显示为移行带与中央带无明显差异, 因此, 这两部分可以统称为中央区域, 在MRI检查时, 多呈现稍低信号, 而前列腺后外侧部分, 尖部的主要组成结构, 均呈现为外周带, 该部位主要具有分泌精液的作用, 在MRI检查时会以对称性的高信号区状态存在[4]。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两种病理学变化, 采用MRI技术进行诊断时, 在T2WI图像显示中, 能够清晰的观察到, 正常状态下, 中央带与外周带信号均呈现正常状态。有75%以上的前列腺癌疾病的发病位置位于外周带, 因癌组织细胞的排列较紧密, 在中间的位置, 无明显的腺体黏液留存, 因此MRI检查过程中, 能够呈现出高信号, 正常外周带腺体低信号病灶。70%以上的前列腺增生病变的发病位置位于移行带、中央带两个区域内, 病变的信号多为增生状态组织中间质、腺体组织比例所决定。一般而言, 出现腺体增时, 多以高信号状态存在, 如果有间质增生病灶存在, 则会显示为低信号。前列腺增生病变的发病位置, 主要为移行带、中央带两个区域, 前列腺呈均匀增大状态, 周围的一些脂肪组织清晰。T2WI在周围带间和中央区两个位置可以观察到连续状态下, 线样极低信号, 多呈现增生状态下, 前列腺假包膜结构。该假包膜结构的完整性, 可将其作为, 对前列腺增生病变、前列腺癌疾病鉴别的重要征象。前列腺其他疾病在采用MRI技术进行诊断的过程中则主要呈现外周带低信号。有临床、相关领域的研究显示, 前列腺增生病变、前列腺癌发生的区域不同, 通常情况下对其进行鉴别较为容易, 在特殊情况下当两种病变不能够被明确的鉴别出来时, 可经MRI技术, 对包膜的实际侵犯情况予以观察, 同时鉴别骨盆、膀胱、淋巴结、精囊腺、直肠之间的实际关系[5]。本研究中, 研究组前列腺疾病诊断的误诊率和漏诊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总之, 应用MRI技术对患有前列腺疾病的患者实施病情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 可以将该项技术作为前列腺疾病鉴别与诊断的常规方法。
参考文献
[1] 吴道清, 陈自谦. MRI在前列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及其进展.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0, 29(2):274-276.
[2] 李春媚, 陈敏, 李飒英, 等. 前列腺癌的MRI诊断: T2WI、DWI、MRS及其综合应用. 磁共振成像, 2010, 1(4):257-263.
[3] 程悦, 季倩, 张怡, 等. 磁共振动态增强定量分析对前列腺疾病的诊断价值.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4, 33(1):55-58.
[4] 马国津, 刘桂锋, 姚铭, 等. 弥散加权成像在前列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10):2024-2026.
[5] 刘莉. 3. 0TMR功能成像在前列腺癌诊疗中的价值.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10, 45(13):71-72.
[收稿日期:2015-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