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模式研究
——以会宁县郭城驿镇清凉社区为例

2016-08-19徐涛

社科纵横 2016年8期
关键词:失地会宁县失地农民

徐涛

(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模式研究
——以会宁县郭城驿镇清凉社区为例

徐涛

(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在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随之而来也使得很大一部分以土地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农民失去了土地,成为弱势群体,因为其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掌握的谋生技能有限,失去土地后生活水平日渐衰下,而这与党和国家提出的“实施精准扶贫政策,2020年全面脱贫”的政策大相径庭,文章通过对会宁县郭城驿镇清凉社区村民的失地情况和失地前后生活水平的比较以及对影响村民生计维持的相关因素的分析,浅析了郭城驿镇清凉社区村民可持续生计的模式,如开发农村劳动力就业市场、多元补偿机制、再就业培训、鼓励农民转换角色等模式。

清凉社区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模式

失地农民,是指农业基础用地转为建设用地,产生失地农民,是政策导向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改变经济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必然现象。其实失地农民成为社会问题的实质与关键,不在于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失去了土地,而在于失去土地后给与他们的补偿与安置是否能从法理和情理上满足农民基本生活需求,能否让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不会下降,能否让失地农民享受同城市居民同样的待遇与权利,确保失地农民能顺利完成从农民到市民的蜕变。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各种用地需求相应的大量增加,征占农业用地力度也越来越大,因此导致失地农民的数量急剧增加,并迅速扩展为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同时,农民已经适应了千百年来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一些失地农民在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中出现了一些不适应,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弱势群体,他们的生活状态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城镇化的背景下,从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社会属性延伸出土地的多种功能,更加说明对于郭城驿镇清凉社区村民,土地就是他们的命根子,是他们生产生活的保障,农民拥有多少土地一定程度上就拥有多大的生存、发展和养老保障。

一、郭城驿镇清凉社区失地农民生活状况

(一)失地情况调查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郭城驿镇清凉社区位于会宁县北部,靖远县南部,北纬36°13",东经104°52",海拔1400-1800米,阶地多由第四级冲积、洪积物组成,黄土层深厚,土质较好,是会宁县少有的河谷平原,离靖远黄河仅有36公里,地处黄河灌溉区,是靖会电灌工程的主要受益地带,农业重镇,是会宁北部经济与文化交流中心,素有会宁北大门之称,地理区位十分重要。会宁县清凉社区总面积26.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814人。据统计,2004年清凉社区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70元。2008年村民人均纯收入3540元,2012年村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5385元。2014年统计人均纯收入达到4300元。清凉社区距镇区1.2km,镇区位于郭城驿镇中部靖远县—天水路与郭城驿镇—定西巉口公路交汇处,具有较强的聚集优势、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是甘肃省省级发展改革试点和小城镇建设重点镇。

通过走访有关村领导了解到,2012年开春会宁县郭城驿镇政府以筹建工业园区为由向郭城驿镇清凉社区村民进行征收土地,截至2012年6月底,在不断地争执、协调中征用了郭城驿镇清凉社区约三分之二的土地。被征地农民总户数为215户,总计1326人。被征地总亩数1539m2,郭城驿清凉社区村民人均失地1.16m2,而土地征收款款仅为2.55万元/亩。失地最多的家庭被征地6亩,加上按人口所发的征地款,所得征地补偿款约为13万元左右。失地最少的家庭被征地也要1.5亩,所得补偿款也要3.8万元左右。

(二)农民失地前后家庭收入及生活水平比较分析

1.失地农民失地前后收入来源的对比分析

失地农民在失地前后的收入来源由以务农为主转化为以非务农为主,这一转变对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计模式都产生了扭转性的影响。在失地农民的收入和生活保障不能继续维持情况下,他们被迫选择了背井离乡,以外出打零工为主。

调查显示,失地前48.7%的人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失地后收入来源来自农业的收入仅占13.1%,比例明显下降。失地前17.3%的村民收入来源于畜牧业,失地后29.4%的村民收入来源于畜牧业,比例略有上升。失地前13.5%的村民收入来源于外出务工,失地后30.6%的村民收入来源于外出务工,比例明显上升。通过数据比较分析,清凉社区的村民收入来源明显的从农业向其他行业转变。占七成的村民认为目前的收入不能保障他们以后的生活,且三分之二的人认为无就业渠道,就业信息不畅通是影响他们就业的主要因素。

2.失地农民失地前后生活水平比较分析

失地前2010年54%的家庭年人均收入是3000元,2011年66%家庭年人均收入是3600元,2012年71%的家庭年人均收入是4300元。失地后 2013年 58%家庭年人均收入是 4000元,2014年53%的家庭年人均收入是3800元,2015 年48%的家庭年人均收入是3800元。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失地后郭城驿镇清凉社区大部分家庭年人均收入大体呈上涨趋势,但在经济不景气,货币贬值的当下他们的生活水平明显下降。

二、失地后,郭城驿镇清凉社区村民生活存在的问题

进入郭城驿镇清凉社区,只见60、70岁的老人和儿童,在失地后这里同时也成了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典型地区,在调查中91.25%的失地农民为20-50岁的青壮年劳力,在失地后这91.25%的村民为了谋生不得不留下老人、孩子外出务工。失地村民的多维福利状态在纵向上即家庭经济状态、居住状态、工作状态、以及失地农民的心理状态不同程度的受到影响,大不如失地前。同样多为福利在横向如社会保障状况、就业状况、身份的认同感都没有步入正轨,落差很大。

郭城驿镇清凉社区村民在失地后,由于补偿不足和就业不稳定,生存和发展受到了影响,一些失地农民因为不能及时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价值观念及社会心态逐步发生变化,有的甚至与地方政府产生对立情绪,出现上访和群体性事件,甚至冲击政府机关。郭城驿镇清凉社区的失地村民的生活问题成为社会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并在网络媒体上发生轰动,2015年5月22日白银周刊报道《会宁郭城驿镇失地农民之惑》、2015年6月15日兰州晨报报道《千亩良田被撂荒会宁郭城驿失地农民面临生存危机》。郭城驿镇清凉社区的失地问题也是郭城驿镇政府的敏感话题,可谓谈声色变,农民失地,怨声载道,让郭城驿政府处于被动位置。失地后当地村民的社会生活问题也成为困扰郭城驿镇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瓶颈问题。

三、影响会宁县清凉社区失地农民生计的因素

(一)征地费用偏低

斤/亩 元/斤 合计玉米 2100 0.78 1638元土豆 2300 0.86 1978元黄豆 400 2.6 1040元小麦 850 1.2 1020元豆子 400 1.5 600元

征地费用偏低,不科学。2012年郭城驿镇政府以2.55万元/亩的价格廉价征收了郭城驿镇清凉社区村民的千亩良田,据了解县政府给与的土地征收价是3万元/亩,而这也是低于同年的土地物价的。在清凉社区这片上等良田上,农民生产多以粮食套作为主,一亩地玉米、豆子、土豆套作生产,根据2012年一亩地的生产量和经济作物价格,2012年一亩地的年产值能达到4216元。

根据2012年土地征收标准和补偿计算公式:

土地补偿费=被征地亩数×年产值×补偿倍数;

安置补助费=需要安置的人数×年产值×补偿倍数;

需要安置的人数=被征地÷征地前人均分配耕地数。

以郭城驿清凉社区失地家庭平均4口计算,

土地补偿费=1×4216×10=4.216万元

安置补助费=4×4216×10=16.864万

这样,一个家庭一亩地的土地征收补偿就要达到21.08万元。

2013年春时值播种季节,村里以闫某为代表的不少村民不忍心看着大半辈子经营的土地被撂荒,就偷偷的种上了早熟的作物如豆子,小麦等,但被政府部门人员发现后,一声令下刚长出嫩苗的土地不到一上午都被夷为平地。3年过去了,曾经的那片上等的良田再也没人敢去种上作物。政府以“公共利益需要”为名,任意扩大征地范围,疯狂圈地,征而不用,任其荒废,这样做既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又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对征地款不会理财

很多失地农民文化水平低,毫无法律常识,在被土地“合法”征收后,对征地款又不知该如何保管,有不少村民在高利贷的巨息诱惑之下,盲目跟风放起了高利贷,如村民陈某的土地被全部征收后将15万元土地征收款借与他人放高利贷,最终血本无归,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万某将10万元土地征收款全押在了赌博上,最后还欠债万余元,无奈之下他只能在荒山上栽起了树苗,等着小树苗长大还债维持家计。这样惨不忍睹的例子在郭城驿镇清凉社区比比皆是。不懂投资基金,股票等使货币保值增值的理财资本市场,让村民们损失惨重。

(三)就业竞争力弱

对于农民而言,失去土地实际上就是失去最基本的就业岗位,农民本身接受文化教育程度不高,除了耕作,掌握的技术少之又少,而农民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大多数时候又在心理上是拒绝接受新技能的。这大大降低了农民在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竞争力,如果村民在就业市场不能某得一席之地,相应的其收入就会减少,在通货膨胀的大经济环境下,农民往往会入不敷出,导致其整个家庭的生活水平下降。

(四)社会保障缺位

郭城驿镇清凉社区南社村民在被征收土地时,乡政府征地人员允诺被征收的土地上将会建成一个较大规模的工业园区,郭城驿镇清凉社区南队居民不仅可以因此转变为城镇户口,享受城镇户口的相关补助及优惠政策,同时工业集中区的企业在用工上还将优先录用当地村民,会为村民们带来大量的就业机遇和做生意赚钱的机会。在利益诱惑之下,毫无法律意识的村民们陆续在征地协议上签了字。但事与愿违,土地被征收后,农民被告知土地无人招标,所以失地村民的低保就未能办理。乡政府也没有对失地农民进行其他保障项目的安抚。没有社会保障做后盾,农民的收入又减少了一部分,村民的生活水准再度下降,村民怨愤加剧。

(五)缺乏有针对性的就业培训

农民在失去土地后,客观上需要农民从农业转向其他行业,在相对落后的农村,与大城市对下岗职工进行再就业培训不同的是农民在失去土地后,郭城驿镇清凉社区居委会根本没有对失地农民进行再就业培训的意识。

四、解决会宁县清凉社区失地农民生计的对策

对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如不及时加以解决,势必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文章借鉴国内外解决失地农民的安置经验提出一些的参考,希望对改善郭城驿镇清凉社区的失地农民的生活困境具有重要的借鉴和现实意义。

1.开发农村劳动力就业市场

据调查,郭城驿镇清凉社区南社村民在失地后大多因为没有了耕作的土地,许多青壮年劳动力常年无所事事,常聚一块打牌,消遣时光,既消耗了其经济资本,又熬坏了身体,“生活无着无事做,打牌成风穷消遣”一度成为郭城驿清凉社区的生活态势。所以社区居委会应该鼓励有头脑的农民瞅准商机(如失地农民异地租地种养、大力发展服务业、私营个体经济等)进行自主创业,同时乡政府还应给与一些政策帮扶,鼓励其创业的积极性,比如降低其创业贷款利息,这样不仅拓宽了就业渠道,帮助农民再就业,还拉动了本地经济的发展,同时还满足了本社区村民的一些生活需求。举办当地村民的就业招聘专场,解决劳动力供需之间信息沟通不畅。村委会还可以对失地村民进行登记和就业备案,并发放《再就业优惠证》,让失地村民享受城镇劳动力同等就业的权利和优惠待遇。

2.多元补偿机制

除了征地补偿款,郭城驿镇不仅应该提高现有的补偿标准,还应该允许村民参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同时要改变对失地农民单一的安置方式。2012年郭城驿镇政府在征收土地时除了征收款,仅给与农民每月每亩60元的土地补偿款且仅限发放三年,即一亩地年发720元,三年仅发2160元。如今三年已满郭城驿村村民仅有的一点生活保障又将没有着落,郭城驿镇清凉社区村民的生活水准又将下降一个层次,让穷者更穷将活生生的上演。所以建议郭城驿镇政府改革郭城驿镇清凉社区的土地征用制度,如细化补偿项目,扩大补偿范围,增加各类的补偿款及安置办法,不仅考虑地理区位优势和周围投资对土地价格的影响,又考虑土地农转非对农民的外部经济性。

3.再就业培训

农民失去土地意味着失业,失去了其唯一的赖以生产的生产资本。郭城驿镇清凉社区的农民失业是历史和社会原因,他们的观念也比较陈旧,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普遍比较低,农民本身掌握的技术单一,导致农民们除了土地再无用武之地,在土地以外的其他工作岗位上明显处于劣势,许多失地村民离开土地这个长期的就业岗位后,就业难度超大。所以村委会在农民失去土地后,紧跟着对农民开展调查摸底,掌握就业意向,向村民发放《就业培训优惠券》,提供培训帮助,并联系培训机构,提高再就业培训实效,如可就近联系郭城职中的老师对村民进行劳动技能方面的培训,以充实农民的技术水平,优化他们的自身能力,提高村民适应新的生产方式的技能,帮助失地农民尽快实现由农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以提高农民的就业竞争力,从而获得就业机会。

4.建立就业信息平台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郭城驿镇清凉社区村民因为文化程度有限,掌握或运用网络是一种高难度的挑战,所以村民使用网络的人数屈指可数,信息闭塞不通畅,郭城驿镇清凉社区村委会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搭建就业信息平台,例如招聘网站、现在流行的微信信息港,为村民及时提供和村民情况相匹配的就业信息,解决农民的生存状况。

5.鼓励农民转换角色

因为过惯了自给自足、散漫、不受气的生活,当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被安置到服务行业作业时,会接受不了“企业不养闲人”的紧张的生活方式。而产生逆反心理,降低农民的幸福感,用当地村民的话来说他们现在是“二不归一”。帮助村民由农民向产业工人或其他行业转变,是彻底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根本途径。所以有必要对失地农民进行心理开导,并帮助村民进行身份角色的转换。

6.开发农用地

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与土地的关系问题,实质上就是研究城镇化进程中土地的供需矛盾。郭城驿镇清凉社区应该组织村民通过各种途径开发郭城驿镇清凉社区的闲置河滩土地,以及部分比较平坦的山地,增加供给,以便尽可能缓解农业用地紧张,减少失地农民数量。

[1]廖小军.中国失地农民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王国林.失地农民调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3]赵曼.失地农民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4]罗蓉.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

[5]袁斌.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

[6]黄建伟.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研究综述[J].中国土地科学,2011(06).

[7]刘晓霞,汪继福.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问题及其对策探析[J].税务与经济(经济纵横版),2008(05).

[8]李国梁.可持续生计视角下失地农民就业能力开发[J].农业经济,2014(01).

[9]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徐涛(1988—),女,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经济管理研究。

F301

A

1007-9106(2016)08-0096-04

猜你喜欢

失地会宁县失地农民
“开心农场”进校园——会宁县小学劳动教育见闻
更正启事
10kV线路单相失地故障处理浅谈
填海围垦下湿地变“失地”
西藏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研究
会宁县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
失地农民在土地征收中的救济失范及司法回应——以司法权的适度介入为视角
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村失地妇女就业问题探讨——基于福建省的实证研究
东阳市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研究
失地农民生活水平评价体系构建